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發表

《內經》曰:汗之則瘡已。東垣云:東南二方者,在人則為丙,小腸熱甲膽風,小腸與膽,皆居其下,其性炎上,其瘡外有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飲食如故,清便自調,知不在裡,非疽瘡也,止癰癤也。小則為癤,大則為癰,其邪所受於下,風濕之地氣,自外而來侵加於身者也。

經云: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諸痛癢瘡,皆屬心火。此瘡自外而入,是丙小腸左邊,入於膽作痛而非癢也。此二方皆主血,血為病必痛。此元氣不足,營氣逆行,其瘡初出,未有傳變,在於肌肉之上,皮毛之間,只於風熱,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矣。宜瀉其風濕熱,醫者只知陰覆其陽則汗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出汗就能治癒瘡傷。東垣認為:東南兩個方位,對應人體就是丙位,小腸熱盛,膽風發作。小腸和膽都位於下焦,其性向上炎熱,瘡瘍在外表現出六經的症狀,內無排泄阻塞,飲食如常,大便自然調節,可知病不在內,不是疽瘡,而是癰癤。小的叫癤,大的叫癰,病邪由下而上,風濕地氣從外而來侵入身體。

經書記載:營氣不順,逆行於肌肉組織,就會生出癰腫。各種疼痛瘙癢瘡傷,都屬於心火所致。這種瘡瘍由外而內,是丙位小腸左側,侵入膽囊導致疼痛而非瘙癢。這兩個方位都主血,血氣有病必會疼痛。這是元氣不足,營氣逆行所致,瘡瘍初起,尚未傳變,位於肌肉表面,皮毛之間,只是風熱,六經循行經絡的部位出現了病變。應該瀉去風濕熱,醫生只知道用陰氣覆蓋陽氣,就會出汗。

此宜發汗者,乃濕熱鬱其手足少陽,致血脈凝逆,使榮衛周身元氣消弱也。其風熱鬱滯於下,其面色必赫赤而腫,微黯色,東方青,埋沒之色也。風木之性上衝,顏必忿色,其人多怒,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,微帶黯色,其瘡之形勢,亦奮然高起,結硬而作痛也,其脈止在左手,左手主表,左寸外洪緩,左關洪緩而弦,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,皮膚之間,宜急發其汗而通其榮衛,則邪氣去矣。以托裡榮行湯主之。

劉宗厚曰:前論大要三法即此。瘡宜汗之,及先托裡,恐邪氣入內,言外因也。宜先疏內,以絕其源,言內因也。當和榮衛,謂不內外因之證也。故瘡之發於皮表者,因大略言汗,其汗下和之間,然亦有外治之次第焉。如郭氏治驗云:一婦人五十九歲,右耳下天容穴間,患一疔瘡,其頭黑大黶,四邊泡起,黃水時流,渾身麻木,發熱譫語,時時昏沉,六脈浮洪,用烏金散汗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要發汗,是因為濕熱停滯在手足少陽經脈,導致血脈凝滯,使全身元氣衰弱。由於風熱鬱結在下,患者面色會發紅腫脹,略帶暗沉,就像東方青色,被掩蓋的顏色一樣。風木的特性向上衝,所以臉色會顯得憤怒,患者也容易發怒。瘡瘍的顏色也呈現紅腫堅硬,略帶暗沉,形狀隆起,堅硬疼痛。脈象停留在左手,左手主表,左寸脈洪大而緩,左關脈洪大而弦,說明外邪停滞在血脈和皮膚之間,應該儘快發汗,疏通榮衛,這樣邪氣就會消散。可以用托裡榮行湯來治療。

劉宗厚說:前面論述的主要方法就是這三點。瘡瘍應該發汗,並且先托裡,因為害怕邪氣入侵內部,這是指外因。應該先疏通內部,以斷絕病根,這是指內因。要調和榮衛,是指既無外因也無內因的證狀。所以瘡瘍發於皮膚表面,總的來說應該發汗,發汗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內外兼顧。但是外治也有它的順序。像郭氏治療經驗中所說:一位婦女,59 歲,右耳下天容穴附近,長了一個疔瘡,頭部又黑又大,周圍起泡,黃水不斷流出,全身麻木,發熱神志不清,時而昏沉,脈象浮大,用烏金散發汗治療。

就以鈚針,先刺瘡心不痛,周遭再刺十餘下,紫黑血出,方知疼痛,就以寸金錠子,紝入瘡內,外用提丁錠子,放於瘡上,膏藥貼護,次日汗後,精神微爽,卻用破棺丹下之,病即定,其疔潰動。後用守效散貼塗,紅玉錠子紝之,八日其疔自出矣。茲所謂審脈證汗下之間,外治次第如此。

