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55)
卷之一 (55)
1. 敷貼熱藥
一鼓椎風,起於中濕或傷寒餘毒,又或起於流注之壞證,或起於風濕虛痹,此證有三:一是兩膝相搕,行步振掉,膝𦚐脛骨微腫;二是膝𦚐脛骨交接處,大如椎腿股,肉消皮縮裹骨;三是上腿腫大,下股冷消。蓋足膝屬肝,肝經有風寒濕氣,則血脈不流而作此,遂為膝寒,所澀凝流不動,下股之血脈,有去無返,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,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,是以愈腫愈熱而肉愈瘦。其原若起於流注,則肉凝者為爛,爛則冷毒腐骨,腐骨一出,神仙無術。
未破則肌肉尚未死,急以此藥,熱酒調敷膝𦚐骨腿處,以住骨痛,回陽氣。又以沖和塗下腿冷處,引其血氣,使流動而下通貫血脈,又以此方敷脛骨交處,以接所引之血脈,以散所積之陰氣,內用追風丸,倍加乳香以伸筋,如法服之,無不愈者。如人慾出方,可用五積散加薑、桂、芷、歸。
又加大川芎、牛膝、檳榔、木瓜,或茶或酒調之。一男子、婦人久患冷痹血風,手足頑麻,或不能舉動,可用綿子夾袋此藥在中心,卻以長片纏在痛處,用絹袋系定,此藥能除骨痛,附在肉上,覺皮膚如蟻緣,是其功也。如痹可加丁皮、吳茉萸、沒藥、大川烏等分,然後全在追風丸,表裡交攻,去病如神。
一風腳痛不可忍,內用追風丸,外用此方,加生面、薑汁調熱敷。欲得立止,可依法加乳香、沒藥化開,酒調為妙。一久損入骨者,蓋因墜壓跌撲傷折,不曾通血,以至死血在所患之處,久則如雞肺之附肋,輕者苔蘚之暈石。年少之時,血氣溫和,尤且不覺,年老血衰,遇風寒雨濕,其病即發,宜此方熱酒調敷,內則用搜損尋痛丸,表裡交攻為妙。
雖然血氣虛弱之人,病在胸肋腰背之間者,謂之脫垢,不除變為血結勞,不論老少,年遠近歲,大而遍身,小而一拳半肘,醫之則一,此等乃根蒂之病,則非一劑可愈,磨以歲月方可安,未成勞者易已,成勞者難。一法只用南星、草烏,加少肉桂,能去黑爛潰膿,謂之小玉龍,此法大效。
一治石癰用此方,熱酒調敷,外卻用洪寶,箍住四圍,待成膿後破。一婦人乳癰,多因小兒斷乳之後,不能回化;又有婦人乳多,孩兒飲少,積滯凝結;又為經候不調,逆行失道;又有邪氣內鬱而後結成癰腫。
初發之時,切不宜用涼藥冰之,蓋乳者血化所成,不能漏泄,遂結實腫核,其性清寒,若為冷藥一冰,凝結不散,聚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,方作熱痛,蒸逼乳核而成膿,其苦異常,必爛盡而後已,故病乳癰者,既愈則失其乳矣。蓋乳性最寒,而又滯以涼劑,則陰爛宜也,然涼藥亦未嘗不用,用於既破之後則佳,如初發之時,宜於此方中用南星、薑汁、酒兩停調勻熱敷,即可內消。欲急則又佐以草烏,此藥味性烈,能破惡塊,逐寒熱,遇冷即消,遇熱即潰。
白話文:
敷貼熱藥
風濕痺痛,常見於體內濕氣重、傷寒後遺症、經絡阻塞或風濕虛寒等情況。此症狀有三種表現:一是兩膝互相碰撞,行走時搖晃不穩,膝蓋及脛骨略微腫脹;二是膝蓋與脛骨交接處腫大如椎狀,肌肉萎縮,皮膚緊繃包裹骨骼;三是上腿腫大,下腿卻冰冷萎縮。這是因為足膝屬肝,肝經受風寒濕邪侵襲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造成膝部寒冷、氣血凝滯,下腿氣血運行受阻,回流減少,所以越來越瘦、越來越冷,筋也越來越縮;而上腿氣血瘀積,無法散開,所以越來越腫、越來越熱,肉卻越來越瘦。如果病因是經絡阻塞,則肌肉凝滯就會潰爛,潰爛則寒毒侵蝕骨骼,骨骼腐爛一旦外露,即使神仙也無能為力。
若尚未潰爛,肌肉尚未壞死,應立即用此藥,用熱酒調勻後敷貼在膝蓋、脛骨和腿部,以止痛、回陽氣。再用沖和膏塗抹在下腿冰冷處,引導氣血運行,使氣血通暢;並用此藥方敷貼在脛骨交接處,以接通引導來的氣血,散去瘀積的陰邪之氣。內服追風丸,並增加乳香的用量以舒筋活絡,按此方法服用,必能痊癒。如果想自己配藥,可用五積散加生薑、桂枝、白芷、當歸;再加大劑量的川芎、牛膝、檳榔、木瓜,用茶或酒調服。
對於久患冷痺血風,手腳麻木,或不能活動的男女患者,可用棉籽夾層裝入此藥,再用長布條纏繞在痛處,用絹布袋固定。此藥能去除骨痛,貼在皮膚上,會有如螞蟻爬行的感覺,這就是藥效。如果是痺證,可加入丁皮、吳茱萸、沒藥、川烏等量,再配合服用追風丸,內外兼治,療效神奇。
對於劇烈的風寒腳痛,內服追風丸,外用此方,加生麵粉和薑汁調勻後熱敷。如果需要快速止痛,可按方法加入乳香、沒藥,用酒調和效果最佳。對於久傷入骨,因跌撲墜壓或骨折,導致氣血不通,瘀血積聚在患處,時間久了就像雞肺粘在肋骨上,輕者像苔蘚一樣附著在石頭上。年輕時,氣血充足,可能感覺不到,年老血衰,遇風寒雨濕,病情就會發作,宜用此方熱酒調敷,內服搜損尋痛丸,內外兼治,效果最佳。
體質虛弱,胸肋腰背疼痛的人,稱為脫垢,如果不治療會變成血瘀勞損。無論老少,病灶大小不一,治療方法卻相同。這種病是根深蒂固的疾病,不是一劑藥就能治癒的,需要長期調理才能痊癒。尚未形成勞損的較易治癒,已成勞損的則較難治癒。一種方法是用南星、草烏,加少量肉桂,能清除黑腐潰膿,稱為小玉龍,效果很好。
治療石癰也可用此方,用熱酒調勻後熱敷,外用洪寶箍住四周,待膿成後自行破潰。婦女乳癰,多因斷奶後乳汁淤積,或乳汁過多,嬰兒吸吮不足,或月經不調,或邪氣鬱結所致。
初期切勿用涼藥冷敷,因為乳房是氣血凝聚而成,如果氣血不通,就會形成腫塊,性質清寒。如果用冷藥冷敷,會使腫塊凝結不散,久而久之,外周血液無法化為乳汁,就會出現熱痛,腫塊化膿,痛苦非常,只有等膿瘍完全潰爛才能癒合,所以治療乳癰,往往會導致乳房損傷。乳房的性質最寒,如果再用涼藥,就會加重陰寒,導致潰爛。當然涼藥也不是完全不能用,在膿瘍破潰後使用較好。初期宜用此方,加入南星、薑汁,用兩倍量的酒調勻後熱敷,即可內消。如果需要快速治療,可以加入草烏,此藥藥性猛烈,能破除惡塊,驅除寒熱,遇冷則消,遇熱則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