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2)

1. 腿遊風

或問:腿股忽然赤腫,何如?,曰:此名腿遊風,風熱相搏而然。屬足太陽經,宜砭出惡血,服防風通聖散去白朮,加黃柏、牛膝、防己主之。

白話文:

問: 腿部和股部突然發紅腫脹,該怎麼辦?

答: 這是叫做「腿遊風」的病症,是風熱之邪相互搏擊而引起的。屬於足太陽經的病症,應該用砭石放血,排出瘀血。服用防風通聖散,去除白朮,加入黃柏、牛膝、防己等藥物來治療。

2. 委中毒

或問:一女年十四,往來寒熱,膝後膕內約紋中,堅硬如石,微紅微腫何如?曰:此名委中毒。此穴在膝後折紋中,屬太陽膽經,由臟腑積熱,流入膀胱而發。用八陣散,下瘀血鬥許而消。若治之稍遲,潰則筋縮,必成廢疾。

白話文:

有個十四歲的女孩,經常出現反覆的寒熱症狀,膝後側的膕內,靠近「約紋」的地方,有一塊堅硬得像石頭一樣,微微有些紅腫,這應該怎麼辦?

回答說:這是委中毒。這個穴位位於膝後的折紋中,屬於太陽膽經,是因為體內的臟腑積熱,流入膀胱所引起的。治療上可以使用八陣散,幫助排出瘀血,通常在幾天後就能消除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筋縮,形成永久性的殘疾。

3. 鶴膝風

《靈樞》云:發於膝,名日疵疽。其狀大癰,色不變,寒熱而堅,勿石,石之者死,須其柔,乃石之者生。(堅如石者,用生樟六根擦之效。),諸癰疽之發於節,而相應者,不可治也。發於陽者,百日死;發於陰者,三十日死。(陽謂諸節之背,陰謂諸節之膕郄間。劉涓子云:應者,內發透外也。

),或問:兩膝腫痛,股漸小何如?曰:此名鶴膝風,一名鼓槌風。起於中濕,或因痢後,腳弱緩痛,不能行履,名曰痢風。或傷寒餘毒,不能發散,風寒濕氣結於經絡,血脈不流,以致筋愈縮而股愈瘦,屬足少陽、足陽明經,宜用玉龍膏,酒調敷腿上,以往痛回陽,又宜沖和膏塗足附,以引氣行血,服大防風湯、追風丸,倍加乳香,以往痛舒筋,亦宜隔蒜灸之。或問:膝上腫痛,何如?曰:此非一端,要須明辨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記載,長在膝蓋上的瘡瘍叫做疵疽。這種瘡瘍看起來像大癰,顏色沒有變化,又冷又熱,而且堅硬。切忌用石頭去碰它,碰了就會死,必須等它軟化了才能用石頭碰,這樣才能活下來。(如果堅硬如石,可以用生樟木六根擦拭,就會有效。)所有長在關節上的癰疽,如果互相感應,就無法治癒。長在陽面的,一百天就會死;長在陰面的,三十天就會死。(陽指的是關節背側,陰指的是關節膕郄之間。劉涓子說:感應,就是內部病症發出來,透到外邊。)

有人問:兩膝腫痛,大腿漸漸變細,這是怎麼回事?答:這叫做鶴膝風,又叫做鼓槌風。起因是內濕,或者因為痢疾之後,腳軟乏力疼痛,無法行走,叫做痢風。或者因為傷寒餘毒無法散發,風寒濕氣凝結在經絡,血脈不通暢,導致筋脈收縮,大腿日漸消瘦,屬於足少陽、足陽明經的病症。應該用玉龍膏,用酒調和塗抹在腿上,可以使疼痛消失,恢復陽氣。還應該用沖和膏塗抹在足三里穴,可以引導氣血運行。服用大防風湯、追風丸,並增加乳香的用量,可以舒筋止痛。也可以用隔薑灸的方法。

