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9)

1. 腫瘍(十六)

癰疽,初發壅腫而未見膿者也。《集驗》論瘡瘍之法,其名有三:曰癤,曰癰,曰疽。癤者,初生突起,浮赤而無根腳,腫見於皮膚間,止闊一二寸,有少疼痛,數日後則微軟,薄皮剝起,始出清水,後自破膿出,如不破,用替針丸、拔毒膏貼之,膿出即愈。

癰者,初生紅腫,突起無頭,便用火針針之即散,不散針侵根腳,闊三四寸,發熱惡寒,煩渴,或不發熱,抽掣疼痛,四五日後,按之微軟,此證毒氣浮淺,春夏宜用防風敗毒散,加蔥頭、薑棗煎服,秋冬去薑棗、蔥頭,加木香。身半以上加栝蔞,身半以下宜加射干,治早者即散。

白話文:

癰疽,指的是剛開始時腫脹但還沒有形成膿的病症。《集驗》這本書中討論傷口的方法,有三個專門的名稱:癤、癰、疽。癤這種病症,是從皮膚下面突然長出來的,外表紅腫但沒有根部,腫塊只在皮膚下,大約寬一到二寸,有些微痛,幾天後就會變得比較軟,薄薄的皮膚剝落,開始流出清水,之後會自行破膿。如果不自行破膿,可以用「替針丸」、「拔毒膏」貼上,等膿流出來就痊癒了。

癰這種病症,剛開始時紅腫,且沒有頂點,通常會使用火針來治療,針刺後就能使腫脹消散。如果腫脹不消散,需要深入針刺到根部,腫塊大概有三四寸大。會有發熱、畏寒、口渴的症狀,或者沒有發熱,卻會感到抽搐般的疼痛。四到五天後,按著腫塊會覺得稍微軟了一些。這種病症的毒素氣息較為浮淺,春夏之際適合用「防風敗毒散」,並加上蔥頭、薑棗來煎煮服用。秋冬之際,去掉蔥頭、薑棗,增加「木香」。上半身加「栝蔞」,下半身則加「射乾」。早期治療可以快速消除。

總的來說,這些中醫藥方針對不同類型的癰疽有各自的治療策略,患者需根據自身症狀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
或用追毒丸、返魂丹、復元通氣散微利之。膿成用鈹針破開,或用替針丸咬開。又一等皮色不變,但略微腫,肌肉內痛,夜間痛甚,發熱惡寒,煩渴,此熱毒深,亦名為疽,謂其能傷筋脈骨髓也,日久按之,心中微軟,膿成後用火烙烙開,以決大膿,外用拔毒乳香膏貼之,宜服內托之藥。初發,急用大針於腫硬處針之則散。

疽者,初生白粒如粟米大,便覺癢痛,觸著其痛應心,此疽始發之兆也。急用火針於白粒上針開,或誤觸破,或入湯,便覺微赤腫痛,三四日後不散,根腳赤暈展開,須詳看之,方見其暈闊狹,如闊四五寸左右,渾身發壯熱,微渴,瘡上亦熱,此疽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膿還沒形成,可以用追毒丸、返魂丹、復元通氣散幫助排毒。膿形成之後,可以用鈹針刺破,或者用替針丸幫助膿液排出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但稍微腫脹,肌肉內部疼痛,晚上痛得更厲害,發熱怕冷,口渴,這是熱毒深入,也叫做疽,意思是它能傷到筋脈骨髓。時間久了,按壓腫塊,會感覺心裡發軟。膿形成後,可以用火烙烙開,讓膿液排出,外敷拔毒乳香膏,並服用內托藥物。初期發病時,可以用大針在腫硬的地方刺一下,可以使毒氣散開。

疽剛開始的時候,會長出白色的小點,大小像粟米,會覺得癢痛,碰一下痛感會傳到心臟,這是疽剛開始的徵兆。要趕緊用火針在白點上刺開,如果不小心碰破了,或者碰到水,就會感覺微微發紅腫痛,三四天之後不消退,根部出現紅色暈圈,要仔細觀察,看暈圈的大小,如果像四五寸左右,全身發熱,有點口渴,瘡口也發熱,這就是疽了。

用火針於初起白粒上,刺入一寸余,徑寸之間,四邊刺四處,便用四味紫葛湯淋洗,一日夜共五六次洗之,洗了以軟帛拭乾,看疽上或有漸生白粒,如黍米或多或少,可用銀篦兒挑去,勿令見血,或有少血亦不妨,不見血尤妙。卻用老皮散敷之,用涼水調大鐵箍散圍貼,卻留瘡口,瘡口處,用水調正鐵箍散貼之,未可用膏藥。

