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8)

1. 腸癰

薏苡附子散,治身甲錯腹皮急,如腹脹本無積聚,身熱脈數者。

附子(炮,二分),敗醬(五分),薏苡仁(一錢)

上為末。每服方寸匕,以水二合,煎頓服,小便當下。

《三因》薏苡、附子同前,敗醬用一兩一分。每四錢,水盞半,煎七分,去渣,空心服。

按:此方乃辛熱之劑也,若積久陰冷所致宜用。丹溪云:身甲錯腹皮急,按之濡如腫狀,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數,此腸內有癰,積久陰冷所致,故《金匱》有用附子溫之,即此方也。

牡丹湯,治腸癰小腹腫痞,按之即痛,小便如淋,時時發熱,自汗惡寒,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。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。

牡丹皮,栝蔞仁(各一錢),桃仁(去皮尖),芒硝(各二錢),大黃(五錢)

上作一服。水二盅,煎至一盅,去滓,入硝再煎數沸,不拘時服。

按:此乃破血之劑也,如發熱,自汗惡寒,小腹作痛,小便如淋,脈遲者,有效。丹溪云:小腹腫痞,按之痛,小便如淋或自調,發熱身無汗,復惡寒,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宜下之,當有血。此內結熱所成也,故《金匱》有用大黃利之,即此方也。若無前證,恐不宜用。

亦有腹內脹痛,脈滑數,或膿已下,或後重時時而下,宜用排膿散、太乙膏、蠟礬丸及托裡藥。

薏苡仁湯,治腸癰腹中㽲痛,煩毒不安,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,婦人產後虛熱,多有此病。縱非癰但疑似間,便可服。

薏苡仁,栝蔞仁(各三錢),牡丹皮,桃仁(各二錢)

上作一服。水二盅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按:此方藥品和平,其功且速,常治腹痛,或發熱,或脹滿不食,水道澀滯,產後多有此證。或月經欲行,或行後作痛尤效。

牡丹散,治腸癰冷證,腹濡而痛,時時利膿。

牡丹皮,人參,天麻,白茯苓,黃耆,木香,當歸,川芎,官桂,桃仁(去皮,炒,各七錢半),白芷,薏苡仁,甘草(炙,各五錢)

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用水一盅,煎至七分,食前溫服。

梅仁湯,治腸癰裡急隱痛,大便秘澀。

梅核仁(四十九粒,去皮尖),大黃(三兩),牡丹皮(一兩七錢半),芒硝(二兩半),冬瓜仁(四兩),犀角(鎊,一兩半)
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溫服,以利下膿血三兩行為度。

大黃湯,治腸癰少腹堅硬,腫大如掌而熱,按之則痛,其上色或赤、或白,小便稠數,汗出憎寒,其脈遲緊者,未成膿;如脈數,則膿已成。

大黃(銼,炒),牡丹皮,硝石(研),芥子,桃仁(湯浸,去皮尖。雙仁,炒。各半兩)

上銼碎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溫服,以利下膿血為度,未利再服。

白話文:

腸癰

薏苡附子散,用於治療腹部脹痛、皮膚緊繃,腹部似脹但並非積聚,伴隨發熱、脈搏頻數的症狀。藥物組成:炮製過的附子(二分)、敗醬草(五分)、薏苡仁(一錢)。將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勺(方寸匕),用二合水煎服,服用後應能很快排尿。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記載的劑量略有不同:薏苡仁和附子用量同前,敗醬草用量為一兩一分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半盞水煎至七分,去渣後空腹服用。 此方為辛熱之劑,適用於久積陰冷引起的腸癰。朱丹溪認為:腹部脹痛,皮膚緊繃,按壓時像腫脹一樣柔軟,腹部無積聚,身體不發熱,脈搏頻數,這是腸內有癰,因久積陰冷引起,所以《金匱要略》中用附子溫通,即此方也。

牡丹湯,用於治療腸癰導致的小腹腫脹、按壓疼痛、小便淋漓、時而發熱、自汗惡寒,脈搏遲緩緊弱的症狀,表示膿液尚未形成,可以服用此方促使膿液排出,會有出血現象。如果脈搏洪數,則表示膿液已成,不宜服用此方。藥物組成:牡丹皮、栝樓仁(各一錢)、桃仁(去皮尖)、芒硝(各二錢)、大黃(五錢)。以上藥物共為一劑,用二盅水煎至一盅,去渣後,加入芒硝再煎數沸,不拘時服用。此方為破血之劑,若出現發熱、自汗惡寒、小腹疼痛、小便淋漓、脈搏遲緩的症狀時,有效。朱丹溪認為:小腹腫脹、按壓疼痛、小便淋漓或自行調節、發熱無汗、且惡寒,脈搏遲緩緊弱,膿液尚未形成,宜服用此方促使膿液排出,會有出血現象。這是內部積熱導致,所以《金匱要略》中用大黃瀉熱,即此方也。如果沒有上述症狀,恐怕不宜使用。 若出現腹脹痛、脈搏滑數,或膿液已排出,或排便困難且時常排膿,宜使用排膿散、太乙膏、蠟礬丸及托裡藥。

薏苡仁湯,用於治療腸癰導致的腹部絞痛、煩躁不安、或脹滿不食、小便澀滯,產後婦女因虛熱而引起的腸癰,即使不是腸癰但懷疑類似情況也可服用。藥物組成:薏苡仁、栝樓仁(各三錢)、牡丹皮、桃仁(各二錢)。以上藥物共為一劑,用二盅水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用。此方藥性平和,療效迅速,常用于治療腹痛、發熱、脹滿不食、尿路阻塞,產後婦女常有此症。月經將至或月經後疼痛尤為有效。

牡丹散,用於治療腸癰的寒證,腹部柔軟而疼痛,時常排出膿液。藥物組成:牡丹皮、人參、天麻、白茯苓、黃耆、木香、當歸、川芎、官桂、桃仁(去皮炒,各七錢半)、白芷、薏苡仁、炙甘草(各五錢)。將藥物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盅水煎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

梅仁湯,用於治療腸癰導致的裡急後重隱痛、大便秘結。藥物組成:梅核仁(四十九粒,去皮尖)、大黃(三兩)、牡丹皮(一兩七錢半)、芒硝(二兩半)、冬瓜仁(四兩)、犀角(鎊,一兩半)。將藥物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用二盞水煎至一盞,去渣後溫服,以排出三兩膿血為度。

大黃湯,用於治療腸癰導致的少腹堅硬腫大如手掌般大小且發熱,按壓則痛,腫脹部位顏色或赤或白,小便頻數渾濁,汗出惡寒,脈搏遲緩緊弱,表示膿液尚未形成;如果脈搏數,則表示膿液已成。藥物組成:銼碎炒製的大黃、牡丹皮、研磨的硝石、芥子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製的桃仁(各半兩)。將藥物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二盞水煎至一盞,去渣後空腹溫服,以排出膿血為度,若未排出則需再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