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49)
卷之二 (49)
1. 腸癰
四聖散(一名神效栝蔞散),治腸癰癰疽,生於腦髭、背腋、孔便毒,服之神效。
生黃栝蔞(一枚,去皮),粉草(四錢,研末),沒藥(研末,三錢),乳香(研末,一錢)
上用好紅酒二大碗,慢火煎至一碗,分作兩服,兩日服盡,大便順導惡物妙。若干栝蔞則用兩枚。一方,若病在上食後服,病在下食前服,毒已結成,即膿化為水,毒未成,即於小便中出。疾甚再合服,以退為度。
郭氏瑞效丸(方見腫瘍。)
雲母膏,治一切癰疽、瘡癤,折傷等證。
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),白芷,沒藥,赤芍藥,肉桂,當歸,鹽花,菖蒲,麒麟竭,黃耆,白芨,芎藭,木香,龍膽草,白蘞,防風,厚朴,麝香,桔梗,柴胡,松脂,人參,蒼朮,黃芩,乳香,附子,茯苓,良薑,合歡皮(各五錢),硝石,甘草,雲母(各四兩),桑白皮,槐枝,柳枝,柏葉,水銀(以絹勞包,待膏成以手細彈,在上名養膏母),陳皮(各二兩),清油(四十兩),黃丹(二十兩)
上除雲母、硝石、麒麟竭、乳香、沒藥、麝香、鹽花、黃丹八味另研外,余藥並細切。入油浸七日,文火煎,以柳枝不住手攪,候匝沸乃下火,沸定又上火,如此者三次,以藥黑色為度,去渣再熬,後入丹與八味末,仍不住手以槐、柳枝攪,滴水中成珠,不軟不硬為度,瓷器收貯,候溫,將水銀彈上。用時先刮去水銀,或服或貼,隨宜用之,其功甚大也。
排膿散,治腸癰小腹脹痛,脈滑數,或裡急後重,或時時下血。
黃耆(鹽水拌,炒),當歸(酒拌),金銀花,白芷,穿山甲(蛤粉炒),防風,連翹,栝蔞(杵),甘草(各一錢)
作一劑。水二盅,煎八分,食前服。若膿將盡,去穿山甲、連翹,加當歸、川芎。或為末,每服三錢,食後蜜湯調下亦可。
神仙蠟礬丸,治腸癰內托神妙,不問老幼,皆可服之,無不效。最止疼痛,不動臟腑。
黃蠟(半兩,要黃色者。一方,用七錢),白礬(一兩,要通明者,細研)
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漸加至三十丸,食遠,用溫白湯送下。
白話文:
腸癰
四聖散(又名神效栝蔞散)能治療腸癰和癰疽,這些疾病生長在腦門、背部、腋下、肛門等部位,服用此方療效神奇。
配方:生黃栝蔞(一個,去皮)、粉草(四錢,研磨成粉)、沒藥(研磨成粉,三錢)、乳香(研磨成粉,一錢)。
用法:用上等紅酒兩大碗,小火慢煎至一碗,分兩次服用,兩天服完,就能順利排出毒物。若用兩個栝蔞,則按比例增加其他藥材用量。另有一種用法:病在上腹部者,飯後服用;病在下腹部者,飯前服用。若毒素已結成膿,則會化為膿水排出;若毒素尚未結成,則會從尿液排出。病情嚴重時可再次服用,以病情好轉為度。
郭氏瑞效丸(方劑詳見腫瘍篇)
雲母膏能治療各種癰疽、瘡癤和跌打損傷。
配方:蜀椒(去掉蟲蛀和閉口不開的,微炒)、白芷、沒藥、赤芍藥、肉桂、當歸、鹽花、菖蒲、麒麟竭、黃耆、白芨、芎藭、木香、龍膽草、白蘞、防風、厚朴、麝香、桔梗、柴胡、松脂、人參、蒼朮、黃芩、乳香、附子、茯苓、良薑、合歡皮(以上各五錢)、硝石、甘草、雲母(以上各四兩)、桑白皮、槐枝、柳枝、柏葉、水銀(用絹布包裹,待藥膏製成後用手輕輕彈入,上等藥膏都這樣製作)、陳皮(以上各二兩)、清油(四十兩)、黃丹(二十兩)。
用法:除雲母、硝石、麒麟竭、乳香、沒藥、麝香、鹽花、黃丹八味藥材單獨研磨外,其餘藥材切碎。將切碎的藥材用油浸泡七天,文火慢煎,不停地用柳枝攪拌,藥液沸騰後再小火慢煎,如此三次,直到藥液呈黑色為止。去除藥渣後再次熬煮,然後加入研磨好的八味藥粉,繼續不停地用槐枝、柳枝攪拌,直至滴入水中能成珠狀,不軟不硬為度。將藥膏貯存在瓷器中,待溫後,將水銀彈入。使用時先刮去表面的水銀,可內服或外敷,根據情況而定,療效顯著。
排膿散能治療腸癰引起的腹部脹痛、脈搏滑數、裡急後重或反覆出血等症狀。
配方:黃耆(用鹽水拌炒)、當歸(用酒拌炒)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穿山甲(用蛤粉炒)、防風、連翹、栝蔞(搗碎)、甘草(以上各一錢)。
用法:一劑藥用水二盅,煎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若膿液將盡,則去掉穿山甲、連翹,加入當歸、川芎。也可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三錢,飯後用蜜水送服。
神仙蠟礬丸能治療腸癰,療效神奇,不分老幼皆可服用,效果顯著,尤其能止痛,且不傷及內臟。
配方:黃蠟(半兩,必須是黃色的,另一方劑用七錢)、白礬(一兩,必須是透明的,研磨成粉)。
用法:將黃蠟和白礬熔化後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逐漸增加至三十丸,飯後服用,溫白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