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補虛

當歸,黃耆,人參,熟地黃,川芎,芍藥(各一錢),柴胡,甘草(各五分)

上水煎服。

內補黃耆湯(見癰疽兼症,痛條。)

人參散,治癰疽,內虛不足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枸杞子(各一兩),熟地黃,黃耆(銼,各二兩),桂心,白芍藥,當歸(微炒),甘草(炙,各半兩)

上銼碎。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棗三枚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
麥門冬湯,治癰疽潰後,膿水不絕。

麥門冬(去心),黃耆(銼),五味子(炒),白茯苓(去黑皮),人參(去蘆),官桂(去粗皮),當歸(切,焙),遠志(去心),芎藭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半)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入生薑半分,擘碎,大棗二枚,擘破,同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護壁都尉,治諸發已潰,去舊生新,老人氣血虛弱,宜補之。此潰後服至愈而止。

防風(去蘆)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炒),苦梗,白芷,黃耆(炙,各半兩),川芎,甘草,柳桂,當歸(各三錢),人參(二錢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,溫鹽、酒調服。至瘡口合後更服為佳。不飲酒,木香湯、兼服降氣湯,尤妙。

六味丸(一名六味地黃丸),此壯水之劑。夫人之生,以腎為主,凡病皆由腎虛而致,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,無有不可用者,世所罕知。若腎虛發熱作渴,小便淋秘,痰氣壅盛,咳嗽吐血,頭目眩暈,小便短少,眼花耳聾,咽喉燥痛,口舌瘡裂,齒不堅固,腰腿痿軟,五臟齊損,肝經不足之症,尤當用之,水能生木故也。若腎虛發熱,自汗盜汗,諸血失血,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,血虛發熱之神劑也。

熟地黃(生者,自制,八兩),山茱萸肉,山藥(各四兩),白茯苓,牡丹皮,澤瀉(各三兩)

上地黃杵膏,余為末,蜜和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滾湯下。

八味丸,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、鶴膝等症,不能消潰收斂,或飲食少思,或食而不化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,即前方加肉桂、附子各一兩。經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即此方也。

加減八味丸,治症同前。即六味丸加肉桂、五味子各一兩。

東垣癰疽用藥加減法,:如發背疔腫,膿潰前後,虛而頭痛者,托裡藥內加五味子。恍惚不寧,加人參、茯神。虛而發熱者,加地黃,栝蔞根。潮熱者,加柴胡、地骨皮。渴不止者,加知母、赤小豆。虛煩者,加枸杞、天門冬。自利者,加厚朴。膿多者,加當歸、川芎。痛甚者,加芍藥、乳香。肌肉遲生者,加白蘞、官桂。有風邪者,加獨活、防風。心驚悸者,加丹砂。口目瞤動者,加羌活、細辛。嘔逆者,加丁香。藿葉。痰多者,加半夏、陳皮。

白話文:

補虛

以下列出幾種補虛的中藥方劑:

內補黃耆湯: (此方用於治療癰疽併發症,疼痛之症狀,詳見相關章節。)

人參散: 治療癰疽,內虛不足。方中包含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枸杞子、熟地黃、黃耆、桂心、白芍藥、當歸、甘草。

麥門冬湯: 治療癰疽潰爛後,膿水不止的症狀。方中包含麥門冬、黃耆、五味子、白茯苓、人參、官桂、當歸、遠志、芎藭、甘草。

護壁都尉: 治療各種瘡瘍已潰爛,幫助舊傷癒合、新生,尤其適用於老人氣血虛弱者,以補益氣血為主,潰爛癒合後即可停藥。方中包含防風、厚朴、苦梗、白芷、黃耆、川芎、甘草、柳桂、當歸、人參。

六味丸 (六味地黃丸): 此方滋補腎陰,治療因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,例如:腎虛發熱口渴、小便不利、痰多咳嗽、吐血、頭暈目眩、小便短少、眼花耳聾、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、牙齒鬆動、腰腿無力、五臟虛損,以及肝經不足等。

八味丸: 治療命門火衰,導致脾土虛寒,出現流注、鶴膝風等症狀,以及消化不良、腹痛、夜尿等症狀。此方在六味丸的基礎上,加入肉桂和附子。

東垣癰疽用藥加減法: 此法根據癰疽的不同症狀,在基本方劑上加減藥物。例如,頭痛加五味子;神志恍惚加人參、茯神;虛熱加地黃、栝蔞根;潮熱加柴胡、地骨皮;口渴加知母、赤小豆;虛煩加枸杞、天門冬;腹瀉加厚朴;膿多加當歸、川芎;疼痛加芍藥、乳香;肌肉生長遲緩加白蘞、官桂;風邪加獨活、防風;心悸加丹砂;口眼抽搐加羌活、細辛;嘔吐加丁香、藿葉;痰多加半夏、陳皮。

(注: 以上所有劑量均為古代計量單位,現代臨床應用需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