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5)
卷之三 (5)
1. 發頤(痄腮)
或問:腮臉生毒何如?曰:此名腮頷發。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痄腮。俱屬陽明風熱所致,急服活命飲加玄參、芩、連,水酒煎服,及紫金丹汗之。或問:顴骨之下,腮頷之上,耳前一寸三分發疽何如?曰:此名頤發。古云,不治之證,屬陽明經熱毒上攻。宜活命飲加升麻、桔梗、黃連,水酒煎服,紫金丹、奪命丹汗之。
白話文:
問: 腮臉長瘡毒該怎麼辦?
答: 這種情況叫做腮頷發。肌肉浮腫不貼骨的叫做痄腮,這兩種都屬於陽明經風熱導致的。要趕快服用活命飲,再加玄參、黃芩、黃連,用水酒煎服,並用紫金丹發汗。
問: 顴骨下方,腮頷上方,耳前一寸三分處長瘡毒該怎麼辦?
答: 這種情況叫做頤發。古人說這是難以治癒的症狀,屬於陽明經熱毒上攻。應該服用活命飲,再加升麻、桔梗、黃連,用水酒煎服,並用紫金丹、奪命丹發汗。
壯實者,一粒金丹下之;老弱者,十全大補湯、黃耆內托散、人參養榮湯。若治不得法,延及咽嗑,潰爛穿口不食者死。嘗見一婦人,患此證,經水適至,一醫開之,嘔逆不食而死,又一人患此,醫用點藥,潰爛臭穢,以致虛火上升,吐血痰譫語而死。
〔薛〕,痄腮屬足陽明胃經,或外因風熱所乘,或內因積熱所致。若腫痛寒熱者,白芷
胃風湯。內熱腫痛者,升麻黃連湯。外腫作痛,內熱口乾者,犀角升麻湯。內傷寒涼,不能消潰者,補中益氣湯。發熱作渴,大便秘結者,加味清涼飲。表裡俱解而仍腫痛者,欲作膿也,托裡散。若飲食少思,胃氣虛弱也,六君子湯。肢體倦怠,陽氣虛弱也,補中益氣湯。膿毒既潰,腫痛不減,熱毒未解也,托裹消毒散,膿出而反痛,氣血虛也,人參內托散。發熱脯熱,陰血虛也,八珍湯。惡寒發熱,氣血俱虛也,十全大補湯。若腫焮痛連耳下者,屬手足少陽經,當清肝火。若連頤及耳後者,屬足少陰經虛火,當補腎水。患此而有不治者多,泥風熱執用克伐之藥耳。按:《素問》云:腎熱者,頤先赤。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,而今醫師以耳後一寸三分發銳毒者,名曰發頤,則是少陽分野。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,當補腎水者何也?蓋腎為相火之宅,宅完且固,而火得歸息焉,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。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。亦有雜證客熱,久而不散而發於頤者,宜以藥速消散之,失治成膿,則費手矣。若又服克伐之藥,而不滋補其氣血,即穿口穿喉而死。一人年逾三十,夏月熱病後,患頤毒。積日不潰,氣息奄奄,飲食少思,大便不禁,診脈如無。經曰:脈息如無似有,細而微者,陽氣衰也。齊氏曰:飲食不入,大便滑利,腸胃虛也,以六君子加炮薑、肉豆蔻、破故紙數劑,泄稍止,食稍進,更加黃柏、當歸、肉桂,潰而膿水清稀,前藥每服加熟附一錢,數劑泄止食進,膿漸稠再以十全大補湯,加酒炒芍藥、白蘞,月餘而愈。,地官陳用之,服發散之劑,寒熱已退,腫痛不消,此血凝滯而欲作膿也,用托裡消毒散而膿成,又用托裡散而潰。但膿清作渴,乃氣血虛也,用八珍加麥門、五味,三十餘劑而愈。上舍盧懋樹患此,而尺脈數,證屬腎經不足,誤服消毒之劑,致損元氣而不能愈,余用補中益氣、六味丸料而痊。上舍熊棟卿頤後患之,膿清體瘦,遺精盜汗,晡熱口渴,痰氣上湧,久而不愈。脈洪大按之微細,屬腎氣虧損所致,遂用加減八味丸料,並十全大補湯而愈。一婦人,素內熱因怒,耳下至頸腫痛,寒熱,此肝膽經火燥而血虛,用柴胡梔子散而腫痛消,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,用八珍湯加丹皮而內熱止。
白話文:
身體强壯的人,可以用一粒金丹治療痄腮;年老體弱的人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、黃耆內托散、人參養榮湯治療。如果治療方法不當,會延誤病情,導致痄腮蔓延到咽喉,潰爛穿透口腔,病人無法進食而死亡。我曾經見過一位婦女患了痄腮,正值經期,一位醫生為她開了藥,結果她嘔吐反胃,無法進食而死。還有一個人患了痄腮,醫生用藥點敷,結果造成潰爛發臭,進而導致虛火上升,吐血、痰多、神志不清而死。
