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五 (56)
卷之五 (56)
1. 浸淫瘡
浸淫瘡者,淺搔之,蔓延長不止,搔癢者,初如疥。搔之轉生,汁相連著是也。仲景云:從口流向四肢者,可治,四肢流來入口者,不可治。運氣:浸淫皆屬火。經云:歲火太過,甚則身熱膚浸淫是也。
升麻湯,治心有風熱,生浸淫瘡遍體。
升麻大黃(銼,微炒),黃芩(去黑心),枳實(麵炒),芍藥(各一兩),當歸(切,焙),甘草(炙,各半兩)
上銼碎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燈心一握,煎至一盞去滓,空心,溫服。
香瓣瘡方,治面上、耳邊生浸淫瘡,有黃水出,久不愈。
羖羊須,荊芥,干棗(去核,各二錢)
上燒灰存性,研勻,入膩粉半錢,同研極細。每用少許清油調搽。先以溫湯淨洗拭乾,塗藥三二次效。亦治大人、小兒兩吻生瘡。
雞冠血塗方,治卒得浸淫瘡,不早治則繞身周匝,能殺人。《外臺》云:浸淫瘡轉廣有汁,多起於心。
上以雄雞冠上刺血敷之,日三五度。
《簡要濟眾方》浸淫瘡,痛不可忍者,發寒熱。刺薊末,水調敷瘡上,干即易之。
又方,鯽魚(一尾,長三寸者),豆豉(一合)
上杵,如膏塗之,亦療馬鞍瘡。
又方,苦瓠(一兩),蛇蛻(燒,半兩),露蜂房(微炙,半兩),梁上塵
上為末,油調塗。
又方,伏龍肝(七錢半),亂髮(燒,七錢半)
上為末,豬脂和塗。
又方,以雞冠血和黃連末塗。煎鯽魚膏塗。生切鯽魚片,和鹽貼。燒胡燕窠,水和塗。
山妻年五十。舊患發頤之處,腠理虛疏,每食則汗出成流。一日忽成浸淫瘡,膿汁所至輒皮破肉腐。敷銀粉、黃連、黃丹、枯礬之屬,皆不驗。用豬膽汁調蘆薈末塗之,膿水即干而痊。
〔熱汗浸漬成瘡〕,
玉粉散,七粉散,七寶散(並見熱瘡、痱子。)
白話文:
浸淫瘡是一種皮膚病,初期症狀像疥瘡,輕微搔抓就會蔓延擴散,並伴隨搔癢,傷口還會滲出汁液相互連接。醫書記載,從口部蔓延至四肢的浸淫瘡可以治療,但從四肢蔓延至口部的則無法治療。浸淫瘡屬於火熱之症,如果一年中的火氣過盛,就容易導致身體發熱和皮膚浸淫瘡。
升麻湯用於治療因心火和風熱引起的全身浸淫瘡。
香瓣瘡方用於治療面部和耳邊出現的浸淫瘡,伴有黃色膿液流出,久治不癒。
雞冠血塗方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浸淫瘡,若不及時治療,會蔓延全身,危及生命。浸淫瘡蔓延擴散並伴有膿液,多數起於心火。
《簡要濟眾方》中記載,對於疼痛難忍、伴有寒熱的浸淫瘡,可以用刺薊末加水調敷,乾燥後需更換。還有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法,例如用鯽魚和豆豉搗碎成膏狀塗抹;或是用苦瓠、蛇蛻、蜂房和梁上塵研磨成粉末,用油調和塗抹;又或者用伏龍肝和燒過的頭髮研磨成粉末,用豬油調和塗抹;以及用雞冠血和黃連末混合塗抹,或用煎好的鯽魚膏塗抹,甚至用生鯽魚片加鹽貼敷,或用燒過的燕窩灰加水調和塗抹。
有一個案例:一位五十歲的婦人,舊患在下巴處,體質虛弱,每餐後都大量出汗。有一天突然患上浸淫瘡,膿液流至哪裡皮膚就潰爛。使用銀粉、黃連、黃丹、枯礬等藥物均無效,直到使用豬膽汁調和蘆薈末塗抹,膿水才乾燥痊癒。
此外,文中還提到了因熱汗浸漬而引起的浸淫瘡,可用玉粉散、七粉散、七寶散治療(這些藥方詳見熱瘡、痱子相關記載)。
2. 天泡瘡