殊勝不察脈證,但見發熱譫語,便投涼劑與下,或兼以香竄之藥,遂致誤人者遠矣。

白話文:

用針先刺患處中心,不痛,再在周圍刺十多下,直到流出紫黑色的血,才感到疼痛。接著將寸金錠子塞入傷口,外面敷上提丁錠子,用膏藥固定。第二天出汗後,精神稍有好轉,就服用破棺丹,病情穩定,疔瘡也開始化膿。之後再敷上守效散,並塞入紅玉錠子,八天後疔瘡自行排出。這就是根據脈象和病情變化,採用外治法的一種方法。

有些醫生不仔细辨别脉象和症状,只看到病人发热神志不清,就胡乱使用清热解毒药或香窜类的药物,最终误了病人,这样的情况很多。

丹溪曰:癰疽因積毒在臟腑,非一朝夕,今發於外宜以標本為治,當先助氣壯胃,使根本堅固,而以行經活血為佐,參以經絡、時令,使毒氣外發,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黃、桂枝之意。施治之早,可以內消,此乃內托之本意也。

托裡榮衛湯,治癰疽疔腫。及無名腫毒。

桂枝(七分),人參,黃耆,紅花,蒼朮柴胡,連翹,當歸身,羌活,黃芩,防風,甘草(炙,各一錢)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說:癰疽是因體內積聚的毒素在臟腑中久積而成,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。如今毒素發於外,應以標本兼治。當先要扶助正氣,增強脾胃功能,使身體根本堅固,再輔以行經活血的藥物,並根據經絡、時令等因素,使毒氣外發,這正是仲景先生解表時使用麻黃、桂枝的用意。治療得早,毒素便可內消,這正是內托法治病的根本道理。

托裡榮衛湯,適用於治療癰疽、疔腫以及無名腫毒。

藥方:

桂枝(七分)、人參、黃耆、紅花、蒼朮、柴胡、連翹、當歸身、羌活、黃芩、防風、甘草(炙,各一錢)

上作一服,水一盅、酒一盅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

加味當歸飲子,治諸瘡瘍,諸痛癢瘡皆屬心火。火鬱則發之。

當歸,生地黃,升麻(各五錢),防風(二錢五分),荊芥穗,何首烏(各二錢),紫胡,白芍藥,川芎,羌活,黃耆(各二錢),紅花,蘇木,甘草(各一錢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。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。食遠服。沐浴取微汗效速,使血氣通和,服之應效。

白話文:

取以上藥材各適量,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兩碗水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至八分滿,飯後服用。可配合沐浴,微出汗效果更快,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於療效。

人參敗毒散

人參,獨活,柴胡,桔梗(炒),羌活,枳殼(麩炒),茯苓,川芎,前胡,甘草(各一錢)
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煎一盅。服後服內托復煎散。

郭氏神效烏金散,治癰疽、疔腫、時毒、附骨疽、諸惡瘡等證。若瘡黑陷如石堅,四肢冷,脈細,或時昏昧,譫語、循衣,煩渴,危篤者,服此汗之瘡起。

白話文:

人參敗毒散

**藥材:**人參、獨活、柴胡、桔梗(炒)、羌活、枳殼(麩炒)、茯苓、川芎、前胡、甘草(各一錢)

**製法:**將以上藥材混合,做成一劑。取水兩盅,加入薑三片,煎煮至一盅,服用。服藥後再服用內托復煎散。

郭氏神效烏金散

**主治:**癰疽、疔腫、時毒、附骨疽、諸惡瘡等症。

**適用症狀:**若瘡口發黑凹陷如石頭般堅硬,四肢冰冷,脈象細弱,或時昏迷不清,胡言亂語,摸著衣服,口渴,病情危重等。

**功效:**服用此方後可促進出汗,使瘡瘍復起。

蒼耳頭(端午日午時收),小草烏頭,火麻頭(火日收),木賊(去節),蛤蟆頭,樺皮節(酥炙),麻黃(去根、節)

上曬乾,各等分。同入瓷器內,鹽泥固濟,炭火內從早煆至申分,如黑煤色為度,碾為末。每服二錢,病重者三錢,用熱酒調下;未汗再一服,如汗乾,卻服解毒疏利之藥。如修合此藥,必選天晴、好日,於靜室中,勿令雞犬、貓畜,及陰人見也。又名首功玄黑散。