有人問:膝蓋上面腫痛,怎麼辦?答:這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,需要仔細辨別。

若兩膝內外皆腫,痛如虎咬之狀,寒熱間作,股漸細小,膝愈腫大,名鶴膝風。急隔蒜灸,服大防風湯。但一膝,痛引上下,不甚腫而微紅,名膝遊風。宜服聖授丹、換骨丹、防風通聖散加牛膝、木瓜。但膝之兩傍腫痛,憎寒壯熱,晝夜偏劇,腫處手不可近,為膝眼毒;膝蓋上腫痛者,為膝癰。此二證,宜服勝金丹,或紫金丹、八陣散、活命飲加牛膝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兩膝內外都腫脹,疼痛像老虎咬的感覺,寒熱交替發作,大腿逐漸變細,膝蓋卻越來越腫大,就叫做鶴膝風。要趕緊用蒜頭隔著灸,服用大防風湯。如果只有一膝疼痛,疼痛感蔓延到上下,沒有很腫但稍微泛紅,叫做膝遊風。應該服用聖授丹、換骨丹、防風通聖散,並加入牛膝、木瓜。如果膝蓋兩側腫痛,怕冷發燒,白天晚上症狀都比較嚴重,腫的地方不能用手觸碰,叫做膝眼毒;如果膝蓋上方腫痛,叫做膝癰。這兩種情況,應該服用勝金丹,或者紫金丹、八陣散、活命飲,並加入牛膝。

〔薛〕,鶴膝風,乃調攝失宜,虧損足三陰經,風邪乘虛而入,以致肌肉日瘦,內熱減食,肢體攣痛,久則膝大而腿細,如鶴之膝故名之。若傷於脾胃者,補中益氣湯為主,傷於肝腎者,六味丸為主,若欲其作膿或潰後,十全大補湯為主,皆佐以大防風湯。初起須用蔥熨,可以內消。若津涸口乾,中氣不足也,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。頭暈頭痛,陽氣不升也,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。發熱晡熱,陰血虛弱也,用四物、參、耆、白朮。畏寒憎寒,陽氣虛弱也,用十全大補湯。飲食少思,胸膈膨脹,脾胃虛痞也,用四君子湯。面色痿黃,飲食少思,脾胃虛弱也,用六君子湯。膿水清稀,肌肉不生,氣血俱虛也,用八珍湯。熱來復去,有時而動,無根虛火也,用十全大補湯。形瘦嗜臥,寢息發熱,痰盛作渴,小便頻數,五臟虛損也,用六味丸。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,腳膝無力,頭暈吐痰,腎氣冷敗也,用八味丸。發熱大渴,不欲近衣。面目赤色,脈大而虛,血虛發躁也,用當歸補血湯。或有痢後而患者,亦治以前法,余當臨證制宜。

白話文:

鶴膝風,是由於身體調養不當,導致足三陰經虧損,使風邪趁虛而入,造成肌肉消瘦、體內發熱、食慾減退、肢體疼痛。久而久之,膝蓋會變得腫大,而大腿卻消瘦,就像鶴的膝蓋一樣,因此得名。如果病因是脾胃受損,則以補中益氣湯為主;如果是肝腎受損,則以六味丸為主。如果想要讓病灶化膿或潰爛後癒合,則以十全大補湯為主,並輔以大防風湯。疾病初期可以用蔥熨患處,可以達到內消的效果。如果出現口乾舌燥,表示中氣不足,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。如果出現頭暈頭痛,表示陽氣不足,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午后尤甚,表示陰血虛弱,需要服用四物湯、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如果出現畏寒怕冷,表示陽氣不足,需要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出現食慾不振、胸膈脹滿,表示脾胃虛弱,需要服用四君子湯。如果出現面色萎黃、食慾不振,表示脾胃虛弱,需要服用六君子湯。如果出現膿水稀薄、肌肉難以再生,表示氣血兩虛,需要服用八珍湯。如果出現反覆發熱,時而發作,表示虛火,需要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出現身形消瘦、嗜睡、睡覺時發熱、痰多口渴、小便頻數,表示五臟虛損,需要服用六味丸。如果出現臍腹疼痛、夜間頻繁小便、腿膝無力、頭暈吐痰,表示腎氣虛弱,需要服用八味丸。如果出現發熱口渴、不願意穿衣服、面色發紅、脈搏有力但虛弱,表示血虛躁動,需要服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患者是在痢疾痊癒後出現鶴膝風,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治療,具體情況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

