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1)

1. 發頤(痄腮)

或問:腮臉生毒何如?曰:此名腮頷發。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痄腮。俱屬陽明風熱所致,急服活命飲加玄參、芩、連,水酒煎服,及紫金丹汗之。或問:顴骨之下,腮頷之上,耳前一寸三分發疽何如?曰:此名頤發。古云,不治之證,屬陽明經熱毒上攻。宜活命飲加升麻、桔梗、黃連,水酒煎服,紫金丹、奪命丹汗之。

壯實者,一粒金丹下之;老弱者,十全大補湯、黃耆內托散、人參養榮湯。若治不得法,延及咽嗑,潰爛穿口不食者死。嘗見一婦人,患此證,經水適至,一醫開之,嘔逆不食而死,又一人患此,醫用點藥,潰爛臭穢,以致虛火上升,吐血痰譫語而死。

〔薛〕,痄腮屬足陽明胃經,或外因風熱所乘,或內因積熱所致。若腫痛寒熱者,白芷

胃風湯。內熱腫痛者,升麻黃連湯。外腫作痛,內熱口乾者,犀角升麻湯。內傷寒涼,不能消潰者,補中益氣湯。發熱作渴,大便秘結者,加味清涼飲。表裡俱解而仍腫痛者,欲作膿也,托裡散。若飲食少思,胃氣虛弱也,六君子湯。肢體倦怠,陽氣虛弱也,補中益氣湯。膿毒既潰,腫痛不減,熱毒未解也,托裹消毒散,膿出而反痛,氣血虛也,人參內托散。發熱脯熱,陰血虛也,八珍湯。惡寒發熱,氣血俱虛也,十全大補湯。若腫焮痛連耳下者,屬手足少陽經,當清肝火。若連頤及耳後者,屬足少陰經虛火,當補腎水。患此而有不治者多,泥風熱執用克伐之藥耳。按:《素問》云:腎熱者,頤先赤。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,而今醫師以耳後一寸三分發銳毒者,名曰發頤,則是少陽分野。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,當補腎水者何也?蓋腎為相火之宅,宅完且固,而火得歸息焉,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。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。亦有雜證客熱,久而不散而發於頤者,宜以藥速消散之,失治成膿,則費手矣。若又服克伐之藥,而不滋補其氣血,即穿口穿喉而死。一人年逾三十,夏月熱病後,患頤毒。積日不潰,氣息奄奄,飲食少思,大便不禁,診脈如無。經曰:脈息如無似有,細而微者,陽氣衰也。齊氏曰:飲食不入,大便滑利,腸胃虛也,以六君子加炮薑、肉豆蔻、破故紙數劑,泄稍止,食稍進,更加黃柏、當歸、肉桂,潰而膿水清稀,前藥每服加熟附一錢,數劑泄止食進,膿漸稠再以十全大補湯,加酒炒芍藥、白蘞,月餘而愈。,地官陳用之,服發散之劑,寒熱已退,腫痛不消,此血凝滯而欲作膿也,用托裡消毒散而膿成,又用托裡散而潰。但膿清作渴,乃氣血虛也,用八珍加麥門、五味,三十餘劑而愈。上舍盧懋樹患此,而尺脈數,證屬腎經不足,誤服消毒之劑,致損元氣而不能愈,余用補中益氣、六味丸料而痊。上舍熊棟卿頤後患之,膿清體瘦,遺精盜汗,晡熱口渴,痰氣上湧,久而不愈。脈洪大按之微細,屬腎氣虧損所致,遂用加減八味丸料,並十全大補湯而愈。一婦人,素內熱因怒,耳下至頸腫痛,寒熱,此肝膽經火燥而血虛,用柴胡梔子散而腫痛消,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,用八珍湯加丹皮而內熱止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腮幫子和臉上長毒瘡是怎麼回事?我說:這叫做腮頷發,肌肉浮腫但不貼著骨頭的叫做痄腮。這些都是因為陽明經的風熱引起的,要趕緊服用活命飲,再加玄參、黃芩、黃連,用水和酒一起煎服,同時服用紫金丹來發汗。

有人問:顴骨下面,腮幫子上面,耳朵前面一寸三分的地方長瘡是什麼情況?我說:這叫做頤發。古人說,這是屬於不治之症,是陽明經的熱毒向上攻引起的。應該服用活命飲,再加升麻、桔梗、黃連,用水和酒一起煎服,同時服用紫金丹或奪命丹來發汗。

