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六 (41)
卷之六 (41)
1. 杖瘡
二起鍋,復將前末藥一分,漸下鍋中,急攪如前。約均和,滴水要成珠,復置鍋炭火上,急攪,候沸起鍋。
三起鍋,漸下藥,攪如前。約均和,將藥滴水雖成珠尚要黏手,復置鍋火上如前。
四起鍋,漸下藥如前,急攪。約均和,將藥滴水成珠,珠要將至不黏手了。復置鍋炭火上,候沸起鍋。
五起鍋,即下黃蠟二錢、府丹五錢,急攪如前。將藥滴水成珠,要須不黏手;又不可太老了,如尚黏手,將前留下一分末藥漸下,以不黏手為度。如不黏手了,即下水花朱二錢,次下樟冰末四錢,急攪;方下麝三分、阿魏五分、冰片一分,急攪不住手。量藥已均和了,撩阿魏渣去之。
以藥入瓷器內,浸冷水中片時,候凝。將藥尋露天天陽淨地,掘坎,將瓷器倒覆於坎中,仍以土覆好,候七日後方起。
一藏法,用油紙及箬,包好瓶口,以防泄氣。
一攤膏藥時,用湯中煎過淨油,單紙攤上藥,不用火烘,止用熱湯入器中,將油紙放器上,以藥放上攤開,又不用太厚,須於紙上照得見為妙。如以絹攤,用湯頓烊藥,攤上。
一貼時,先將萊菔汁、桑葉煎湯,露中露過一宿用。以洗患處方用貼之
一既貼後,每日洗一遍,不要換膏藥。至二三日後血散風去,方換收口黑膏藥。(即萬應膏也。)
萬應膏方,專主杖瘡,收口神效。
香油(二斤,真者,濾淨),黃連,黃柏,黃芩(各五兩),柏枝,槐枝(各一束,以上俱㕮咀,去碎屑),府丹(一斤,水飛,去標腳,曬乾),乳香,沒藥,血竭,孩兒茶(各三錢,以上四件用槌打碎,和勻,入鍋中,炭火炒沸為細末,篩過),象皮灰(用砂炒過,去砂,取細末),海螵蛸(各五分,細末),半夏(一錢,細末),龍骨(五分,以上八味為極細末,用極細篩篩過,和勻,漸入後藥),阿魏(五分)
上將真香油二斤,濾淨,入銅鍋中煎沸。入黃連、黃柏、黃芩,槐條煎三四沸,將細夏布及薄絹紙,濾去渣。揩淨銅鍋,仍入油於鍋中煎沸,入前府丹,用槐條急攪,煎至滴水成珠,乘熱入瓷器中。即將前細末藥八味及阿魏,漸入藥中急攪不停,候和勻,去阿魏渣,藥冷為度,七日後可用,藏、攤、洗法,並如前。凡人一杖後,切不可用手拍之,急用明淨松香、水龍骨,炭火煆過,須多年者佳。
二味俱為細末,雞子清調敷,惡血自出。若能預調此藥,以待杖過即敷,尤妙。膝松川不用松香而用大黃,云亦有效。
白話文:
杖瘡治療方法:
製作藥膏過程分五個步驟,每次都將藥材逐步加入鍋中,不斷攪拌至滴水成珠,但黏稠度需逐步調整。第一到第四次,目標是讓藥膏滴水成珠,黏稠度逐漸降低。第五次加入黃蠟、府丹,攪拌至滴水成珠且不黏手,但也不能太乾,需視情況添加藥粉調整。最後加入水花朱、樟冰末、麝香、阿魏、冰片,攪拌均勻,去除阿魏渣。
將製成的藥膏放入瓷器中,浸泡在冷水中片刻使其凝固。然後將瓷器倒扣在挖好的坑中,覆土,放置七天後取出。
保存方法:用油紙和箬葉包好瓶口,防止藥膏變質。
攤膏方法:用煎過的淨油,在單層紙或絹布上攤藥膏,不用火烘,用熱湯溫熱油紙或絹布,將藥膏攤開,厚度不宜過厚,能透光即可。
敷藥方法:先用蘿蔔汁和桑葉煎煮的湯液,放在露天地里過一夜,清洗患處後再敷藥。
敷藥後每天清洗一次,不要更換藥膏。二三日後,待出血消腫後,換成收口黑膏藥(萬應膏)。
萬應膏配方:
以香油為基底,加入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柏枝、槐枝、府丹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孩兒茶等藥材,經煎煮、研磨、過篩等步驟,製成細末。再將這些細末與象皮灰、海螵蛸、半夏、龍骨、阿魏等藥材混合,與香油一同加熱攪拌至滴水成珠,冷卻後即可使用。保存、攤膏、清洗方法同前述。
預防與初期處理:受杖後,不可用手拍打患處,應立即用研磨成細末的松香和水龍骨(膝蓋部位則用大黃代替松香)混合雞蛋清敷於患處,排出瘀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