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0)

1. 瘰癧馬刀

白花蛇散,治久漏瘰癧,發於項腋間。憎寒發熱,或痛或不痛。

白花蛇(酒浸軟,去皮骨,焙乾,二兩),犀角屑,青皮,黑牽牛(半生半炒,以上三味各半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加膩粉半錢研勻。五更,糯米飲調下,巳時利下惡物,乃瘡之根也。更候十餘日,再進一服。忌發風壅熱物。如已成瘡,一月可效,神驗。

小犀角丸,常服,除去根本,截其源流,應效如神。諸癧並宜服之。

犀角,青皮,黑牽牛(半生,半炒),陳皮(各一兩),連翹(半兩)

上為細末,用皂角二挺,去皮弦子,泡捶,以布絞取汁一碗許;又用新薄荷二斤,研取汁,同熬成膏。以前藥末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連翹煎湯食後服,間以薄荷茶湯服。

是齋立應散,治瘰癧神效,已破未破皆可服。

連翹,赤芍藥,川芎,當歸,甘草(炙),滑石(研,各半兩),黃芩,白牽牛(生取未),川烏尖(七個),土蜂房(蜜水洗,飯上蒸,日乾,各二錢半),地膽(去頭翅足,拌米炒,米黃為度,去米,秤三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抄一大錢匕,濃煎木通湯調下,臨臥服。毒根從小便中出,澀痛不妨,毒根如粉片、塊血、爛肉是也。如未效再服,繼以薄荷丹,解其風熱。且地膽性帶毒,濟以烏尖,或行上麻悶不能強制,嚼蔥白一寸,茶清下以解之。如小便澀,燈心湯調服五苓散。瘡處用好膏藥貼。若癰疽用此宣導惡毒,本方去黃芩不用。

雌雄散,治瘰癧。

斑蝥(一雌一雄,足翅全者,新瓦焙焦,去頭翅足),貫眾(二錢),鶴蝨,甘草

上細末作兩服。飽飯後,好茶濃點一盞,調下。

遇仙無比丸,專治瘰癧。

白朮,檳榔,防風,黑牽牛(半生,半炒),密陀僧,郁李仁(湯泡,去皮),斑蝥(去翅足,用糯米同炒,去米不用),甘草(以上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早晚煎甘草、檳榔湯送下。服至一月,覺腹中微疼,於小便中取下癧子毒物,有如魚目狀。已破者自合,未破者自消。

射干連翹湯,治瘰癧寒熱。

射干,連翹,玄參,赤芍藥,木香,升麻,前胡,山梔仁,當歸,甘草(炙,各一兩),大黃(炒,二兩)
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渣,入芒硝少許,食後溫服,日再服。

栝蔞子散,治瘰癧,初腫疼痛寒熱,四肢不寧。

栝蔞子,連翹,何首烏,皂角子仁,牛蒡子(微炒),大黃(微炒),白螺殼,梔子仁,漏蘆,牽牛(微炒),甘草(生,各一兩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匕,食後,溫酒調下。

枳殼丸,治瘡疽熱,癰腫,瘰癧。

枳殼(去穰,麵炒),牽牛(炒,取頭末),木香,青皮(各一兩),甘草,大黃

白話文:

瘰癧馬刀

本文介紹數種治療瘰癧的中藥方劑:

白花蛇散: 適用於久治不愈、長在頸部或腋下的瘰癧,症狀包括畏寒發熱,可能伴隨疼痛或不痛。藥方包括白花蛇、犀角、青皮、黑牽牛子。服用方法是將藥粉與膩粉混合,用糯米水送服,預計服藥後會排出病灶根源。療程為服用一次後,等待十多天再服用第二次。服用期間需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風熱的飲食。若瘰癧已成瘡,一個月內可見效。

小犀角丸: 此方可長期服用,徹底清除病根,預防復發。適用於各種瘰癧。藥方包含犀角、青皮、黑牽牛子、陳皮、連翹,並以皂角汁和薄荷汁熬膏製成藥丸。

是齋立應散: 此方治療瘰癧效果顯著,無論是否已潰破皆可服用。藥方包括連翹、赤芍藥、川芎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滑石、黃芩、白牽牛子、川烏頭、土蜂房、地膽草。服用方法是用木通湯送服,藥效會經由小便排出。若排出物呈粉片狀、血塊或爛肉狀,即為病灶。若無效可繼續服用,並搭配薄荷丹來緩解風熱。因地膽草性帶毒,故加入川烏頭解毒;若服用後出現麻痺不適,可嚼食蔥白並用茶水送服。若小便不暢,可用燈心湯調服五苓散。患處需貼敷好的膏藥。若為癰疽,則需去除黃芩。

雌雄散: 此方用於治療瘰癧,藥方包含斑蝥(一雌一雄)、貫眾、鶴蝨、甘草。服用方法是飯後用濃茶送服。

遇仙無比丸: 此方專治瘰癧,藥方包括白朮、檳榔、防風、黑牽牛子、密陀僧、郁李仁、斑蝥、甘草。服用方法是用麵糊製成藥丸,用甘草、檳榔湯送服。服用一個月後,會從小便排出類似魚目狀的毒物,已潰破的會自行癒合,未潰破的會自行消散。

射干連翹湯: 此方治療瘰癧伴隨寒熱症狀。藥方包含射干、連翹、玄參、赤芍藥、木香、升麻、前胡、山梔仁、當歸、炙甘草、炒大黃。

栝蔞子散: 此方治療初期腫痛、寒熱、四肢不安的瘰癧。藥方包括栝蔞子、連翹、何首烏、皂角子仁、牛蒡子、大黃、白螺殼、梔子仁、漏蘆、牽牛子、生甘草。

枳殼丸: 此方治療瘡疽熱痛、癰腫、瘰癧。藥方包含枳殼、牽牛子、木香、青皮、甘草、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