奪命丹,治諸般腫毒、疔疽、惡瘡。

白話文:

【蒼耳頭(端午日午時收取),小草烏頭,火麻頭(在火日收取),木賊(去掉節),蛤蟆頭,樺皮節(酥炙),麻黃(去掉根、節)】

以上曬乾後,各自等量。然後一起放入瓷器內,用鹽泥密封,放在炭火中從早晨一直烤到申時,直到變成像黑煤的顏色爲止,再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病情嚴重的則服用三錢,用熱酒調服。如果沒出汗,則再服用一次,如果汗幹了,則服用解毒疏通的藥物。如果要製作這種藥,一定要選擇晴朗的好日子,在安靜的房間裏進行,不要讓雞犬、貓畜,以及不吉利的人看到。又名爲「首功玄黑散」。

【奪命丹】,治療各種腫毒、疔瘡、惡瘡。

蟾酥,輕粉(各五分),硃砂(三錢),白礬(枯),寒水石,銅綠(各一錢),蝸牛(三十一粒,另研),乳香,沒藥,麝香(一錢)

上件為細末。將蝸牛另碾一處丸,如丸不就,用好酒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一丸,生蔥三五莖,嚼極爛,吐於手心,包藥在內,熱酒和蔥送下,如重車行五七里,汗出為效。重者,再服一、二丸。

白話文:

將蟾酥、輕粉各五分,硃砂三錢,白礬(枯)、寒水石、銅綠各一錢,蝸牛三十一粒研碎,乳香、沒藥、麝香一錢,以上所有藥材研成細末。另外將蝸牛單獨研成丸狀,如果無法成丸,就用好酒糊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般。每次服一丸,生蔥三到五根,嚼到極爛,吐在手心,用蔥包住藥丸,熱酒和蔥一起送服。如果像重車行駛五到七里般,出汗則為有效。症狀嚴重者,可再服一到兩丸。

蟾酥丸,治疔黃,一切惡瘡。

川烏,蓮花蕊,硃砂(各一錢半),乳香,沒藥(各二錢),輕粉,蟾酥(各一錢),麝香(五分)

上為細末。糊為丸,豌豆大。每服一丸,病重者二丸。依前法服,取汗。

上三方,郭氏稱為首藥,皆主乎發散。首出太陽例,後二方出少陰例,然皆劫劑也,智者當較輕重陰陽之分,取擇用之。

寸金丹,二名返魂丹,三名再生丸,四名追命丹,五名延壽丸,六名來蘇丸,七名知命丸,八名得道丸,非人勿示此方。若有人患瘡,身未爛者,與三丸服之,嚥下便活。如口噤,但斡開牙關,研化三丸,灌下喉中立生。此方治發背、腦疽、癰腫、偏身附骨腫痛。先覺時飲水,口中煩渴發熱,四肢沉重,體壯熱。

白話文:

蟾酥丸,用來治療疔瘡,以及各種惡性的瘡傷。

配方:川烏、蓮花蕊、硃砂(各一錢半)、乳香、沒藥(各二錢)、輕粉、蟾酥(各一錢)、麝香(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糊狀物做成丸子,大小如豌豆。每次服用一丸,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兩丸。依照之前的方法服用,引發出汗。

上面這三種藥方,郭氏稱之為首藥,都以發散為主要功效。第一個藥方出自太陽經,後兩個藥方出自少陰經,但都是劫藥。聰明的人應該要考慮清楚陰陽的輕重之分,選擇適合的藥方服用。

寸金丹,又名返魂丹、再生丸、追命丹、延壽丸、來蘇丸、知命丸、得道丸,此方不可隨意傳授他人。如果有人患有瘡傷,尚未潰爛,可以服用三丸,吞下之後就能痊癒。如果病人嘴巴緊閉,可以打開牙關,將三丸研磨成粉,灌入喉嚨中,就能立馬生長。此方可以治療發背、腦疽、癰腫、偏身附骨腫痛。病患剛開始會感覺口渴、發熱、四肢沉重,體溫升高。

麝香(一分),南乳香,烏金石,輕粉,雄黃,狗寶,沒藥(各一錢),蟾酥(二錢),粉霜,黃臘(各三錢),硇砂(五錢),鯉魚膽,狗膽(各一個,乾用),金頭蜈蚣(七條,全者,酥炙黃色),頭首男孩兒乳(一合)

