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50)
卷之二 (50)
1. 胃脘癰
《素問》帝曰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岐伯曰:診此者當候胃脈,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(《甲乙經》沉細作沉澀。)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人迎者胃脈也,逆而盛則熱聚於胃中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(病能篇)
〔薛〕,《聖濟總錄》云:胃脘癰由寒氣隔陽,熱聚胃口,寒熱不調,故血肉腐壞。以氣逆於胃,故胃脈沉細。以陽氣不得上升,故人迎熱盛,令人寒熱如虐,身皮甲錯,或咳嗽,或嘔膿唾血。若脈洪數膿成也,急排之;脈遲緊瘀血也,急下之。否則其毒內攻,腐爛腸胃矣。丹溪先生云:內疽者,因飲食之毒,七情之火,相鬱而發,用射干湯主之。愚常以薏苡仁湯、牡丹皮散、太乙膏選用之,亦效。若吐膿血,飲食少思,助胃壯氣為主,而佐以前法,不可專治其瘡。一男子寒熱作渴,不時咳吐,口內血腥,又五日吐膿,身皮甲錯,用射干湯四劑,膿血已止,但氣壅痰多,以甘桔湯而愈。一男子用射干湯之類將愈,但氣喘體倦,發熱作渴,小便頻數,此肺氣不足,用補中益氣、山藥、山茱、麥門、五味。時仲夏,更以生脈散代茶飲而愈。一婦人,素食厚味,吐膿已愈,但小便淋瀝,此肺腎氣虛,用補中益氣加麥門、五味,及加減八味丸而愈。若膏粱之人,初起宜用清胃散。
射干湯,治胃脘癰,人迎脈逆而盛,嗽膿血,榮衛不流,熱聚胃口成癰。
射干(去毛),梔仁,赤茯苓(去皮),升麻(各一兩),赤芍藥(一兩半),白朮(半兩)
上為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入地黃汁一合,蜜半合,再煎溫服,不計時候。
復元通氣散(《精要》),治諸氣澀,耳聾,腹癰,便癰,瘡疽無頭,止痛消腫。
青皮,陳皮(各四兩),甘草(三寸,生熟各半)
穿山甲(炮),栝蔞根(各二兩),金銀花,連翹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熱酒調下。
芍藥湯,治胃脘積熱,結聚為癰。
赤芍藥,石膏,犀角(鎊),麥門冬,薺苨,木通(各二兩),朴硝,升麻,玄參,甘草(生,各一兩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白話文:
胃脘癰指的是胃部發生腫痛的疾病。古代醫家認為,此病的脈象會呈現沉細,這是氣逆的表現。而人迎脈(與胃經相關)則會很盛,表示熱邪聚集在胃部,無法運行,最終形成癰腫。
薛氏在《聖濟總錄》中提到,胃脘癰是由於寒邪阻礙陽氣,熱邪聚集在胃部,寒熱失調,導致血肉腐敗所致。由於氣逆於胃,所以脈象沉細;陽氣不能上升,因此人迎脈熱盛,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、皮膚發癢、咳嗽或嘔吐膿血等症狀。如果脈象洪數,表示膿已形成,需要及時排出;如果脈象遲緊,則表示瘀血阻滯,需要及時活血化瘀。否則,毒邪內攻,會腐爛腸胃。
丹溪先生認為,胃部內癰是飲食中毒和七情鬱結所致,可用射干湯治療。此外,薏苡仁湯、牡丹皮散、太乙膏等方劑也有一定的療效。若患者出現吐膿血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應以益氣健胃為主,輔以其他治療方法,不可單純治療瘡瘍。書中還記載了幾個案例,說明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用不同的方劑治療,例如射干湯、甘桔湯、補中益氣湯、生脈散、加減八味丸、清胃散等,以達到最佳療效。
