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)

1. 跌撲傷損

(金瘡,杖瘡,箭頭入骨,竹木刺針入肉)

2. 瘀血停積論

《素問》云:人有所墜墮,惡血留內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。此上傷厥陰之脈,下傷少陰之絡,刺足內踝之下,然骨之前,血脈出血。刺足跗上動脈,不已;刺三毛上各一痏,見血則已,左刺右,右刺左。善悲驚不樂,刺如右方。(繆刺論),《靈樞》云: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有所大怒,氣上而不行下,積於脅下,則傷肝。又中風及有所擊僕,若醉入房,汗出當風,則傷脾。

又頭痛不可取於腧者,有所擊墮,惡血在內,若肉傷,痛未已,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。(邪氣臟腑及厥病篇)

東垣《醫學發明》論曰:夫從高墜下,惡血留於內,不分十二經絡,醫人俱作中風肝經,留於脅下,以中風療之。血者皆肝之所主,惡血必歸於肝,不問何經之傷,必留於脅下,蓋肝主血故也,痛甚則必有自汗,但人人有汗出,皆屬風證,諸風皆屬於肝木,況敗血凝泣,逆其所屬入於肝也,從高墜下,逆其上行之血氣,非肝而何?非傷寒無汗。既曰:汗必自風化之也,故以破血行經藥治之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裡說,人如果從高處跌落,導致瘀血留在體內,肚子脹滿,無法排泄,應該先喝利尿藥。這傷到了上半身的厥陰經脈,以及下半身的少陰經絡,可以針刺腳內踝下方,脛骨前面,讓血液流出來。如果針刺腳背上動脈,沒有效果,就應該針刺三毛穴上方,各刺一寸,看到出血就停止,左邊針刺右邊,右邊針刺左邊。如果患者經常感到悲傷、驚恐、不快樂,就應該按照右邊的方法針刺。

《靈樞》裡說,如果人從高處跌落,瘀血留在體內,或者是大怒,氣往上衝,無法往下走,積聚在脅肋下方,就會傷到肝臟。另外,如果人中風,或者受到外傷,或者醉酒後進入寒冷的房間,出汗後又吹風,就會傷到脾臟。

頭痛時,不應該針刺穴位,如果人從高處跌落,瘀血留在體內,或者肌肉受傷,疼痛沒有停止,可以側刺,但不要遠取。

東垣在《醫學發明》裡說,人從高處跌落,瘀血留在體內,並不分十二經絡,很多醫生都把它當成中風引起的肝經病變,認為瘀血停留在脅肋下方,就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處理。其實,血液都是由肝臟主宰的,瘀血必然歸屬於肝臟,不論哪條經脈受傷,瘀血都會留在脅肋下方,這是因為肝臟主宰血液的緣故。如果疼痛很嚴重,患者就會自汗,但很多人都有汗出,這都是屬於風證,而所有的風證都屬於肝木,更何況是敗血凝結,逆行進入肝臟呢?從高處跌落,會導致血氣逆行向上,除了肝臟之外,還能是誰呢?這不是傷寒引起的無汗,既然是汗出,就一定是風邪引起的,所以應該用破血行經的藥物治療。

3. 亡血過多論

《靈樞》又云:身有所傷血出多,反中風寒,若有所墜墮,四肢懈惰不收,名曰體惰。取小腹臍下三結交。陽明、太陰也,臍下三寸關元也。(寒熱篇,三結交者,即關元穴是也)

劉宗厚曰:打撲金創損傷,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,外受有形之物所傷,乃血肉筋骨受病,非如六淫七情為病,有在氣、在血之分也。所以損傷一證,專從血論,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,而亡血過多之證。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,必有瘀血,若金創傷皮出血,或致亡血過多,二者不可同法而治。有瘀血者,宜攻利之,若亡血者,兼補而行之。

又察其所傷,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,經絡氣血多少之殊。唯宜先逐瘀血,通經絡,和血止痛,然後調氣養血,補益胃氣無不效也。頃見圍城中,軍士被傷,不問頭面、手足、胸背輕重,醫者例以大黃等藥利之;後大黃缺少,甚者遂以巴豆代之,以為不於初時瀉去毒氣,後則多致危殆,至於略傷手指,亦悉以藥利之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提到,人體受到外傷導致出血過多,反而會引發風寒,或因跌落導致四肢无力、无法收缩,称为“体惰”。治疗时取小腹脐下三寸的关元穴,也就是阳明、太阴经交汇之处。