如再要洗,須先去圍藥令淨,然後洗之,一次洗,一次點檢,疽上漸生白粒,有則如前挑之,六七日瘡頭無數如蜂房,膿不肯出,仍淋洗、圍貼,冬月用五香連翹湯,大黃一味隨虛實加減;夏秋用黃連羌活散,春末夏初用防風敗毒散,加蔥白、棗煎服,秋去之加木香。若形氣實,脈洪滑有力,痛腫焮開,壯熱便閉,於五利大黃湯、漏蘆湯、返魂丹、追毒丸、復元通氣散,選一藥以通利之。若大便潤,便止藥,四十歲以前可用之,虛弱年老之人,雖有便閉之證,須慎之勿令過也。

白話文:

用火針在剛開始出現的白點上刺入一寸多,在周圍一寸範圍內,四個方向各刺一次。接著用四味紫葛湯淋洗,一天一夜共洗五到六次。洗完之後用柔軟的布擦乾,觀察膿瘡上是否有逐漸生長的白點,大小像黍米一樣,可以多也可以少,可以用銀篦子挑掉,不要讓它流血,即使流少許血也沒有關係,不流血最好。然後用老皮散敷在上面,用涼水調和好的大鐵箍散圍貼,留出瘡口,瘡口處用水調和好的正鐵箍散貼敷,暫時不要用膏藥。

如果需要再次洗滌,必須先將圍貼的藥物去除乾淨,再進行清洗。每次清洗一次就檢查一次,膿瘡上逐漸生長的白點,如果有就按照之前的方式挑掉。六七天后瘡頭上會出現無數像蜂窩一樣的孔洞,膿液卻不願意流出,仍然需要淋洗、圍貼。冬天用五香連翹湯,大黃一味根據虛實情況加減用量;夏天和秋天用黃連羌活散;春末夏初用防風敗毒散,加蔥白、大棗煎服,秋天過去之後加木香。如果體質強壯,脈象洪滑有力,疼痛腫脹發紅,發熱便秘,可以在五利大黃湯、漏蘆湯、返魂丹、追毒丸、復元通氣散中選擇一種藥物來通利。如果大便通暢,就停止服用通便藥物。四十歲以前可以使用這種方法,虛弱年老的人,即使有便秘的症狀,也要謹慎使用,不要過度使用。

瘡熱暈赤焮開圍貼,如赤暈收斂,卻再換鐵箍散,不及用火針,證七八日後,中間初起白粒處,此竅已潰通內大膿,可用皮紙捻小紙紝,捻入竅中令透,漸漸流出,可不用針砭。如要膿透,必以大針刺開,或周圍四五處,其竅四邊如蜂房處,膿不肯出,用正鐵箍散香油調貼。

一證初生白粒,誤觸後,便覺情懷不舒暢,背上沉重,如負五七斤米樣,身體煩疼,胸膈痞悶而躁,飲食無味,怕聞食氣,所謂外如麻,里如瓜者,疽毒深惡,內連腑臟也。三五日內,皆可用烙,於中間左右上下,令毒氣通暢後,膿從諸竅而出。

白話文:

瘡瘍發熱,周圍發紅腫脹,可以用鐵箍散敷貼。如果紅腫消退,就再換鐵箍散,不用火針。如果七、八天后,瘡瘍中間開始出現白色小粒,表示膿液已經形成並即將排出,可以用紙捻或小棉籤插入瘡口,引導膿液流出,不用針灸。如果膿液難以排出,就必須用大針刺破瘡口,或在周圍四五個地方刺破,尤其是在蜂窩狀的部位,膿液容易積聚,可以用鐵箍散和香油調製後敷貼。

如果瘡瘍剛開始出現白色小粒,不小心碰觸後,就會感到不舒服,背部沉重,好像背負了五七斤米一樣,身體疼痛,胸部悶脹煩躁,食慾不振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,這就是所謂的“外如麻,里如瓜”,毒氣深入,連累內臟。在三五天之內,可以用烙鐵在瘡瘍中間左右上下部位烙灼,使毒氣暢通,膿液從瘡口流出。

五六日不散,疽頂生白粒如椒者,數日後漸生多,間有大如蜂房、蓮子者,指捺有膿血而不流,時有清水流出,微腫不突,根腳紅暈,漸漸展開,或癢痛,或不痛,或根腳暈紫赤,焮開至七八寸,疽不甚熱,此證甚重,用紫葛湯加米醋一盞淋洗,可使紅活,如法去白粒,敷老皮散,圍大鐵箍散,瘡口塗正鐵箍散,每用前法,如得根腳紅暈,收疽突,此藥力到,變重為輕。如起第一顆頂上白粒,雖有膿而紝引不透,按之猶硬,或漸不疼,便宜用火烙開透。

