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39)
卷之二 (39)
1. 四肢沉重
胃苓湯
蒼朮(米泔浸炒,二錢),厚朴(薑製),陳皮,甘草(炙),白朮(炒,各一錢),茯苓(一錢七分),澤瀉,木香,白芍藥(炒,各一錢),官桂(五分),淡竹葉(二十片)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,食前服。
按:前證七惡中之五惡也。服而若脾氣醒,濕氣除,宜用參苓白朮散之類,多服恐導損津液。
參苓白朮散
人參,茯苓,白朮(炒),蓮肉(去心),縮砂仁(炒,杵),薏苡仁(炒),山藥(各二兩),桔梗(炒),甘草(炙),白扁豆(去皮,薑汁浸炒,各一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用石菖蒲煎湯調下。
白話文:
四肢沉重
胃苓湯可用於治療四肢沉重。藥方組成: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制,2錢)、厚朴(用薑汁炮製)、陳皮、甘草(炙甘草)、白朮(炒制,各1錢)、茯苓(1.7錢)、澤瀉、木香、白芍藥(炒制,各1錢)、官桂(0.5錢)、淡竹葉(20片)。將藥材用水兩盅,加薑三片、大棗兩枚煎煮,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 若服用後感覺脾胃功能恢復,濕氣去除,則可考慮服用參苓白朮散等藥物調理。但需注意,服用過多可能損傷津液。
參苓白朮散也可用於相關症狀的治療。藥方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(炒制)、蓮子肉(去心)、縮砂仁(炒制後研磨)、薏苡仁(炒制)、山藥(各2兩)、桔梗(炒制)、甘草(炙甘草)、白扁豆(去皮,用薑汁浸泡後炒制,各1兩)。將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2錢,用石菖蒲煎湯送服。
2. 寒熱往來
托裡消毒散加減法,口苦寒熱往來,肝火血虛也,去三味加柴胡、熟地。因怒寒熱往來,肝火氣虛也,加柴胡、黃芩。如不應,暫用八珍湯,加炒山梔、炒酸棗仁、酒炒黑龍膽草。體倦寒熱往來,肝脾氣滯也,去三味加參耆、歸術。如不應,暫用補中益氣湯。內熱晡熱,或寒熱往來,陰血虛也,去三味加芎歸、牡丹皮、柴胡。如不應,暫用八珍湯,加牡丹皮。畏寒或寒熱往來,胃氣虛也,去三味加參苓、白朮、升麻。如不應,暫用補中益氣湯。脅痛痞滿,或寒熱往來,肝氣滯也,去三味加青皮、木香。如不應,屬氣血虛也,更加芎歸、參朮。若婦人勞役恚怒,或適經行,發熱譫語,或夜間熱甚,乃熱入血室也,去三味加生地、丹皮、柴胡。如不應,暫用加味四物湯。
白話文:
寒熱往來
口苦伴隨寒熱交替,是肝火血虛,將原方三味藥去掉,加入柴胡、熟地黃。因發怒而導致寒熱交替,是肝火氣虛,加入柴胡、黃芩。如果效果不好,暫時服用八珍湯,再加入炒山梔子、炒酸棗仁、酒炒黑龍膽草。身體疲倦伴隨寒熱交替,是肝脾氣滯,將原方三味藥去掉,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。如果效果不好,暫時服用補中益氣湯。體內有熱,午後發熱,或寒熱交替,是陰血虛,將原方三味藥去掉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牡丹皮、柴胡。如果效果不好,暫時服用八珍湯,再加入牡丹皮。怕冷或寒熱交替,是胃氣虛,將原方三味藥去掉,加入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升麻。如果效果不好,暫時服用補中益氣湯。脅肋疼痛、腹部脹滿,或寒熱交替,是肝氣滯,將原方三味藥去掉,加入青皮、木香。如果效果不好,屬於氣血虛弱,再加入川芎、當歸、人參、白朮。如果婦女因勞累、憤怒,或正值經期,出現發熱、神志不清,或晚上發熱加重,是熱邪入侵血室,將原方三味藥去掉,加入生地黃、丹皮、柴胡。如果效果不好,暫時服用加味四物湯。
3. 厥逆
加減托裡消毒散,治四肢逆冷,乃腎氣虛寒也,去三味加桂附,仍佐以八味丸。
白話文:
厥逆:
加減托裡消毒散治療四肢冰冷,這是腎氣虛寒造成的,方子中去掉三味藥,再加入桂枝和附子,同時配合八味丸一起服用。
