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四 (12)
卷之四 (12)
1. 下部(十四)
2. 便毒
《鬼遺》云:腿䏶兩處起為便毒。跨下兩臀尖下,大道前(穀道)。小道後(水道)。成懸癰。皆是虛極人患此癰,近穀道左右,亦名痔癰。宜急補脾臟及發處貼藥,既用發穴散,破後用抽膿膏,膿盡用合瘡口散合之。慎勿過冬,即成冷漏難治。夫便毒生於小腹下,兩腿合縫之間,其毒初發,寒熱交作,腿間腫起疼痛是也。
夫腎為作強之官,所藏者精與智也,男女大欲,不能直遂其志,故敗精搏血,留聚經隧,乃結為便毒矣。蓋腿與小腹合縫之間,精氣所出之道路也,或觸景而動心,或夢寐而不泄,即不得偶合陰陽,又不能忘情息念,故精與血交滯而成腫結也。初起切不可用寒涼之藥,恐氣血愈滯,不得宣通,反成大患。
惟當開鬱散氣,清利熱毒,使精血宣暢,則自然愈矣。
〔孫〕,按:前論蓋思想無窮,所願不遂者設也,此固一說而意猶未完。果如此論,當僧尼、孀婦、官人、曠夫,多有此患,然予目擊商賈中野合不潔淫妓,便構此疾。或疳瘡,或楊梅者,亦由欲火淫熾,一旦交合不潔,為淫火衝動,膚腠開通。是以受毒初發之時,慎不宜以敗毒之藥瀉之何也?毒邪非虛不入,若復虛胃氣,則毒邪下陷,治之非彌年累月不愈也。捷法,只宜發汗,其次利小便。膚腠所感之邪,汗易散也,陰莖腿縫皆肝經絡。肝腎主下焦,又肝主小便,使毒邪從小便中出。所治皆順也,故治之不旬日便可奏功。若曾已發汗,利小便。體厚邪固而不得宣通者,乃以破毒活血調氣之劑攻之。俟毒氣宣通,隨以補劑托之,亦不失先後著也。
〔薛〕,便癰屬厥陰肝經,內熱外寒,或勞倦過度,或房欲不節,或欲心不遂,或強固其精,或肝經濕熱而致。治法內熱外寒者,雙解散。勞倦過度者,補中益氣湯。房欲不節者,六味丸料。欲心不遂者,先用五苓散加大黃,疏其精滯,後用地黃丸以補其肝腎,強固其精。或濕熱壅滯者,宜用龍膽瀉肝湯疏肝導滯。夫便癰血疝也,屬厥陰肝經之絡脈,衝任督脈之隧道。故婦人患此,多在兩抝腫痛,或腹中結塊,小便澀滯,苟治者得法,患者又能調攝,何難斂之有。若概用大黃等劑,以求其內消,或令膿從便下,損其氣血,及不慎起居飲食者,皆為不治。
〔表〕,
一人腫痛發熱,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止;以雙解散劑而消。
荊防敗毒散,治便癰,發寒熱或拘急疼痛。(方見腫瘍。)
〔里〕,
一人焮腫作痛,大小便秘,脈有力。以玉燭散二劑頓退,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而消。
子和玉燭散,(即四物湯,調胃承氣湯各半服之。)
〔世〕,又方
劉寄奴,王不留行,大黃,金銀花,木鱉子
上等分,酒水煎,露一宿,五更服。
白話文:
便毒
《鬼遺》這本書說,大腿兩側長出腫塊就叫做便毒。它指的是跨下、兩邊臀部尖端下方,大便出口(肛門)前面,小便出口(尿道)後面的位置,腫塊可能會形成懸癰。這種癰通常是身體極度虛弱的人才會罹患,長在肛門附近左右兩邊的,也叫做痔癰。應該趕快補養脾臟,並在長腫塊的地方貼藥。先用「發穴散」讓它腫起來,破膿後再用「抽膿膏」把膿吸出來,等膿排乾淨後再用「合瘡口散」讓傷口癒合。要特別注意不要拖到冬天,否則會變成難以治療的冷漏。
所謂的便毒,是生長在小腹下方、兩腿連接處之間的毒瘡。剛開始發作時,會感到忽冷忽熱,大腿之間會腫脹疼痛。