若根腳仍舊紫黑,瘡反陷下如牛項之皮,漸變黑色,肌骨腐潰,恍惚沉重,用拔毒乳香膏,貼四邊,仍用大鐵箍散圍,卻用豬蹄湯洗,此數項變證必多,又宜隨證調理,脈若虛弱,便用大料人參、當歸,濃湯調解毒行經之藥。凡癰疽必服萬全散,夏月用桃紅散,服以護心。若見膿之後,當以潰瘍法調理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五、六天瘡傷沒有消散,而且瘡頂出現像胡椒一樣的白色小粒,幾天後這些小粒逐漸增多,有些甚至像蜂窩、蓮子一樣大,用手指按壓會有膿血,但流不出來,偶爾會有清水流出,腫脹輕微不突出,瘡傷根部周圍出現紅暈,逐漸擴散,可能會癢痛,也可能不痛,或者根部周圍的紅暈變成紫紅色,蔓延到七、八寸,瘡傷不太熱,這種情況非常嚴重。可以使用紫葛湯加入米醋一碗沖洗,可以使紅腫消退,按照這個方法去除白色小粒,然後敷上老皮散,圍上大鐵箍散,瘡口塗上正鐵箍散。每次使用上述方法後,如果看到瘡傷根部周圍出現紅暈,並且瘡傷突起,就表示藥物已經發揮作用,病情由重轉輕。

如果瘡傷一開始出現的頂部白色小粒,雖然有膿但沒有完全排出,按壓仍然堅硬,或者逐漸不痛,可以用火烙開來讓膿液排出。

如果瘡傷根部仍然是紫黑色,瘡口反而凹陷下去,像牛脖子上的皮一樣,逐漸變黑,肌肉骨骼腐爛,患者昏昏沉沉,身體沉重,可以使用拔毒乳香膏貼在瘡傷周圍,仍然用大鐵箍散圍住,並且用豬蹄湯洗滌。這幾種變化很多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如果脈搏虛弱,可以使用人參、當歸濃湯調節毒性和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。所有癰疽都要服用萬全散,夏季要服用桃紅散,服用這些藥物可以保護心臟。如果看到膿液出現,就要用潰瘍的治療方法進行調理。

(按《集驗》治法,未可盡據為準繩,更當以後論為主,參酌諸方用之。)

大法腫高焮痛,脈浮者邪在表也,宜托之,如內托復煎散。腫硬痛深,脈沉者邪在內也,宜下之,如黃連內疏湯、仙方活命飲、苦參丸。外無焮腫,內則便利調和者,邪在經絡也,宜調和榮衛,如托裡榮衛湯,白芷、升麻輩。焮痛躁煩,或咽乾作渴者,宜降火,如黃連解毒湯。

白話文:

依照《集驗》記載的治療方法,不能完全當作標準,更應該以後世醫家論述為主,參考各種藥方來使用。

若腫脹高起、紅腫疼痛,脈搏浮動,則病邪在表,應該將邪氣托出去,例如內托復煎散。若腫脹堅硬、疼痛深沉,脈搏沉伏,則病邪在內,應該將邪氣向下引導,例如黃連內疏湯、仙方活命飲、苦參丸。若外部沒有紅腫,但內部通便順暢,則病邪在經絡,應該調和營衛,例如托裡榮衛湯,使用白芷、升麻等藥物。若紅腫疼痛、躁動煩悶,或咽喉乾燥口渴,則應該降火,例如黃連解毒湯。

焮痛發熱,或拘急,或頭痛者,邪在表也,宜散之,如荊防敗毒散、人參敗毒散輩,大痛或不痛者,邪氣實也,隔蒜灸之,更用解毒如仙方活命飲。煩躁飲冷,焮痛,脈數者,邪在上也,宜清之,如清涼飲,或金銀花散。惡寒而不潰者,氣實兼寒邪也,宜宣而補之,如十宣散。

焮痛發熱汗多,大渴便秘,譫語者,結陽證也,宜下之,如黃連內疏湯、破棺丹輩。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,虛也,宜補之,如變證、八物湯、十全大補湯輩。焮痛或不痛,及麻木者,邪氣盛也,隔蒜灸之。腫痛或不作膿者,邪氣凝結也,宜解之,如仙方活命飲。腫痛飲冷,發熱睡語者,火也,宜清之,如清心湯,或防風通聖散加黃連。

白話文:

患處紅腫疼痛伴發燒,或是感到緊繃,或是頭疼,說明病邪在表層,需要散邪,可以服用荊防敗毒散、人參敗毒散等藥物。疼痛劇烈或不痛,表示邪氣實證,可以隔著蒜頭灸患處,並配合活命飲等解毒藥物。如果感到煩躁、想喝冷飲、紅腫疼痛,脈搏跳動快,說明病邪在上焦,需要清熱,可以服用清涼飲或金銀花散。如果畏寒,但沒有化膿,說明體內氣虛兼寒邪,需要宣發補氣,可以服用十宣散。

紅腫疼痛伴發燒、出汗多、口渴便秘、神志不清,這是陽氣鬱結的表現,需要瀉下,可以服用黃連內疏湯、破棺丹等藥物。如果沒有化膿,或化膿但沒有潰破,說明體虛,需要補氣,可以服用八物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藥物。紅腫疼痛或不痛,還伴有麻木,說明邪氣盛,需要隔著蒜頭灸患處。腫痛沒有化膿,說明邪氣凝結,需要解毒,可以服用活命飲。腫痛想喝冷飲、發燒、睡夢中說胡話,這是火熱證,需要清熱,可以服用清心湯或防風通聖散加黃連。

不作膿,或不潰及不斂者,陽氣虛也,宜補之,如托裡消毒散。

潔古云:瘡瘍者,火之屬,須分內外。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,以絕其原也。其脈浮大,當先托裡,恐邪氣入內也。有內外之中者,邪氣至甚,遏絕經絡,故發癰腫。經曰: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此因失托裡,及失疏通,又失和榮衛也。治瘡之大要,須明托裡、疏通、行榮衛三法。

托裡者,治其外之內;流通者,治其內之外;行榮衛者,治其中也。內之外者,其脈沉實,發熱煩躁,外無焮赤痛甚,邪氣深於內也,故先疏通臟腑,以絕其原,(內疏黃連湯。)外之內者,其脈浮數,焮腫在外,形證外顯,恐邪氣極而內行,故先托裡以防其干也,(內托復煎散。)內外之中者,外無焮惡之氣,內亦臟腑宣通,知其在經,當和榮衛也,(當歸黃耆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瘡瘍不化膿,或是不潰爛也不癒合,就代表陽氣虛弱,需要補益,可以服用像托裡消毒散這樣的方劑來補陽氣。

古人說,瘡瘍屬於火,要分內外。如果脈象沉實,就應該先疏通內臟,消除病根。如果脈象浮大,就應該先托裡,防止邪氣入侵內臟。如果內外都有問題,說明邪氣非常嚴重,阻塞經絡,才會引起癰腫。經書上說,營氣不順暢,逆行於肉理,就會生出癰腫。這是因為沒有做到托裡、疏通和調和營衛三法所致。

托裡就是治療外在的內部,疏通就是治療內在的外表,行榮衛就是治療中間。內在的外表,也就是脈象沉實,發熱煩躁,外觀沒有紅腫熱痛,說明邪氣深入內臟,所以要先疏通臟腑,消除病根,可以用內疏黃連湯。外在的內部,也就是脈象浮數,紅腫在外,症狀明顯,說明邪氣很嚴重,可能會深入內部,所以要先托裡,防止邪氣入侵,可以用內托復煎散。內外都有問題,外觀沒有紅腫熱痛,內臟也宣通,說明邪氣在經絡中,就需要調和營衛,可以用當歸黃耆湯。

)用此三法之後,雖未瘥必無變證,亦可使邪氣峻減,而易痊也。東垣云:瘡疽之發,其受之有內外之別,治之有寒溫之異。受之外者,法當托裡以溫劑,反用寒藥,則是皮毛始受之邪,引入骨髓;受之內者,法當疏利以寒劑,反用溫劑托裹,則是骨髓之病,上徹皮毛,表裡通潰,共為一瘡,助邪為毒,苦楚百倍,輕則危殆,重則死矣。

予聞潔古云,瘡瘍之生也,表裡不同,或攻或發,少有差舛、變證,隨能殺人,甚於傷寒也。針灸施治,各隨其宜。所用之藥,又當明人五臟君臣,是其法也。

內疏黃連湯,治嘔噦心逆,發熱而煩,脈沉而實,腫硬木悶,而皮色不變色,根系深大,病遠在內,臟腑秘澀,當急疏利之。

白話文:

使用這三種方法之後,即使病症沒有完全痊癒,也一定不會出現新的病症變化,而且也能夠有效減輕病邪,更容易恢復健康。

東垣說:瘡疽的發生,其病因有內外之分,治療時也要區分寒熱。外感者,應當溫補內裡,如果反用寒藥,就會讓表皮受的病邪侵入骨髓;內感者,應當清利疏通,如果反用溫藥溫補,就會讓骨髓的病症上達皮毛,表裡相通潰爛,共同形成一個瘡,助長病邪毒素,痛苦加倍,輕則危及生命,重則死亡。

我聽說潔古說,瘡瘍的發生,表裡不同,或攻或發,稍有不慎,就會出現病症變化,甚至能致人死亡,比傷寒還要嚴重。針灸治療,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而定。所用的藥物,也要明白五臟的君臣關係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

內疏[黃連湯],主治嘔吐、呃逆、心口反胃,發熱煩躁,脈沉實,腫脹堅硬,悶塞不通,但皮色沒有變化,根系深大,病邪深入內臟,臟腑閉塞不通,應當緊急疏利。

黃連,芍藥,當歸,檳榔,木香,黃芩,梔子,薄荷,桔梗,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

上除檳榔、木香為末外,並銼。每服一兩,水一盞半,煎一盞。先吃一二服,次每服加大黃一錢,再加二錢,以利為度。如有熱證,止服黃連湯,大便秘澀加大黃。如無熱證,止用復煎散,時時呷之,如此內外皆通,榮衛和調,則經絡自不遏絕矣。

內托復煎散,治腫焮於外,根盤不深,形證在表,其脈浮,痛在皮內,恐邪氣盛則必侵於內,急須內托以救其里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芍藥、當歸、檳榔、木香、黃芩、梔子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兩)、連翹(二兩)。

除了檳榔、木香以外,其他藥材都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兩,用一碗半水煎成一碗。先服用一兩次,之後每次增加大黃一錢,再加二錢,直到通便為止。如果出現發熱症狀,就只服用黃連湯;如果大便秘結,就增加大黃的用量。如果沒有發熱症狀,就只服用復煎散,隨時服用,如此內外都能暢通,氣血調和,經絡自然就不會阻塞了。

內托復煎散是用來治療外在的腫脹,根部不深,症狀表淺,脈象浮,疼痛在皮膚內,擔心邪氣旺盛會侵入內部,必須內托藥物來救治內臟。

地骨皮,黃耆,防風(各二兩),芍藥,黃芩,白朮,茯苓,人參,甘草,當歸,防己(各一兩),桂(五錢)

上㕮咀。先將蒼朮一斤,用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蒼朮滓。入前藥十二味,再煎至三四盞,絞取清汁,作三四服,終日服之。又煎蒼朮滓為湯,去滓,再依前煎十二味藥滓,服之。此除濕散鬱熱,使胃氣和平,如或未已,再作半料服之。若大便秘及煩熱,少服黃連湯。如微利,煩熱已退,卻服復煎散半料,如此使榮衛俱行,邪氣不能內侵也。

白話文:

地骨皮、黃耆、防風(各兩錢),芍藥、黃芩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防己(各一錢),桂(五分)。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先將蒼朮一斤,用水五升,煎煮至三升,去除蒼朮渣。再加入之前十二味藥材,繼續煎煮至三四碗,取清汁服用,一天服三次。之後再用蒼朮渣煎煮成湯,去除渣滓,依前法將十二味藥材渣滓再次煎煮,服用。此方能除濕散鬱熱,使胃氣平和,若症狀未改善,可以再服用半劑量。若便秘且伴隨煩熱,可少服黃連湯。若稍有腹瀉,煩熱已退,則服用復煎散半劑量,如此能使氣血運行順暢,邪氣便無法入侵。

當歸黃耆湯,治瘡瘍臟腑已行,而痛不可忍者。

當歸,黃耆,地黃,川芎,地骨皮,芍藥(各半錢)

上㕮咀,水煎服。如發熱,加黃芩。如煩躁不能睡臥者,加梔子。如嘔,則是濕氣侵胃,倍加白朮。上三方,乃易水師弟治瘡之三法,今特列於篇首,而以古今諸方臚列於後,臨病之工詳審脈證而施用之,庶乎可以無失矣。

白話文:

「當歸黃耆湯」適用於瘡瘍傷及臟腑,疼痛難忍的情況。方劑由當歸、黃耆、地黃、川芎、地骨皮、芍藥各半錢組成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服。若患者發熱,可加入黃芩;若煩躁難眠,可加入梔子;若嘔吐,則可能是濕氣侵犯胃部,需加倍白朮。以上三種加減方法,是易水師弟治療瘡瘍的三種常見方法,在此列於篇首。後續將列舉古今各方,醫師需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,選擇適當的藥方治療,才能取得最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