鶴膝風(又名鼓槌風。)兩大小腿瘦如蘆柴,止有膝蓋大者,行履不得。

加味小續命湯

用小續命湯料,內加萆薢、川楝子、獨活、乾木瓜,㕮咀,不用生薑,用水煎熬,於碗底先放麝香少許,去滓,傾於碗內服之。服至數十帖後,加五積散同煎服,永瘥。一方,用紫荊皮老酒煎,候溫常服。

白話文:

鶴膝風(又名鼓槌風。)

鶴膝風,又稱鼓槌風,患者雙腿瘦如蘆葦,只有膝蓋部位腫大,行走困難。

加味小續命湯

以小續命湯藥材為基礎,加入萆薢、川楝子、獨活、乾木瓜,研磨成粉末,不用生薑,用水煎煮。煎好後,在碗底放少許麝香,去除藥渣,將藥湯倒入碗中服用。服用數十帖後,再加入五積散同煎服用,可使病情徹底痊癒。

另一方,用紫荊皮用老酒煎煮,待溫後經常服用。

羅氏蛜螂丸,治鶴膝風,腰膝風縮之疾。

蛜𧌴(頭尾全者生,一條),桃仁(生),白附子,阿魏,桂心,安息香(桃仁同研),白芷(各一兩),乳香,沒藥(各七錢半,以上九味,用童便、酒二升,炒熱,另處),北漏蘆,當歸,白芍藥,牛膝,羌活,地骨皮,威靈仙(各一兩,共為末)

白話文:

羅氏蛜螂丸可以治療鶴膝風和腰膝風縮等病症。配方包括完整的蛜𧌴一條、生桃仁、白附子、阿魏、桂心、安息香(桃仁一起研磨)、白芷(各一兩)、乳香、沒藥(各七錢半),以上九味藥用童便和酒二升炒熱,另備北漏蘆、當歸、白芍、牛膝、羌活、地骨皮、威靈仙(各一兩,共研為末)。

上煉蜜丸,彈子大,空心,溫酒化下一丸。胡楚望博士,病風痙,手足指節皆如桃李,痛不可忍,服之悉愈。

丹溪治一丈人,年七十,患腳膝疼,稍腫。

生地黃,當歸頭,白芍藥,蒼朮,炒柏(各三錢),川芎,桂(各二錢),木通(一錢半),

分四帖。煎取小盞,食前熱服。

一男子,年近三十,滋味素厚,性多焦怒,秋間,髀樞左右一點發痛,延及於膝,晝靜夜劇,惡寒,口或渴或不渴,或痞或不痞。醫多用風藥兼用補血。至次年春,其膝漸腫,痛愈甚,食漸減,形瘦羸。至春末膝腫如桃,不可屈伸。診其脈,左弦大頗實,寸澀甚,大率皆數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,醫生會把蜜丸做成彈珠大小,病人空腹時用溫酒化開服用。有一位叫胡楚望的醫生,曾經用這種蜜丸治療一位患有風痙的病人,病人四肢指節都腫得像桃李一樣,痛得受不了,吃了蜜丸後就痊癒了。

丹溪醫生也曾經用藥物治療一位七十歲的老先生,這位老先生患有腳膝疼痛,稍微腫脹。醫生用生地黃、當歸頭、白芍藥、蒼朮、炒柏、川芎、桂、木通等藥材,分成四帖,煎成一小碗,讓老先生飯前熱服。

另外,還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男子,平時飲食口味重,個性容易焦慮。秋天時,他大腿根部兩側開始疼痛,痛感蔓延到膝蓋,白天稍微好些,晚上更嚴重,怕冷,口渴時有時無,肚子也時而脹時而消。很多醫生都用驅風藥和補血藥來治療他。到了第二年春天,他的膝蓋越來越腫,疼痛加劇,食慾減退,身體消瘦。到了春末,他的膝蓋腫得像桃子一樣,無法彎曲伸直。醫生診斷他的脈象,左手寸脈弦大而實,尺脈滑數,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了。