4. 面目浮腫
癰疽聲嘶色敗,唇鼻青赤,面目浮腫,宜調胃白朮散。
調胃白朮散
白朮(炒),茯苓(各二錢),陳皮,白芍藥(炒),檳榔,澤瀉(各一錢),木香(五分)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煎八分,食後服。如腫不退,加白朮(炒),枳實(麩炒,各一錢)
〔薛〕,按:前症乃七惡也用此方。若濕除氣少退,用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之類,大便不實尤效。再用檳榔、木香,恐傷真氣也,亦有真氣虛而致前症者,尤不宜用二藥。
白話文:
面目浮腫,伴隨癰疽(皮膚化膿性感染)、聲音嘶啞、面色蒼白或敗壞、嘴唇和鼻子青紫或發紅,應服用調胃白朮散。
調胃白朮散的組成:炒白朮、茯苓(各2錢),陳皮、炒白芍藥、檳榔、澤瀉(各1錢),木香(0.5錢)。一劑藥方,用兩盅水,三片薑,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如果腫脹沒有消退,可以加炒白朮、麩炒枳實(各1錢)。
薛氏注釋:上述症狀屬於七惡(中醫指七種致病因素)引起的,因此使用此方。如果濕邪去除後,氣虛仍未改善,則應改用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方劑,尤其大便不通者效果更佳。 而檳榔、木香有可能傷損元氣,如果本來就是元氣虛弱導致上述症狀,則不宜使用這兩種藥物。
5. 陽氣脫陷
〔薛〕,瘡瘍陽氣脫陷,或因克伐之劑,或因膿血太泄,或因吐瀉之後,或因誤而入房,若發熱頭痛,小便淋澀,或滑數便血,目赤煩喘,自汗發熱,氣短頭暈,體倦熱渴,意欲飲水投水,惡寒憎寒,身熱惡衣,揚手擲足,汗出如水,腰背反張,鄭聲不絕,此無根虛火之假熱症。若畏寒頭痛,咳逆嘔吐,耳聵目蒙,小便遺難,瀉利腸鳴,裡急腹痛,玉莖短縮,冷汗時出,齒牙浮動,肢體麻痹,或厥冷身痛,或咬舌齧唇,舌根強硬,此陽氣脫陷之真寒證,皆勿論其脈,勿論其瘡,但見一二,急用參附湯補之,多有復生者。大凡潰後勞役,元氣虧損,或夢遺精脫,或滑數便血,或外邪乘之,或誤用寒涼,氣血脫陷而致斯症,治以前藥,亦有復生者。內翰,楊皋湖,孟夏患背疽,服克伐之劑,二旬余矣,漫腫堅硬,重如負石,隔蒜灸五十餘壯,背遂輕,以六君加砂仁二劑,涎沫湧出,飲食愈少,此脾虛陽氣脫陷。劑用溫補,反嘔不食,仍用前藥作大劑,加附子、薑桂。又不應,遂以參耆各一斤,歸朮、陳皮各半斤,附子一兩,煎服,三日而盡,流涎頓止,腐肉頓潰,飲食頓進,再用薑桂等藥托裡健脾,腐脫而瘡愈矣。少參史南湖之內,夏患疽不起發,脈大而無力,發熱作渴,自汗盜汗,用參耆大補之劑,益加手足逆冷,大便不寬,喘促時嘔,脈微細按之如無,惟太衝不絕,仍以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陳皮計斤許,加附子五錢,水煎兩盅作一服,諸證頓退,脈息頓復,翌日瘡起而潰,仍用前藥四劑後,日用托裡藥,調理兩月餘而消。一婦,臥床十三年矣。遭回祿,益加憂鬱,明年三月,右肩下發一塊,焮腫如甌,中赤外白,先用涼藥一劑,不解,次用十宣散四劑,加痛略紅,迎醫視之,連投參耆、丁桂、防芷之劑,膿潰云無恙矣,辭去。眩暈嘔逆,惡寒戰慄,頂陷膿清。偶檢《外科發揮》,發背門云:若初起一頭如黍,不腫不赤,煩躁便秘,四五日間,生頭不計其數,瘡口各如含一粟,名曰蓮房發云云。始駭為惡症,治法雖詳,不諳於行,迎薛至,診云:辛涼解散,氣血兩虛者忌之,連投參耆、歸朮、地黃、姜附大劑,腫高膿稠,兼紝烏金膏數日,果腐落,筋如脂膜者數片,人參每服至八錢,日進二服,逾兩月平復。
附子理中湯,治瘡瘍脾胃虛寒,或誤行攻伐,手足厥冷,飲食不入,或腸鳴腹痛,嘔逆吐瀉。
附子,人參,茯苓,白芍藥(各三錢),白朮(四錢)
上水煎服。
姜附湯,治瘡瘍真陽虧損,或誤行汗下,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,以致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。
人參,附子(炮去皮臍各一兩),乾薑(炮),白朮(各五錢)
白話文:
陽氣脫陷
