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4)

1. 發背

〔薛〕,發背屬膀胱、督脈經,或陰虛火盛,或醇酒厚味。或鬱怒房勞所致。若腫赤痛甚,脈洪數而有力,熱毒之證也為易治。漫腫微痛,色黯作渴,脈洪數而無力,陰虛之證也為難治。不腫不痛,或漫腫色黯,脈微細,陽氣虛甚也,尤為難治。若腫焮作痛,寒熱作渴,飲食如常,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,先用仙方活命飲,後用托裡消毒散解之。(薛又云:頭痛拘急,乃表症,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,如焮痛用金銀花散,或槐花酒、神效托裡散。焮痛腫硬,脈實,以清涼飲、仙方活命飲、苦參丸。腫硬木悶,疼痛發熱,煩躁飲冷,便秘脈沉實者,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。大便已利,欲得作膿,用仙方活命飲、托裡散、蠟礬丸,外用神異膏。)漫腫微痛,或色不赤,飲食少思,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,用托裡散調補之。不作膿或膿成不潰,陽氣虛也,托裡散倍加肉桂、參、耆。膿出而反痛,或膿清稀,氣血俱虛也,八珍湯。惡寒形寒,或不收斂,陽氣虛也,十全大補湯。脯熱內熱,或不收斂,陰血虛也,四物加參、術。作嘔欲嘔,或不收斂,胃氣虛也,六君加炮姜。食少體倦,或不收斂,脾氣虛也,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。肉赤而不斂,血熱也,四物加山梔、連翅。肉白而不斂,脾虛也,四君加酒炒芍藥、木香。小便頻數者,腎陰虧損也,加減八味丸。若初患未發出,而寒熱疼痛,作渴飲冷,此邪氣內蘊也,仙方活命飲。口乾飲熱,漫腫微痛,此元氣內虛也,托裡消毒散。飲食少思,肢體倦怠,脾胃虛弱也,六君子湯,如未應,加薑桂。其有死者,乃邪氣盛真氣虛,而不能發出也,在於旬余之間見之。若已發出,用托裡消毒散,不腐潰用托裡散。如不應,急溫補脾胃。其有死者,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,在於二旬之間見之。若已腐潰,用托裡散以生肌。如不應,急溫補脾胃。其有死者,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,在於月餘間見之。

外治法:初起焮痛或不痛,及麻木者,邪氣盛也,隔蒜灸之。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,毒隨火而散。再不痛者,須明灸之,(謂不隔蒜)。但未潰以前,皆可灸也,更用箍藥圍之。若用烏金膏,或援生膏點患處,數點尤好。間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,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,候有瘡口,即用紙作捻,醮烏金膏紝人瘡內,(翠青錠子尤妙)。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。

而作脹痛者,宜用針引之,腐肉堵塞者去之。若瘀肉腐動,用豬蹄湯洗,如膿稠或痛,飲食如常,瘀肉自腐,用消毒與托裡藥,相兼服之,仍用前二膏舉塗貼。若腐肉已離好肉,宜速去之。如膿不稠不稀,微有疼痛,飲食不甘,瘀肉腐遲,更用桑柴灸之,多用托裡藥。若瘀肉不腐,或膿清稀不焮痛者,急服大補之劑,亦用桑柴灸之。

白話文:

發背

發背是膀胱經和督脈經的病症,可能是陰虛火盛、過食醇酒厚味,或是鬱怒、房事過度引起的。如果患處紅腫疼痛劇烈,脈搏洪數有力,這是熱毒證,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腫脹輕微,疼痛不劇烈,顏色暗淡,口渴,脈搏洪數無力,這是陰虛證,比較難治。如果既不腫也不痛,或者腫脹顏色暗淡,脈搏微弱細小,這是陽氣虛衰,更難治療。如果患處腫脹紅腫疼痛,寒熱交替,口渴,但飲食正常,這是形氣和病氣都過盛,應先服用仙方活命飲,再用托裡消毒散來治療。

