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30)
卷之一 (30)
1. 辛溫解表
脈無力而緩者,秋冬者,宜之。
精要十宣散
人參,當歸,黃耆(各二兩),川芎,防風,厚朴,桔梗,官桂,甘草,白芷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加至六錢止。熱酒調下,日數服以多為妙。不飲酒者,用木香濃煎湯下,然不若酒力之勝也。許學士云:此方得於都下異人,濟苦者不可勝數。陳無擇謂:此藥在第四節服者非也,早服中病者,必消散。
《衛生寶鑑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,言其常也。如瘡盛形贏,邪高痛下,始熱終寒,此反常也,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。故曰,經者常也,法者用也,醫者意也,隨其宜治之,可收十全之功矣。故此方用之於癰疽初發,或已發,或內托。然瘡證脈緩澀,或身倦惡寒熱少,脈弦或緊細者,宜用之,散風寒助陽之劑也,表裡氣血之藥。若施之於積熱焮毒,更不分經絡、時宜,不能無誤也。
丹溪曰:《精要》謂,排膿內補十宣散,治未成者速散,已成者速潰,誠哉是言也。若用之於些小癰瘡,與冬月時令,盡收內托之功;若於冬月腫瘍用之,亦可轉重就輕,移深為淺。若潰瘍於夏月用之,其桂樸之溫散,佐以防風、白芷,吾恐雖有參耆,難為倚仗。比見世人用此者,不分癰疽、冬夏,無經絡,無前後,如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,危哉。
十六味流氣飲,治無名惡腫,癰疽等證。
川芎,當歸,芍藥,防風,人參,木香,黃耆,官桂,桔梗,白芷,檳榔,厚朴,烏藥,甘草,紫蘇,枳殼
上㕮咀,水煎服。
按:此表裡氣血藥也,復以疏風助陽之劑,世俗多用之,故收入。非脈之洪緩、沉遲、緊細者,不宜用此。每見外科諸家載此,往往不分經絡、脈證,不具時宜,但云化毒消腫。有云不退者,加以補氣血之藥。蓋又使入不能無疑也,用者當觸類而長之。
凡治瘡瘍,不審元氣虛實,病在表裡,便服敗毒、流氣等藥,必有失誤。蓋敗毒散發表藥也,果有表症,止宜一二服,多則元氣損,毒愈盛,雖有人參亦莫能補。流氣飲耗血藥也,果氣結胸滿,只宜二三服,多則血反致敗,雖有芎歸亦難倚仗。丹溪曰:此不繫膏粱丹毒之變,因虛勞氣鬱所致也。
千金托裡散,治一切瘡腫、發背、疔瘡。
黃耆(一兩半),厚朴,防風,桔梗(各二兩),連翹(二兩二錢),木香,沒藥(各三錢),乳香(二錢),當歸(半兩),川芎,白芷,芍藥,官桂,人參,甘草(各一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酒一大盞,煎三二沸,和滓溫服。
白話文:
辛溫解表
脈象虛弱緩慢,尤其秋冬季節,適合使用此方。
精要十宣散:
人參、當歸、黃耆各二兩,川芎、防風、厚朴、桔梗、官桂、甘草、白芷各一兩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至六錢,用熱酒調服,一天服用多次效果最佳。不喝酒者,可用木香濃煎湯送服,但效果不如酒。許學士說:此方來自都城一位隱士,治愈無數患者。陳無擇認為:此藥不應在病程第四階段服用,早期服用,能有效控制病情。
《衛生寶鑑》說: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都屬於心火過盛的常見情況。但如果瘡瘍嚴重,身體消瘦,邪氣上攻,疼痛下墜,初熱後寒,則屬於反常情況,必須根據當時病情權衡治療。所以說,經絡是常規,方法是運用,醫生的判斷才是關鍵,根據病情施治才能取得最佳療效。因此,此方可用於癰疽初期、中期或內陷情況。但如果瘡瘍脈象緩慢而澀滯,或身體倦怠、惡寒發熱較輕,脈象弦緊或細小,則適合使用此方,它具有散風寒、助陽氣的功效,是兼顧表裡氣血的藥方。如果用於積熱焮毒,而不區分經絡和時令,則容易造成誤診。
