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0)

1. 久漏瘡

蓋穿山甲,蟻之畏也。柳休祖者善卜筮,其妻病鼠瘤,積年不瘥垂命,休祖遂卜,得頤之後,按卦合得姓石人治之,當獲鼠而愈也。既而鄉里有奴,姓石,能治此病,遂灸頭上三處覺佳,俄有一鼠逕前而伏,呼貓咋之,視鼠頭上有三灸處,妻遂瘥。

梅師云:經云,腎移寒於脾,發為癰腫,少氣。脾移寒於肝,發為癰腫,拘攣。又云:諸寒癰腫,此皆安生?岐伯曰:生於八風之所變也。又云:地之濕氣感,則害人皮肉筋脈。《聖濟》云,衣服過厚,表易著寒。

所得之源,大抵如此,或發不變色,或堅硬如石,或捻之不痛,久則然後變色疼痛,漸軟而成膿,如泔而稀,久不能瘥,瘡口不合,變為疳漏,敗壞肌肉,侵損骨髓,以致痿痹,宜以此骨碎補丸主之。

骨碎補丸

骨碎補,補骨脂,熟地黃,川當歸,續斷,石楠葉,黃耆,石斛,牛膝,杜仲,萆薢(以上各二兩),附子(炮,一兩),白芍藥,川芎,菟絲子,沙參,羌活,防風,獨活,天麻(各一兩半)

此方與大僂方相表裡,前桂枝拾遺,後有木瓜、菟絲子、白朮。

上為末。煉蜜丸,空心鹽湯下。

〔元戎〕,云:邢三郎家小兒,病寒疽,久不愈。先以四物穿山甲湯透之,復以地黃當歸湯補之,繼以骨碎補丸外治。
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,宜用:

大僂丸

羌活,防風,細辛,附子,甘草,川芎,續斷,白芍藥,白朮,當歸,桂心,麻黃,黃耆,熟地黃

此方與前骨碎補丸相表裡。

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,腧氣化薄,傳為善畏,及為驚駭。

桂附丸,治氣漏諸瘡。

桂心,附子(炮裂,米醋中浸,再炮三五次,去皮臍),厚朴(薑製),粉草(炙),白朮(各一兩),木香(二錢半),乳香(研,二錢)

上為細末,煉密丸如桐子大。空心米飲下,二三十丸。丹溪云:《精要》治冷漏諸瘡與桂附丸。此冷只因瘡久不合,風冷乘之,血氣不潮而成也。厚朴雖溫,其瀉衛尤速,恐不若參耆,佐以陳皮,庶乎與病情相得,此方治冷漏瘡,若寒而虛者,只以加味十全湯,隨時令、經絡,加減用之為當。又虛甚者,宜參朮歸耆膏。

陷脈散,治漏瘡及二三十年癭瘤,或大如盃盂,久久不瘥,致有漏潰,令人骨肉消盡,或堅、或軟、或潰,令人驚惕,臥寐不安,體中掣痛,愈而復作。

乾薑(炮),琥珀(研),大黃,附子(炮,去皮,各一兩),丹參(七錢半),石硫黃(研),白石英(研),鍾乳粉(研),烏賊骨(研,各半兩)

上為末。貯以瓷合、韋囊勿令泄氣。若瘡濕即敷,無汁即煎豬脂和敷之,以干為度。或死肌不消加芒硝二兩益佳。一法,胡燕窠一枚。

白話文:

久漏瘡

穿山甲是螞蟻害怕的動物。柳休祖善於占卜,他妻子患有鼠瘤,多年不愈,命在旦夕。休祖於是占卜,卜得卦象後,根據卦象得知姓石的人能治好此病,就能抓到老鼠而痊癒。後來鄉里有一個姓石的奴僕,確實能治這種病,他用艾灸在病人頭上三個地方,病情有所好轉。不久,有一隻老鼠來到病人面前伏下,人們叫來貓捉住了它,發現老鼠頭上也有三個灸痕,柳休祖的妻子於是病癒。

