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1)
卷之一 (11)
1. 辛涼解表
脈有力而數者,春夏者宜之。其藥則前條東垣、謙甫、丹溪諸方(除托裡溫經湯),皆是也。
〔丹〕,呂孺人,惡寒發熱,腹上有小疽,此血少有熱,與此藥。
白朮,川芎(三錢),赤芍藥,連翹(二錢半),陳皮,黃芩,防風(二錢),木通(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,分五帖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脈有力而數者,春夏者宜之。其藥則前條東垣、謙甫、丹溪諸方(除托裡溫經湯),皆是也。
意思:脈象有力而跳動頻率快的病人,在春夏季節適合用藥治療。至於藥方,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東垣、謙甫、丹溪等醫家的方劑,除了托裡溫經湯以外,其他方子都適用。
〔丹〕,呂孺人,惡寒發熱,腹上有小疽,此血少有熱,與此藥。
意思:這是丹溪先生的醫案,一位名叫呂孺人的病人,症狀是畏寒發熱,腹部有小膿包,這是由於血虛而有熱證,可以用下面的藥方治療。
白朮,川芎(三錢),赤芍藥,連翹(二錢半),陳皮,黃芩,防風(二錢),木通(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,分五帖,水煎服。
意思:藥方如下:
- 白朮、川芎各三錢
- 赤芍藥
- 連翹二錢半
- 陳皮、黃芩、防風各二錢
- 木通一錢半
- 甘草五分
將藥材分成五帖,用水煎煮服用。
又治一好酒老媼腦疽,脈弦緊急且澀,用大黃,酒煨、細切,酒拌炒為末,又酒拌炒人參,人姜煎調一錢重,過兩時再與,得睡而上半身汗,睡覺病已,亦辛涼解表之意。
當歸拈痛湯,治一切風濕熱毒,浸淫瘡瘍,下注濕毒,腳膝生瘡赤腫,裡外兼瘡,膿水不絕,或癢或痛,脈沉緊實數動滑者,並宜服之。
羌活,人參,苦參(酒製),升麻,葛根,蒼朮(各二錢),甘草(炙),黃芩(酒製),茵陳葉(酒炒,半兩),防風,當歸身,澤瀉,知母(酒製),豬苓(各三錢),白朮(一錢半)
白話文:
曾經治療一位嗜酒的老婦人患有腦疽,脈象弦緊而澀,就用大黃酒煨、細切、酒拌炒成粉,又用酒拌炒人參,和人參、生薑煎成一錢重的湯藥,隔兩個小時再服用,患者服用後昏睡並流出上半身的汗,睡醒之後病症也好了。這也是利用辛涼解表的方法來治療。
當歸拈痛湯可以治療各種風濕熱毒引起的浸淫瘡瘍,下注濕毒,腳膝生瘡紅腫,裡外兼有瘡口,膿水不斷流出,或癢或痛,脈象沉緊實數而滑的症狀,都適合服用這個方子。
藥方組成:羌活、人參、酒製苦參、升麻、葛根、蒼朮(各二錢)、炙甘草、酒製黃芩、酒炒茵陳葉(半兩)、防風、當歸身、澤瀉、酒製知母、豬苓(各三錢)、白朮(一錢半)。
上㕮咀,每服一兩。水煎空心服,臨睡再服之。
按:此足太陽、陽明、三陰藥也,東垣本處為治腳氣濕熱之劑,然世人用治以上諸瘡甚驗故錄之。
縮毒全粉散(《鬼遺》),治但疼痛,不急脹。
乾葛,甘草,鬱金,川芎,栝蔞根,白芷(各等分)
上並生為末。每服一錢,溫酒入蜜調下,不拘時。此藥大散五臟積毒凝滯,日三服。
復煎散,治癰疽,發背。
黃柏,黃芩,黃連,知母,生地黃(酒洗,各一錢),防己,山梔,羌活,黃耆,麥門冬,甘草(炙),獨活,人參(各半錢),當歸尾(二錢),陳皮,防風梢,甘草梢(生),蘇木,當歸身,五味子,豬苓,藁本,連翹,桔梗(各一錢半)
