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37)
卷之二 (37)
1. 小便淋悶頻數
黃芩,麥門冬,地骨皮,車前子,炙甘草(各一錢半),石蓮肉,白茯苓,黃耆,柴胡,人參(各一錢)
上水煎服。
五淋散,治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或尿如豆汁,或如沙石,或如膏汁,或熱沸便血。
赤茯苓(一錢半),赤芍藥,山梔(各二錢),當歸,甘草(各一錢五分)
上用燈心二十根,水煎服。
清肺飲,治渴而小便不利,乃肺經有熱,是絕寒水生化之源,宜用此藥以清化源,其水自生而便自利矣。
茯苓(二錢),豬苓(三錢),澤瀉,琥珀,瞿麥(各五分),通草(六分),木通,萹蓄(各七分),車前子(一錢),燈草(一分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腎氣丸,治腎經陽虛陰無所化,以致膀胱淋漓。或脾肺氣虛不能通調,水無所化而膀胱癃閉。或腎氣虛熱,干於厥陰之絡,陰挺、痿痹而溺頻數。或腎水虛弱陰虧難降,使津液敗濁而為痰水。又治腎虛便血及諸見血發熱,自汗盜汗等症之聖藥也。即六味地黃丸。
琥珀散,治諸般瘡癤,表裡有熱,小便赤澀。
白茯苓,黃芩,茵陳,紫草,瞿麥,茅根,石韋,烏藥,琥珀,連翹,車前子(各等分)
上為極細末,每服二三錢,用燈心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瞿麥散,治癰疽發背,排膿止痛,利小便。
桂心,赤芍藥,當歸,黃耆,芎藭,瞿麥,白蘞,麥門冬(去心,各等分),赤小豆(一合,酒浸炒乾)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酒煎溫服,如諸癰已潰未潰,瘡中膿血不絕,痛難忍者,加細辛、白芷、白蘞、薏苡仁。
白話文:
小便淋悶頻數
方一: 此方用於治療小便淋瀝、閉塞、頻數等症狀。藥物包括黃芩、麥門冬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炙甘草、石蓮肉、白茯苓、黃耆、柴胡、人參,水煎服。
五淋散: 此方用於治療膀胱濕熱,小便不通暢,尿液如豆汁、沙石、膏汁或伴隨熱痛、血尿等症狀。藥物包括赤茯苓、赤芍藥、山梔、當歸、甘草,並用燈心草煎服。
清肺飲: 此方用於治療口渴且小便不利,因肺經有熱導致水液代謝失常。藥物包括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瞿麥、通草、木通、萹蓄、車前子、燈草,研末服用。
腎氣丸: 此方即六味地黃丸,用於治療腎陽虛、陰液不足導致的膀胱淋漓、小便頻數等症狀,以及因脾肺氣虛、腎虛火旺等引起的其他症狀,如陰挺、痿痹、便血、自汗盜汗等。
琥珀散: 此方用於治療瘡瘍腫痛,伴有表裡有熱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藥物包括白茯苓、黃芩、茵陳、紫草、瞿麥、茅根、石韋、烏藥、琥珀、連翹、車前子,研末服用,燈心湯送服。
瞿麥散: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發背,具有排膿止痛、利尿的作用。藥物包括桂心、赤芍藥、當歸、黃耆、芎藭、瞿麥、白蘞、麥門冬(去心)、赤小豆,酒煎服。如癰疽已潰或未潰,膿血不止,疼痛難忍者,可加細辛、白芷、白蘞、薏苡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