梅師說:經書上說,腎臟的寒邪移到脾臟,會導致癰腫、少氣;脾臟的寒邪移到肝臟,會導致癰腫、拘攣。又說:各種寒邪引起的癰腫,都是怎麼產生的呢?岐伯說:是因八風的變化而引起的。又說:地面的濕氣侵襲人體,就會傷害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《聖濟總錄》說,穿著的衣服過厚,容易導致表邪感受寒邪。

久漏瘡的成因大致如此,有的發病時顏色沒有變化,有的堅硬如石,有的按壓不痛,久而久之才會變色疼痛,漸漸軟化並形成膿液,膿液稀薄如淘米水,久治不愈,瘡口無法癒合,就變成久漏不愈的疳瘡,腐蝕肌肉,侵犯骨髓,導致肢體痿痹,可以用骨碎補丸來治療。

骨碎補丸

骨碎補、補骨脂、熟地黃、川當歸、續斷、石楠葉、黃耆、石斛、牛膝、杜仲、萆薢(以上各二兩),附子(炮製,一兩),白芍藥、川芎、菟絲子、沙參、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天麻(各一兩半)

此方與大僂丸相表裡,前者是桂枝湯的拾遺,後者增加了木瓜、菟絲子、白朮。

將藥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丸藥,空腹用鹽湯送服。

元戎說:邢三郎家的小孩患寒疽,很久都不好。先用四物湯加穿山甲來透邪,然後用地黃當歸湯來補益,再用骨碎補丸外敷治療。

陽氣充足才能滋養精神,柔和才能滋養筋骨,如果陽氣開闔失常,寒邪入侵,就會導致大僂,治療宜用:

大僂丸

羌活、防風、細辛、附子、甘草、川芎、續斷、白芍藥、白朮、當歸、桂心、麻黃、黃耆、熟地黃

此方與前述骨碎補丸相表裡。

營氣運行失常,逆行於肌膚筋脈之間,就會產生癰腫。經脈受損形成廔管,長期滯留在肌肉筋膜之間,經絡氣血虛弱,就會產生畏懼,甚至驚恐。

桂附丸,治療氣虛導致的各種久漏瘡。

桂心、附子(炮裂,用米醋浸泡,再炮製三五次,去掉皮和臍)、厚朴(用薑炮製)、粉草(炙)、白朮(各一兩),木香(二錢半),乳香(研磨,二錢)

將藥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空腹用米湯送服,每次二三十丸。丹溪翁說:《醫學綱目》中治療寒邪引起的久漏瘡的藥方與桂附丸相似。這種寒症是因為瘡口久久不癒合,風寒乘虛而入,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。厚朴雖然溫熱,但瀉衛氣過於迅速,不如參、耆,佐以陳皮,更能與病情相符。這個方子治療寒邪引起的久漏瘡,如果兼有寒邪和虛證,可以加味十全大補湯,根據季節、經絡,增減藥物。如果虛證很嚴重,就應該用參、朮、歸、耆膏。

陷脈散,治療久漏瘡以及二三十年的癭瘤,有的腫塊像杯子或盆子一樣大,久治不愈,導致潰爛漏出膿液,使人骨肉消瘦,腫塊有的堅硬,有的柔軟,有的潰爛,使人驚恐不安,臥不安席,身體掣痛,好了又犯。

乾薑(炮製),琥珀(研磨),大黃,附子(炮製,去皮,各一兩),丹參(七錢半),石硫黃(研磨),白石英(研磨),鍾乳粉(研磨),烏賊骨(研磨,各半兩)

將藥磨成粉末,儲存在瓷器或皮囊中,防止藥效散失。如果瘡瘍潮濕就敷在上面,如果沒有膿液就用豬油煎煮後再和藥粉敷上,以乾燥為度。如果死肉不脫落,可以加芒硝二兩效果更好。還有一種方法,就是用燕窩一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