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1)

1. 久漏瘡

〔丹〕治漏瘡方

川芎(半兩),細辛(二錢半),白芷梢(二錢半),甘草(細末)

上每日作湯服。上瘡食後,下瘡食前。看瘡孔大小,用隔年黃麻根,刮去粗皮,槌軟捻成繩子,捻入孔中至不可入則止,日淺一日。瘡用好膏藥貼之。

〔子和〕,小渠,袁三,因強寇入家,傷其兩脛,外臁作瘡,數年不已。膿汁常涓涓然,但飲冷則瘡間冷水浸淫而出,延為濕瘡,求治。戴人曰,爾中焦,當有綠水二三升,涎數掬。袁曰:何也?戴人曰:當被盜時,感驚氣入腹,驚則膽傷,足少陽經也,兼兩外臁,皆足少陽之部。此膽之甲木受邪,甲木色青,當有綠水,少陽在中焦如漚,既伏驚涎在中焦,飲冷水咽為驚涎所阻,水隨經而旁入瘡中,故飲水瘡中水出。乃上湧寒痰汗如流水,次下綠水果二三升,一夕而痂干,真可怪也。

嘗治足膝下至踝漏瘡,通足腫大於好足二倍,行步不全,用五龍丸大下之者六番,每番皆五七行,下後用黃柏、蒼朮、耆芍、地黃、甘草、升麻、葛根、南星、半夏、牛膝、滑石、桂調之,近三四個月而安。

〔本草〕,治瘻有頭,出膿水不止,以啄木鳥一隻燒灰。酒調服一錢匕,立瘥。東垣云:瘡醫自幼至老,凡所經驗,必須寫之,嘗記疳瘻、惡瘡,諸藥不效者,取蠐螬剪去兩頭,安瘡口上,以艾炷灸之,七壯一易,不過七枚,無不效者。又法,用乞火婆蟲兒灸之,同前法,累驗神效。人皆秘之,往往父子不傳。

取朽骨,久疽及痔漏中有者。

取黑骨雞脛骨,上等砒霜實之。鹽泥固濟,火煆通紅,取出地上出火毒,去鹽泥,用骨研細,飯丸如粟米大。以紙捻送入孔竅內,更用膏藥貼之。

《本事》雄黃治瘡瘍尚矣。《周禮·瘍醫》凡療瘍以五毒攻之。鄭康成注云:今醫方有五毒之藥,作之用黃堥,置石膽、丹砂、雄黃、礬石、磁石其中,燒三日三夜,其煙上著,以雞羽取之注創,惡肉、破骨則盡出。楊大年嘗記其事,族人楊偶,年少時有瘍於頰,連齒輔車,外腫若覆甌,肉潰出膿血不輒,吐之痛楚難忍,療之百方,彌久不瘥。人語鄭法,依法制藥成,注之瘡中,少頃,取朽骨,連兩牙,潰出遂愈。

信古方攻病之速也,黃堥即瓦盒也。

豬骨膏,治諸瘡口氣冷,不瘥。

豬筒骨(二個,取髓),松脂(二錢,通明者,研),乳香(另研),黃連(去須,為末),白芨(研未,各二錢半),鉛丹(別研),黃蠟(各半兩)

上搗研,熔蠟和為膏,不拘時敷之。

附子散,治冷瘡,日夜發歇疼痛。

附子(半兩,炮,去皮臍),川椒(去目),雄黃(細研,各二錢半),白礬(七錢半,火煅,研),膩粉(二錢,研)

為細末,研勻。每用清麻油,調敷瘡上。

白話文:

久漏瘡

治療漏瘡的方劑:

川芎半兩、細辛二錢半、白芷梢二錢半、甘草(細末)。每日以藥煎湯服用。上方的漏瘡,飯後服用;下方的漏瘡,飯前服用。根據瘡孔大小,選用隔年黃麻根,刮去粗皮,搗軟後搓成繩狀,慢慢塞入瘡孔,直至塞不進去為止,每天少塞一點。瘡口處需貼上好的膏藥。