瘡瘍導致陽氣虧虛脫落,可能是因為使用了攻伐過度的藥物,或是膿血流失過多,或是因為嘔吐腹瀉之後,或是因為房事不節。如果出現發熱頭痛、小便不暢或頻數且伴有血尿、眼睛紅腫、呼吸急促、自汗發熱、氣短頭暈、身體疲倦口渴、想喝水卻又怕喝水、惡寒又怕冷、身體發熱卻怕穿衣、躁動不安、汗出如水、腰背反弓、呻吟不止,這是虛火導致的假性發熱症狀。如果出現畏寒頭痛、咳嗽氣逆嘔吐、耳聾眼花、小便困難、腹瀉腸鳴、裡急腹痛、陰莖縮短、時有冷汗、牙齒鬆動、肢體麻木,或四肢厥冷疼痛、咬舌咬唇、舌根僵硬,這是陽氣脫陷導致的真寒症狀。無論脈象如何,無論瘡瘍如何,只要出現以上症狀中的任何一種或幾種,就要立即服用參附湯來溫補陽氣,很多患者都能因此復甦。
一般來說,瘡瘍癒合後勞累過度導致元氣虧損,或夢遺精液流失、或大便稀溏帶血、或外邪入侵、或誤用寒涼藥物,都會導致氣血虧虛,從而出現上述症狀。治療方法仍然是用前面提到的藥方,也有很多患者因此康復。
內翰楊皋湖,孟夏時節患了背疽,服用攻伐的藥物二十多天,腫脹堅硬,沉重得像背負著石頭一樣。用隔蒜灸灸了五十多壯,背部感覺輕鬆了許多。之後服用六君湯加砂仁兩劑,吐出很多唾沫,食慾卻越來越差,這是脾虛陽氣脫陷的表現。用溫補的藥物治療,反而出現嘔吐不進食的現象,於是又用之前的藥方加大了劑量,並加入附子、生薑、桂枝。仍然不見效,於是就用人參、黃耆各一斤,當歸、白朮各半斤,附子一兩,煎服,三天服完,流涎頓時停止,腐肉迅速潰爛,食慾也恢復了。再次使用生薑、桂枝等藥物扶正固本,瘡瘍腐肉脫落,傷口痊癒。
少參史南湖,夏天患了疽,沒有自行潰破,脈象有力卻無力,發熱口渴,自汗盜汗。服用人參、黃耆等大補的藥物後,手足反而更加冰冷,大便不通,呼吸急促,時有嘔吐,脈象微弱細小,幾乎摸不到,只有太衝脈還能摸到,於是仍然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陳皮等藥物,總量約一斤,加入附子五錢,水煎兩盅作一服,各種症狀立刻減輕,脈象也恢復了,第二天瘡瘍自行潰破。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四劑後,每天服用扶正固本的藥物,調養了兩個多月才痊癒。
一位婦女臥床十三年了。遭遇火災,更加憂鬱。第二年三月,右肩下長了一個腫塊,腫脹如碗口大小,中間發紅,外圍發白。先用涼藥一劑,無效。接著用十宣散四劑,疼痛略有減輕,腫塊略微發紅。請醫生診治,連續服用人參、黃耆、丁香、桂枝、防風等藥物,膿液排出後便痊癒了,於是醫生告辭。
(另有一例)患者眩暈嘔吐,惡寒戰慄,頭頂塌陷,流出清稀膿液。偶然翻閱《外科發揮》,看到發背的條目:如果初期長出一個像黍米一樣大小的膿皰,不腫不紅,煩躁便秘,四五天內,長出許多膿皰,每個膿皰的瘡口都像含著一粒粟米,叫做蓮房發。起初以為是惡性疾病,雖然治療方法詳細記載,但不知如何操作。於是請薛醫生診治,薛醫生診斷為:辛涼解表的藥物,氣血兩虛者忌用,於是連續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等藥物,腫塊高聳,膿液濃稠,並外敷烏金膏數日,膿皰果然潰爛脫落,露出像脂膜一樣的筋膜幾片。每次服用人參八錢,每日服用兩次,兩個多月後痊癒。
附子理中湯:治療瘡瘍脾胃虛寒,或誤用攻伐之劑,手足厥冷,飲食不進,或腸鳴腹痛,嘔吐腹瀉。
藥物組成:附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芍藥(各三錢)、白朮(四錢)
用法:水煎服。
姜附湯:治療瘡瘍真陽虧損,或誤用汗下之劑,或膿血流失過多導致氣血不足,出現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等症狀。
藥物組成:人參、附子(炮去皮臍各一兩)、乾薑(炮)、白朮(各五錢)
用法:作二劑,水煎服。
參附湯:治療失血過多,或膿瘀大泄,或寒涼汗下,真陽脫陷,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等症,急症服用以救治元氣,病情緩慢則無效。
藥物組成:人參(一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,五錢),生薑五片
用法:水煎服。無效則加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