上件為細末。除黃臘、乳汁二味,熬成膏子,同和丸如綠豆大;小兒丸如芥子大。每服一丸,病重者,加三丸,白丁香七個。研爛,新汲水調送下,用衣服蓋之睡,勿令透風,汗出為度。大段疼痛,如無頭瘡腫,不過三服立效。眼藥後吃白粥、瓜齏,就睡大妙。

白話文:

將麝香、南乳香、烏金石、輕粉、雄黃、狗寶、沒藥各取一錢,蟾酥取二錢,粉霜、黃臘各取三錢,硇砂取五錢,鯉魚膽、狗膽各一個(乾燥後使用),金頭蜈蚣七條(完整,用油炸至黃色),以及頭首男孩兒乳一合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。除了黃臘和乳汁,將其他藥材熬成膏狀,與研磨好的藥粉混合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小兒則製成芥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病情嚴重者可加服三丸,並搭配研磨好的白丁香七個。用新汲取的清水送服藥丸,服用後蓋好衣服睡覺,避免風吹,直到出汗為止。對於疼痛劇烈、無頭瘡腫等症狀,通常服用三劑即可見效。服藥後食用白粥和瓜齏,然後睡覺效果最佳。

烏金散,治疔毒腫痛。

牙皂(四分),人言(制),蟾酥,麝香(各五分),血餘(煅過),蛇蛻(煅過),蜂房(煅,各一錢),蟬蛻(酒洗),血竭,乳香(炙),殭蠶(炒去絲,各二錢),辰砂(研,水飛),雄黃,穿山甲(炙黃,各二錢五分),全蠍(三錢,湯泡七次),天龍(四錢,酒炙去頭足),川烏尖,沒藥(炙)

上各為細末,稱准分兩,和勻。每服三分,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,取汗為度。

白話文:

烏金散

功效: 治疔毒腫痛。

組成:

  • 牙皂(四分,研磨成粉)
  • 人言(五分,製備方法不詳,可能是指人參,需進一步確認)
  • 蟾酥(五分)
  • 麝香(五分)
  • 血餘(一錢,煅燒後研磨成粉)
  • 蛇蛻(一錢,煅燒後研磨成粉)
  • 蜂房(一錢,煅燒後研磨成粉)
  • 蟬蛻(一錢,用酒浸泡後晾乾)
  • 血竭(二錢)
  • 乳香(二錢,用火炙烤)
  • 殭蠶(二錢,炒去絲後研磨成粉)
  • 辰砂(二錢五分,研磨成粉,用清水漂洗)
  • 雄黃(二錢五分)
  • 穿山甲(二錢五分,炙黃後研磨成粉)
  • 全蠍(三錢,用熱水浸泡七次)
  • 天龍(四錢,用酒浸泡後除去頭足)
  • 川烏尖(用量不詳)
  • 沒藥(用量不詳,用火炙烤)

用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稱取二兩。每次服用三分,用赤砂糖調和蔥頭酒送服,服用至出汗為止。

勝金丹,治症同前。

麝香,白砒(制各五分),蟾酥(一錢),雄黃,辰砂,乳香,沒藥,血竭(各一錢五分),全蠍(泡,炙)

上為細末,炙和勻。服法同前。

奪命丹,治證同前。

輕粉,麝香,白砒(制,各五分),白礬(煅),辰砂(為衣),血竭(各一錢),蟾酥(乾者二錢,酒化入藥),銅綠,寒水石(煅),乳香,沒藥,雄黃(各二錢),蝸牛(二十一個,連殼)

上為末。先將蝸牛研爛如泥,勻和前藥為丸,如綠豆大。如丸不就,加好酒打三五百下。每服二三丸,先用蔥白三寸與病者嚼爛,吐於男左女右手心,將藥丸裹入蔥白,用無灰酒三四盞,溫熱送下,被蓋取汗為度。重者不過三服。

白話文:

【勝金丹】,治療症狀相同。

麝香,【白砒】(製備後五分),蟾酥(一錢),雄黃,辰砂,乳香,沒藥,血竭(各自一錢五分),全蠍(浸泡,炙烤)

以上材料磨成細粉,與炙烤後混合均勻。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。

【奪命丹】,治療症狀相同。

輕粉,麝香,白砒(製備後五分),白礬(煅燒),辰砂(作為包衣),血竭(各自一錢),蟾酥(乾燥者二錢,用酒溶解後加入藥物),銅綠,寒水石(煅燒),乳香,沒藥,雄黃(各自二錢),蝸牛(二十一個,連殼)
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。首先將蝸牛研磨成泥狀,與前面的藥物均勻混合成為丸狀,大小如綠豆。如果丸狀物不成形,可以添加好酒拌打三五百下。每次服用二至三粒,先讓病人咀嚼蔥白三寸,然後吐在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心,將藥丸包裹在蔥白中,使用無灰酒三四盞,溫熱送下,並覆蓋被子直到發汗為止。病情嚴重的患者最多服用三次。

