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16)
卷之四 (16)
1. 便毒
余以為肝脾氣滯,以四君加芎、歸、柴胡、山梔而愈,後因鬱怒,前證復作,卻兼胸脅脹滿,盜汗,此肝木甚而傷脾土,用加味歸脾湯,下蘆薈丸而痊。一婦小腹內或作痛,或痞悶,兩拗腫痛,內熱寒熱,胸膈不利,飲食不甘,形體日瘦,此肝氣滯而傷脾氣,朝用補中益氣湯;夕用六味丸漸愈,更用蘆薈丸而全愈。一婦兩拗腫痛,小腹痞脹,小便時數,白帶時下,寒熱往來,小水淋瀝。
余謂:脾氣滯而血病,用龍膽瀉肝湯漸愈,又用加味逍遙散、六味丸而全愈。一婦患前證,胸脅脹悶,或小便不利,或時作痛,大便澀滯,服疏氣豁痰等藥益甚。余謂:肝火氣分之病,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;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;六味丸以滋腎水而愈。一婦患前證,余謂:此肝脾鬱怒之證,不信。
別服化痰利氣之劑,胸腹脹悶,又服峻利疏導之劑,變脾虛發腫之證而歿。一婦兩抝腫痛,內熱作渴,飲食不甘,肢體倦怠,陰中作梗,小便赤澀,為肝脾陰虛濕熱,用加味歸脾湯而愈。後因怒復作,小腹腫脹,小便不利,用小柴胡加山梔、芎、歸,以清理肝火,脹痛頓止。
又以加味逍遙散,調補肝火而痊。一婦人,兩抝腫痛,寒熱內熱,小便赤澀,胸脅不利,此肝火動而脾氣傷,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數劑,少愈;又與加味歸脾湯,諸證悉退。再用加味逍遙散而全愈。一婦小腹痞悶,小便不利,內熱體倦懶食,此氣血虛而兼肝火,用八珍湯加柴、梔、膽草,治之而安。一婦陰中如梗,兩抝腫痛,寒熱不食,小便頻數,小腹重墜。
余以為肝脾鬱結所致。先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、茯苓、車前子、青皮,以清肝火升脾氣,更以加味歸脾湯,二十餘劑調理脾鬱而愈。
〔雜方〕,
退毒散,治便毒腫結。
穿山甲(蘸醋炙焦,五錢),木豬腰子(醋微炙,三錢)
為末。每服二錢,食前老酒調下。次以醋煮肥皂,研膏敷之妙。(木豬腰子,即木豬苓)
立消散,消便毒癰腫如神。
全蠍(炒),核桃(去殼、肉,只用隔膜,炒)
等分為末。空心酒調下三錢;下午再服,三日全愈。
又方,白殭蠶、槐花為末。酒調服。一方,加酒大黃。
〔外治〕,
敷藥方,治便毒腫痛。
雄黃,乳香(各二兩),黃柏(一兩)
上為細末。用新汲水調敷腫處,自消。
〔丹〕,又方,用甘草節、白芷、黃連各等分,如破者,龍骨、白枯礬、赤石脂,並
用,鐵圍散,。癰疽腫毒亦治,用之效。
乳香,沒藥(各半兩),大黃,黃連,黃柏,南星,半夏,防風,羌活,皂角刺,木鱉子,栝蔞,甘草節,草烏尖,阿膠
上為細末。醋調成膏,入石器內,火熬黑色。鵝羽蘸敷之。
白話文:
便毒
我認為是肝脾氣滯,便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柴胡、山梔子治療而痊癒。後來因鬱怒,舊症復發,又兼胸脅脹滿、盜汗,這是肝木過盛而傷脾土,於是加味歸脾湯,並服用蘆薈丸而痊癒。一位婦女小腹部時痛時悶,兩脅腫痛,時冷時熱,胸膈不舒暢,飲食無味,身體日漸消瘦,這是肝氣鬱滯而傷脾氣,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;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,漸漸好轉,再服用蘆薈丸而完全痊癒。一位婦女兩脅腫痛,小腹痞脹,小便頻數,白帶時常排出,時冷時熱,小便淋漓不暢。
我認為是脾氣鬱滯而兼有血瘀,便用龍膽瀉肝湯漸漸好轉,又用加味逍遙散、六味地黃丸而完全痊癒。一位婦女患有上述症狀,胸脅脹悶,有時小便不利,有時疼痛,大便祕結,服用疏肝理氣的藥物效果很好。我認為這是肝火鬱於氣分,便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;又用加味逍遙散以滋養肝血;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水而痊癒。一位婦女患有上述症狀,我認為這是肝脾鬱怒所致,但病人不信。
不服用化痰理氣的藥物,胸腹脹悶,又服用峻利疏導的藥物,結果脾虛導致腫脹而亡。一位婦女兩脅腫痛,內熱口渴,飲食無味,肢體倦怠,陰道內有阻塞感,小便赤澀,這是肝脾陰虛濕熱,便用加味歸脾湯而痊癒。後來因生氣舊症復發,小腹腫脹,小便不利,便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、川芎、當歸,以清泄肝火,脹痛立即止住。
又用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而痊癒。一位婦女,兩脅腫痛,時冷時熱,小便赤澀,胸脅不舒暢,這是肝火旺盛而傷脾氣,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幾劑,稍有好轉;又服用加味歸脾湯,諸症狀都消退了。再用加味逍遙散而完全痊癒。一位婦女小腹痞悶,小便不利,內熱、疲倦、懶於進食,這是氣血虛弱而兼有肝火,便用八珍湯加柴胡、山梔子、膽草治療而痊癒。一位婦女陰道內有阻塞感,兩脅腫痛,時冷時熱、飲食不振,小便頻數,小腹墜脹。
我認為是肝脾鬱結所致。先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、茯苓、車前子、青皮,以清泄肝火、升舉脾氣,再用加味歸脾湯二十多劑調理脾胃鬱滯而痊癒。
退毒散,治便毒腫結。
穿山甲(醋炙焦,五錢),豬苓(醋微炙,三錢)研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老酒送服。然後用醋煮肥皂,研成膏敷患處效果很好。
立消散,消便毒癰腫如神。
全蠍(炒),核桃隔膜(炒)等分研末。空腹用酒送服三錢;下午再服一次,三日痊癒。
另有方劑:白僵蠶、槐花研末,酒送服。還有一方,加酒制大黃。
敷藥方,治便毒腫痛。
雄黃、乳香(各二兩),黃柏(一兩)研細末。用新汲水調敷腫處,腫痛自行消退。
鐵圍散,癰疽腫毒亦治,用之效驗。
乳香、沒藥(各半兩),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天南星、半夏、防風、羌活、皂角刺、木鱉子、栝樓、甘草節、草烏尖、阿膠研細末。用醋調成膏,放入石器中,用火熬至黑色。用鵝毛蘸藥膏敷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