射干湯用於治療人迎脈逆盛、咳嗽吐膿血、榮衛不暢、胃部熱邪聚集成癰的胃脘癰。
復元通氣散則用於治療各種氣滯不通的症狀,包括耳聾、腹癰、便癰、無頭瘡疽等,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芍藥湯用於治療胃脘積熱、形成癰腫的疾病。
2. 心癰
涼血飲,即引兵先鋒方。治心肺有熱,或作寒熱,口乾好飲水,渾身疼,腹內作熱,頭面赤色。
內托散,即前鋒正將方。治同上。兼用敷角洗貼。已潰多服加味十奇散。(以上並見腫瘍門。)
白話文:
心癰
涼血飲,是主要的治療方劑。用於治療心肺有熱,或出現寒熱交替,口乾渴想喝水,全身疼痛,腹部發熱,頭面發紅的症狀。
內托散,是主要的輔助方劑。治療症狀同上,並可配合敷藥及洗藥外敷患處。如果已經潰瘍,則需在方劑中加入十奇散加量服用。(以上兩種藥方詳見腫瘍篇)
3. 腎癰
八味丸,治腎虛嗜欲過度,外挾寒邪,發為癰腫,不可施以涼劑宜服。(方見潰瘍門。)
加味十奇散,治同上。兼用蔥白、橘葉、椒葉、豬蹄湯淋洗,仍貼金絲膏。(方見前腫瘍門。)
白話文:
八味丸治療腎虛、縱欲過度,又兼夾寒邪,導致癰腫的病症,不可使用寒涼藥物,宜服用八味丸。(藥方請參考潰瘍門。)
加味十奇散治療同樣的病症。同時,可用蔥白、橘葉、椒葉以及豬蹄湯清洗患處,並貼上金絲膏。(藥方請參考腫瘍門。)
4. 疔瘡
疔瘡者,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而得名。皆生頭面、四肢,發黃疱中或紫黑,必先癢後痛,先寒後熱,凡人一二日間惡寒發熱,四肢沉重,心悸眼花,頭疼體痛,稍異如常之證,須宜遍身尋認,如有小瘡,與嘗患之瘡稍異,即是疔也。大抵起紫疱者多,起堆核者少,發於手上者多,發於別處者少。
生兩足者,多有紅絲至臍,生兩手者,多有紅絲至腋,生唇面口內者,多有紅絲入喉,以針刺瘡,不痛無血,是其候也。經云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大抵多由恣食厚味,卒中飲食之毒,或感四時不正之氣,或感蛇蟲之毒,或感疫死牛馬、豬羊之毒,或人汗入肉而食之,皆生疔瘡,各宜審而治之,若嘔逆直視,譫語如醉者,不可治矣。
又有內疔一證與外疔之證大同,但瘡形不現,過數日間有一處腫起者,即是內疔所發之處,但腹痛甚者,便須作內疔治之。不可緩也,緩則殺人。華元化云:疔有五色屬五臟,紅屬心發於舌根,青屬肝發於目下,黃屬脾發於口唇,白屬肺發於右鼻,黑屬腎發於耳前。以種類言之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神巧萬全方》皆稱一十三種,殆不止也。
麻子疔,狀如麻子而稍黑,四邊微赤,多癢少痛,忌食麻子油、衣麻衣,併入麻田中行,穿麻布人。火疔發於頂門,或發於面,身熱如火,狀如湯火燒灼,瘡頭有黑黶,四邊煙焰,又如赤粟米,忌火灸燒針烙。脾疔生於唇四白。眉疔生於眉。髭疔生於髭中。龍泉疔生於唇上。
虎鬚疔生於唇下。魚尾疔生於眼角外。顴骨疔生於顴骨上,亦名赤面疔,其狀色白,頂陷如錢孔,鼻有紫色者大凶。耳疔生於耳中,亦名黑疔,連腮赤腫。鼻疔生於鼻內,痛引腦門,不能運氣,鼻如大瓶,黑色者不治。頰疔生於面頻骨尖高處。氣疔形如氣泡,感怒而生。腐疔色白有疱,三日內頂陷,狀如初灸瘡,因夏月造豆腐時,人汗滴於內食之而生,忌食豆腐。鬼疔因中陰邪之毒而生,瓜藤疔延蔓無數,忌瓜田中行。
石疔皮肉相連,堅硬如石,刺之不入,肉微痛,忌砂礫。鹽膚疔大如匙面,四邊皆赤,有黑點如粟粒起,忌食鹹物。水洗疔狀如錢形,或如錢孔瘡,頭白里黑黶,汁出而中硬,極癢透骨,搔則快然,忌水洗、渡河及飲漿水。浮漚疔其狀圓曲少許不合,長而狹如薤葉大,內黃外黑,黑處刺不痛,黃處刺則痛。
三十六疔,其狀頭黑浮起,形如黑豆,四畔起大赤色,今日生一明日二,後日三乃至十。若滿三十六,藥所不能治。未滿者可治,俗名黑疱。忌嗔怒蓄積愁恨。豬疔形圓而小,瘡口內有油。羊疔,形長而白色。牛疔形圓而小,瘡內無油,疱起掐不破,有寒熱。狗疔色赤而長,或帶尖,與牛疔同,無忌,不殺人。