腎是負責強健身體的器官,儲藏的是精氣和智慧。男女之間過度沉迷於性慾,而無法順利發洩,導致精液與血液混雜,停留在經絡管道中,就會結成便毒。因為大腿與小腹連接處,是精氣排出的通道。如果看到某些情景而心動,或在夢中性衝動卻沒有發洩,沒有適當的性生活,又無法放下慾望,就會導致精液與血液交雜淤積形成腫塊。剛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氣血更加凝滯,無法暢通,反而變成大病。
應該要做的,是疏散鬱悶之氣,清理熱毒,讓精血順暢運行,自然就會痊癒。
孫氏認為,前面說的「因為思想無窮,慾望無法實現」而導致便毒,雖然是一種說法,但並不完整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和尚、尼姑、寡婦、官員、單身男子應該也很多人有這種病,但實際上我看到的是,許多商人在外不潔的性行為,與妓女發生關係而感染這種病。或者因為罹患梅毒、瘡等性病,也是因為慾望過度旺盛,一旦性交不潔,慾火衝動,皮膚毛孔張開,才會感染毒邪。因此,在剛開始感染毒邪的時候,千萬不能用敗毒的藥物來瀉毒,因為毒邪不會進入虛弱的身體,如果用藥物損傷了胃氣,反而會讓毒邪下陷,治療起來就會非常困難,可能要花費好幾年才能治好。最快的方法是發汗,其次是利小便。因為皮膚毛孔感染的邪氣,容易透過發汗散發出去,陰莖與大腿交界處都是肝經的循行部位。肝腎主下焦,肝也主導小便,讓毒邪從小便排出,這是最順的治療方式,因此可以在十天之內就見效。如果已經發汗、利小便,身體狀況卻很差,毒邪頑固而無法排出的,就要用破除毒邪、活血、調氣的藥物來攻打。等毒邪散去後,再用補養的藥物來扶正,這樣才算有先後順序。
薛氏認為,便癰屬於厥陰肝經的疾病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,體表卻感到寒冷,也可能是過度勞累、性生活不節制、慾望無法滿足、強忍精液不射,或是肝經濕熱而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,體內有熱體外寒者,用「雙解散」。勞累過度者,用「補中益氣湯」。性生活不節制者,用「六味丸」。慾望無法滿足者,先用「五苓散」加大黃,疏通精液的淤積,之後再用「地黃丸」來補養肝腎,讓精氣強固。如果是濕熱淤積,就用「龍膽瀉肝湯」來疏肝利濕。便癰其實是血疝的一種,屬於厥陰肝經的絡脈,以及衝脈、任脈、督脈所經過的通道。所以婦女患有此病,大多會在兩側大腿彎曲處腫痛,或是腹部結塊,小便不暢通。只要治療方法得當,病人又能好好調養,自然就能治好。如果一味使用大黃等藥物,想要讓腫塊消散,或是讓膿從大便排出,這樣反而會損傷氣血,加上生活作息、飲食不注意,就會變成無法醫治的疾病。
表例:
有一個人腫痛發熱,用了兩劑「荊防敗毒散」就好了;再用一劑「雙解散」就消腫了。
「荊防敗毒散」可以治療便癰,以及發冷發熱或是肌肉緊繃疼痛的狀況。(藥方詳見腫瘤篇)
裡例:
有一個人紅腫疼痛,大小便不通暢,脈搏強勁有力。用了兩劑「玉燭散」就好了,之後再用四劑「龍膽瀉肝湯」就消腫了。
「子和玉燭散」的組成是:「四物湯」和「調胃承氣湯」各一半服用。
世例:另一個藥方:
劉寄奴、王不留行、大黃、金銀花、木鱉子,等量混合,加酒和水煎煮,放置一夜,五更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