知其小便必數而短,遂作飲食痰積在太陽、陽明治之。炒黃柏一兩,生甘草梢、犀角屑、蒼朮鹽炒各三錢,川芎二錢,陳皮、牛膝、木通、芍藥各五錢,遇暄熱加條芩三錢,為細末。每三錢重,與生薑自然汁同研細,多少以水蕩起,煎令沸,帶熱食前飲之,一晝夜四次與。至半月後數脈漸減。

痛漸輕,去犀角加牛膝、敗龜板半兩,當歸半兩,如前服。又與半月,腫漸減,食漸進,不惡寒。唯腳膝痠軟,未能久立久行,去蒼朮、黃芩,時當夏熱,加炒黃柏至一兩半。予依本方內加牛膝,春夏用莖葉,冬用根,杵取汁用之,效尤速。須斷酒肉、濕面、胡椒。當仲夏,加生地黃半兩,冬加茱萸、桂枝。

白話文:

病人小便次數頻繁且量少,可見飲食積聚成痰,停留在太陽、陽明經脈。將黃柏一兩、生甘草梢、犀角屑、蒼朮鹽炒各三錢、川芎二錢、陳皮、牛膝、木通、芍藥各五錢,遇到溫熱天氣再加黃芩三錢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取三錢,與生薑汁混合研磨成糊狀,加水調勻,煮沸後,溫熱服用,一天四次。半個月後,小便次數漸漸減少,疼痛也減輕。去除犀角,加入牛膝、龜板半兩、當歸半兩,按上述方法服用。再過半個月,腫脹逐漸消退,食慾漸漸恢復,不再怕冷。只是膝蓋仍然酸軟,無法久站久走,去除蒼朮、黃芩,夏季炎熱時,增加炒黃柏至一兩半。病人可根據此方,在夏季使用牛膝莖葉,冬季使用牛膝根,搗汁服用,效果更快。需忌酒肉、濕面、胡椒。仲夏季節,再加入生地黃半兩,冬季則加茱萸、桂枝。

換骨丹,通治風,兼治鶴膝風。

防風,牛膝,當歸,虎骨(酥炙,各一兩),枸杞(二兩半),羌活,獨活,敗龜板,秦艽,萆薢,松節,蠶砂(各一兩),茄根(洗,二兩),蒼朮(四兩),

酒浸,或酒糊丸,皆可。

腳筋急痛,煮木瓜令爛,研作粥漿樣,用裹痛處,冷即易,一宿三五度,熱裹便瘥,煮木瓜時,入一半酒煮之。子和治嶺北李文卿,病兩膝臏屈伸有聲,剝剝然,或以為骨鳴。戴人曰:非也,骨不戛,皆能鳴,此筋濕也,濕則筋急,緩者不鳴,急者鳴也,若用予之藥,一湧一泄,上下去其水,則自無聲矣。文卿從之,既而果然。

白話文:

「換骨丹」可以治療各種風寒濕痹,特別是鶴膝風。配方包括:防風、牛膝、當歸、虎骨(酥炙)、枸杞、羌活、獨活、敗龜板、秦艽、萆薢、松節、蠶砂、茄根(洗)、蒼朮。可以用酒浸泡,或製成酒糊丸服用。

對於腳筋急痛的患者,可以將木瓜煮爛,研磨成粥漿狀,敷在疼痛的地方,冷了就換新的,一晚上敷三次到五次,熱敷就會好轉。煮木瓜的時候,可以加入半酒一起煮。

宋代名醫戴人曾經治療一位名叫李文卿的患者,他的膝蓋彎曲伸直時會發出「剝剝」的聲音,有人認為是骨骼摩擦的聲音。戴人卻說不是骨骼問題,而是筋絡濕氣重,筋絡濕氣重就會導致筋絡緊繃,鬆弛的筋絡不會發出聲音,緊繃的筋絡就會發出聲音。他用藥物幫助李文卿排泄濕氣,結果李文卿的膝蓋就不再發出聲音了。

