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48)

1. 敷貼溫藥

戴院使云:發散諸般毒,多碾白芙蓉葉,入草烏末少許,蜜調敷,重者加入南星未。凡諸毒用敷貼藥,欲散搓入麝香,欲潰搓入雄黃。

沖和仙膏(一名黃云膏。),冷熱不明者用之,茶、酒隨證治之。

川紫荊皮(五兩,炒。又名紅肉,又名內消),獨活(三兩,炒,不用節),赤芍藥(二兩,炒),白芷(不見火,一兩),木臘(又名望見消,又名陽春雪,即石菖蒲也,隨加減妙。)

上五味,併為細末,用法詳見於後。

夫癰疽流注雜病,莫非氣血凝滯所成,遇溫即生,遇涼即死,生則散,死則凝,此藥是溫平,紫荊皮木之精,能破氣、逐血、消腫。獨活土之精,能止風、動血、引氣,拔骨中毒,去痹濕氣,更能與木臘,破石腫堅硬。赤芍藥火之精,微能生血,住痛去風。木臘水之精,能生血、住痛、消腫,破風散血。

白芷金之精,能去風、生肌、止痛。蓋血生則不死,血動則流通,肌生則不爛,痛止則不焮作,風去則血自散,氣破則硬可消,毒自散,五者交攻,病安有不愈乎。一凡病有三證,治有三法,如病極熱,則此方中可倍加紫荊皮、木臘,少用三品,亦能消散之,但功少遲耳。如病極冷,則此方微加赤芍藥、獨活,亦能活血而消散之,功亦稍遲而不壞病。

一如病熱勢大盛,切不可用酒調,但可用蔥泡湯調,此藥熱敷上,蔥亦能散氣故也,血得熱則行,故熱敷也。如病稍減,又須用酒調,酒能生血,遇熱則血愈生,酒又能行血,遇溫則血愈行矣。

一瘡面有血泡成小瘡,不可用木臘,恐性黏,起藥時生受,宜用四味先敷,後用木臘,蓋在上面,復過四圍,以截助攻之血路,凡敷藥皆須熱敷,干則又以元湯濕透之,使藥性濕蒸而行,病自退矣。

一如用正方,四面黑暈不退,瘡口皆無血色者,是人曾用冷藥太過,不可便用玉龍,蓋肌未死也,恐藥力緊,添痛苦,宜於此方加肉桂、當歸,以喚起死血,自然黑暈退,見功效,血回即除加藥,只以正方取效。一如用正方,痛不住,可取酒化乳香、沒藥,於火上使溶,然後將此酒調藥,熱塗痛止。

一流注筋不伸者,可於此方,加乳香敷之,其性能伸筋故也。一如瘡口有赤肉突出者,其證有三,一是著水,二著風,三是刀破後,刀口番突,宜以此方,加少南星以去風,用薑汁、酒調,其不消者,必是庸醫以手按出膿核太重,又以涼藥涼了皮,以致如此,若投以熱藥則愈糜爛,此又有口訣焉,(宜用白礬、枯,朴硝二味,為末敷之,次用硫黃末掞之,外服榮衛加對金飲,外貼沖和。

)一若病勢熱盛者,不可便用涼藥,熱盛,則氣血壅會必多,大涼,則血退不徹,返凝於涼,故宜溫冷相半用之,血得溫則動,挾涼則散,可用此方,加對停洪寶丹,用蔥湯調塗貼之。一此方乃發背、流注之第一藥也,學者當通變妙用,表裡相應,則病在掌握之中,但發背甚者,死生所繫,惟此藥功最穩重,終始可恃,決無變壞。

白話文:

院使說:要發散各種毒邪,可以多研磨白芙蓉葉,加入少許草烏粉末,用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。病情嚴重的人可以加入南星粉。凡是治療各種毒瘡敷貼的藥,想要發散毒邪可以加入麝香搓揉,想要使毒瘡潰爛可以加入雄黃搓揉。

沖和仙膏(又名黃云膏),適用於病情寒熱不明的情況,可以根據病情搭配茶或酒來治療。

川紫荊皮(五兩,炒過。又名紅肉,又名內消),獨活(三兩,炒過,不用根節),赤芍藥(二兩,炒過),白芷(未經火烤,一兩),木臘(又名望見消,又名陽春雪,也就是石菖蒲,可以隨病情加減使用)。