身體強壯的人,吃一粒金丹就能見效;年老體弱的人,要服用十全大補湯、黃耆內托散或人參養榮湯。如果治療方法不對,病情會蔓延到咽喉,導致潰爛穿孔,無法進食就會死亡。我曾見過一個婦人,得了這種病,恰逢月經來潮,醫生給她開了藥,結果她嘔吐不止,無法進食而死。還有一人得了這病,醫生用點塗的藥,結果潰爛發臭,導致虛火上升,吐血、說胡話而死。

薛氏認為,痄腮屬於足陽明胃經,可能是外感風熱,也可能是內積熱毒引起的。如果腫痛伴有發冷發熱,可以用白芷胃風湯。如果是內熱腫痛,可以用升麻黃連湯。如果是外部腫脹疼痛,內部發熱口渴,可以用犀角升麻湯。如果是內傷寒涼,腫塊不能消散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是發熱口渴,大便秘結,可以用加味清涼飲。如果表裡都疏解了,但仍然腫痛,這說明快要化膿了,可以用托裡散。如果飲食減少,是胃氣虛弱,可以用六君子湯。如果身體疲倦,是陽氣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膿液潰破後,腫痛不減,說明熱毒還沒消退,可以用托裹消毒散。如果膿出來後反而更痛,是氣血虛弱,可以用人參內托散。如果發熱並且體溫很高,是陰血虛弱,可以用八珍湯。如果怕冷發熱,是氣血都虛弱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腫脹發熱,疼痛連到耳朵下面,是手足少陽經的問題,要清肝火。如果連到腮幫子和耳朵後面,是足少陰經虛火,要補腎水。患這種病而無法治好的很多,都是因為拘泥於風熱,執意使用克伐的藥物。

《素問》說:腎有熱,臉頰會先變紅。所以臉頰屬於足少陰腎經。而現在醫生把耳朵後面一寸三分處長出銳毒的病症,叫做發頤,這是少陽經的範圍。薛氏也認為它屬於足少陰經,應該補腎水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腎是相火的住所,住所完好且穩固,火才能歸息。所以治療腎,正是治療少陽的方法。這種病常常發生在傷寒發汗不徹底的人身上。也有其他雜病導致的客熱,久久不散而發在臉頰上的,應該用藥趕快把它消散。如果耽誤治療,等到化膿,就不好處理了。如果又服用克伐的藥物,而不滋補氣血,就會導致穿孔穿喉而死。

有一個人三十多歲,夏天熱病後得了臉頰上的毒瘡。積累多日不能潰破,氣息奄奄一息,飲食減少,大便失禁,脈象幾乎摸不到。醫書說:脈搏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細弱而微的,是陽氣衰弱的表現。齊氏說:不吃飯,大便滑泄,是腸胃虛弱,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肉豆蔻、破故紙,服用幾劑,腹瀉稍微停止,吃飯也進了一些,又加黃柏、當歸、肉桂,潰破後流出的膿水清稀,前面的藥每次服用加熟附子一錢,服用幾劑,腹瀉止住了,吃飯也進步了,膿水漸漸濃稠,再用十全大補湯,加酒炒芍藥、白蘞,一個多月就好了。

地官陳用之,服用發散的藥後,寒熱已經退了,但腫痛沒有消失,這是因為血脈凝滯,快要化膿了,用托裡消毒散後膿成了,再用托裡散使膿潰破。但是膿水清稀,感到口渴,這是氣血虛弱,用八珍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服用三十多劑就好了。上舍盧懋樹得了這種病,脈象細數,是腎經不足,誤服消毒的藥,導致元氣受損,無法痊癒。我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味丸的藥材使他痊癒。上舍熊棟卿耳朵後面得了這種病,膿水清稀,身體消瘦,有遺精、盜汗,傍晚發熱口渴,痰氣上湧,很久都不能痊癒。脈象洪大,按下去卻很微弱,是腎氣虧損導致的,就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材,加上十全大補湯治好了他。

有一個婦人,平時內熱,因為發怒,耳朵下到脖子腫痛,有寒熱,這是肝膽經火氣旺盛,導致血虛,用柴胡梔子散,腫痛消除了;用加味逍遙散,寒熱退了;用八珍湯加丹皮,內熱止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