朱丹溪說:《精要》說,排膿內補十宣散,可以使未成熟的癰疽迅速消散,已成熟的迅速潰破,此言甚是。如果用於小癰瘡,且在冬季,就能收到內托的功效;如果在冬季使用於腫瘍,也能減輕病情,由深轉淺。但如果在夏季潰瘍時使用,由於桂枝、厚朴溫散的特性,輔以防風、白芷,即使有參、耆補益,恐怕也難以奏效。我見很多人使用此方,不分癰疽、冬夏,不顧經絡、病程,如同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,十分危險。
十六味流氣飲:治療不明原因的惡性腫脹、癰疽等症。
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防風、人參、木香、黃耆、官桂、桔梗、白芷、檳榔、厚朴、烏藥、甘草、紫蘇、枳殼。
將藥材粗碎,水煎服。
按:此方兼顧表裡氣血,又具有疏風助陽的功效,民間常用,故收錄於此。但脈象不洪大而緩慢、沉滯、緊細者,不宜使用此方。我見許多外科醫書記載此方,往往不區分經絡、脈象、時令,只說能化毒消腫。若腫脹不退,就再加補氣血的藥物。這就讓人難免產生疑問,使用者應當觸類旁通,深入研究。
凡治療瘡瘍,不先判斷元氣虛實,病情在表還是裡,就服用敗毒、流氣等藥,必然會出錯。因為敗毒散是發表藥,如果確實有表症,只宜服用一兩劑,服用過多則元氣受損,毒氣更盛,即使有人參也難以補益。流氣飲是耗血的藥物,如果確實氣滯胸滿,只宜服用二三劑,服用過多則血液反而敗壞,即使有川芎、當歸也難以倚仗。朱丹溪說:這不單單是膏粱厚味引起的丹毒,而是由於虛勞氣鬱所致。
千金托裡散:治療一切瘡腫、發背、疔瘡。
黃耆一兩半,厚朴、防風、桔梗各二兩,連翹二兩二錢,木香、沒藥各三錢,乳香二錢,當歸半兩,川芎、白芷、芍藥、官桂、人參、甘草各一兩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大盞酒煎煮至沸騰兩三次,趁熱服用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
2. 辛熱解表
脈無力而遲者,陰證者,大寒之時者宜之。
托毒散(《鬼遺》),治癰疽初起,高腫發痛不定,喘息氣粗。
附子(一枚,炮去皮尖),當歸,麻黃,甘草,官桂,川芎,羌活,石韋,龍膽草
上九味等分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姜三片,鹽少許,同煎。
丹溪治一男子,年五十餘,形實色黑,背生紅腫近胛骨下,痛甚,脈數而洪緊,食亦嘔,正冬月。與麻黃桂枝湯,加酒黃柏、生附子、栝蔞子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耆、半夏、生薑,六帖而消,此非內托之意歟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遲緩、屬陰虛寒證、或嚴寒季節的人,適合使用辛熱解表法。
托毒散(出自《鬼遺》),用於治療癰疽初期,患處腫脹疼痛劇烈且位置不定,伴隨呼吸急促粗重。
藥方組成:附子(炮製去皮尖,一枚)、當歸、麻黃、甘草、桂枝、川芎、羌活、石韋、龍膽草,以上九味藥材等量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二錢(約1.3克),用一大碗水,加三片薑、少許鹽一起煎煮服用。
丹溪先生曾治療一位年約五十多歲的男子,體格壯實,面色黝黑,背部靠近肩胛骨下方長了紅腫,疼痛劇烈,脈搏有力而快速緊弦,還伴隨嘔吐,時值隆冬。 他使用了麻黃桂枝湯,並加入酒黃柏、生附子、栝蔞子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耆、半夏、生薑,服藥六劑後腫消,這並非內托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