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6)
卷之四 (6)
1. 發背
士人歸,謹如其戒,經一歲,復往揚州,楊醫見之,訝其顏貌腴澤,脈息和平,謂之曰:君必遇異人,不然何以至此。士人以告。楊立具衣冠,焚香望茅山設拜,蓋自咎其術之未至也。
程明佑,治槐充胡嫗,年六十,疽發背,大如盂,頭如蜂窠,嘔逆咽不下,瘍醫藥之,毒雖何殺而胃寒泄。程曰:病必分陰陽虛實,胃傷於寒,令人嘔逆,溫補則榮衛充而氣血周貫,則毒隨膿出而肌肉漸生,依方投藥四五劑,咽遂下,嘔止,已癰潰體漸平。陳鬥岩治王主政,福建人,背患一癰痛甚。
發咳逆十餘日,水穀不下,脈伏如絕,醫皆不治。陳視之曰:此寒涼過甚,中氣下陷,以四君加薑桂,三進而病如失,癰亦漸愈。一男子年五十餘,形實色黑,背生紅腫,及髀骨下痛,其脈浮數而洪緊,食亦嘔,正冬月,與麻黃桂枝湯,加酒黃柏、生附、栝蔞子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,六帖而消,此亦內托之意也。周評事觀患背癰,瘡口久不合,召瘍醫徐廷禮療治,恆以托裡、十宣二散與服,不效。
徐謂周曰:更請盛用美來共事料理,吾技窮矣。即而盛至,按脈用藥,率與徐類,但多加人參五錢,附子稍行功耳,服後兩足俱暖,自下而上,謂其子曰:今之藥,何神哉!頓覺神爽,快服之。旬日而宿口平復。
,御醫王介之之內,年四十,背疽不起,泄瀉作嘔,食少厥逆,脈息如無,屬陽氣虛寒,用大補劑加附子、薑桂而不應,再加附子二劑瀉愈甚,更以大附子一枚、薑桂各三錢,參、耆、歸、術各五錢,作一劑,腹內始熱,嘔瀉乃止,手足漸溫,脈息遂復,更用大補而潰,托裡而斂。十年後,終患脾胃虛寒而歿。
丹溪治一人,背癰徑尺,穴深而黑,急作參耆歸術膏飲之,三日略以艾芎湯洗之,氣息奄奄。然可飲食,每日作多肉餛飩,大碗與之,盡藥膏五斤,餛飩三十碗,瘡漸合,肉與餛飩,補氣之有益者也。一老人,背發疽徑尺,已與五香、十宣散數十帖,嘔逆不睡,素有淋病,急以參耆歸術膏、以牛膝湯入竹瀝飲之,淋止思食,盡藥四斤,膿自湧出而愈。
,一人發背癰疽,得內托、十宣多矣,見膿嘔逆發熱,又用嘉禾散加丁香,時天熱,脈洪數有力,此潰瘍尤所忌,然形氣實,只與參膏竹瀝飲之,盡藥十五六斤,竹百餘竿而愈。後不戒口味,夏月醉坐水池中,經年餘,左脅旁生軟塊,二年後成疽,自見脈證嘔逆如前,仍服參膏等而安。
,汪石山治一老人患背癰,診視之,其脈洪緩而濡,癰腫如碗,皮肉不變,按之不甚痛,微發寒熱。乃語之曰:若在膊胛,經絡交錯,皮薄骨高之處,則難矣!今腫去胛骨下掌許,乃太陽經分,尚可治。遂用黃耆五錢,當歸、羌活、甘草節各一錢,先令以被蓋暖,藥熟熱服令微汗,寢熟腫消一暈,五服遂安。
白話文:
發背
一位士人,按照醫囑休養一年後,再次前往揚州。楊姓醫生見到他,驚訝於其容貌紅潤光澤,脈搏平和,便說:「您一定遇到了奇人異士,否則怎麼會恢復得這麼好?」士人將此事告知楊醫生,楊醫生於是穿戴整齊,焚香朝拜茅山,為自己醫術未臻完美而自責。