天泡瘡,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,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,故名天泡。為火熱客於皮膚間,外不得泄,怫熱血液結而成泡,如豌豆瘡。根赤頭白,或頭亦赤,隨處而起,若自里達於外,發在春夏,三焦俱熱,則服通聖散。若止從頭項、兩手起者,此上焦熱也,則服涼膈散。若從身半以下起者,則服黃連解毒和四物湯。
若發於秋冬,則宜升麻、葛根、犀角,或加柏、芩一二味;外敷如馬齒莧、吳藍、赤小豆、苧根之類、皆解毒消腫,可用於初起之時。或蚶殼、或龜甲、水龍骨各煆存性,則收濕生肌,可用於浸淫之後。
白話文:
天泡瘡,就是丹毒的一種,但會起泡,因為是上焦少陽相火引起的疾病,所以叫做天泡瘡。這是因為火熱之邪侵犯皮膚,無法排出體外,鬱積的熱邪使血液凝結成泡,像豌豆大小的瘡。根部發紅,頂端發白,或者頂端也發紅,可以隨處發生。如果病邪由內而外發作,發生在春夏季節,三焦都處於熱盛狀態,就要服用通聖散。如果只從頭頸、雙手開始發作,這是上焦熱盛,就要服用涼膈散。如果從身體下半部分開始發作,就要服用黃連解毒湯和四物湯。
如果發生在秋冬季節,就要服用升麻、葛根、犀角,可以再加一些柏子仁、黃芩;外敷藥物例如馬齒莧、板藍根、赤小豆、苧麻根等,都能解毒消腫,適用於疾病初期。如果已經浸淫(潰爛)之後,可以用煅燒過的蚶殼、龜甲、水龍骨,這些可以收斂濕氣,促進肌膚再生。
3. 痤
痤、小癤、世謂之熱癤是也。王注云:大如酸棗或如豆,色赤而內有膿血也。
海藏云: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痱為瘡癤也。
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痤色赤䐜,內有膿血。
旋覆花丸
旋覆花(三兩),防風,白芷,甘菊花,南星,半夏,石膏,川芎,陳皮,白附子(各半兩),蠍梢,殭蠶(炒,各三錢)
上細末。薑汁糊丸,梧桐子大。薑湯下三五十丸,食後服。
黑末子,治癤毒。
用羊角連內骨,燒存性為末。酒調三錢,分上下服之,瘡可散。
按:此方未嘗用服,蓋秘方也。常治面上或身,卒得赤斑,或癢或瘭毒,不治殺人。以羖羊角燒存性,研令極細末,以雞子清塗之甚效。《本草》亦云然。
白話文:
痤瘡,也就是俗稱的熱癤,大小像酸棗或豆子,顏色紅腫,裡面有膿血。
汗出受濕,就會長痤瘡和痱子,痱子也是一種瘡癤。
勞累出汗後吹風受寒,導致氣血鬱結,就會生痤瘡。痤瘡顏色紅腫,裡面有膿血。
旋覆花丸的藥方:
旋覆花(三兩)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菊花、南星、半夏、石膏、川芎、陳皮、白附子(各半兩)、蠍梢、殭蠶(炒,各三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用薑湯送服,每次三五十丸,飯後服用。
黑末子的藥方,用於治療癤毒:
取羊角連同裡面的骨頭一起燒成灰,研磨成細末。用酒調服三錢,分早晚服用,可以使瘡瘍消散。
注:此方未曾親自服用過,因為這是秘方。常用於治療突然長在臉上或身上的紅色斑點,或發癢或瘭毒,不治療會危及生命。用山羊角燒成灰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雞蛋清調敷,效果很好。《本草綱目》也記載了這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