,州守張天澤,左膝腫痛,胸膈痞滿,飲食少思,時欲作嘔,頭暈痰壅,日晡益倦,此脾肺氣虛,用蔥熨法,及六君加炮姜,諸證頓退,飲食少進。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,頭目清爽。間與大防風湯十餘劑,又用補中益氣三十餘劑而消。通府劉國威,先筋攣骨痛,右膝漫腫,用化痰消毒之劑,腫痛益甚,食少體倦。

加祛風消毒等藥,寒熱作嘔,大便不實。用二陳除濕之類,腫起色赤,內痛如錐。余診其脈,滑數而無力,此膿已成,元氣虛而不能潰也,用十全大補湯四劑,佐以大防風湯一劑而潰,又百餘劑而痊。一儒者,腿筋弛長,月餘兩膝腫痛,此陰虛濕熱所乘也,用六味丸為主,佐以八珍湯加牛膝、杜仲,間以補中益氣湯,三月餘而消。一男子腿痛膝腫,脈浮按之弦緊,此肝腎虛弱也,用大防風湯二劑已退。

白話文:

州官張天澤左膝腫痛,胸口鬱悶,食慾不振,時常想吐,頭暈痰多,下午更加疲倦,這是脾肺氣虛的症狀。醫生用蔥熨的方法,以及六君子湯加炮薑,這些症狀很快消失,但食慾仍然不好。於是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,讓他的頭目清涼舒適。期間還給他喝了十幾劑大防風湯,最後又喝了三十多劑補中益氣湯才痊癒。

通府劉國威,之前筋骨疼痛,右膝腫脹,醫生用化痰消毒的藥物治療,結果腫痛更加嚴重,食慾不振,身體疲倦。之後又加了祛風消毒的藥物,卻出現寒熱交替,想吐,大便不成形。醫生改用二陳湯等除濕的藥物,腫脹部位發紅,疼痛如針刺一般。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滑數無力,這表示已經化膿,但是元氣虛弱,無法自行潰膿。於是醫生給他服用四劑十全大補湯,搭配一劑大防風湯,終於潰膿,之後又喝了一百多劑藥才痊癒。

一位讀書人,腿筋鬆弛,一個多月膝蓋腫痛,這是陰虛濕熱入侵所致。醫生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藥,配合八珍湯加牛膝和杜仲,間歇服用補中益氣湯,三個多月後腫痛消失。一位年輕男子腿痛膝蓋腫脹,脈象浮而弦緊,這是肝腎虛弱的表現。醫生用兩劑大防風湯就治好了他的病。

彼惑於附子有毒,乃服治瘡之藥,日漸消瘦,虛症漸至,復救治。予曰:倦怠消瘦,脾胃衰而不能營運也。小便不禁,膀胱虛而不能約制也。燥熱虛痞,胃氣弱而不能化也。惚恍健忘,精神失而憒亂也。惡證蜂集,余辭之,後果歿。此症多患於不足之人,故以加減小續命、大防風二湯有效,若用攻毒藥,必誤。

,一婦膝腫痛,遇寒痛益甚,月餘不愈,諸藥不應,脈弦緊,此寒邪深伏於內也,用大防風湯與火龍丹,治之而消。大抵此證雖云腫有淺深,感有輕重,其所受皆因真氣虛弱,而邪得以深襲,故附骨癰疽,及鶴膝風證,腎虛者多有之。前人用附子者,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勢,散寒邪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誤以為附子有毒,就用它來治療瘡傷,結果病人日漸消瘦,虛弱症狀逐漸出現,又來求救。我說:「他倦怠消瘦,是因為脾胃衰弱,無法運化營養;小便失禁,是因為膀胱虛弱,無法控制;燥熱虛痞,是因為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;神志恍惚健忘,是因為精神失常,神志不清。這些惡症都聚集在一起,我婉拒了治療,病人最後去世了。這種病症多發生在體虛的人身上,因此用加減小續命湯和大防風湯會有效,如果用攻毒藥,肯定會錯。」

有一位婦女膝蓋腫痛,遇冷就加重,一個多月還沒好,各種藥都無效,脈象弦緊,這是寒邪深入體內了。我用大防風湯和火龍丹治療,她的病就好了。總之,這種病雖然腫脹程度有輕有重,感受寒邪的程度也有輕有重,但都是因為正氣虛弱,寒邪才能深入體內。所以像附骨疽、鶴膝風等病,腎虛的人容易得。古人用附子治療,是因為它能溫補腎氣,又能引導藥力,散寒邪。