上自烏金散以下,皆治毒瘡初發,憎寒壯熱面赤,身拘急疼痛者,取汗之峻劑。東垣雖左袒汗而托裡榮衛,一方則固。丹溪所謂,助氣壯胃,使根本堅固,而以行經活血為佐者也,與烏金、奪命之取汗異矣。當歸飲子亦同此意,而微有氣血溫涼之分焉,故與敗毒散同列為發表之方。

而後所列東垣分經諸方,則正丹溪所云云,雖曰解表,不以取汗為功,尤可師法,學者詳之。

〔垣〕,通父家翟梗,於尻臀上足太陽經生癰,堅硬腫痛大作,左右尺脈俱緊,按之無力。

內托羌活湯

白話文:

從烏金散以下的藥方,都用來治療毒瘡剛發作,畏寒發熱、面紅、身體僵硬疼痛的症狀,屬於發汗的峻猛藥劑。東垣先生雖然主張發汗,但更重視裡面的營衛,這一點與別家醫書一致。丹溪先生說,這些藥方能夠幫助氣血、壯大脾胃,使根本堅固,然後再用行經活血的方法作為輔助,這與烏金、奪命等發汗藥方不同。當歸飲子也是同樣的道理,只是稍微側重於氣血溫涼,因此與敗毒散一同列為發表藥方。

接下來列出的東垣先生分經的藥方,正是丹溪先生所說的那種,雖然也屬於解表,但並不以發汗為主要功效,尤其值得學習,學者們應該仔細研究。

有一位叫翟梗的人,屁股上足太陽經長了癰疽,又硬又腫,疼痛劇烈,左右尺脈都緊,按下去沒有力氣。

內托羌活湯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的。

羌活,黃柏(酒洗,各二錢),防風,藁本,連翹,當歸(各一錢),肉桂(三分),甘草(炙),蒼朮,陳皮(各五分),黃耆(一錢五分)

上作一服,酒二大盞,水一大盞,煎至一盞。去渣,熱服空心。以夾被蓋覆其癰,使藥行罷去之,一服愈。

〔丹〕,王姑丈七十餘,患項疽,脈實而稍大,此因憂悶而生,太陽經治之。

歸頭(二錢),黃柏(一錢半,酒),黃耆,羌活,地黃(酒),黃芩(酒炒),桔梗(一錢),黃連(酒炒),連翹,防風,甘草(生),人參,陳皮,防己,澤瀉(五分)

白話文:

羌活、黃柏(酒洗)、防風、藁本、連翹、當歸各一錢,肉桂三分,甘草(炙)、蒼朮、陳皮各五分,黃耆一錢五分,共製成一劑藥。用酒兩大盞、水一大盞煎煮,煎至一盞後去渣,熱服空腹。用被子蓋住患處,讓藥力發揮,一劑即可痊癒。

王姑丈七十多歲,患有頸部膿腫,脈象實而略大,這是因為憂鬱悶悶不樂而引起的,屬於太陽經病證,可用以下藥方治療:歸頭二錢,黃柏(酒浸)一錢半,黃耆、羌活、地黃(酒浸)、黃芩(酒炒)、桔梗一錢,黃連(酒炒)、連翹、防風、甘草(生)、人參、陳皮、防己、澤瀉各五分。

白水煎服。

淨腋湯,治皮膚癢,腋下瘡,背上瘡,耳聾耳鳴。

麻黃,草蔻,防風,柴胡,黃芩(酒),蒼朮(各一錢),桂枝,羌活(各二錢),桔梗,甘草,生地(各五分),當歸梢(七分),紅花(少許),升麻(半分),連翹(一錢半)

上銼如麻豆大,都作一服。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。

尹老,家素貧寒,形志皆苦,於手陽明經分出癰,第四日忽腫,幼有㿗疝,其臂外皆腫痛,先腫在陽明。左右寸皆短,中得之俱弦,按之洪緩有力,此癰得自八風之變,以脈斷之,邪氣在表,然其證大小便如故,飲食如常,腹中和,口知味,知不在裡也,不惡風寒,止熱躁,脈不浮,知不在表也,表裡既和,知邪止在經脈之中,凝滯為癰,出身半以上,風從上受之也,故與卻寒邪,和經脈中氣血,使無凝滯也。

