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取膿

〔精〕,疽成膿宜烙,可用銀篦大二分,長六寸,火上燒令赤,急手熨烙毒上,得膿為效。《鬼遺》凡癰覺在虛處,及眼不見處,皆是惡症。如發高腫,紫赤皮薄光澤,覺里有膿毒,諸藥貼熁不破者,宜用熟銅針,於油火上燎透,先用墨筆點定,卻當頭以針淺刺入,隨針出膿者順也,有不隨針膿出,當用白紙作紝,紝入針孔,引出膿毒,當時腫退可及三分,如腫不退是一逆也。腫不退,疼不除,但膿出二逆也。膿疼不退,患人不覺瘡輕三逆也,雖用針破出膿,亦無所濟,須急用引膿托裡湯藥,以助其勢力可也。更有癰生實處,不問淺深,如有膿即用針烙無害,稍緩即恐傷筋骨內疼,凡近筋脈骨節處,不得亂行針烙,反致他病也。患疽初生赤硬,或在虛處毒氣淺,或在實處毒氣深,切須仔細辨認,仍問患人疼痛,覺深覺淺,其患處瘡頭,不拘多少,其間須有一個最大者,即是大膿竅,當用熟鐵大針頭如釵腳者,於麻油燈上燒令熱透,以大頭處按定,插入一寸或至二寸膿當下,恐未有膿毒出,卻用白紙作紝子紝入,候次日取出,其膿即隨紝下矣。膿色黃白即好,若赤黑色,防後有鮮血出,即患人寒戰不禁,其有虛處,不得妄行針烙。凡患發背,覺似有膿成,便用大熟鐵針烙,當正頭上烙之,其烙並用麻油燈上燒令通紅,烙入可二寸許,初人肉即須橫插入,不得正入,恐烙透膜也,如已有破處,皮爛潰熟,更不得用針烙,如是橫長赤引開闊,當須兩頭下火針,令膿毒隨針引出,肥人膿汁多,瘦人膿汁少,如肥人卻少,瘦人卻多,多是肉敗壞成膿,少是肉不腐爛,受氣實也,尤宜詳審,不可造次便行針烙。亦看患人氣脈勻和,榮衛氣不節滯,血脈不致凝澀,即行針烙無畏,切須仔細,患人氣虛,脈氣大者,亦不可亂行針烙;針烙之法,不可容易,先看皮紋緊慢厚薄,紫赤色大光澤者,即可用針烙,如皮肉未變,不可用針,針亦無濟。大抵用針,只欲引膿,如針刺無膿,是氣伏也,不可用針烙。

〔丹〕,或問烙法如何?曰:膿或汪洋欲出,奈何皮厚肉深難穴者,既前無內托之藥,先致力於內。後又不用烙以開竅,脈膿何由出。膿本肉腐所成,皆挾毒熱之氣,若久留肉腠間,則毒氣浸淫,好肉亦化為膿腐,此所以烙法有功於潰瘍也,彼根淺而皮薄者,何必假此以賣弄假法,恐嚇而脅取利也。

白話文:

取膿

膿瘍已成膿,宜用烙法。可用長六寸、寬二分的銀針,燒紅後迅速熨烙患處,直到膿液排出。癰疽若長在身體虛弱之處或隱蔽處,都是險症。如果患處高腫、紫紅、皮膚薄而光亮,感覺裡面有膿毒,外敷藥物無法使其潰破,應使用熟銅針,在油燈火上燒紅,先用墨筆標記好位置,然後從標記處淺刺進入,膿液順著針孔排出為佳。如果膿液不順著針孔排出,可用白紙捲成細條,插入針孔引出膿毒。膿液排出後,腫脹可消退三分。若腫脹不消退,則為一逆;腫脹不消退,疼痛也不減輕,膿液雖已排出,則為二逆;膿液排出,疼痛未減,病人卻感覺病情未見好轉,則為三逆,即使針刺排出膿液,也無濟於事,必須迅速使用引膿托裡湯藥輔助。癰疽長在身體實處,不論深淺,如有膿液,即可用針烙,但動作需迅速,否則恐傷及筋骨,引起疼痛。凡靠近筋脈骨節處,不可隨意針烙,以免導致其他疾病。

疽初起時,皮膚發紅堅硬,或因毒氣淺表而發生在虛弱處,或因毒氣深藏而發生在強健處,必須仔細辨別,並詢問病人疼痛的深淺程度。患處瘡頭大小不一,其中必有一個最大的膿點,即為主要的膿瘍部位。應使用燒紅的粗鐵針(如髮釵粗細),按住針頭大的一端,插入膿瘍一到二寸深。如果膿液未排出,可用白紙捲成細條插入,次日取出,膿液即可順著紙條排出。膿液顏色黃白為佳,若為赤黑色,則需提防有鮮血流出,病人可能出現寒戰等症狀。虛弱處不可隨意針烙。患有發背,感覺似已成膿,可用燒紅的粗鐵針直接烙在患處正中,烙入約二寸。初期刺入人體時應橫向插入,不可直刺,以免刺穿膜層。若患處已破潰,則不可再用針烙。若潰瘍處橫向延伸,則需在兩端使用火針,引出膿液。肥胖者膿液較多,瘦弱者膿液較少;膿液多者,是肌肉腐敗成膿;膿液少者,是肌肉未腐爛,受氣鬱積。此點尤須仔細審慎,不可輕率施針烙。施針烙前,需觀察病人氣脈是否勻和,榮衛之氣是否通暢,血脈是否凝澀。若病人氣脈勻和,則可施針烙;反之,若病人氣虛,脈象強勁,亦不可隨意針烙。針烙方法不可輕率,需先觀察皮膚紋理的緊密程度、厚薄及顏色(紫紅、光澤),方可施針烙。若皮膚肌肉未發生變化,不可用針,針刺也無效。總之,用針的目的只是引出膿液,若針刺無膿液排出,則為氣鬱,不可用針烙。

關於烙法,膿液若大量將出,但皮膚厚肉深難以施針時,若之前沒有內服藥物,應先服用內服藥物。之後,再用烙法開竅,否則膿液如何排出?膿液是肌肉腐敗而成,夾雜著毒熱之氣,若久留於肌肉之間,毒氣浸淫,好肉也會化為膿腐,所以烙法對潰瘍有效。但若膿瘍根部淺表,皮膚又薄,何必用此法危言聳聽,恐嚇病人以圖利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