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五 (1)
卷之五 (1)
1. 發痙
仲景云: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又云:太陽病,發汗太多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,復發汗則拘急。瘡家發汗則痙,是汗下重亡津液所致。有汗而不惡寒,曰柔痙,以風能散氣也,宜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。無汗而惡寒,曰剛痙,以寒能澀血也,宜葛根湯。皆氣血內傷,筋無所營而變,非風也。
杖瘡及勞傷氣血而變者,當補氣血,未應,用獨參湯,手足冷,加桂、附,緩則不救。詳見雜病第五。
有一患者,內潰針出膿三五碗,遂用大補之劑,翌日熱甚汗出,足冷口噤,腰背反張,眾欲投發散之劑。薛曰:此氣血虛極而變痙也,若認作風治則誤矣,用十全大補等藥而愈。此證多因傷寒,汗下過度,與產婦,潰瘍,氣血虧損所致,但當調補氣血為善。若服克伐之劑,多致不救。
,有一患者,兩月餘矣,瘡口未完,因怒發痙,瘡口出血,此怒動肝火而為患耳,用柴胡、芩、連、山梔、防風、桔梗、天麻、釣藤鉤、甘草治之頓愈。劉宗厚先生云:痙有屬風火之熱內作者,有因七情怒氣而作者,亦有濕熱內盛,痰涎壅遏經絡而作者,惟宜補虛降火,敦土平木,清痰去濕。
白話文:
發痙
張仲景說:各種痙攣伴隨頸項僵硬,都屬於濕邪引起的。又說:太陽病,發汗過多會導致痙攣。風病向下傳,就會引起痙攣,如果再次發汗則會肌肉拘急。患有瘡瘍的人發汗也會引起痙攣,這是因為汗出過多,損傷了津液所致。有汗但不惡寒的,稱為柔痙,因為風能散氣,宜用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。無汗而惡寒的,稱為剛痙,因為寒邪能使血凝滯,宜用葛根湯。這些都是氣血內傷,筋脈沒有營養滋養而導致變異,並不是風邪引起的。
杖傷或勞傷導致氣血損傷而變異的,應該補益氣血,如果效果不佳,就用獨參湯,如果手腳冰冷,再加入桂枝、附子,病情緩慢則難以治療。詳細內容可參考雜病第五章。
有一個病人,內潰瘍針刺排膿三五碗,於是使用了大補的藥物,第二天發熱加重,汗出,腳冷,口噤,腰背反弓,眾人想用發散的藥物治療。薛氏說:這是氣血極度虛弱而導致痙攣,如果當作風邪治療就會錯了,應該用十全大補等藥物,這樣就能痊癒。這種情況多因傷寒、發汗過度,以及產後、潰瘍、氣血虧損所致,治療重點在於調補氣血。如果服用攻伐的藥物,大多難以治愈。
有一個病人,瘡口兩個多月未癒,因為生氣而發作痙攣,瘡口出血,這是怒氣傷肝而導致的疾病,用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防風、桔梗、天麻、釣藤鉤、甘草治療,很快就痊癒了。劉宗厚先生說:痙攣有因風火熱邪內生而引起的,有因七情中的怒氣而引起的,也有因濕熱內盛,痰涎阻塞經絡而引起的,治療原則是補益虛損、降火、健脾、平肝、清痰祛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