劉宗厚認為,打伤或跌伤并非因气机变化而导致的内生病,而是外受有形之物所伤,伤及血肉筋骨,不同于六淫七情导致的疾病,需分气、血两方面治疗。因此,针对外伤,应着重从血论治,需区分瘀血停积和失血过多两种情况。皮肉未破而内伤者,必有瘀血;若皮肉破损出血,甚至失血过多,则需区别对待。瘀血者宜攻利,失血者则兼补行之。

此外,要根据伤势的部位、轻重、深浅以及经络气血多少来判断治疗方法。一般来说,应先逐瘀血、通经络、和血止痛,再调气养血,补益胃气,如此才能收到最佳疗效。最近围城中,士兵受伤后,不论是头面、手足、胸背,轻重不一,医生都例用大黄等药泻之。后来大黄不足,甚至用巴豆代替,以为不及时泻去毒气,之后就会危及生命。甚至手指轻伤,也一律用药泻之,这都是不可取的。

殊不知大黃之藥惟與有瘀血者相宜,其有亡血過多,元氣胃氣虛弱之人,不可服也;其巴豆大熱有毒,止能破堅逐積,用於此疾,尤非切當。所以有服下藥過後,其脈愈見堅大,醫者不察,又以為瘀血未盡而後下之,因而夭折人命,可不慎歟。

白話文:

殊不知大黃這種藥,只有對於有瘀血的人才適合。那些失血過多、元氣和胃氣虛弱的人,絕對不能服用。至於巴豆,性烈有毒,只能用來破堅逐積,用於這種病症,實在不妥當。因此,有些人服用此藥後,脈象反而更加強勁,醫生不明就裡,又以為瘀血未盡而繼續服用,結果導致患者喪命,實在不可不慎。

4. 脈法

《內經》云: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墮。若搏因血在脅下,令人嘔逆。《脈經》云:從高顛仆,內有血,腹脹滿,其脈堅強者生,小弱者死。

《金匱》云:寸口脈浮微而澀,然當亡血,若汗出。設不汗者,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,亡血故也。《脈經》云:金瘡血出太多,其脈虛細者生,數實大者死。金瘡出血,脈沉小者生,浮大者死。砍瘡出血一二石,脈來大者,二十日死。砍刺出血不止者,其脈止,脈來大者七日死,滑細者生。

上破傷之脈,若瘀血停積者,堅強實則生,虛細澀則死。若亡血過多者,虛細澀則生,堅強實則死。皆為脈、病不相應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,肝脈搏動堅實而有力,顏色不偏青,應該患墮胎之症。如果搏動是因為血聚集在脅肋下,會導致嘔吐反胃。《脈經》說,從高處跌落,內有積血,腹部脹滿,脈象堅實有力者能活,微弱者會死。

《金匱》說,寸口脈浮而微弱且澀,將會失血,如果伴隨出汗,則無礙。如果不出汗,可能是身體有刀斧傷口,失血所致。《脈經》說,金創傷出血過多,脈象虛細者能活,數而有力者會死。金創傷出血,脈象沉而小者能活,浮而大者會死。砍傷出血一二石,脈象有力者,二十日內會死。砍刺傷出血不止,脈象停止,脈象有力者七日內會死,滑而細者能活。

上述傷損的脈象,如果瘀血停積,堅實有力者能活,虛細澀者會死。如果失血過多,虛細澀者能活,堅實有力者會死。這都是因為脈象和病情不符所致。

5. 治法

戴院使云:僕踣不知曰攧,兩手相搏曰撲,其為損一也。因攧撲而迷悶者,酒調蘇合香丸灌之;因攧撲而損傷,宜逐其惡血,酒煎蘇木調蘇合香丸,或雞鳴散,或和氣飲加大黃,入醋少許煎,或童便調黑神散,不用童便,用蘇木煎酒調亦得。攧撲傷疼,酒調琥珀散極佳,烏藥順氣散亦可。

白話文:

戴院使說:「我跌倒不知道叫做攧,兩手相搏叫做撲,這都是屬於外傷損傷。

如果因為攧撲而迷悶昏厥,可以用酒調蘇合香丸灌服。

如果因為攧撲而損傷筋骨,要先將瘀血排出,可以用酒煎蘇木,調蘇合香丸,或是雞鳴散,或是和氣飲加生地黃,再加入少許醋煎服,也可以用童便調黑神散,如果沒有童便,可以用蘇木煎酒調服亦可。

