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7)

1. 耳後疽(參發頤)

或問:耳後一寸三分生疽,古云不治之證。今有一人,年二十四歲,耳後結塊如拳,肉色不變,亦不甚痛,七日不食何如?曰:此名耳後毒,非癭也,隔蒜灸之;活命飲加柴胡、桔梗、升麻,八陣散下之愈。張通府,耳後髮際,患腫一塊無頭,肉色不變,按之微痛,彼謂痰結,脈軟而時見數。

經曰:脈數不時見,瘡也,非痰也。仲景云:微弱之脈,主血氣俱虛,形精不足。又曰:沉遲軟弱,皆宜托裡,遂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川芎、炙甘草以托裡,少加金銀花、白芷、桔梗以消毒,彼謂不然。內飲降火消痰,外貼涼藥,覺寒徹腦,患處大熱,頭愈重,食愈少,復請治,以四君子加藿香、炮乾薑數劑,食漸進,膿成刺之,更以十全大補湯去桂,灸以豆豉餅,又月餘而愈。羅宗伯,耳後髮際患毒焮痛,脈數,以小柴胡加桔梗、牛蒡子、金銀花,四劑而愈。

,一人耳後患毒,脈證俱實,宜用內疏黃連湯,彼此嚴冬不服寒劑,竟至不起。一人耳後寸余發一毒,名曰銳疽。焮痛寒熱,煩躁喜冷,此膽經蘊熱而然。先用神仙活命飲一劑,勢減二三,時值仲冬,彼惑於用寒遠寒之禁。自用十宣、托裡之藥,勢漸熾,耳內膿潰,喉腫閉,藥不能下而歿。

白話文:

耳後長癰疽(腫塊延伸到腮部)

有人問:耳後一寸三分的地方長了癰疽,古書上說這是治不好的病。現在有位二十四歲的年輕人,耳後長了一個像拳頭大的腫塊,皮膚顏色沒變,也不太痛,七天沒吃東西了,怎麼辦?回答說:這是耳後部的毒瘡,不是甲狀腺腫瘤,用隔著蒜頭灸治療;服用活命飲,再加柴胡、桔梗、升麻,配合八陣散內服,就能治癒。

張通府,耳後髮際處長了一個無頭的腫塊,皮膚顏色沒變,按壓微痛,他認為是痰積造成的,脈象軟弱,有時脈搏加快。經書上說:脈搏時快時慢,是瘡瘍,不是痰。張仲景說:脈象微弱,說明氣血都虛弱,精氣不足。又說:脈象沉遲軟弱,都應該補益身體裡面的元氣,於是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川芎、炙甘草來補益元氣,再少加一些金銀花、白芷、桔梗來殺菌消炎,但他卻不這樣做。他用內服降火消痰的藥物,外敷涼藥,結果感覺冷到腦子裡,患處卻很熱,頭更重了,吃得更少了,又來求治。於是給他用了四君子湯加藿香、炮乾薑,服用了幾劑後,食慾漸漸好了,膿也形成了,於是將膿排出,再用十全大補湯(去桂枝),用豆豉餅灸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

羅宗伯,耳後髮際長了毒瘡,紅腫疼痛,脈搏加快,用小柴胡湯加桔梗、牛蒡子、金銀花,四劑就痊癒了。

還有一個人耳後長了毒瘡,脈象和症狀都很明顯,應該用內服疏散的黃連湯,但他在大冬天不肯服用寒涼的藥物,結果去世了。還有一個人耳後寸許的地方長了一個毒瘡,叫做銳疽,紅腫疼痛,寒熱交替,煩躁怕冷,這是膽經濕熱導致的。先用神仙活命飲一劑,病情減輕了一些,正值仲冬,他猶豫要不要用寒涼的藥物,因為怕違反冬天忌用寒涼藥物的原則。於是自己服用溫補藥物,結果病情加重,耳內膿液潰爛,喉嚨腫脹阻塞,藥物無法服用而死了。