以上五種藥材,一起研磨成細末,使用方法詳見後文。

癰疽、流注等各種疾病,都是因為氣血凝滯所造成的。遇到溫熱就會生長,遇到寒涼就會停止。生長的時候就會擴散,停止的時候就會凝結。這個藥方性溫和,紫荊皮是樹木的精華,能夠破氣、活血、消腫。獨活是泥土的精華,能夠止風、活血、引導氣機,拔除骨骼中的毒素,去除麻痹濕氣,更能與木臘一起,破除堅硬的腫塊。赤芍藥是火的精華,能夠稍微產生血液,止痛、去除風邪。木臘是水的精華,能夠產生血液、止痛、消腫、破風、散血。

白芷是金的精華,能夠去除風邪、生長肌肉、止痛。因為有了血液,人才不會死亡;血液運行,才能暢通;有了肌肉,才能不潰爛;疼痛停止,炎症才會消退;風邪去除,血液才能散開;氣機破除,堅硬的腫塊才能消散,毒素才能去除。這五種藥材共同作用,疾病怎麼可能不好呢?凡是疾病有三種情況,治療也有三種方法。如果病情極熱,可以在這個藥方中加倍使用紫荊皮和木臘,減少其他三種藥材的用量,也能夠消散病邪,只是效果比較慢。如果病情極寒,可以在這個藥方中稍微增加赤芍藥和獨活的用量,也能夠活血而消散病邪,效果也稍微慢一些,但不會損壞病情。

如果病情熱勢很嚴重,絕對不可以用酒來調藥,只能用蔥泡的湯來調和。把藥熱敷在患處,蔥也能夠發散氣機。因為血遇到熱就會運行,所以要熱敷。如果病情稍微減輕,又需要用酒來調藥。酒能夠生血,遇到熱血就更容易產生;酒又能夠活血,遇到溫熱血就更容易運行。

如果瘡面有血泡形成小瘡,不可以用木臘,因為木臘黏性太強,起藥的時候容易造成疼痛,應該先用其他四味藥敷貼,再用木臘蓋在上面,然後覆蓋到四周,來阻截和幫助攻破的血路。凡是敷藥都必須熱敷,如果藥乾了,就用原來的湯汁浸濕,使藥性藉由濕熱蒸發而發揮作用,疾病自然就會消退。

如果使用正方後,四周的黑暈沒有消退,瘡口都沒有血色,這表示病人曾經使用寒涼藥物過多,不可以直接使用玉龍膏,因為肌肉還沒壞死,怕藥力太強造成疼痛,應該在這個藥方中加入肉桂、當歸,來喚醒死血,自然黑暈就會消退,看到效果,等血液恢復就去除加的藥,只用正方就能見效。如果使用正方後,疼痛不止,可以用酒來化開乳香、沒藥,在火上融化,然後用這個酒來調藥,熱敷可以止痛。

如果流注導致筋脈無法伸展,可以在這個藥方中加入乳香敷貼,因為乳香的藥性能夠伸展筋脈。如果瘡口有紅肉突出,有三種情況,一是接觸到水,二是接觸到風,三是刀傷後,刀口翻起突出。應該使用這個藥方,加入少許南星來去除風邪,用薑汁和酒調和。如果還是沒有消退,一定是庸醫用手擠壓膿核太重,又用涼藥使皮膚受涼,才導致這樣。如果再用熱藥,就會更加糜爛。這裏有一個口訣(應該使用白礬、枯礬、朴硝這三味藥研磨成粉末敷貼,然後用硫磺粉末覆蓋,內服榮衛加對金飲,外貼沖和膏)。

如果病情熱勢很盛,不可以馬上使用涼藥。熱勢很盛,氣血一定會壅塞很多。如果太涼,血就無法完全退去,反而會凝結在涼氣之中。所以應該溫涼並用,血液遇到溫熱就會運行,夾帶涼氣就會消散。可以使用這個藥方,加入對停洪寶丹,用蔥湯調和後敷貼。這個藥方是治療發背、流注的第一良藥,學者應該通曉變通和巧妙運用,內外兼治,就可以掌握病情。只是發背很嚴重,關係到生死,只有這個藥的藥效最穩妥可靠,從頭到尾都可以依靠,絕對不會有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