程明佑醫生治療一位姓槐名充的六旬老婦,患有發背,腫脹如碗口般大小,瘡頭像蜂窩,伴有嘔吐、吞咽困難。其他醫生治療後,雖然毒性有所減輕,但胃寒腹瀉。程醫生說:「治療疾病必須區分陰陽虛實,老婦胃寒導致嘔吐,應溫補治療,使營衛充足,氣血通暢,則毒液隨膿液排出,肌肉逐漸恢復。」他依方開藥四五劑,老婦便能吞咽,嘔吐停止,癰疽潰爛,身體逐漸康復。陳鬥岩醫生治療一位福建的王姓官員,其背部患有癰疽,疼痛劇烈,伴有咳嗽、嘔吐十餘日,飲食不進,脈象微弱,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。陳醫生診斷為寒涼過度,中氣下陷,於是處方四君子湯加生薑、桂枝,服用三次後,病情迅速好轉,癰疽也逐漸痊癒。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,體型壯實,面色黝黑,背部生有紅腫,並延伸至股骨下方,疼痛劇烈,脈象浮數洪大而有力,進食嘔吐,正值冬季。醫生給他服用麻黃桂枝湯,並加入酒黃柏、生附子、栝樓子、炙甘草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,六劑後腫脹消退。此乃內托之法。周評事患有背部癰疽,瘡口久久不癒合,請來瘍醫徐廷禮治療,長期服用托裡散和十宣散,但效果不佳。
徐廷禮對周評事說:「請再找盛醫生一起治療,我的醫術已無能為力。」盛醫生來了以後,診脈用藥,與徐醫生所用藥物類似,只是多加了五錢人參,並稍微增加了附子的劑量。服藥後,雙腳由下至上感到溫暖,周評事對兒子說:「今天的藥真神奇!」頓時感覺精神爽快,服藥很順暢。十天後,口臭消失,病情痊癒。
御醫王介之的內眷,四十歲,患背疽,無明顯腫脹,但伴有腹瀉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厥逆,脈象微弱,屬陽氣虛寒。先用大補方劑加附子、生薑、桂枝,但無效;再加附子兩劑,腹瀉更嚴重。於是改用大附子一枚、生薑、桂枝各三錢,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術各五錢,作成一劑,服後腹部開始溫熱,嘔吐腹瀉停止,手腳漸暖,脈象恢復,再用大補方劑,癰疽潰爛,內托並收斂傷口。十年後,因脾胃虛寒而亡。
朱丹溪治療一位病人,背部癰疽直徑達一尺,瘡穴深而黑,急用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術膏劑內服,三日後用艾葉、川芎湯清洗,病人氣息微弱,但能進食,每天給他吃很多肉餡餛飩,一碗接一碗,共服藥膏五斤,吃餛飩三十碗,瘡口逐漸癒合。肉類和餛飩能補氣。一位老人,背部發疽,直徑一尺,已服用五香散、十宣散數十劑,但仍嘔吐、失眠,素有淋病,醫生急用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術膏劑,並用牛膝湯加竹瀝水服用,淋症痊癒,有了食慾,共服藥四斤,膿液自行排出而痊癒。
一位病人患有背部癰疽,服用過內托散、十宣散等多種藥物,但膿液仍未排出,伴有嘔吐、發熱,又服用嘉禾散加丁香,時值盛夏,脈象洪數有力,這是潰瘍最忌諱的症狀,但病人體質偏實,只用人參膏加竹瀝水內服,共服用藥物十五六斤,竹瀝水用去了百餘竿才痊癒。後來他不注意飲食,夏天醉酒後坐在水池裡,一年多後,左脅旁長了軟塊,兩年後形成癰疽,症狀如同以前一樣嘔吐、厥逆,再次服用人參膏等藥物後痊癒。
汪石山醫生治療一位患有背部癰疽的老人,診脈後發現其脈象洪緩而濡,癰腫如碗口般大小,皮膚肌肉無明顯變化,按壓不甚疼痛,輕微發寒發熱。醫生說:「如果腫脹在肩胛骨部位,經絡交錯,皮膚薄弱骨骼突出,則難以治療!現在腫脹在肩胛骨下方一掌寬的地方,屬於太陽經的分支,尚可治療。」於是處方黃芪五錢,當歸、羌活、炙甘草各一錢,先令病人蓋上被子保暖,藥物煮熟後熱服,使其微微出汗,睡著後腫脹消退一些,五劑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