痄腮屬於足陽明胃經,可能是外感風熱或內積熱導致。如果腫痛伴有寒熱,可以用白芷胃風湯治療;如果內熱腫痛,可以用升麻黃連湯治療;如果外腫作痛,內熱口乾,可以用犀角升麻湯治療;如果內傷寒涼,不能消散潰爛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;如果發熱口渴,大便秘結,可以用加味清涼飲治療;如果表裡俱解但仍然腫痛,預示將要化膿,可以用托裡散治療;如果飲食減少,思慮不佳,說明胃氣虛弱,可以用六君子湯治療;如果肢體倦怠,說明陽氣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;如果膿毒已經潰破,腫痛未消,熱毒未解,可以用托裹消毒散治療;如果膿出後反而疼痛,說明氣血虛弱,可以用人參內托散治療;如果發熱口渴,說明陰血虛弱,可以用八珍湯治療;如果惡寒發熱,說明氣血俱虛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治療。
如果腫脹疼痛蔓延到耳下,則屬於手足少陽經,應該清肝火。如果蔓延到下巴和耳後,則屬於足少陰經虛火,應該補腎水。患有痄腮卻無法治癒的人很多,都是因為執著於風熱,使用了過於寒涼的藥物所致。根據《素問》記載,腎熱者,下巴先發紅。所以下巴屬於足少陰腎經。而現在有的醫生在耳後一寸三分處針刺,稱為“發頤”,這其實是少陽經的分支。薛氏認為痄腮屬於足少陰經,應該補腎水,這是因為腎臟是相火之宅,腎臟完好且堅固,火才能歸於休止。因此治療腎臟,實際上也是治療少陽經。
許多患有痄腮的人,都是因為傷寒後出汗不透所致。也有一些人是由於雜症客熱,久久不散,而發作在下巴。應該及時用藥,快速消散。如果耽誤治療,形成膿腫,就難以處理。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,而不滋補氣血,就會導致口腔或咽喉穿破而死。
我曾經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病人,夏季患了熱病後,就患了痄腮。多日不潰,氣息奄奄,飲食減少,思慮不佳,大便失禁,診脈如無。經書說:“脈息如無似有,細而微者,陽氣衰也”。齊氏說:“飲食不入,大便滑利,腸胃虛也”。我給他開了六君子湯,加炮薑、肉豆蔻、破故紙,服用了幾劑後,大便稍止,飲食稍進。我又加了黃柏、當歸、肉桂,結果痄腮潰破,膿水清稀。每次服用藥物時,我都加熟附子一錢,服用了幾劑後,大便停止,飲食增加,膿水逐漸變稠。然後我再用十全大補湯,加酒炒芍藥、白蘞,服用了一個多月後,病人就痊癒了。
地官陳用之患了痄腮,服用發散藥後,寒熱退去,腫痛不消。這是因為血液凝滯,將要化膿。我給他用托裡消毒散,結果化膿了,我又繼續用托裡散,膿腫潰破。但膿水清稀,並且口渴,說明氣血虛弱。我用八珍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,服用了三十多劑後,他就痊癒了。
上舍盧懋樹患了痄腮,尺脈數,說明腎經不足,他誤服了消毒藥,導致元氣受損,無法痊癒。我給他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料,他就痊癒了。
上舍熊棟卿下巴後患了痄腮,膿水清稀,身體消瘦,遺精盜汗,下午發熱口渴,痰氣上涌,久久不愈。脈象洪大,按之微細,說明腎氣虧損所致。我給他用加減八味丸料,以及十全大補湯,他就痊癒了。
一位婦女素來內熱,因生氣而導致耳下到頸部腫痛,寒熱交替。這是因為肝膽經火燥,而血虛。我給她用柴胡梔子散,結果腫痛消退,又用加味逍遙散,結果寒熱退去,再用八珍湯加丹皮,結果內熱消退。
連翹敗毒散,治發頤初腫,服此消之。
羌活(中),獨活(中),連翹(上),荊芥(中),防風(中),柴胡(中),升麻(下),桔梗(中),甘草(下),川芎(中),牛蒡子(新瓦上炒研碎用,中),當歸尾(酒洗,中),紅花(酒洗,下),蘇木(下),天花粉(中)
白話文:
連翹敗毒散能治癒下巴初起腫脹,服用此藥即可消腫。藥方包括羌活、獨活、連翹、荊芥、防風、柴胡、升麻、桔梗、甘草、川芎、牛蒡子(用新瓦炒研碎)、當歸尾(酒洗)、紅花(酒洗)、蘇木、天花粉。