如果是攧撲傷疼,用酒調琥珀散效果最好,烏藥順氣散也可以。」

大法固以血之瘀失,分虛實而為補瀉,亦當看損傷之輕重。輕者頓挫氣血,凝滯作痛,此當導氣行血而已。重者傷筋折骨,此當續筋接骨,非調治三四月不得平復。更甚者,氣血內停,沮塞真氣不得行者,必死。急瀉其血,通其氣亦或有可治者焉。《傷損論》曰:夫傷損必須求其源,看其病之輕重,審其損之淺深。

凡人一身之間,自頂至足,有斫傷、打傷、跌傷、及諸創傷者,皆有之。凡此數證,各有其說,有當先表裡,而後服損藥者,為醫者當循其理治之。然醫者意也,不知意者,非良醫也。或者稟性愚昧,不能觀其證之輕重,明其損之淺深,未經表裡通利,先服損藥,誤人多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血瘀的方法,需根據虛實分為補瀉,還要考量損傷的輕重程度。輕微的損傷,只是氣血瘀滯,凝結疼痛,只要疏通氣血即可。嚴重的損傷,例如筋骨斷裂,需要接骨續筋,至少要調養三到四個月才能痊癒。更嚴重的情況是氣血內停,阻塞真氣無法運行,就會致命。必須緊急瀉血通氣,或許還有救治的機會。《傷損論》說:治療傷損要追根溯源,觀察病情的輕重,判斷損傷的深淺。

人體從頭到腳,都有可能遭受砍傷、打傷、跌傷和各種創傷。這些病症各有其病理,有些需要先調理表裡,再服用傷科藥物,醫生應該依據病情治療。然而醫術的精髓在於醫者的用心,不懂得醫者的心意,就不是良醫。有些人天生愚昧,無法判斷病情的輕重,分辨損傷的深淺,沒有先調理表裡,就急著服用傷科藥物,導致誤治的人很多。

有因此痰涎上攻,有因此大小臟腑閉結,差之毫釐,繆以千里,所謂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信哉!此論治損傷之大綱也,然用藥固不可差,而整頓手法,尤不可孟浪。今以人之周身,總三百六十五骨節,開列於後。

人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,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,首自鈴骨之上為頭,左右前後至轅骨,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。顛中為都顱骨者一,(有勢,微有髓,及有液。)次顱為髏骨者一,(有勢,微有髓)。髏前為頂威骨者一,(微有髓,女人無此骨。)髏後為腦骨者一,(有勢,微有髓。

)腦左為枕骨者一,(有勢無液)。腦右為就骨者。枕、就之中附下,為天蓋骨者一。(下為肺系之本。)蓋骨之後,為天柱骨者一。(下屬脊,有髓。)蓋前為言骨者一,(言上覆合於髏骨,有勢,無髓。)言下為舌本骨者,左右共二,(有勢,無髓。)髏前為囟骨者一,(無勢,無液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受傷導致痰液上涌,或者內臟阻塞,哪怕只差了一點點,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。正所謂「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」,這句話確實道出了治療損傷的根本原則。當然,用藥不能隨意,手法更要謹慎。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人體的骨骼,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接下來逐一列舉。

人體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其中一百六十五個屬於都關,從頭部的鈴骨開始,左右前後直到轅骨,共有七十二個骨頭,以四十九個字來描述。頭頂中央是都顱骨,只有一塊(有力量,少量骨髓,還有少量骨液)。都顱骨下面是髏骨,只有一塊(有力量,少量骨髓)。髏骨前方是頂威骨,只有一塊(少量骨髓,女人沒有這個骨頭)。髏骨後方是腦骨,只有一塊(有力量,少量骨髓)。

腦骨左側是枕骨,只有一塊(有力量,沒有骨液)。腦骨右側是就骨。枕骨和就骨中間下方是天蓋骨,只有一塊(下面是肺部的根基)。天蓋骨後面是天柱骨,只有一塊(下面連接著脊椎,有骨髓)。天蓋骨前面是言骨,只有一塊(覆蓋在髏骨上面,有力量,沒有骨髓)。言骨下面是舌本骨,左右各一塊(有力量,沒有骨髓)。髏骨前方是囟骨,只有一塊(沒有力量,沒有骨液)。