2. 總論

〔薛〕,耳瘡屬手少陽三焦經,或足厥陰肝經,血虛風熱,或肝經燥火風熱,或腎經

虛火等因。若發熱焮痛,屬少陽、厥陰風熱,用柴胡梔子散。若內熱癢痛,屬前二經血虛,用當歸川芎散。若寒熱作痛,屬肝經風熱,用小柴胡湯加山梔、川芎。若內熱口乾,屬腎經虛火,用加味地黃丸,如不應,用加減八味丸,余當隨證治之。,文選姚海山,耳根赤腫,寒熱作痛,此屬三焦風熱也,但中氣素虛,以補中益氣加山梔、炒黃芩、牛蒡子治之而愈。一儒者,因怒,耳內作痛出水,或用祛風之劑,筋攣作痛,肢體如束,此肝火傷血也,用六味丸料數服而愈。舉人毛石峰子,年二十,耳內出水或作痛,年餘矣。脈洪數,左尺益甚,此屬肝、腎二經虛熱也,用加減八味丸料,一劑而愈。一男子每入房,耳內或作癢或出水,常以銀簪探入,甚喜陰涼,此屬腎經虛熱也,用加減八味丸而愈。一婦人,因怒發熱,每經行即兩耳出膿,兩太陽作痛,以手按之痛稍止,怒則胸脅、乳房脹痛,或寒熱往來,或小便頻數,或小腹脹悶,此皆屬肝火血虛也,先用梔子清肝散二劑,又用加味逍遙散數劑,諸證悉退,又以補中益氣加五味而全愈。一婦人經行後,因怒氣勞役,發熱寒熱,耳內作痛,余以經行為血虛,用八珍湯加柴胡,怒氣為肝火,用加味逍遙散;勞役為氣傷,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愈。一婦人,耳內作痛或腫臖,寒熱發熱,面色素青黃,經行則變赤,余以為怒氣傷肝,鬱結傷脾,用加味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而愈。一婦人耳內腫痛,寒熱口苦,耳內出水,焮連頸項,飲食少思,此肝火甚而傷脾也,用小柴胡湯加山梔,牡丹皮稍愈。用加味逍遙散,及八珍湯加柴胡、山梔、丹皮,調補肝脾而全愈。一孀婦,或耳內外作痛,或項側結核,內熱晡熱,月經不調,唾痰少食,胸膈不利,余以為鬱怒傷肝脾,朝用歸脾湯以解脾郁,生脾氣;夕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,生肝血而愈。太卿魏莊渠,癸卯仲冬,耳內作痛,左尺洪大而澀。余曰:此腎水枯竭,不能生肝木,當滋化源,彼不信。仍雜用直補之劑,余謂其婿陸時若曰:莊渠不能生腎水,來春必不能起。至明年季春十八日,復請治,昏憒不語,頤耳之分,已有膿矣,且卵縮便數,方信余言,求治。辭不克,用六味丸料一盅,陰莖舒出,小便十減六七,神思頓醒。余曰:若砭膿出,庶延數日,為立嗣之計,否則膿從耳出,死立待矣。或謂不砭可生者,余因辭歸。翌日果耳內出膿,至二十一日己未,火日而卒。憲副姜時川,癸卯冬,右手寸口浮數而有痰,口內若有瘡然。余曰:此胃火傳於肺也,當薄滋味,慎起居,以御之。甲辰秋,尺脈洪數而無力。余曰:此肺金不能生腎水,無根之火上炎也,宜靜調養滋化源以治之。彼云:今喉耳不時燥痛,肢體不時發熱,果是無根之火殞無疑矣。後會劉古峽云:姜公之病已如尊料,遂拉同往視,喉果腫潰,脈愈洪大,又誤以為瘡毒而投苦寒之劑,卒於仲春二十八日。乃藥之促其亡也,否則尚能延至仲夏。

白話文:

總論

耳瘡這種病,依照薛氏的說法,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,或是足厥陰肝經的問題。可能是因為血虛導致風熱,或是肝經有燥火引起的風熱,也可能是腎經的虛火所導致。

如果發熱且耳朵紅腫疼痛,這是屬於少陽經或厥陰經的風熱,可以用柴胡梔子散來治療。如果是內熱且耳朵癢痛,這是因為前述兩條經脈的血虛,可以用當歸川芎散來治療。如果忽冷忽熱且耳朵疼痛,這是因為肝經的風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、川芎來治療。如果是內熱且口乾,這是因為腎經的虛火,可以用加味地黃丸來治療,如果效果不好,再用加減八味丸,其他情況應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。

姚海山提到,耳根紅腫,忽冷忽熱且疼痛,這是屬於三焦經的風熱。但如果患者本身中氣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、炒黃芩、牛蒡子來治療,就能痊癒。