亦有體虛之人,秋夏露臥,為冷氣所襲,寒熱伏結,多成此證,不能轉動,乍熱而無汗,按之痛應骨者是也。若經久不消,極陰生陽,寒化為熱而潰也。若被賊風所甚傷,患處不甚熱,而灑淅惡寒,不時汗出,熨之痛少止,須大防風湯、火龍膏治之。又有攣曲偏枯,堅硬如石,謂之石疽。

若熱緩積不潰,肉色赤紫,皮肉俱爛,名緩宜,其始末皆宜前湯,欲其驅散寒邪,以補虛托裡也。

大防風湯,治足三陰經虧損,外邪乘虛,患鶴膝風或附骨疽,腫痛或腫而不痛,不問已潰未潰,用三五劑後,更用調補之劑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體質虛弱,在秋夏季節露宿在外,容易被冷氣侵襲,導致寒熱交雜積聚在體內,出現身體僵硬、無法轉動,突然發熱卻不出汗,按壓時疼痛深入骨骼的症狀。如果病情長期不消,極陰會轉化為極陽,寒氣轉化為熱氣,導致潰爛。如果被風寒侵襲嚴重,患處不會很熱,反而會感到寒涼、不斷冒汗,用溫熱敷貼後疼痛稍微減輕,需要服用大防風湯和火龍膏治療。另外,如果四肢攣縮、枯萎,堅硬如石,稱為石疽。

如果熱氣緩慢積聚,沒有潰爛,肉色呈紫紅色,皮肉都腐爛,稱為緩宜。無論是疾病初期還是後期,都可以服用前述藥方,目的是驅散寒邪,補虛固本。

大防風湯可以治療足三陰經虧虛,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鶴膝風或附骨疽,症狀表現為腫痛或腫脹不痛,不論是否已經潰爛,都可以服用三到五劑,之後再用補益藥物調養。

附子,牛膝(各一錢),白朮,羌活,人參,防風(各二錢),川芎(一錢半),辣桂,黃耆,白芍藥,杜仲,熟地,甘草(炙,各五分)

上水煎服

還少丹,治足三陰經虛損,患膝風等證,又補脾腎、進飲食之良劑也。

肉蓯蓉(酒浸,去甲),遠志(甘草湯泡,去骨),蘹香(炒),巴戟(去心),枸杞子,山藥,牛膝,石菖蒲,杜仲,熟地黃(為膏),五味子,白茯苓,楮實子,山茱萸(肉,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將附子、牛膝各一錢、白朮、羌活、人參、防風各二錢、川芎一錢半、辣桂、黃耆、白芍藥、杜仲、熟地、甘草(炙)各五分,加水煎服。此方名為還少丹,用於治療足三陰經虛損、患膝風等症狀,同時也是補脾腎、促進食慾的良藥。另外,將肉蓯蓉(酒浸去甲)、遠志(甘草湯泡去骨)、蘹香(炒)、巴戟(去心)、枸杞子、山藥、牛膝、石菖蒲、杜仲、熟地黃(製成膏)、五味子、白茯苓、楮實子、山茱萸肉等分,混合在一起。

上為末。用紅棗肉同蜜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溫酒下,每日三服,白湯亦可。

經進地仙丹,換骨丹(二方,並見雜病五卷。)

〔素〕,蹇膝伸不屈,治其楗。(骨空論,下同。經云:輔骨上橫骨下為楗。王注云:髀輔骨上,橫骨下,股外之中,側立搖動取之,筋動應手。滑壽云:楗骨之下為髀樞,蓋楗即兩骨相接處,為楗也。)

坐而膝痛,治其機。(經云:俠髖為機。王注云:髖骨兩傍,相接處,滑壽云:髖骨俠腰兩傍,髖骨為機,機後為臀。),立而暑解,治其骸關。(經云:膝解為骸關。王注云:暑,熱也。若膝病起立,而膝骨解中熱者,治其骸關。經云;起而引膝骨解之中也。滑壽云:俠膝解中,為臏。

