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鬢疽

鬢疽屬手少陽三焦相火,是經少血多氣,尤忌見膿,若妄加針灸,必至不起,余見之屢矣。薛新甫以為屬肝膽二經怒火,或風熱血虛所致,若發熱作渴者,用柴胡清肝散。腫臖痛甚者,用仙方活命飲。若大勢已退,餘毒未散,用參、耆、歸、術為主,佐以川芎、白芷、金銀花,以速其膿,膿成仍用參耆之類,托而潰之。若欲其生肌收斂,脾虛者,六味丸。

血虛者,四物加參耆。或血燥,或水不能生木者,用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。氣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,皆當滋其化源為善。

一老腫痛發熱,膿清作渴,脈軟而澀,此氣血俱虛也,欲補之。彼見作渴發熱,乃服降火之劑,果作嘔少食,復求治。投六君子湯四劑,嘔止食進,仍用補藥月餘而愈,(以上補例。),一人患此,焮痛作腫發熱,以小柴胡湯加連翹、金銀花、天花粉,四劑而消。一人因怒後,鬢際腫痛發熱,以小柴胡湯加連翹、金銀花、天花粉,四劑而消。

一人因怒後,鬢際腫痛發熱,以小柴胡湯,加連翹、金銀花、天花粉四劑,根畔俱消,惟瘡頭作痛,以仙方活命飲二劑,痛止膿熟針之,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愈。一人腫痛,寒熱拘急,脈浮數,以荊防敗毒散二劑,表證悉退,更以托裡消毒散,潰之而安。一人臖腫痛甚,發寒熱,服十宣散愈熾,診之脈數而實,此表裡俱有邪也,以荊防敗毒散,加芩、連、大黃二劑少愈,更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消。

俞黃門,年逾三十,冬患鬢毒腫焮,煩躁便秘,脈實,此膽經風熱壅上也,馬氏曰:瘡瘍熱實不利者,大黃湯下之。一劑便通瘡退,更以荊防敗毒散二劑,十宣散去桂,加天花粉、金銀花,數劑而愈。一人頭面焮腫作痛,時仲冬,脈弦緊,以托裡溫經湯,汗之而消。趙宜人,年逾七十,鬢疽已潰,焮腫痛甚,喜冷,脈實便秘,東垣云:煩躁飲冷,身熱脈大,精神昏悶者,臟腑實也,以清涼飲二劑,腫痛悉退,更以托裡藥三十劑余而平。

〔汪〕,前疽雖出少陽血少之分,然證與脈,皆屬於實,故年壯者,用瀉劑之重,老年者,用瀉劑之輕。若拘以年老,或守其經禁而投補劑,實實之禍難免矣,(以上瀉例。)

侍御朱南皋患前證,腫痛發熱,日晡尤甚,此肝膽二經血虛火燥也,用四物湯加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炙草治之而愈。又因勞役,發熱畏寒,作渴自汗,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、升麻,加五味、麥門、炮姜而瘥。州守胡廷器,年七十患前證,腫焮作痛,頭目俱脹,此腎水不足,肝膽火盛而血燥也,用六味丸料四劑,瘡頭出水而愈。

後因調養失宜,仍腫痛煩熱喘渴,脈洪大而虛,此脾胃之氣傷也,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胃,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肝而痊。(以上補例)

白話文:

鬢疽位於手少陽三焦經,是經脈血少氣多所致,尤其忌諱出現膿液,若貿然針灸,必會導致病情加重,我多次見到這樣的病例。薛新甫認為鬢疽屬肝膽二經怒火或風熱血虛引起,若發熱口渴,可用柴胡清肝散;腫脹疼痛劇烈者,用仙方活命飲。若病情好轉,但餘毒未消,可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為主藥,輔以川芎、白芷、金銀花,以促使膿液形成,膿液形成後仍用人參、黃耆等藥,以利膿液排出。若要生肌收斂,脾虛者用六味地黃丸;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;血燥或肝血不足者,用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;氣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,總之,都應滋養其根本。

曾有一位老人,鬢疽腫痛發熱,膿液清稀,口渴,脈象軟弱而澀滯,這是氣血兩虛,需補益。但他見發熱口渴,服用瀉火藥物,結果嘔吐,食慾不振,再次求醫。我給他服用六君子湯四劑,嘔吐停止,食慾恢復,之後再服用補藥一個多月痊癒。另有一人患鬢疽,紅腫疼痛發熱,服用小柴胡湯加連翹、金銀花、天花粉四劑即消腫。另一人因生氣後,鬢角腫痛發熱,服用小柴胡湯加連翹、金銀花、天花粉四劑,腫塊消退,僅瘡口疼痛,服用仙方活命飲二劑,疼痛停止,膿液成熟後針刺排膿,再服用托裡消毒藥物而痊癒。另一人腫痛,寒熱交加,脈象浮數,服用荊防敗毒散二劑,表證消除,再服用托裡消毒散,使膿液排出而痊癒。另一人腫脹疼痛劇烈,發寒發熱,服用十宣散後病情加重,診脈脈象數而有力,這是表裡俱有邪氣,服用荊防敗毒散加黃芩、連翹、大黃二劑,病情稍有好轉,再服用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消腫。

俞黃門,三十多歲,冬天患鬢疽,腫脹紅腫,煩躁便秘,脈象有力,這是膽經風熱壅盛,馬氏認為瘡瘍熱盛不宜攻伐,用大黃湯瀉下,一劑藥便通便,瘡腫消退,再服用荊防敗毒散二劑,十宣散去桂枝,加天花粉、金銀花數劑而痊癒。另一人頭面紅腫疼痛,時值仲冬,脈象弦緊,服用托裡溫經湯,發汗而消腫。趙宜人,七十多歲,鬢疽已潰爛,紅腫疼痛劇烈,畏寒,脈象有力便秘,東垣認為煩躁飲冷,身熱脈大,精神昏迷,是臟腑實熱,服用清涼飲二劑,腫痛全部消退,再服用托裡藥物三十多劑而痊癒。

總之,雖然鬢疽發生在少陽經血少之處,但症狀和脈象都屬實證,所以年輕人用瀉藥劑量重,老年人用瀉藥劑量輕。如果拘泥於年齡,或固守經方禁忌而使用補藥,很容易造成病情加重。

侍御朱南皋患此病,腫痛發熱,日暮尤甚,這是肝膽二經血虛火燥,服用四物湯加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炙甘草而痊癒。又因勞累,發熱畏寒,口渴自汗,服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、升麻,加五味子、麥冬、炮薑而痊癒。州守胡廷器,七十歲患此病,紅腫疼痛,頭目俱脹,這是腎水不足,肝膽火盛而血燥,服用六味地黃丸四劑,瘡口流出膿液而痊癒。

後來因調養不當,再次腫痛煩熱,喘息口渴,脈象洪大而虛弱,這是脾胃之氣受損,服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胃,服用六味地黃丸補益腎肝而痊癒。

柴胡清肝散,治療鬢疽及肝膽、三焦風熱怒火,或項頸胸部疼痛,或瘡毒發熱。

組成:柴胡、山梔子(炒)、黃芩(炒)、川芎、人參、連翹、桔梗、甘草(各按比例)。

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