白話文:

淨腋湯可以用來治療皮膚搔癢、腋下和背上的瘡以及耳聾耳鳴。將麻黃、草蔻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芩(酒浸)、蒼朮(各一錢)、桂枝、羌活(各二錢)、桔梗、甘草、生地(各五分)、當歸梢(七分)、紅花(少許)、升麻(半分)、連翹(一錢半)等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混合成一劑。用兩大碗水煎煮,煮至剩下一碗,去渣,稍微溫熱後服用。

尹老家境貧寒,身心飽受折磨,患了手陽明經脈的癰疽,第四天突然腫起。他從小就有疝氣,手臂外側都腫痛,一開始是陽明經脈腫起。左右兩側寸關脈都短,脈象弦緊有力,而且洪大而緩慢。這是因為他受到八風的侵襲而導致的癰疽,從脈象可以判斷出邪氣在表層。但是他的大小便正常,飲食正常,肚子舒服,也能吃出味道,說明邪氣不在裡。他不怕風寒,也不熱躁,脈象不浮,說明邪氣也不在表。表裡都和緩,說明邪氣停留在經脈之中,凝聚成癰疽。病變從身體一半以上開始,說明是風從上面侵入。因此要給他用藥驅散寒邪,調和經脈中的氣血,使其不再凝滯。

白芷升麻湯

白芷(七分),升麻,桔梗(各五分),甘草(炙),黃芩(生),歸梢,生地(各一錢),酒黃芩,黃耆,連翹(各二錢),中桂(少),紅花(少)

上水酒各一盞,同煎至一盞。臨臥熱服,一服愈。此證雖曰經脈之中,然得之自八風之變,其藥制度皆發表之意。

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,瘡頂陷下,作黑眼子,其脈弦洪,按之細小。

升麻,連翹,葛根(各一錢半),肉桂(三分),黃耆,歸身,甘草(炙,各一錢),黍黏子(五分),黃柏(二錢)

白話文:

白芷升麻湯用白芷七分,升麻、桔梗各五分,甘草(炙)、黃芩(生)、歸梢、生地各一錢,酒黃芩、黃耆、連翹各二錢,肉桂、紅花少許,水酒各一盞,煎至一盞,臨睡前溫服,一劑即可痊癒。這種病雖然在經脈中,但源於外感風邪,藥方都以發散表邪為主。

患者為女性,兩乳之間長有黑色頭瘡,瘡頂凹陷,像黑眼珠一樣,脈象弦洪,按之細小。

改用升麻、連翹、葛根各一錢半,肉桂三分,黃耆、歸身、甘草(炙)各一錢,黍黏子五分,黃柏二錢。

上作一服。水一盞,酒半盞,煎至一盞,二服愈。

〔羅〕,汗之則瘡已。丁巳年,委予從軍。回住曹州,有趙同知舅,經歷。病頭面赤腫,耳前後尤甚,疼痛不可忍,發熱惡寒,牙關緊急,涕唾稠黏,飲食難下,不得安臥。一瘍醫,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,腫赤不減,其痛益甚,不知所由然。予往診視,其脈浮緊,按之洪緩,此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熱不得升,聚而赤腫。經云:天寒地凍,則水冰。人氣在中,皮膚致,腠理閉,汗不出,血氣強,內堅澀,當是之時,善行水者不能注冰,善穿地者不能鑿凍,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,必待天溫冰釋,凍解而水可行,地可穿,人脈亦猶是也。又曰:冬月閉藏,水冰地坼,故用藥多而少針石也,宜以苦溫之劑,溫經散寒則已,所謂寒致腠理,以苦發之,以辛散之也,宜以托裡溫經湯。麻黃苦溫發之者也,故以為君;防風辛溫散之者也,升麻苦平、葛根甘平解肌出汗,專治陽明經中之邪,故以為臣;血流而不行者則痛,以香白芷、歸身辛溫,以破血散滯;濕熱則腫,蒼朮苦甘溫,體輕浮,力雄壯,能泄皮膚腠間濕熱;人參、甘草甘溫,白芍藥酸微寒,調中益氣,使托其里也,故以為佐。各銼如麻豆大,同秤水煮餌之,以薄衣覆其首,以厚被覆其身,且臥於暖處,則經血溫,腠理開,寒乃散,陽氣伸,大汗出,腫減八九;再服去麻黃、防風,加連翹、黍黏子,痛腫悉去,經言汗出則瘡已,信哉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一剂药,水一杯,酒半杯,煎至一杯,服用两次即可痊愈。