)囟下為伏委骨者一,(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,無勢、髓。)伏委之下為俊骨者一,(附下即眉宇之分也,無勢、髓。)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,(無勢、髓,下同)。眉上右為大貴骨者一,(眉上直目睛也)。左睛之上,為智宮骨者一,(無勢、髓)。右睛之上,為命門骨者一,(兩睛之下,中為鼻)。

鼻之前為梁骨者一,(無勢、髓)。梁之左為顴骨者一,(有勢、無髓,下同。)梁之右為糺骨者一,(顴、糺之後,即耳之分)。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,(無勢,髓。)左耳為司正骨者一,(無勢、髓)。右耳為納邪骨者一,(同上)。正、邪之後,為完骨者,左右共二,(無勢、無髓)。

白話文:

頭頂囟門下方有一伏委骨,民間常誤稱為伏犀骨,但實際上這兩者並無相通之處。伏委骨下方有一俊骨,位於眉宇之間。左眉之上為天賢骨,右眉之上為大貴骨,直抵眼珠。左眼上方為智宮骨,右眼上方為命門骨,兩眼下方中間為鼻樑。

鼻樑前方為梁骨,梁骨左側為顴骨,右側為糺骨,兩者位於耳朵部位。梁骨頂端為嵩柱骨,左耳為司正骨,右耳為納邪骨,左右耳後方各有一完骨。

正、邪之上附內,為嚏骨者一,(無勢、少液)。嚏後之上,為通骨者,左右前後共四,(有勢、少液)。嚏上為齶骨者一,(無勢、多液)。其齶後連屬為頷也,右頷為乘骨者一,(有勢,多液)。右頷為車骨者,(同上)。乘、車之後,為轅骨者,左右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

乘、車上下,出齒牙三十六事,(無勢、髓,庸下就一則不滿其數)。復次鈴骨之下為膻中,左右前後至蓧,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。轅骨之下,左右為鈴骨者二,(多液)。鈴中為會厭骨者一,(無勢、髓)。鈴中之下,為咽骨者左、中及右共三,(無髓)。嚥下為喉骨者左、中及右共三,(同上)。

白話文:

鼻子上面連接著顱骨,叫做嚏骨,它沒有明顯的形狀,也缺乏津液。打噴嚏之後,左右前後共有四塊骨頭連接著顱骨,叫做通骨,它們有明顯的形狀,也缺乏津液。鼻子上面是齶骨,它沒有明顯的形狀,卻有較多的津液。齶骨後面連接著下顎,右邊的下顎骨叫做乘骨,它有明顯的形狀,而且有較多的津液。右邊的下顎骨還有另外一塊骨頭,叫做車骨,它和乘骨的形狀和津液都相同。乘骨和車骨的後面,左右各有一塊骨頭,叫做轅骨,它們有明顯的形狀,也有津液。

乘骨和車骨上下連接著三十六顆牙齒,它們沒有明顯的形狀,而是由骨髓組成,而且數量不完整。接著往下是鈴骨,它位於胸骨的中心位置,左右前後共有九十七塊骨頭,組成四十個關節。轅骨的下方,左右各有一塊骨頭,叫做鈴骨,它們有較多的津液。鈴骨中間有一塊骨頭,叫做會厭骨,它沒有明顯的形狀,而是由骨髓組成。鈴骨的下方,有左、中、右三塊骨頭,叫做咽骨,它們沒有骨髓。咽骨下方,還有左、中、右三塊骨頭,叫做喉骨,它們的形狀和咽骨相同,也沒有骨髓。

喉下為嚨骨者,環次共十事,(同上)。嚨下之內,為肺系骨者,累累然共十二,(無勢、髓)。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,(無髓)。谷下為⿰亻鬲道骨者,左右共二,(同上)。嚨外次下,為順骨者共八,(少液)。順骨之端,為順隱骨者共八,(同上。)順下之左,為洞骨者一,(女人無此)。

順下之右,為掤骨者一,(女人無此)。洞、掤之下,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,(無髓,俚人呼為鳩尾)。𩩲骭直下,為天樞骨者一,(無髓)。鈴下之左右,為缺盆骨者二,(有勢,多液)。左缺盆前之下,為下厭骨者一,(無髓)。右缺盆前之下,為分膳骨者一,(同上)。

白話文:

