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4)

1. 便毒

又方

山梔,大黃,乳香,沒藥,當歸(各半錢),栝蔞仁(二錢),代赭石(一錢)

上作一服水煮。

〔表裡〕,

一人不慎房勞,患此腫痛,以雙解散二服,其病即止。更以補中湯數劑而膿成針之,以八珍湯加五味、麥門、柴胡三十餘劑。大抵便癰者血疝也,俗呼為便毒,言於不便處患之故也。乃足厥陰肝經絡,及衝任督脈亦屬肝之旁絡也,是氣血流通之道路,今壅而腫痛,此則熱毒所致,宜先疏導其滯,更用托裡之劑,此臨證制宜也。

防風通聖散,治瘡湯便毒。若瀉去芒硝、大黃。能解暑月熱毒,或遍身頭面患瘡。

芍藥(焙),芒硝,滑石(煅),川芎,大黃(煨),桔梗,石膏(煅),荊芥,麻黃(各四分半),山梔,白朮,連翹,當歸,薄荷,甘草,防風,黃芩(焙,各八分)

作一劑。水二盅,煎八分服。

愚按:此方非表裡俱實,大小便秘者,恐不可用,宜審之。通聖散合益元散,名雙解散。

蘇方散,治便毒。

木鱉肉,當歸尾,芍藥,白芷,粉甘草,川芎,射干,忍冬(即金銀花),大黃,沒藥,蘇木,穿山甲(煻火煨,各六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。水酒各一盞,煎至一盞,食前服。

〔流氣活血〕,

東垣青皮湯,治便毒。

青皮,防風,當歸身,甘草梢(生,各等分)

上㕮咀,分作四服。水一小碗,煎至八分,去渣。大溫服空心,日進三服。

復原通氣散,便毒初發用此。

南木香,延胡索,天花粉(酒浸),舶上,蘹香(懷),白牽(牛炒),白芷,當歸,甘草(各一兩),青木香(半兩),穿山甲(酒浸,炙焦,二兩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食前溫酒調服,木香湯亦可。

〔補虛〕,

府庠沈尼文,年二十,左拗患之,余以肝腎陰虛,先用托裡藥,潰而將愈。因入房發熱作渴,右邊亦作痛,膿水清稀,虛證悉至,脈洪大而無力,勢甚可畏,用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,脈證頓退,再劑全退。後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。一男子,腫而不潰,余謂:此因陽氣虛弱,用參、耆、歸、術,以補托元氣,用白芷、皂角刺、柴胡、甘草節,以排膿清肝,數劑而潰;以八珍加柴胡,補其氣血,數劑而愈。一人患便毒,膿稀脈弱。

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、麥門、白蘞,三十劑稍愈,更以參耆歸術膏而平。因新婚復發,聚腫堅硬,四肢冷,脈弱皮寒,飲食少思,此虛極也,仍用前藥,加桂附三劑稍可。彼欲速愈,自用連翹消毒飲,泄利不止而歿。

一人年逾四十,素勞苦,患便毒,發寒熱,先以小柴胡湯加青皮一服,表證悉退,次以補中益氣湯加穿山甲二劑,腫去三四,更以托裡之藥五六服,膿成刺去,旬日而斂。一人腫而不潰,以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甘草節、皂角針、白芷、柴胡,數劑而潰,以八珍湯加柴胡,數劑愈。一人潰而腫不消,且不斂。診之脈浮而澀,以豆豉灸,更以十全大補湯,月餘而愈。

白話文:

便毒

以下列出幾個古代方劑治療便毒的配方和臨床經驗:

方劑一: 山梔子、大黃、乳香、沒藥、當歸(各半錢)、栝樓仁(二錢)、代赭石(一錢),水煎服。 此方用於治療便毒,患者因房事不節而導致腫痛,服用此方後症狀得以緩解。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,膿成後針破,再用八珍湯加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柴胡等藥物治療。便癰屬於血疝,也就是俗稱的便毒,因為發生在不便的地方而得名,與足厥陰肝經及衝任督脈相關,因氣血瘀滯而腫痛,所以應先疏通,再用托裡之藥。

方劑二:防風通聖散(去芒硝、大黃),此方可治療瘡瘍和便毒,去除芒硝、大黃後可治療暑熱引起的瘡瘍。 方藥組成:芍藥(焙)、芒硝、滑石(煅)、川芎、大黃(煨)、桔梗、石膏(煅)、荊芥、麻黃(各四分半)、山梔子、白朮、連翹、當歸、薄荷、甘草、防風、黃芩(焙,各八分)。水煎服。 作者提醒,此方不適用於表裡俱實,大小便不通暢的患者,需謹慎使用。通聖散合益元散稱為雙解散。

方劑三:蘇方散,治便毒。方藥組成:木鱉子、當歸尾、芍藥、白芷、炙甘草、川芎、射干、忍冬(金銀花)、大黃、沒藥、蘇木、穿山甲(煻火煨),各六分。水酒各半煎服。

方劑四:東垣青皮湯,治便毒。方藥組成:青皮、防風、當歸身、甘草梢(生),等分。水煎服。

方劑五:復原通氣散,便毒初發時使用。方藥組成:南木香、延胡索、天花粉(酒浸)、舶上、蘹香(懷)、白牽牛(炒)、白芷、當歸、甘草(各一兩)、青木香(半兩)、穿山甲(酒浸,炙焦,二兩)。研末,溫酒送服。

臨床經驗: 作者記錄了幾個病例,說明不同體質的便毒患者,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有些患者需要先用托裡藥,膿成後再用補益藥物;有些患者因陰虛而導致便毒,需要先補益肝腎;有些患者因陽虛而導致便毒,需要用補氣藥物;有些患者因虛弱而導致便毒,需要用大補藥物;也有患者因過度使用瀉藥而導致死亡。 總之,治療便毒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論治。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先清熱解毒,再補益氣血。 也有些患者需要根據脈象,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例如,脈浮澀者可用豆豉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