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9)

1. 瘰癧馬刀

當歸,芍藥,大黃,甘草,熟地黃,芒硝,黃芩,川芎(各等分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渣。溫服,日進一服,七八口效。

翠玉膏(方見臁瘡。)

羌活連翹湯,治瘰癧初發,寒熱腫痛。

防風,羌活,連翹,夏枯草,柴胡,昆布(洗),枳殼,黃芩(酒炒),川芎,牛蒡子,甘草,金銀花

上薄荷水,煎服。次以追毒散行之,以化堅湯消之,大效。

防風羌活湯,治瘰癧發熱者。

防風,羌活,連翹,升麻,夏枯草,牛蒡子,川芎,黃芩(酒浸),甘草,昆布(洗),海藻(洗),殭蠶

上薄荷水煎服。虛者,加人參、當歸。實者,加黃連、大黃。

加味敗毒散,治風熱上壅勁痛,或因怒氣。憎寒壯熱,如服四五劑不退,宜服益氣養榮湯。(即荊防敗毒散,加牛蒡子、玄參)

楊氏家藏治瘰癧方

荊芥,白殭蠶,黑牽牛(各二錢),斑蝥(二十八個,去頭翅足,用大米炒)

上為末。臨臥時,先將滑石末一錢,用米飲調服;半夜時,又一服。五更初,卻用溫酒,調藥一錢或二三錢,量強弱用服訖。如小便無惡物行,次日早,再進一服。又不行,第三日五更初,先進白糯米稀粥湯,再進前藥一服;更以燈心湯下,調琥珀末一錢,重服。以小便內利去惡毒為愈。如小便痛,用青黛一錢,以甘草湯調送下即止。

嚴氏三聖丸,治瘰癧。

丁香(五十粒),斑蝥(十個),麝香(另研,一錢)

上為末,用鹽豉五十粒,湯浸,研爛如泥,和前藥令勻,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七丸,食前溫酒送下,日進三服。五七日外,覺小便淋癧是藥之效,或便下如青筋膜之狀,是病之根也。忌濕面、毒食。

保命連翹湯

連翹,瞿麥(各一斤),大黃(三兩),甘草(二兩)

上銼。每服一兩,水二碗,煎至二盞半。早食後,巳時服。在項兩邊,屬足少陽經,服藥十餘日後,可於臨泣穴,灸二七壯,服藥不可住。至五六十日方效。一方,加大黃、木通、貝母(一作知母,)各五兩,雄黃七分,檳榔半兩,減甘草不用,同前藥為細末。熟水調下三五錢。

三因必勝丸,治瘰癧,不以年深月近及腦後兩邊,有小結塊連複數個,兼勞瘵腹內。有塊。

鯽魚(一個,去腸並子),雄黃(一塊,雞子大),硇砂(一錢,以上二味併入在鯽魚腹內,仰安魚於炭火上,燒煙盡,取出),蜈蚣(全者,一條),蓬朮(半兩),梔子(五枚),皂角(二挺,四味並燒存性),蓖麻子(五個,去皮,燈火上燒),黃明膠(三文)

上為末,另用皂角二挺,去皮捶碎,以水三碗,揉去滓,煮精羊肉四兩爛軟,入輕粉五匣,男子乳汁半兩,同研成膏,和藥末丸,如綠豆大,硃砂為衣。溫酒侵晨下,十丸一服。至晚看肉疙瘩子,若項有五個,則以五服藥取之,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。既可,更進數服。

白話文:

瘰癧馬刀

第一方: 此方用當歸、芍藥、大黃、甘草、熟地黃、芒硝、黃芩、川芎等分,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碗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渣,溫服,每日一劑,服用七到八劑即可見效。 另可配合翠玉膏使用(翠玉膏的配方另見臁瘡的治療方法)。

第二方(羌活連翹湯): 此方用於治療初期瘰癧,伴有寒熱、腫痛等症狀。 藥物包括防風、羌活、連翹、夏枯草、柴胡、昆布(洗淨)、枳殼、黃芩(酒炒)、川芎、牛蒡子、甘草、金銀花,用薄荷水煎服。之後再用追毒散(配方未列出)使毒氣外散,再用化堅湯(配方未列出)使其消散,療效顯著。

第三方(防風羌活湯): 此方用於治療伴有發熱的瘰癧。藥物包括防風、羌活、連翹、升麻、夏枯草、牛蒡子、川芎、黃芩(酒浸)、甘草、昆布(洗淨)、海藻(洗淨)、殭蠶,用薄荷水煎服。體虛者加人參、當歸;實證者加黃連、大黃。

第四方(加味敗毒散): 此方用於治療因風熱壅盛導致的劇烈疼痛,或因怒氣引起的瘰癧。症狀為惡寒高熱,如果服用四五劑藥效不佳,則應改服益氣養榮湯(即荊防敗毒散,加牛蒡子、玄參)。

第五方(楊氏家藏治瘰癧方): 此方用荊芥、白殭蠶、黑牽牛(各二錢)、斑蝥(二十八個,去頭翅足,用大米炒)研磨成粉。睡前先服用滑石粉一錢,用米湯送服;半夜再服一次;五更初再用溫酒送服一到三錢藥粉(依病情輕重而定)。如果小便中沒有排出異物,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次。如果仍然沒有排出異物,第三天五更初,先喝白糯米稀粥,再服用一次藥粉,並用燈心湯送服琥珀粉一錢。以小便排出毒物為痊癒標誌。如果小便疼痛,則服用青黛一錢,用甘草湯送服即可止痛。

第六方(嚴氏三聖丸): 此方用於治療瘰癧。藥物包括丁香(五十粒)、斑蝥(十個)、麝香(另研,一錢)研磨成粉,再與鹽豉(五十粒,湯浸研爛)混合均勻,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飯前用溫酒送服,每日三次。服用五到七日後,如果出現小便淋漓或排出青筋狀物體,則表示藥物已起效,排出的是病根。忌食濕面和有毒的食物。

第七方(保命連翹湯): 此方用連翹、瞿麥(各一斤)、大黃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煎服。每次服用一兩,加水兩碗,煎至一碗半。早飯後巳時服用。瘰癧位於頸部兩側,屬足少陽經,服用十餘日後,可在臨泣穴艾灸二七壯,服藥期間不可間斷,大約需服用五六十日才能見效。另一種用法是加大黃、木通、貝母(或知母)各五兩,雄黃七分,檳榔半兩,減去甘草,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熟水調服三到五錢。

第八方(三因必勝丸): 此方用於治療瘰癧,不限於病程長短及位置,即使是腦後多個小結節,或伴有勞瘵(勞累傷及肺陰)及腹部腫塊者也可使用。藥物包括鯽魚(一個,去腸內臟)、雄黃(一塊,雞蛋大小)、硇砂(一錢,以上三味放入鯽魚腹中,用炭火燒至魚乾,取出)、蜈蚣(一條,完整)、蓬朮(半兩)、梔子(五枚)、皂角(二挺)、蓖麻子(五個,去皮,燈火上燒)、黃明膠(三文),研磨成粉。另取皂角二挺,去皮捶碎,加水三碗,去渣取汁,煮爛羊肉四兩,加入輕粉五匣、男子乳汁半兩,研磨成膏,與藥粉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用硃砂包裹。清晨用溫酒服用,每次十丸。晚上觀察腫塊變化,如果頸部有五個腫塊,則服用五劑藥物,依腫塊多少決定服用藥物劑量。療效顯著後,可再服用幾劑鞏固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