白話文:
服用藥物時,每次取一兩,用水煎煮,空腹服用,睡前再服用一次。
這方子屬於足太陽、陽明、三陰藥,東垣先生原本用於治療腳氣濕熱,但世人用來治療各種瘡瘍效果顯著,因此記錄下來。
縮毒全散,主治疼痛,不腫脹。
乾葛、甘草、鬱金、川芎、栝蔞根、白芷等份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溫酒加入蜂蜜調服,不限時間。此藥能散解五臟積毒凝滯,一日服用三次。
復煎散,主治癰疽、發背。
黃柏、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生地黃(酒洗,各一錢)、防己、山梔、羌活、黃耆、麥門冬、甘草(炙)、獨活、人參(各半錢)、當歸尾(二錢)、陳皮、防風梢、甘草梢(生)、蘇木、當歸身、五味子、豬苓、藁本、連翹、桔梗(各一錢半)
上㕮咀,每服四錢。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隨證上下食前後服。
羌活當歸湯(腦疽),黃柏當歸湯(發背),黃連消毒飲(腦疽),內托升麻湯(乳癰),散腫潰堅湯,升麻調經湯(並瘰癧),東垣連羌散堅湯,消腫湯(並馬刀),柴胡通經湯(馬刀),郭氏升麻牛蒡子散(時毒),中和湯(時毒)
白話文:
每次服用藥粉四錢,用水一盞,煎煮至七分,去渣,依症狀服用,可於飯前飯後服用。
2. 辛平解表
不寒不熱,半陰半陽者,宜之。
良方升麻和氣飲,治瘡腫、癤疥、癢痛。
甘草,陳皮(各一兩半),芍藥(七錢半),大黃(半兩,煨),乾葛,蒼朮,桔梗,升麻(各一兩),當歸,茯苓,白芷(各二兩),乾薑,枳殼(各半錢),《三因方》有厚朴(半錢)
白話文:
不冷不熱,介於陰陽之間的體質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良方「升麻和氣飲」用來治療瘡腫、癤疥、癢痛。方劑由甘草、陳皮(各一兩半)、芍藥(七錢半)、大黃(半兩,煨)、乾葛、蒼朮、桔梗、升麻(各一兩)、當歸、茯苓、白芷(各二兩)、乾薑、枳殼(各半錢)組成,另據《三因方》記載,還可用厚朴(半錢)。
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煎。
按:此手足太陰、陽明經藥也,五積散加減法,世俗多用之,故收入。蓋欲燥脾胃勝濕和氣,為治瘡之劑,然臨證而不通變,恐未合宜也。
加味當歸飲子(見前)
聖濟總錄金針散,治發背,諸瘡腫。
皂角針(春取一半新,採一半黑者)
上一味不拘多少,曬乾為末。食後,酒調二三錢服。
按:丹溪曰:此藥治癰疽,已破未破皆用,直領到潰處,謂當入群隊中用也。
白話文:
上方的藥材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煮。
這是一種針對手足太陰、陽明經的藥方,是「五積散」加減後的方子,民間常用,所以收錄在這裡。目的是要燥濕脾胃,和氣止痛,用來治療瘡瘍。但臨床使用時要靈活變通,不能一成不變,否則可能不適宜。
「加味當歸飲子」與「金針散」都可以用來治療發背和其他瘡腫。
皂角針(春季採收一半新鮮的,一半黑色的)
以上藥材不限用量,曬乾研磨成粉末。飯後用酒調服二三錢。
丹溪先生說:這種藥可以治療癰疽,無論是已經破潰還是未破潰都可以使用,它可以直達潰爛處,屬於「入群隊中用」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