上用水一盅,好酒一盅,同煎至一盅,去滓,徐徐溫服。如未消,加穿山甲(蛤粉炒,一錢)。腫至面者,加香白芷(一錢),漏蘆(五分),如大便燥實者,加酒浸大黃(一錢半),,壯者倍用之。凡內有熱,或寒熱交作者,倍用柴胡,加酒洗黃芩(一錢),酒炒黃連(一錢)。
加味消毒飲子,治搭腮腫。
防風,荊芥,連翹,牛蒡子,羌活,甘草(各等分)
白話文:
用一杯水和一杯好酒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半杯,去渣,慢慢溫熱服用。如果腫痛未消,加入炒過的穿山甲一錢。腫到臉部的,加香白芷一錢、漏蘆五分。如果大便乾燥,加入酒浸大黃一錢半,體質強壯者藥量加倍。凡是內有熱症,或是寒熱交雜的,柴胡的用量加倍,並加入酒洗過的黃芩一錢、酒炒黃連一錢。此方名為加味消毒飲,主治腮腺炎。另外,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羌活、甘草各等分。
上為粗末,水煎三兩服。散毒,然後用藥塗腮腫處,切不可先便用藥塗,毒氣入喉中,不救。
內托消毒散,治發頤有膿,不可消者,已破未破服之。
人參(中),黃耆(上),防風(中),白芷(中),川芎(中),當歸(中),桔梗(中),連翹(中),升麻(中),柴胡(中),金銀花(中),甘草節(中)
上用水一盅,好酒一盅,同煎一盅,去滓,徐徐溫服。瘡破者,以玄武膏貼之。四圍赤腫不退者,仍以後藥塗之,兼服蠟礬丸最妙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煎煮三兩,服用後可以散毒。然後再用藥粉塗抹在腫脹的腮部,切記不可先用藥粉塗抹,否則毒氣會進入喉嚨,無法救治。
內托消毒散主要用於治療下巴發炎化膿,無法消退,無論是已經破裂或是尚未破裂都可以服用。
藥材包括人參、黃耆、防風、白芷、川芎、當歸、桔梗、連翹、升麻、柴胡、金銀花、甘草節。
將所有藥材用一盅水和一盅好酒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盅,去除藥渣,慢慢溫服。如果瘡瘍破裂,可以用玄武膏貼敷。如果周圍紅腫消退不下去,可以用後面的藥粉塗抹,並且服用蠟礬丸效果最佳。
消毒救苦散,消腫散毒,用米醋調塗,敷四圍留頭,如干即又敷。
大黃(三錢),黃芩,黃連,黃柏,芙蓉葉,大薊根,白芨,白蘞,天南星,半夏,紅花,檀花,當歸尾,赤小豆,白芷(各一錢半),朴硝,雄黃(另研末,以上各一錢)
一方,用見腫消草、生白芨、白蘞,土大黃、生大薊根、野苧麻根,共搗成餅,入朴硝一錢和勻,貼腫上留頭勿貼,如干即換之。若更加山茨菇、金線重樓根尤妙。
白話文:
【消毒救苦散】,用於消除腫脹與清解毒癥,調配米醋後塗抹在四周,保留中心不塗,若乾燥則需重新塗抹。
大黃(三錢),黃芩,黃連,黃柏,芙蓉葉,大薊根,白芨,白蘞,天南星,半夏,紅花,檀花,當歸尾,赤小豆,白芷(各一錢半),朴硝,雄黃(研磨成粉末後,各一錢)
另一方,使用見腫消草、生白芨、白蘞,土大黃、生大薊根、野薴麻根,一起搗碎成餅狀,加入朴硝一錢混合均勻,貼在腫塊上,保留中心不貼,若乾燥則需更換。若能加入山茨菇、金線重樓根,效果更佳。
百合散,治頤頦瘡,一名獨骨瘡。
百合,黃柏(各一兩),白芨(一錢半),蓖麻子(五十粒,研)
上為末,用朴硝水和作餅貼之,日三五次。
二金散,治大人小兒蝕透腮頰,初生如米豆,名含腮瘡。
雞內金,鬱金
上等分為末。先用鹽漿盥漱了,貼之。
芙蓉敷方,治腮頷腫痛,或破成瘡。
白話文:
百合散可以治療下巴上的瘡,又稱獨骨瘡。將百合、黃柏各一兩,白芨一錢半,研磨好的蓖麻子五十粒,混合成粉末,用朴硝水調成餅狀,貼在患處,一天三到五次。
二金散可以治療大人小孩臉頰潰瘍,初期像米豆般大小,稱為含腮瘡。將雞內金和鬱金等量磨成粉末,先用鹽水漱口,再將藥粉貼在患處。
芙蓉敷方可以治療腮幫子腫痛,或者已經破潰成瘡。
芙蓉葉(不拘多少)
上搗爛敷之,以帛扎定,日一換。
神效方,治痄腮,及癰疽發背,瘡癤等證。
赤小豆(為細末)
以新汲水調敷瘡上,及四邊赤腫處,干則再敷之。
白話文:
將芙蓉葉搗爛敷在患處,用布固定,每天換一次,可治療腮腺炎、癰疽、背瘡、瘡癤等。另外,將赤小豆研磨成細粉,用新鮮的水調和後敷在患處及周圍紅腫處,乾燥後再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