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59)
卷之一 (59)
1. 敷貼涼藥
消腫散,圍罨腫毒,一切瘡癤並治。
大黃,水仙子,山藥,苧根,青露,小赤豆,寒水石,水姜,香蛤粉,花蕊石
上將前藥搗和,如干加醋蜜調勻。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,若已成四面圍之,留一頭,用替針膏貼之。
神護膏,圍罨一切腫毒。
小赤豆,黃皮,白蘞,白芷,天花粉,南星(各等分)
上為末。陰用米醋與蜜水同,陽用商陸根,亦用芭蕉油,此是邵色婆黃金散,加黃皮為主。
水澄膏,秘方,圍敷腫毒。
鬱金,白蘞,白芨,五倍子(各一兩),乳香,雄黃(各五錢)
上為細末。水調敷,如熱極者,用臘水尤妙。
五金膏(一名葵花散)
黃葵花(七朵),川連(二錢,去須),山梔(三個,肥者),黃柏(五錢),川鬱金(三錢)
上為末,井華水調成膏敷。此藥性急,宜速打之。
清涼膏,治初患癰腫瘡癤,熱焮疼痛,消腫毒。
大黃(不拘多少)
上為細末。用漿水調攤貼之,醋摩亦得。
治諸瘡腫不散者。
上取白藥根,搗爛敷貼,干則易之。無生者,用末,新水調塗之亦得。
治諸瘡腫,馬毒瘡。
上以馬齒莧,水煮冷服一升,及塗瘡上。治濕癬、白禿,以馬齒膏和灰塗之效。治緊唇、面腫,搗汁塗。冬用乾末,水調塗。治丹毒、發背腫,搗敷之,不住者,以藍靛和之更佳。治多年惡瘡,搗爛敷之尤良。治三十六種風結瘡,取馬齒莧一石,水二石,一釜煮之,澄清,內蠟三兩,重煎之成膏,塗瘡上並服之。
清水膏,治癰疽,及一切毒腫,堅硬腫痛,攻衝四畔焮腫,抽熱毒,散腫氣。
羊桃根,川大黃,黃芩,綠豆粉,黃柏(各一兩),赤小豆
上為細末。用蕓薹菜取自然汁,入蜜少許,相和調藥,令稀稠得所。看四畔腫赤處大小,剪生絹上勻攤,可厚一錢許貼之,干即易。
水調膏,治癰疽毒熱,赤焮疼痛。
川大黃(生用,研末),杏仁(去皮尖,研),鹽花(各三分)
上為細末。研令勻,以新汲水和調,稀稠得所。旋即塗腫上,干即易之。
郭氏水澄膏,治風熱腫毒,赤紅色,攻焮疼痛不止。
白芨,白蘞(各四錢),鬱金(一對),大黃,黃柏,黃藥子,榆皮(各七錢半),乳香,沒藥,雄黃(各半兩)
上為細末。用新汲水一碗,藥末不以多少,澄於水內,藥定去水。敷於腫處,上用白紙封之,用雞翎掠此水濕潤。
二黃膏,治一切腫毒。
黃柏,大黃(各等分)
上為末,用醋調搽,如干以水潤之。
揭毒散
大黃(一兩半),白芨(一兩),朴硝(二兩)
上為末。用井水調搽,如干再搽。
薛按:此二方及寒涼之藥,若瘡瘍焮腫作痛,屬陽之證,宜用之。或微腫痛,而不焮赤者,恐不宜用。蓋氣血喜溫而惡寒,若冷氣入里,反為難治之證矣。
白話文:
敷貼涼藥
消腫散:用於治療腫毒、各種瘡癤。藥物包括大黃、水仙子、山藥、苧麻根、青黛、小赤豆、寒水石、水姜、香蛤粉、花蕊石。將藥材搗碎混合,如太干則加醋和蜂蜜調勻。如果腫毒尚未形成膿頭,應在腫脹處中央敷貼;如果已形成膿頭,則應在膿頭周圍敷貼,留一個出口,並用替針膏貼住。
神護膏:用於治療各種腫毒。藥物包括小赤豆、黃柏皮、白蘞、白芷、天花粉、南星(各等量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陰虛體質者,用米醋和蜂蜜水調和;陽虛體質者,用商陸根或芭蕉油調和。此方是邵色婆黃金散的改良版,以黃柏皮為主藥。