我曾亲眼见过一位病人,患了头面赤肿,耳前后尤其严重,疼痛难忍,发热恶寒,牙关紧闭,鼻涕唾液粘稠,饮食困难,无法安睡。一位庸医在他肿胀的地方扎了四五百针,肿胀和发红并没有减轻,疼痛反而更加严重,真是不知所措。我前去诊断,发现他的脉象浮紧,按之洪缓,这是寒气覆盖皮毛,郁结经络,热气无法上升,聚集而导致肿胀。经书上说:“天寒地冻,水就会结冰。人的气机在体内,皮肤致密,毛孔闭塞,汗液无法排出,血气旺盛,内部坚硬,在这种情况下,善于行水的也不能注水到冰中,善于掘地的也不能凿开冻土,善于用针的也不能治疗四厥,必须等到天气变暖,冰融化,冻土解冻,水才能流动,土地才能开挖,人体经脉也是如此。”又说:“冬月闭藏,水结冰,土地裂开,因此用药多而少用针石,宜用苦温的药物,温经散寒就可以了,所谓寒气致使腠理闭塞,用苦寒药物来发散,用辛温药物来散寒,应该服用温经汤。麻黄苦温发散,所以为君药;防风辛温散寒,所以为臣药;升麻苦平、葛根甘平解肌出汗,专门治疗阳明经中的邪气,所以为臣药;血流不通则痛,所以用香白芷、当归身辛温,以破血散滞;湿热则肿,所以用苍术苦甘温,体轻浮,力雄壮,能泄去皮肤腠理间的湿热;人参、甘草甘温,白芍药酸微寒,调中益气,使药力托于里,所以为佐药。将所有药物研成麻豆大小,同等重量的水煎煮服用,用薄衣盖住头部,用厚被盖住全身,并卧于温暖的地方,这样经血就会温热,毛孔就会开张,寒气就会散去,阳气就会伸展,大量出汗,肿胀就会减轻八九成;再次服用时去掉麻黄、防风,加入连翘、黍黏子,疼痛肿胀都会消失。经书上说汗出则疮已,真是诚不欺我!”

托裡溫經湯,治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不得伸越,熱伏榮中,聚而赤腫,痛不可忍,惡寒發熱,或相引肢體疼痛。

麻黃(去根、節),白芷,當歸(各二錢),防風(去蘆),葛根(各三錢),升麻(四錢),甘草(炙),白芍藥(各一錢半),人參,蒼朮(各一錢)
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秤一兩,水二盞,先煮麻黃令沸熟去沫,再下余藥,同煎至一盞,去渣。大溫服訖,臥於暖處,即以綿衣覆之,得汗而散。

〔垣〕,蒲津,王世祥,年七十。感寒濕地氣,二月間得附骨癰,於左腿外側足少陽之分,少侵足陽明分,闊六七寸,長一小尺,堅硬漫腫,不辨肉色皮澤,深以指按,至骨大痛,又行步作痛,與藥下咽,疼痛立止,二日後柔軟而腫消矣。

白話文:

托裡溫經湯

治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不得伸越,熱伏榮中,聚而赤腫,痛不可忍,惡寒發熱,或相引肢體疼痛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:治療由於寒氣侵襲皮毛,導致經絡阻塞不通,熱氣鬱積在身體內部,造成局部紅腫疼痛,伴隨惡寒發熱,或者引發四肢疼痛的病症。

麻黃(去根、節),白芷,當歸(各二錢),防風(去蘆),葛根(各三錢),升麻(四錢),甘草(炙),白芍藥(各一錢半),人參,蒼朮(各一錢)

這列出了托裡溫經湯的藥材組成,以及各藥材的用量。
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秤一兩,水二盞,先煮麻黃令沸熟去沫,再下余藥,同煎至一盞,去渣。大溫服訖,臥於暖處,即以綿衣覆之,得汗而散。

這段描述了托裡溫經湯的煎煮方法和服藥注意事項。

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服一兩,用兩杯水,先將麻黃煮沸後去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一起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。服用時溫熱,服藥後臥於溫暖處,蓋上棉被,待出汗後症狀即可緩解。

〔垣〕,蒲津,王世祥,年七十。感寒濕地氣,二月間得附骨癰,於左腿外側足少陽之分,少侵足陽明分,闊六七寸,長一小尺,堅硬漫腫,不辨肉色皮澤,深以指按,至骨大痛,又行步作痛,與藥下咽,疼痛立止,二日後柔軟而腫消矣。