喉嚨下方是嚨骨,環繞著它共有十塊骨頭。嚨骨下方是肺系骨,一排排地排列著,共有十二塊。肺系骨後方是谷骨,只有一塊。谷骨下方是鬲道骨,左右各一塊。

嚨骨外側下方是順骨,共有八塊。順骨末端是順隱骨,共有八塊。順骨下方左側是洞骨,只有一塊,女性沒有這塊骨頭。

順骨下方右側是掤骨,只有一塊,女性也沒有這塊骨頭。洞骨和掤骨下方中央是𩩲骭骨,只有一塊,沒有骨髓,民間俗稱鳩尾。𩩲骭骨直下方是天樞骨,只有一塊,沒有骨髓。

鈴骨下方左右兩側是缺盆骨,共有兩塊,有骨髓,骨液較多。左缺盆骨前方下方是下厭骨,只有一塊,沒有骨髓。右缺盆骨前方下方是分膳骨,只有一塊,也沒有骨髓。

厭、膳之後附下,為倉骨者一,(同上)。倉之下左右,為髎骨者共八,(有勢。無液。)髎下之左,為胸骨者一,(男子此骨大者,好勇。)髎下之右蕩骨者一,(女子此骨大,則大夫。)胸之下,為烏骨者一,(男子此骨滿者,發早白。)蕩之下,為臆骨者一,(此骨高,多訛妄。

)鈴中之後,為脊窳骨者,共二十二,(上接天柱,有髓。)脊窳次下,為大動骨者一,(上通天柱,共成二十四椎。)大動之端,為歸下骨者一,(道家謂之尾閭)。歸下之後,為篡骨者一,(此骨能限精液)。歸下之前,蓧骨者一,(此骨薄者,多處貧下)。復次缺盆之下,左右至襯,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。

白話文:

厭食後,靠近下腹部的是倉骨,兩側是八塊髎骨,髎骨下方左側是胸骨,右側是蕩骨,胸骨下方是烏骨,蕩骨下方是臆骨。鈴骨之後是二十二塊脊窳骨,脊窳骨下方是大動骨,大動骨末端是歸下骨,歸下骨之後是篡骨,歸下骨之前是蓧骨。再往下,缺盆下方左右至襯骨,共有六十塊骨頭。

(此下止分兩手臂,至十指之端眾骨)。支其缺盆之後,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液)。傴甲之端,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,(此骨長,則至賢)。前支缺盆,為飛動骨左右共二,(此骨,病痱緩)。次飛動之左,為龍臑骨者一,(有勢,無髓無液)。次飛動之右,為虎沖骨者一,(同上)。

龍臑之下,為龍本骨者一,虎沖之下,為虎端骨者一,(俱有勢,有髓)。本端之下為腕也,龍本上內,為進賢骨者一,(男子此骨隆,為名臣。)虎端上內為及爵骨者一,(女人此骨高,為命歸)。腕前左右,為上力骨者共八,(有勢,多液)。次上力,為駐骨者左右共十,(同上)。

白話文:

從肩膀到手指尖的所有骨頭,缺盆骨後方是左右各一塊傴甲骨,傴甲骨的末端是左右各一塊甲隱骨,前支缺盆是左右各一塊飛動骨,飛動骨左側是一塊龍臑骨,右側是一塊虎沖骨,龍臑骨下方是龍本骨,虎沖骨下方是虎端骨,龍本骨上內側是進賢骨,虎端骨上內側是及爵骨,手腕前方左右各是八塊上力骨,上力骨下方是左右各十塊駐骨。

次駐骨,為搦骨者左右共十,(同上)。次搦,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,(左助外為爪,右助外為甲)。爪甲之下,各有襯骨左右共十,(無勢,無液)。復次𩩲骭之下,左右前後至初步,以五十一字,關一百三十六骨,此下至兩乳下,分左右自兩足心,眾骨所會處也,𩩲骭之下,為心蔽骨者一,(無髓)。𩩲骭之左,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,(居小腸之分也)。

左脅之端,各有脅隱骨者,分次亦十二,(無髓)。脅骨之下,為季脅骨者共二,多液。季脅之端,為季隱骨者共二,(無髓)。𩩲骭之右,為肋骨者共十二,(處太陽之分也)。肋骨之下,為䏚肋骨者共二,(各無隱骨,唯獸有之)。右肋之端,為肋隱骨者共十二,(無髓)。

白話文:

接著是駐骨,左右各十根,與先前相同。再來是搦骨,左右各十根,幫助力量的骨頭,左邊的幫助外側是爪,右邊的幫助外側是甲。爪甲之下,各有襯骨左右各十根,沒有力量,也沒有液體。再次,腳踝之下,左右前後直到初步,以五十一字,關一百三十六骨,此下至兩乳下,左右分開從兩足心,眾骨匯聚的地方。腳踝之下,是心蔽骨,一根,沒有骨髓。腳踝的左邊,是脅骨,上下共十二根,位於小腸的分支。