案例一: 小渠、袁三因強盜入室,腿部受傷,外臁(小腿外側)生瘡,多年不愈。膿液經常不斷流出,一喝冷水,瘡口就滲出冷水,演變成濕瘡,於是求醫。戴某醫生說:「你中焦(腹部)有二三升綠色水液,以及幾捧唾液。」袁三問:「為什麼?」戴某醫生說:「你被盜時受驚,驚氣入腹,驚則傷膽,足少陽經也,而你的兩個外臁都屬足少陽經的部位。這是膽(屬木)受邪,木色青,所以會有綠色水液,少陽在中焦就像浸泡一樣,驚嚇引起的唾液停留在中焦。你喝冷水,因被驚嚇產生的唾液阻礙,水液就沿著經脈流入瘡口,所以喝水瘡口就會流出水。 」於是先排出寒痰汗液如流水般湧出,接著排出二三升綠色水液,一夜之間瘡口結痂,真是神奇。

案例二: 曾治療一個足膝到踝部的漏瘡,患足腫脹比健足大一倍,行走困難。用五龍丸大劑量服用六次,每次服用五到七劑。服藥後,再用黃柏、蒼朮、黃耆、芍藥、熟地黃、升麻、葛根、南星、半夏、牛膝、滑石、桂枝等藥物調理,經過三四個月後痊癒。

案例三: 《本草》記載:治療有孔的瘻瘡,膿水流個不停的,可用一隻啄木鳥燒成灰,用酒調和,服用一錢匕,就能立即痊癒。東垣(張元素)說:醫生從年輕到年老,所有經驗都必須記錄下來。曾記載治療疳(兒童腹部疾病)瘻、惡瘡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的,可用蠐螬(金龜子幼蟲)剪去兩端,放在瘡口上,用艾炷灸,七壯換一次,最多七枚,沒有不有效的。另一種方法是用乞火婆蟲(一種昆蟲)灸,方法同上,屢試屢驗,效果神奇,但人們都秘而不宣,往往父子都不傳授。

取朽骨法: 久疽及痔漏中有朽骨者,可用黑骨雞的脛骨,填入上等砒霜,用鹽泥封固,火燒至通紅,取出放在地上散去火毒,去除鹽泥,將骨頭研磨成細粉,做成像粟米大小的藥丸,用紙捻送入孔竅內,再貼上膏藥。

雄黃治瘡瘍: 《本事》記載雄黃治療瘡瘍很有效。《周禮·瘍醫》記載凡是治療瘡瘍都用五毒攻之。鄭康成注釋說:現在的醫方有五毒藥,用瓦盒盛放雄黃、石膽、硃砂、雄黃、礬石、磁石,燒三日三夜,收集其煙氣,用雞毛沾取塗抹在創口上,惡肉、破骨就會全部排出。楊大年曾記載此事,他的族人楊偶,年輕時頰部生瘡,連到牙齒,外腫像覆蓋著碗一樣,潰爛流出膿血不止,吐出膿血非常痛苦,治療了很多方法,很久都不見好轉。有人告訴他鄭氏的方法,依法制藥,塗抹在瘡口上,一會兒,取出了朽骨和兩顆牙齒,潰爛就痊癒了。可見古方攻治疾病的速度之快啊!

豬骨膏: 治療各種瘡口氣虛、冷而不癒。豬筒骨兩個(取骨髓)、松脂(二錢,透明的,研磨)、乳香(另研磨)、黃連(去鬚,研磨成粉)、白芨(研磨成粉,各二錢半)、鉛丹(另研磨)、黃蠟(各半兩)。搗碎研磨,熔化黃蠟,混合成膏,不拘時間敷用。

附子散: 治療冷瘡,晝夜發作疼痛。附子(半兩,炮製,去掉皮和臍)、川椒(去目)、雄黃(細研磨,各二錢半)、白礬(七錢半,火煅,研磨)、滑石粉(二錢,研磨)。研磨成細末,用清麻油調和,敷在瘡口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