這段文字記載了一個患者服用托裡溫經湯後病症痊癒的案例。

王世祥,70歲,居住蒲津。二月間因感受寒濕之氣,患上附骨癰,病灶位於左腿外側足少陽經脈分佈區,並略微侵犯到足陽明經脈,腫塊長約一尺,寬約六七寸,堅硬腫脹,看不清皮膚顏色,按壓至骨頭處疼痛劇烈,行走時也疼痛難忍。服用托裡溫經湯後,疼痛立即止住,兩天後腫塊軟化,腫脹消退。

總而言之,這段文字介紹了托裡溫經湯的組成、製作方法、服藥注意事項以及療效。通過案例說明,可以看出托裡溫經湯對於寒濕所致的經絡阻塞、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。

內托黃耆酒煎湯

柴胡,黍黏子(各錢半),連翹,肉桂(各一錢),黃耆,當歸梢(各二錢),黃柏,甘草(炙,各五分),升麻(七分)

作一帖。好酒一盞半,煎至一盞,大溫空心食消盡服之,少時以早膳壓之,使不令大熱上攻,犯上中二焦也。

賈德茂男,十歲。四月天氣大熱,於左足大腿近膝股內,足厥陰肝之經,少侵足太陰脾之經分,出附骨疽,不辨肉色,漫腫,皮澤木硬,痛勢甚大,其脈在三部細弦,按之洪緩,略有力。

內托黃耆柴胡湯

黃耆(二錢),柴胡梢(一錢),羌活(五分),連翹(一錢二分),肉桂(三分),土瓜根(酒製,一錢),生地(一錢),黃柏(酒洗,三分),當歸尾(七分半)

白話文:

內托黃耆酒煎湯,用柴胡、黍黏子各半錢,連翹、肉桂各一錢,黃耆、當歸梢各二錢,黃柏、甘草(炙)各五分,升麻七分,共為一帖。用好酒一盞半,煎至一盞,大溫空心服下,少時再用早膳壓制,避免藥力過於猛烈,向上攻衝,損害上中二焦。

賈德茂的兒子,十歲。四月天氣炎熱,左足大腿靠近膝蓋的內側,足厥陰肝經受侵,稍微影響到足太陰脾經,長出附骨疽,無法辨別肉色,腫脹漫延,皮膚木質化,疼痛劇烈。脈象三部細弦,按之洪緩,略有力。

內托黃耆柴胡湯,用黃耆二錢,柴胡梢一錢,羌活五分,連翹一錢二分,肉桂三分,土瓜根(酒製)一錢,生地一錢,黃柏(酒洗)三分,當歸尾七分半。

上作一服。酒一盞,水三盞,煎至一盞。空心熱服,一服愈。

上方皆東垣及羅謙甫、丹溪隨癰疽所發分野制之也,其方皆以發表為先,不過一二服而愈。如癰疽發在太陽經分野,必用防風、羌活;陽明經分野,必用香白芷、升麻;少陽經分野,必用柴胡;太陰經分野,必用芍藥、升麻;少陰經分野,必用獨活;厥陰經分野,必用青皮、柴胡,皆以桂佐之。

身半以下者,必用酒、水多,熟煎之,空心服,使藥下行,身半以上者,必用酒、水少,帶生煎之,臨臥服,使藥上行。脈細小無力,必於本經藥中加辛熱劑,脈洪大有力,必於本經藥中加苦寒劑。隨證加減,活潑潑地,其效如神,真良醫也。

白話文:

製作一剂药,用酒一杯,水三杯,煎煮至剩一杯。空腹服用,一剂即可痊愈。

这些方剂都是东垣、罗谦甫、丹溪根据痈疽发病的经络部位而制定的,都以发表为主,通常服用一两剂便可治愈。例如痈疽发在太阳经部位,就必须使用防风、羌活;阳明经部位,就必须使用香白芷、升麻;少阳经部位,就必须使用柴胡;太阴经部位,就必须使用芍药、升麻;少阴经部位,就必须使用独活;厥阴经部位,就必须使用青皮、柴胡,并都以桂枝佐之。

若痈疽发于身体下半部,则需用酒、水较多,熟煎服用,空腹服用,使药物下行;若痈疽发于身体上半部,则需用酒、水较少,带生煎服用,临睡前服用,使药物上行。脉细小无力,则需在本经药中加入辛热药;脉洪大有力,则需在本经药中加入苦寒药。根据症状灵活加减,药效神奇,堪称良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