有一個讀書人,因為生氣,耳內疼痛且流出液體,有人用了祛風的藥物,結果導致筋脈攣縮疼痛,肢體感覺被束縛住一樣,這是肝火傷及血液。用六味丸的藥材調理幾次就好了。

舉人毛石峰的兒子,二十歲,耳內流出液體或疼痛,已經一年多了。把脈發現脈象洪大且數,左尺脈更明顯,這是肝、腎兩條經脈虛熱的緣故。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材,一劑就痊癒了。

有一個男子,每次性生活後,耳內會發癢或流出液體,常常用銀簪子探入耳朵,覺得陰涼很舒服,這是屬於腎經虛熱的緣故。用加減八味丸治療後就痊癒了。

有一位婦人,因為生氣導致發熱,每次月經來潮時,兩耳都會流膿,兩側太陽穴疼痛,用手按壓疼痛會稍微減輕。生氣時胸脅、乳房會脹痛,有時忽冷忽熱,有時小便頻繁,有時小腹脹悶,這些都是肝火旺盛、血虛的緣故。先用梔子清肝散治療兩劑,再用加味逍遙散治療幾劑,各種症狀就都消退了,最後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調理就完全痊癒了。

還有一位婦人,月經來潮後,因為生氣和勞累,導致發熱、忽冷忽熱、耳內疼痛。我認為月經來潮是血虛的表現,用八珍湯加上柴胡來治療;生氣是肝火旺盛的表現,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;勞累是氣虛的表現,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來治療,就痊癒了。

另有一位婦人,耳內疼痛或腫脹,忽冷忽熱,發熱,臉色青黃,月經來潮時臉色會變紅。我認為這是生氣傷肝,導致肝氣鬱結,傷及脾臟。用加味歸脾湯和加味逍遙散來治療,就痊癒了。

還有一位婦人,耳內腫痛,忽冷忽熱,口苦,耳內流出液體,紅腫蔓延到頸部,飲食沒有胃口。這是肝火太旺而傷及脾臟。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、牡丹皮稍微好轉,再用加味逍遙散,以及八珍湯加上柴胡、山梔、丹皮,來調理肝脾就完全痊癒了。

有一位寡婦,有時耳朵內外疼痛,有時頸側長出腫塊,有內熱,下午發熱,月經不調,吐痰少食,胸膈不舒服。我認為這是因為鬱悶生氣傷及肝脾。早上用歸脾湯來疏解脾臟的鬱悶,產生脾氣;晚上用加味逍遙散來清除肝火,產生肝血,就痊癒了。

太卿魏莊渠,在癸卯年冬季,耳內疼痛,左尺脈洪大且澀。我說這是腎水枯竭,無法滋養肝木,應該滋養腎水。他不相信,仍然亂用補藥。我對他的女婿陸時若說,魏莊渠腎水不能生髮,來年春天一定起不了床。到了第二年春季三月十八日,再次請我治療,已經昏迷不語,耳朵部位已經化膿,而且陰囊萎縮、小便頻繁,這才相信我說的話,請求治療。我拒絕了,用六味丸的藥材一盅,陰莖伸展開來,小便減少了六七成,神志清醒了。我說,如果能將膿排出,或許還能延續幾天生命,好為他立後代,否則膿從耳朵流出,馬上就會死。有人認為不排膿也可以活,我就告辭回家了。第二天,果然膿從耳內流出,到了二十一日己未日,因為火氣過旺而死了。

憲副姜時川,在癸卯年冬季,右手寸口脈浮數而且有痰,口內好像長瘡一樣。我說這是胃火傳到肺部,應該清淡飲食,注意生活起居來預防。到了甲辰年秋天,尺脈洪大且無力。我說這是肺金無法生養腎水,導致無根之火上炎,應該靜養調理,滋養腎水來治療。他自己說,現在喉嚨和耳朵不時乾燥疼痛,身體不時發熱,果然是無根之火的表現。後來,劉古峽說姜公的病情跟您說的一樣,就一起去探望,發現喉嚨果然腫脹潰爛,脈象更加洪大,又被誤認為是瘡毒,用了苦寒的藥物,在仲春二十八日就去世了。這都是藥物加速了他的死亡,否則還能活到仲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