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5)
卷之四 (5)
1. 發背
以補接陽氣,解散郁毒。嘗觀患疽稍重,未成膿者,不用蒜灸之法,及膿熟不開,或待腐肉自去,多致不救。大抵氣血壯實,或毒少輕者,可假藥力或自腐潰,怯弱之人,熱毒中隔,內外不通,不行針灸,藥無全功矣。然此證若膿已成,宜急開之,否則重者潰通臟腑,腐爛筋骨,輕者延潰良肉,難於收功,因而不斂者多矣。
大抵發背之患,其名雖多,唯陰陽二證為要,若發一頭或二頭,其形焮赤腫高,頭起疼痛,發熱為癰,屬陰易治。若初起一頭如黍,不腫不赤,悶痛煩躁,大渴便秘,寐語齘齒,四五日間,其頭無數,其瘡口各含一粟,形似蓮蓬,名蓮蓬髮,積日不潰,按之流血,至八九日或數日,其頭成片,所含之物俱出,通結一衣,揭去又結,其口共爛為一瘡,其膿內攻,色紫黯為疽,屬陰難治。脈洪滑者尚可,沉細尤難,如此惡證,惟隔蒜灸,及塗烏金膏有效。
凡人背近脊並髀,皮里有筋一層,患此證者,外皮雖破難潰,以致內膿不出,令人脹痛苦楚,氣血轉虛,變證百出,若待自潰,多致不救。必須開之,兼以托裡之劑,常治此證,以利刀剪之,尚不能去,以此堅物,待其自潰,豈不反傷乎?非氣血壯實者,未見其能自潰也。
羅謙甫治一人,年逾六旬,冬至後數日,疽發背五七日,腫勢約七寸許,痛甚。瘍醫曰:膿已成,可開發矣。病者恐,不從。三日,醫曰:不開恐生變症。遂以燔針開之,膿泄痛減,以開遲之故,迨二日,變症果生,覺重如負石,熱如焫火,痛楚倍常,六脈沉數,按之有力,此膏粱積熱之變也。
邪氣酷熱,固宜以寒藥治之,時月嚴寒,復有用寒遠寒之戒!乃思《內經》云:有假者反之,雖違其時,從證可也。急作清涼飲子,加黃連秤一兩五錢,作一服服之。利下兩行,痛減七分,翌日復進前藥,其證悉除,月餘平復。虞奕侍郎,背中發小瘡,不悟,只以藥調補,數日不疼不癢,又不滋蔓,疑之,呼外醫灸二百壯,已無及。此公平生不服藥,一年來,唯覺時時手腳心熱,疾作不早治,又誤服補藥,何可久也。
蓋發背無補法,諺云:背無好瘡,但發於正中者,為真發背。(按:謂發背無補法,此非通論。然一種癡補而無通變者,又不可不知。)揚州名醫楊吉老,其術甚著。有一士人,狀若有疾,厭厭不聊,莫能名其為何苦。往謁之,楊曰:君熱證已極,氣血銷鑠且盡,自此三年,當以疽死,不可為也。
士人不樂而退。聞茅山觀中一道士,醫術通神,但不肯以技自名,未必為人致力。士人心計交切,乃衣僮僕之衣,詣山拜之,願執役左右,道士喜留寞弟子中,誨以誦經,日夕祗事,順指如意。經兩月餘,覺其與常隸別,呼扣其所從來。士人始再拜謝過,以實告之。道士笑曰:世豈有醫不得之病?當為子脈之,又笑曰:汝便可下山,吾亦無藥與汝,但日日買好梨啖一顆,如生梨已盡,則取乾者泡湯飲之,仍食其滓,此疾自當平矣。
白話文:
發背
治療發背要補充陽氣,散解鬱積的毒邪。曾經觀察到患疽毒病情稍重,尚未化膿的,不用蒜灸的方法,以及膿已成熟卻未潰破,或等待腐肉自行脫落,往往導致無法治療。總而言之,氣血強盛,或毒邪輕微者,可以借助藥力或自行腐潰;體質虛弱的人,熱毒阻隔經絡,內外不通,不宜針灸,單靠藥物也難以完全奏效。然而,如果膿已形成,應該及時切開排膿,否則病情嚴重者會潰爛穿通臟腑,腐蝕筋骨;輕者也會蔓延腐蝕好的肌肉,難以痊癒,因此久治不愈的很多。