左邊脅骨的末端,各有脅隱骨,分次也是十二根,沒有骨髓。脅骨之下,是季脅骨,共有兩根,有許多液體。季脅骨的末端,是季隱骨,共有兩根,沒有骨髓。腳踝的右邊,是肋骨,共有十二根,位於太陽經脈的分支。肋骨之下,是䏚肋骨,共有兩根,各沒有隱骨,只有動物有。右邊肋骨的末端,是肋隱骨,共有十二根,沒有骨髓。

蓧骨之前,為大橫骨者一,(有勢,少髓)。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白環之前,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內輔之後,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,(同上)。骸關之下,為揵骨者左右共二,(同上)。揵骨之下,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髓)。

髀樞下端,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,(無勢,多液)。膝蓋左右,各有俠升骨者共二,(有勢,多液)。髀樞之下,為䯒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髓)。䯒骨之外,為外輔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䯒骨之下,為立骨者左右共二,(同上)。立骨左右,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,(有勢,少液)。

白話文:

髖骨前方有一塊大橫骨,(有力氣,但骨髓少)。大橫骨前方有兩塊白環骨,(有力氣,有骨液)。白環骨前方,左右各有一塊內輔骨,(有力氣,有骨液)。內輔骨後方,左右各有一塊骸關骨,(同上)。骸關骨下方,左右各有一塊揵骨,(同上)。揵骨下方,左右各有一塊髀樞骨,(有力氣,骨髓多)。

髀樞骨下端,左右各有一塊膝蓋骨,(無力氣,骨液多)。膝蓋骨左右兩側,各有兩塊俠升骨,(有力氣,骨液多)。髀樞骨下方,左右各有一塊䯒骨,(有力氣,骨髓多)。䯒骨外側,左右各有一塊外輔骨,(有力氣,有骨液)。䯒骨下方,左右各有一塊立骨,(同上)。立骨左右兩側,各有內外踝骨,共四塊,(有力氣,骨液少)。

踝骨之前,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,(有勢,多液)。踝骨之後,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少液)。下力之前,各有釋欹骨者共十。釋欹之前,各有起僕骨者共十,(有勢)。起僕之前,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,(有勢)。平助之前,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,(無勢,少液)。

釋欹兩傍,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液)。起僕之下,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無髓,有液,女人則無此骨)。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,天地相乘,惟人至靈,其女人則無頂威、左洞、右棚及初步等五骨,止有三百六十骨。又男子、女人一百九十骨,或隱、或襯、或無髓勢,餘二百五十六骨,並有髓,液以藏諸筋,以會諸脈,溪谷相需,而成身形,謂之四大,此骨度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腳踝前方,左右各有三塊下力骨,總共十塊,(這些骨頭有力氣,含有較多的骨髓液)。腳踝後方,左右各有一塊京骨,總共兩塊,(這些骨頭有力氣,但含有較少的骨髓液)。下力骨前方,左右各有五塊釋欹骨,總共十塊。釋欹骨前方,左右各有五塊起僕骨,總共十塊,(這些骨頭有力氣)。起僕骨前方,左右各有五塊平助骨,總共十塊,(這些骨頭有力氣)。平助骨前方,左右各有五塊襯甲骨,總共十塊,(這些骨頭沒有力氣,含有較少的骨髓液)。

釋欹骨兩側,左右各有一塊核骨,總共兩塊,(這些骨頭有力氣,含有較多的骨髓液)。起僕骨下方,左右各有一塊初步骨,總共兩塊,(這些骨頭有力氣,但沒有骨髓,含有骨髓液,女性沒有這塊骨頭)。以上這些,總共三百六十五塊骨頭。天地交合,只有人最靈巧,而女性沒有頂威骨、左洞骨、右棚骨以及初步骨等五塊骨頭,只有三百六十塊骨頭。另外,男女各有一百九十塊骨頭,有的隱藏在其他骨頭中,有的互相襯托,有的沒有骨髓和力氣,剩下的二百五十六塊骨頭,都具有骨髓和力氣。骨髓液儲存在筋絡之中,連結著血管,互相依存,最終形成了人體的形狀,這就是所謂的四大,這是骨骼的常規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