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15)
卷之四 (15)
1. 便毒
〔消毒清火〕,
儒者腫痛便澀,用八正散二劑,清肝火導濕熱而腫痛愈,再以小柴胡加芎、歸、澤瀉、山梔二劑,清肝火補脾血,而小便利。一男子,潰而腫痛不止,此餘毒未解,用活命飲一劑而痛止,再劑而腫消。一男子,痛甚發熱,用前飲一劑痛止,再以神效栝蔞散加山梔、柴胡二劑而消。
,一男子,已潰而痛不止,小便秘澀,此肝火未解也,與小柴胡湯加黃柏、知母、芎、歸,痛止便利,更以托裡當歸湯而瘡斂。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,須用活命飲。一人膿未成大痛,服消毒托裡內疏藥,不應,脈洪大,毒尚在,以仙方活命飲,一劑痛止,又劑而消。一人潰而痛不止,諸藥不應。
診之脈大,按之則數,乃毒未解也,以仙方活命飲而止。又二劑而消。一人腫痛,日晡發熱,以小柴胡加青皮、天花粉四劑,痛止熱退,以神效栝蔞散四劑而消。
栝蔞散,治便癰等惡瘡。
栝蔞(一枚),金銀花,牛蒡子(炒,各三錢),生薑,甘草(各半兩)
上將藥不犯銅鐵器,捶碎。用酒一大升煎數沸,空心溫服。
威靈仙散,治便毒。
威靈仙,貝母,知母(各一兩)
上三味為末。每服三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如不散,再服。
〔薛〕,按:此方通經,去膿消毒,補虛益氣。蓋此證多患於陰虛之人,此方乃是一見也。亦有焮痛小便數者,宜先用加減龍膽瀉肝湯。大小便秘,焮腫作痛,宜八正散。憎寒發熱,荊防敗毒散。然後用此方。若不作膿或膿不潰,宜用大補之劑。潰而不斂者,更用豆豉餅灸之。
〔小便不利〕,
一老婦,腫痛膿未作,小便滯,肝脈數,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山梔、黃柏,四劑而消。
加減龍膽瀉肝湯
龍膽草(酒拌,炒),澤瀉,車前子(炒),木通,生地黃,當歸尾,山梔(炒),黃芩(各一錢),甘草(生用,五分)
作一劑。用水二盅,煎至八分,食前服。如濕盛,加黃連。大便秘,加大黃。
〔大便不實〕,
一人服克伐藥。以求內消,致瀉利少食。以二神丸先止其瀉,以十全大補倍加白朮、茯苓,數劑而消。一人年逾四十,患便毒,克伐太過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遺精脈微。東垣云:精滑不禁,大便不利,腰腳沉重,下虛也。仲景曰:微弱之脈,主氣血俱虛。以六君子加破故紙、肉豆蔻煎服,泄止食進,更以十全大補湯加行經藥,十餘劑而消。
〔婦人〕,
一婦素清苦,因鬱怒患前症,或用敗毒寒涼之藥,反晡熱內熱,自汗盜汗,月經不行,口乾咽燥。余謂:此鬱氣傷脾,因藥復損,先以當歸湯數劑,後兼逍遙散,各五十餘劑,而諸證皆愈。
,一婦小腹內,如有所梗,兩拗與人門俱腫,小便淋瀝,經候不調,內熱作渴,飲食少思,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,脈洪數而虛,左關尤甚,屬肝脾鬱結之證也,用加味歸脾湯,肝火退而脾土健,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。一婦人,兩拗腫痛,腹內一塊不時上攻,月餘不調,小便不利。
白話文:
便毒
治療腫痛、便祕等症狀,醫生採用不同的處方。例如,對於儒者腫痛便祕,先用八正散清熱利濕,腫痛痊癒後,再用小柴胡湯加芎藭、當歸、澤瀉、山梔子,以清肝火、補脾血,改善小便不通暢。
對於潰瘍腫痛不止的病人,使用活命飲,一劑止痛,再劑腫消。另有病人痛甚發熱,先用活命飲止痛,再用神效栝蔞散加山梔子、柴胡來消腫。也有些病人潰瘍疼痛不止,小便祕結,這是肝火未清的表現,醫生會使用小柴胡湯加黃柏、知母、芎藭、當歸來治療,痛止後再用托裡當歸湯以促使瘡瘍癒合。如果毒素未解,疼痛不止,則需使用活命飲。
一位病人膿未成形就劇痛,服用清熱解毒、托裡內疏的藥物無效,脈象洪大,毒素仍在體內,於是使用仙方活命飲,一劑止痛,再劑腫消。另一位病人潰瘍疼痛不止,各種藥物均無效,脈象洪大,按之則數,顯示毒素未解,使用仙方活命飲後疼痛停止,服用兩劑後腫消。還有一位病人腫痛,午后發熱,服用小柴胡湯加青皮、天花粉後疼痛和發熱症狀消失,再用神效栝蔞散消腫。
栝蔞散,治療便癰等惡瘡。組成:栝蔞、金銀花、牛蒡子(炒)、生薑、甘草。用法:藥物避免接觸銅鐵器,捶碎後用酒煎煮,空腹溫服。
威靈仙散,治療便毒。組成:威靈仙、貝母、知母。用法:研末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溫酒送服,如效果不佳,可再服用。
薛氏註解:此方通經活絡,去膿消毒,補虛益氣。此症多見於陰虛體質的人,此方為常用方劑。若伴有灼熱疼痛、小便頻數,宜先使用加減龍膽瀉肝湯。大小便不通,灼腫疼痛者,宜用八正散;憎寒發熱者,宜用荊防敗毒散。然後再用此方。若未成膿或膿不潰破,宜用大補之劑。潰破而不癒合者,可用豆豉餅灸。
小便不利
一位老年婦女,腫痛,膿未形成,小便不利,肝脈數,使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山梔子、黃柏,四劑後腫消。加減龍膽瀉肝湯組成:龍膽草(酒拌,炒)、澤瀉、車前子(炒)、木通、生地黃、當歸尾、山梔子(炒)、黃芩、甘草(生用)。用法:水煎服。濕熱盛者,加黃連;大便秘結者,加大黃。
大便不實
一位病人服用攻伐性藥物,企圖內消,導致瀉利少食,先用二神丸止瀉,再用十全大補湯加倍白朮、茯苓,數劑後腫消。另一位四十多歲的病人,患便毒,因過度攻伐,飲食減少,思慮不佳,大便不實,遺精,脈象微弱。根據東垣和仲景的醫案,此為下元虛弱的表現,使用六君子湯加破故紙、肉豆蔻,瀉利停止,飲食增加,再用十全大補湯加行經藥物,十幾劑後腫消。
婦人
一位女子體質虛弱,因鬱怒而患病,服用寒涼敗毒藥物後,反而出現午后發熱、內熱、自汗盜汗、月經停止、口乾咽燥等症狀。醫生認為是鬱氣傷脾,藥物又加重病情,先用當歸湯數劑,後加服逍遙散,共服藥五十餘劑,諸症皆愈。
一位女子小腹有阻塞感,兩脅及人迎穴都腫脹,小便淋漓,月經不調,內熱口渴,飲食減少,腹內腫塊如雞蛋般逐漸增大,脈象洪數而虛,左關脈尤甚,屬於肝脾鬱結,使用加味歸脾湯,肝火退,脾土健,間服逍遙散和蘆薈丸而痊癒。另一位婦人,兩脅腫痛,腹內有腫塊時常上攻,月經停了一個多月,小便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