發背的病症,名稱雖然很多,但關鍵在於陰陽兩種證候。如果發病部位只有一處或兩處,局部紅腫高起,疼痛,伴有發熱,這是癰,屬於陰證,較易治療。如果初期只有一處像小米粒大小,不紅腫,但感覺悶痛煩躁,口渴便秘,睡覺時說胡話磨牙,四五天后,病灶部位會出現很多小膿頭,每個膿頭內含有一粒像米粒大小的東西,形似蓮蓬,稱為蓮蓬髮,久久不潰破,按壓會流血,到七八天或幾天后,膿頭連成一片,膿液排出,形成一層膜狀物,揭掉後又會形成新的膜狀物,最後膿頭全部潰爛成一個大瘡,膿液內攻,顏色紫暗,這是疽,屬於陰證,難以治療。脈象洪滑的尚可治療,脈象沉細的就更加困難了。這種惡性病症,只有隔蒜灸和塗抹烏金膏才有效。
人體背部靠近脊柱和臀部的地方,皮下有一層筋膜,患此病症者,即使外皮破了,也難以潰破,導致膿液不能排出,讓人脹痛難忍,氣血日漸虛弱,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。如果等待自行潰破,大多會導致死亡。必須及時切開排膿,並配合內服托裡藥物。常規治療此病,用利刀劃開,尚且不能清除膿液,如果等待膿液自行潰破,豈不是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?除非氣血非常強盛的人,否則很難自行潰破。
羅謙甫治療一位六十多歲的病人,冬至後幾天,患疽毒已五七天,腫脹約七寸,疼痛劇烈。外科醫生說:膿已形成,可以切開排膿了。病人害怕,沒有同意。三天後,醫生說:如果不切開,恐怕會產生併發症。於是用燒紅的針刺破膿腫,膿液排出後疼痛減輕。因為延遲切開的緣故,過了兩天,併發症果然出現了,感覺沉重如負山嶽,發熱如火燒,疼痛加劇,六脈沉細而數,按之有力,這是飲食過度積熱導致的變化。
邪氣酷熱,固然應該用寒涼藥物治療,但時值嚴寒,又要避免寒上加寒!於是想起《內經》所說:有虛假的病症,要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,即使違背時令,只要根據病情即可。於是緊急配製清涼飲子,加入黃連一兩五錢,服用一劑。大便通暢兩次,疼痛減輕七成,第二天繼續服用前藥,病情完全痊癒,一個月後恢復健康。虞奕侍郎,背部長了個小瘡,沒有重視,只用藥物調補,幾天後不痛不癢,也沒有擴散,便掉以輕心,請來外醫生灸二百壯,已經無濟於事了。此人平生不服藥,一年來,只是偶爾覺得手腳心發熱,疾病初期沒有及時治療,又誤服補藥,怎能長久呢?
總之,發背沒有補益的治療方法,俗話說:背上沒有好的瘡。只有長在正中的才算是真正的發背。(按:說發背沒有補益的治療方法,這不是普遍的結論。但是一種盲目進補而不懂得變通的方法,也是不可不知的。)揚州名醫楊吉老,醫術非常高明。有一個士人,看起來像有病,萎靡不振,沒有人能說出他到底是什麼病。他去拜訪楊吉老,楊吉老說:你的熱證已經到了極點,氣血已經快要耗盡了,從現在開始三年內,將會因為疽毒而死,無藥可救了。
士人很不高興地離開了。聽說茅山觀裡有一個道士,醫術神奇,但是他不肯以醫術揚名,不一定會盡力為人治病。士人心急如焚,於是穿上僕人的衣服,去拜訪那位道士,願意在他身邊當僕人,道士很高興把他留在身邊,教他誦經,日夜侍奉,聽從他的吩咐。兩個多月後,道士感覺他與普通人不同了,便詢問他的來歷。士人於是再次拜謝,說明了實情。道士笑了:世上哪有治不好的病?讓我給你把脈,又笑了:你可以下山了,我沒有藥給你,但是每天買一個好梨吃,如果生梨吃完了,就用乾梨泡水喝,並且把梨渣也吃掉,這個病自然就會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