(另薛氏說:頭痛伴隨肌肉拘緊是表證,應先服用人參敗毒散一到兩劑;如果紅腫疼痛,就用金銀花散,或槐花酒、神效托裡散。如果紅腫硬結,脈搏有力,就用清涼飲、仙方活命飲、苦參丸。如果腫硬、感覺悶脹,疼痛發熱,煩躁,想喝冷飲,便秘,脈搏沉實,就服用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。如果大便已經通暢,膿液即將形成,就用仙方活命飲、托裡消毒散、蠟礬丸,外用神異膏。)

如果腫脹輕微疼痛,或者顏色不紅,飲食減少,食慾不振,這是形氣和病氣都不足,要用托裡消毒散來調補。如果沒有形成膿液或膿液形成但不潰破,是陽氣虛弱,需在托裡消毒散中增加肉桂、人參、黃耆。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,或膿液清稀,是氣血都虛弱,要用八珍湯。如果惡寒畏寒,或者傷口不能癒合,是陽氣虛弱,要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口乾舌燥,內有燥熱,或者傷口不能癒合,是陰血虛弱,要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術。如果噁心嘔吐,或者傷口不能癒合,是胃氣虛弱,要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。如果食慾不振,身體倦怠,或者傷口不能癒合,是脾氣虛弱,要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。如果患處紅腫但不癒合,是血熱,要用四物湯加山梔子、黃連。如果患處發白但不癒合,是脾虛,要用四君子湯加酒炒芍藥、木香。如果小便頻數,是腎陰虧損,要用加減八味丸。

如果剛患病,尚未出現膿腫,但已經寒熱疼痛,口渴想喝冷飲,這是邪氣內蘊,要用仙方活命飲。如果口乾想喝熱飲,腫脹輕微疼痛,這是元氣內虛,要用托裡消毒散。如果飲食減少,食慾不振,肢體倦怠,是脾胃虛弱,要用六君子湯,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加薑、桂。

如果病人死亡,那是因為邪氣盛而真氣虛,不能使膿液排出,這種情況通常在十天左右出現。如果膿腫已經出現,要用托裡消毒散,如果膿腫不潰爛,也用托裡消毒散。如果效果不佳,就要緊急溫補脾胃。如果病人死亡,那是因為真氣虛弱,不能使膿腫潰爛,這種情況通常在二十天左右出現。如果膿腫已經潰爛,要用托裡消毒散來促進癒合。如果效果不佳,就要緊急溫補脾胃。如果病人死亡,那是因為脾氣虛弱,不能使傷口癒合,這種情況通常在一個月左右出現。

外治法:初期紅腫疼痛或無痛,以及麻木,都是邪氣盛,可以用隔著蒜頭灸法。疼痛的灸到不痛為止,不痛的灸到感覺疼痛為止,毒氣隨熱力散去。如果還是不痛,就要直接灸(不隔蒜)。在膿腫尚未潰破之前,都可以灸,並用箍藥圍繞患處。可以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在患處,多點幾點更好。間或用雄黃解毒散清洗患處,每天用烏金膏塗在瘡口處,等出現瘡口後,就用紙捲成捻子,蘸上烏金膏塞入瘡內(翠青錠效果更好)。如果膿液因脂膜阻隔而排不出來,又脹痛的,要用針引導膿液排出,清除堵塞的腐肉。如果瘀肉腐爛,要用豬蹄湯清洗;如果膿液粘稠或疼痛,飲食正常,瘀肉自行腐爛,就服用消毒藥和托裡藥,並同時使用前面兩種膏藥塗抹敷貼。如果腐肉已經與好肉分離,要儘快清除。如果膿液不稠也不稀,略微疼痛,飲食不香,瘀肉腐爛緩慢,就用桑柴灸,並多服用托裡藥。如果瘀肉不腐爛,或膿液清稀而不紅腫疼痛,就要服用大補的藥物,也用桑柴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