白話文:
疔瘡之所以得名,是因為它長得像釘子蓋子的形狀。這種瘡通常會長在頭部、臉部、四肢等部位,呈現黃色的水泡或是紫黑色,一開始會覺得癢,然後開始疼痛,先感到寒冷,之後發熱。一般人如果在一兩天內出現怕冷發燒、四肢沉重無力、心悸眼花、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,而且跟平常的狀況不太一樣時,就應該仔細檢查全身。如果發現有小瘡,而且跟以前長過的瘡不太一樣,那很可能就是疔瘡。
大多數的疔瘡會呈現紫色的水泡,很少會是腫塊。長在手上比較常見,長在其他地方則比較少見。
如果長在兩隻腳上,可能會看到紅色的絲線延伸到肚臍;如果長在兩隻手上,紅絲可能會延伸到腋下;如果長在嘴唇、臉部或嘴巴裡面,紅絲可能會延伸到喉嚨。用針刺瘡,如果沒有感覺疼痛、也沒有流血,就很有可能是疔瘡。古籍中說:「吃了太過油膩的食物,腳上容易長大疔。」一般來說,疔瘡大多是因為吃了太多油膩的食物,突然攝入食物中的毒素,或是感染了不正常的時令之氣,或是被蛇蟲咬傷,或是接觸了因瘟疫而死的牛馬、豬羊的屍體毒素,又或是人的汗水進入肉裡被吃到等等原因所造成,所以要仔細檢查並治療。如果出現嘔吐、眼睛直視、胡言亂語像喝醉酒一樣的狀況,就沒有辦法醫治了。
還有一種內疔,跟外疔的症狀很像,只是瘡的形狀不明顯,過幾天後才會有一個地方腫起來,那裡就是內疔發作的地方。如果腹痛很嚴重,就必須當作內疔來治療,不能拖延,拖延會致命。華佗說過,疔瘡有五種顏色,分別對應五臟:紅色對應心臟,長在舌根;青色對應肝臟,長在眼睛下方;黃色對應脾臟,長在嘴唇;白色對應肺臟,長在右邊的鼻孔;黑色對應腎臟,長在耳朵前面。關於疔瘡的種類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神巧萬全方》等醫書都說有十三種,但可能不止這些。
麻子疔長得像麻子,稍微黑一點,四周微微發紅,比較癢,不太痛。要避免吃麻子油、穿麻布衣服、去麻田裡走動,還有穿麻布衣服的人。火疔長在頭頂,或是臉上,身體會像火燒一樣發熱,看起來像被火燙傷,瘡頭有黑色的斑點,四周像火焰一樣。還有的像赤粟米,要避免用火烤、燒、針刺或烙。脾疔長在嘴唇四周的皮膚上。眉疔長在眉毛上。髭疔長在鬍鬚中。龍泉疔長在上唇。
虎鬚疔長在下唇。魚尾疔長在眼角外側。顴骨疔長在顴骨上,又叫赤面疔,顏色是白色,頂部凹陷像錢孔一樣,如果鼻子有紫色,就表示情況非常危險。耳疔長在耳朵裡面,又叫黑疔,會連帶腮幫子紅腫。鼻疔長在鼻腔裡面,疼痛會牽引到腦門,無法正常呼吸,鼻子腫得像大瓶子一樣,如果顏色是黑色的就沒辦法醫治。頰疔長在臉頰骨頭突出的地方。氣疔形狀像氣泡,因為生氣而產生。腐疔顏色是白色,有水泡,三日內頂部會凹陷,像剛用艾草燒過的瘡一樣,是因為夏天做豆腐時,人的汗水滴在裡面,吃了之後產生的,要避免吃豆腐。鬼疔是因為中了陰邪的毒而產生。瓜藤疔會像藤蔓一樣蔓延很多,要避免在瓜田裡走動。
石疔跟皮肉緊緊相連,堅硬像石頭一樣,針刺不進去,肉會稍微疼痛,要避免接觸砂礫。鹽膚疔像湯匙面一樣大,四周都是紅色,有像粟米一樣的黑色小點,要避免吃鹹的東西。水洗疔形狀像錢幣,或是像錢孔一樣的瘡,頂部白色,裡面有黑點,汁液流出來後會變硬,非常癢,癢到骨頭裡,抓撓會覺得舒服,要避免用水洗、渡河、或是喝漿水。浮漚疔的形狀是圓弧形,有點不合,又長又窄,像韭菜葉子一樣大,裡面是黃色,外面是黑色,刺黑色的地方不痛,刺黃色的地方會痛。
三十六疔的形狀是頭部黑色突起,像黑豆一樣,四周呈現大紅色,今天長一個,明天長兩個,後天長三個,直到長到十個。如果長滿三十六個,就沒辦法用藥治療。如果沒有長滿,還可以治療,俗稱黑水泡。要避免生氣、累積憂愁和怨恨。豬疔形狀圓而小,瘡口內有油。羊疔形狀長而白色。牛疔形狀圓而小,瘡內沒有油,水泡掐不破,會發冷發熱。狗疔顏色是紅色,形狀長,或是帶有尖端,跟牛疔一樣,沒有禁忌,不會致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