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18)
卷之三 (18)
1. 總論
當歸川芎散,治手足少陽經,血虛瘡證或風熱,耳內癢痛生瘡出水,或頭目不清,寒熱少食,或婦女經水不調,胸膈不利,脅腹痞痛。
當歸,川芎,柴胡,白朮,芍藥(各一錢),山梔(炒,一錢二分),牡丹皮,茯苓(各八分),蔓荊子,甘草(各五分)
上水煎服。
若肝氣不平寒熱,加地骨皮。肝氣實,加柴胡、黃芩。氣血虛,加參、耆、歸、地。脾虛飲食少思,加苓、術。脾虛胸膈不利,加參、耆。痰滯胸膈,加朮、半。肝氣不順,胸膈不利,或小腹痞滿,或時攻痛,加青皮。肝血不足,胸膈不利,或小腹滿痛,加熟地黃。肝血虛寒,小腹時痛,加肉桂。日晡發熱,加歸地。
梔子清肝散(一名柴胡梔子散),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,耳內作癢生瘡,或出水疼痛,或胸乳間作痛,或寒熱往來。
柴胡,梔子(炒),牡丹皮(各一錢),茯苓,川芎,芍藥,當歸,牛蒡子(炒,各七分),甘草(五分)
上水煎服。若太陽頭痛,加羌活。
加味地黃丸,治肝腎陰虛瘡證,或耳內癢痛出水,或眼昏痰氣喘嗽,或作渴發熱,小便赤澀等證。
乾山藥,山茱萸,牡丹皮,澤瀉,白茯苓,熟地黃,柴胡,五味子(各另為末,等分)
上將二地黃掐碎,酒拌濕杵膏,入前末和勻,加煉蜜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不應,用加減八味丸。
白話文:
[總論]
《當歸川芎散》用於治療手少陽、足少陽經絡相關的血虛瘡證或風熱證。症狀包括耳內癢痛生瘡流膿、頭昏眼花、寒熱交替、食慾不振、婦女月經不調、胸悶不適、脅肋腹部脹痛等。 藥方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柴胡、白朮、芍藥(各一錢)、山梔子(炒,一錢二分)、牡丹皮、茯苓(各八分)、蔓荊子、甘草(各五分)。水煎服。 根據病情,可加减:肝氣不舒伴寒熱者,加地骨皮;肝氣鬱結者,加柴胡、黃芩;氣血不足者,加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黃;脾虛食少者,加茯苓、白朮;脾虛胸悶者,加人參、黃耆;痰阻胸膈者,加白朮、半夏;肝氣不暢,胸悶、小腹脹滿或絞痛者,加青皮;肝血不足,胸悶、小腹脹痛者,加熟地黃;肝血虛寒,小腹時痛者,加肉桂;午後發熱者,加當歸、生地黃。
《梔子清肝散》(又名柴胡梔子散)用於治療三焦及足少陽經的風熱證。症狀包括耳內癢痛生瘡流膿、胸乳部疼痛、寒熱往來等。藥方組成:柴胡、梔子(炒)、牡丹皮(各一錢)、茯苓、川芎、芍藥、當歸、牛蒡子(炒,各七分)、甘草(五分)。水煎服。太陽頭痛者,加羌活。
《加味地黃丸》用於治療肝腎陰虛的瘡證。症狀包括耳內癢痛流膿、視力模糊、痰多氣喘咳嗽、口渴發熱、小便短赤澀痛等。藥方組成:山藥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、澤瀉、白茯苓、熟地黃、柴胡、五味子(各等分,另研成細末)。將熟地黃切碎,用酒拌濕後搗成膏狀,再加入其他藥末和煉蜜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溫開水送服。療效不佳,可改用加減八味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