白話文:

用紅棗肉和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溫酒送服,每天三次,白開水也可以。

服用完地仙丹後,再服用換骨丹(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雜病五卷中找到)。

如果膝蓋伸展不屈,就要治療楗。楗指的是大腿骨和膝蓋骨相接的地方。

如果坐著時膝蓋疼痛,就要治療機。機指的是髖骨兩側相接的地方。

如果站立時感到膝蓋發熱,就要治療骸關。骸關指的是膝蓋骨和脛骨相接的地方。

),膝痛,痛及拇指,治其膕。(經云,輔上為膕。王注云:膕為膝解之後,曲腳之中,委中穴。),坐而膝痛如物隱者,治其關。(經云:膕上為關。王注云:關在膕上,當楗之後,背立按之動搖,筋應手。),膝痛不可屈伸,治其臂內。(王注云:大杼穴也。),連胻若折,治陽明中俞髎。

(王注云:若膝痛不可屈伸,連胻痛如折者,則針陽明穴,中俞髎,三里穴也。),膝痛若別,治巨陽、少陽滎。(王注云:若痛而膝如別離者,則治足太陽滎、通谷穴,足少陰滎,然谷穴也。),淫濼脛酸,不能立久,治少陽之維,在外上五寸。(外上當作外踝上。王注:淫濼,謂似痠痛而無力也。

白話文:

膝蓋疼痛,痛到拇指,要治療膕部。坐著時膝蓋疼痛,感覺有東西卡住,要治療關部。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,要治療臂內。腿部像斷了一樣,要治療陽明經的中俞髎穴。膝蓋疼痛感覺分離,要治療巨陽穴和少陽經的滎穴。腿部酸軟無力,站不住,要治療少陽經的維穴,在足外踝上五寸的位置。

外踝上五寸,光明穴也。)

上楗、機、骸關、諸穴,更參訂之。

〔靈〕,膝中痛,取犢鼻,以員利針之,發而間之,針大如釐,刺膝無疑。(雜病篇。)

〔玉〕,鶴膝風腫及腿痛。髓骨(在膝蓋骨上一寸,梁丘穴兩傍各五分,針入五分,留一吸瀉之。),膝關(關膝蓋骨下,犢鼻內傍,橫針透膝眼,在犢鼻外傍,禁灸,留八呼瀉之)

〔集〕,又法,膝關,委中,(三寸半;但紫脈上出血為妙),三里(不已,取下穴),陽陵

,中院,豐隆

〔通〕,膝腫,行間

〔撮要〕,陽陵泉(橫透陰陵泉,補生瀉成),陰陵泉(橫透陽陵泉,補生瀉成),膝關(法見前《玉龍》下)

〔世〕,腳拗痛,委中(出血)

〔桑〕,腳膝痛筋急,風池,三間,三陰交,三里

白話文:

外踝骨往上五寸的地方,是光明穴。

上楗、機、骸關這些穴位,要更詳細地參考其他資料。

膝蓋疼痛,可以取犢鼻穴,用圓利針刺入,刺入後稍稍提一下針,針的大小如一粒米,刺入膝蓋就沒有問題。

鶴膝風導致的腫脹以及腿痛,可以用髓骨穴(位於膝蓋骨上緣一寸,梁丘穴兩邊各五分,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一吸時間後瀉出),膝關穴(位於膝蓋骨下方,犢鼻穴內側,橫刺穿過膝眼,在犢鼻穴外側,禁灸,留針八呼時間後瀉出)。

另外一種方法,可以使用膝關穴、委中穴(深度三寸半,但最好能從紫脈中出血)、三里穴(如果三里穴不行,就取下穴)、陽陵泉穴、中院穴、豐隆穴。

膝蓋腫脹,可以使用行間穴。

陽陵泉穴(橫刺穿過陰陵泉穴,補生瀉成),陰陵泉穴(橫刺穿過陽陵泉穴,補生瀉成),膝關穴(方法見《玉龍》書中)。

腳踝疼痛,可以取委中穴(出血)。

腳膝疼痛,筋脈僵硬,可以取風池穴、三間穴、三陰交穴、三里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