水澄膏:(秘方)用於治療腫毒。藥物包括鬱金、白蘞、白芨、五倍子(各一兩)、乳香、雄黃(各五錢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水調和敷貼。如果腫脹處非常熱,用蠟水調和效果更佳。
五金膏(又名葵花散):用於治療腫毒。藥物包括黃葵花(七朵)、川連(二錢,去鬚)、山梔子(三個,肥大的)、黃柏(五錢)、川鬱金(三錢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井水調成膏狀敷貼。此藥藥性急烈,應迅速敷貼。
清涼膏:用於治療初期癰腫瘡癤,以及伴有發熱疼痛的腫毒。藥物是大黃(用量不限)。將大黃研磨成細粉,用漿水調和攤開敷貼,或用醋磨勻後敷貼。
治療久治不愈的瘡腫:取白藥根搗爛敷貼,乾燥後更換。如果沒有鮮品,可用白藥根粉末,用清水調和塗抹。
治療各種瘡腫和馬毒瘡:用馬齒莧水煮後服用(一升),並將煮過的馬齒莧敷在患處。治療濕疹和白禿,用馬齒莧膏和草木灰塗抹。治療嘴唇腫脹和面部腫脹,將馬齒莧搗爛取汁塗抹。冬天可用乾燥的馬齒莧粉末,用清水調和塗抹。治療丹毒和發背腫脹,將馬齒莧搗爛敷貼,如果效果不佳,可加入藍靛效果更好。治療多年惡瘡,將馬齒莧搗爛敷貼效果尤佳。治療三十六種風引起的瘡瘍,取馬齒莧一石,水二石,一起煮沸,取澄清液,加入蠟三兩,再次煎熬成膏,塗抹患處並服用。
清水膏:用於治療癰疽和各種毒性腫脹,以及腫脹堅硬疼痛,周圍紅腫熱痛的症狀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氣的功效。藥物包括羊桃根、川大黃、黃芩、綠豆粉、黃柏(各一兩)、小赤豆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用蕓薹菜汁加入少量蜂蜜調和藥粉,調整濃稠度。根據紅腫範圍,剪裁乾淨的絹布,將藥膏均勻攤開,厚度約一錢,敷貼患處,乾燥後更換。
水調膏:用於治療癰疽毒熱,紅腫熱痛的症狀。藥物包括川大黃(生用,研磨成粉)、杏仁(去皮尖,研磨)、鹽(各三分)。將藥物研磨均勻,用新汲取的清水調和,調整濃稠度。立即塗抹在腫脹處,乾燥後更換。
郭氏水澄膏: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腫毒,紅腫熱痛不止的症狀。藥物包括白芨、白蘞(各四錢)、鬱金(一對)、大黃、黃柏、黃藥子、榆皮(各七錢半)、乳香、沒藥、雄黃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用新汲取的清水一碗,加入藥粉(藥粉用量不限),攪拌均勻後靜置,待藥粉沉澱後,倒去清水。將藥粉敷在腫脹處,用白紙覆蓋,並用雞毛輕輕拂拭,保持濕潤。
二黃膏:用於治療各種腫毒。藥物包括黃柏、大黃(等量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塗抹,乾燥後用清水潤濕。
揭毒散:藥物包括大黃(一兩半)、白芨(一兩)、朴硝(二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井水調和塗抹,乾燥後再次塗抹。
薛氏按語:以上兩種方劑及寒涼藥物,適用於瘡瘍紅腫熱痛,屬於陽證的患者。如果只是輕微腫痛,不紅不熱,則可能不適用。因為氣血喜溫惡寒,如果寒邪入里,反而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