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4)
卷之三 (4)
1. 鬢疽
柴胡清肝散,治鬢疽,及肝膽、三焦風熱怒火之證,或項胸作痛,或瘡毒發熱。
柴胡,山梔(炒,各一錢五分),黃芩(炒),川芎,人參(各一錢),連翹,桔梗(各八分),甘草(五分)
上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柴胡清肝散可以治療鬢角的癰疽,以及肝膽、三焦的風熱、怒火引起的症狀,例如頸項胸部疼痛,或瘡毒伴隨發熱。 藥方組成:柴胡、炒山梔子、炒黃芩、川芎、人參、連翹、桔梗、甘草,各取不同劑量煎水服用。
2. 髮際瘡
《鬼遺》云:左右髮際起如粟米,頭白肉赤,熱痛如錐刺,此疾婦人患多,丈夫患少,始因風濕上攻髮際,亦宜出膿無傷。或問:髮際生瘡何如?曰:此名髮際瘡也。狀如芡實,漫腫寒熱,或痛或癢者,髮際疽也,此由風熱上壅所致。宜服防風通聖散、紫金丹、奪命丹汗之。
白話文:
髮際長瘡,常見於女性,男性較少。初期症狀像小米粒大小的疹子,頭皮發白、皮膚發紅,伴隨刺痛感,這是風濕入侵髮際所致,即使化膿也不必過於擔心。 另一種髮際瘡,形似芡實,腫脹,伴隨寒熱、疼痛或搔癢,這是風熱鬱積導致的髮際疽,需服用防風通聖散、紫金丹、奪命丹等藥物來治療並促進排汗。
3. 癩頭瘡
〔丹〕,防風通聖散為末,酒浸焙乾,凡三次。食後,白湯調服,月三服,至頭有汗效。
〔世〕,濃煎鹽湯洗,三五日一洗,用一上散敷之,久年不愈神效。
〔丹〕,用好紫霄炭燒通紅,入水淬之,又燒又淬,以水熱為度。取所淬之水,日日洗之,使熱毒宣發而愈。外以胡荽子、伏龍肝、懸龍尾(屋梁塵也。)黃連、白礬為末,調敷。又服酒炒通聖散效。
一方,單用黃連末。敷之累效。
或問:頭上生瘡,狀如葡萄痛甚,久而無膿,何如?曰:名鬈毛瘡,治法上同。必須詳驗其瘡,若中陷而四畔高起,色如黃蠟者,廣瘡也。
松脂膏,治頭瘡,經年月不瘥。松脂,黃連(去須,各七錢半),黃芩,苦參(各一兩),蛇床子(二錢半),大黃,白礬(枯,各半兩),水銀(一兩半),胡粉(半兩,合水銀入少水同研,令無星為度)
上為細末,研勻。用臘豬脂調敷瘡上,大效。
貝母膏,治頭禿瘡。
貝母,半夏(生),南星,五倍子,白芷,黃柏,苦參(各二錢半),虢丹(煅,一錢半),雄黃(一錢)
上為細末,先以蜂房、白芷、苦參、大腹皮、荊芥煎湯熏洗拭乾。即用蜜水調敷兩三次後,乾摻藥。
加味平胃散,治一切惡瘡,頭上瘡。
上平胃散入膩粉,清油調敷之,甚妙。
螵蛸散,治頭上生瘡,俗曰黏瘡。
海螵蛸(二錢),白膠香,輕粉(各半兩)
為細末研勻。先用清油潤瘡,後摻藥,只一上可。
治頭極癢不痛生瘡方
鵓鴿糞(五合)
上以好醋和膏,煮三兩沸,日兩三次,塗之。
白話文:
癩頭瘡
古代醫書記載的癩頭瘡治療方法如下:
一種方法是用防風通聖散研磨成粉,用酒浸泡後烘乾,重複三次。飯後用白開水送服,每月服用三次,直到頭部出汗見效。
另一種方法是用濃鹽水煎煮後清洗患處,每三到五天清洗一次,並敷上藥粉,對於多年不愈的病例效果顯著。
還有一種方法是用上好的紫霄炭燒至通紅,放入水中淬火,反覆燒紅淬火,直到水溫合適。用淬火後的水每天清洗患處,使熱毒排出而痊癒。同時,將芫荽子、伏龍肝(即屋梁塵)、懸龍尾(即屋梁塵)、黃連、白礬研磨成粉,調和後敷於患處。此外,服用酒炒過的防風通聖散也有效果。
單獨使用黃連粉敷在患處也有療效。
對於頭上生瘡,狀如葡萄,疼痛劇烈,久治不癒且無膿的鬈毛瘡,治療方法與上述類似。但需仔細檢查瘡瘍,如果瘡瘍中央凹陷,周圍隆起,顏色像黃蠟,則為廣瘡。
松脂膏用於治療經年累月不癒的頭瘡。配方包括松脂、黃連(去須)、黃芩、苦參、蛇床子、大黃、白礬(枯)、水銀、胡粉等,研磨成細末,用豬油調和後敷於患處,效果顯著。
貝母膏用於治療頭禿瘡。配方包括貝母、半夏(生)、南星、五倍子、白芷、黃柏、苦參、虢丹(煅)、雄黃等,研磨成細末。先用蜂房、白芷、苦參、大腹皮、荊芥煎湯熏洗患處並擦乾,然後用蜜水調和藥粉敷上,兩三次後,再乾摻藥粉。
加味平胃散用於治療各種惡瘡,包括頭瘡。在平胃散中加入膩粉,用清油調和後敷用,效果甚佳。
螵蛸散用於治療頭上生瘡,俗稱黏瘡。配方包括海螵蛸、白膠香、輕粉等,研磨成細末。先用清油潤濕患處,然後撒上藥粉,一次即可見效。
最後,還有一個治療頭部極癢但無痛的生瘡方:用鵓鴿糞與好醋混合成膏,煮沸三次,每天塗抹兩到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