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補虛

作一劑,水二盅,姜三片,棗一枚。煎八分,食前服。

四君子湯,治脾胃虛弱,或因克伐,腫痛不散,潰斂不能,宜用此以補脾胃,諸症自愈。若誤用攻毒,七惡隨至,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,或食而難化,或欲作嘔,或大便不實,若脾胃氣虛,瘡口出血,吐血便血,尤宜用之,蓋氣能攝血故也。凡氣血俱虛之證,宜於前湯,但加當歸,脾胃既旺,飲食自進,陰血自生。若用四物沉陰之劑,脾胃復傷,諸症蜂起。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,必用八味丸,以補土母。

人參,茯苓,白朮(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

上薑棗,水煎服。

六君子湯,治脾胃虛弱,或寒涼克伐,腫痛不消,或不潰斂,宜服此湯以壯營氣,諸症自愈。即前方加陳皮半夏。

異功散,治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。即四君子湯加陳皮。

四物湯,治血虛發熱,或因失血,或因克伐,或因潰後致晡熱內熱,煩躁不安,皆宜服之。經云:血生於脾,若脾虛不能生血者,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酒炒白朮,以補脾。

熟地黃,當歸(各三錢),芍藥(二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

上水煎服。

八珍湯,調和榮衛,順理陰陽,滋養血氣,進美飲食,退虛熱,此氣血虛之大藥也。

當歸(酒拌),川芎,芍藥(炒),熟地黃(酒拌),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炒,五分)
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。食前服。

十全大補湯,治潰瘍發熱,或惡寒,或作痛,或膿多或清,或自汗盜汗及流注、瘰癧、便毒,久不作膿,或膿成不潰,潰而不斂。若血氣不足之人,結腫未成膿者,宜加枳殼、香附、連翹,服之自消。

人參,肉桂,地黃(酒洗,蒸焙),川芎,白芍藥(炒),茯苓,白朮(炒),黃耆(鹽水拌炒),當歸(酒拌,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
作一劑。用水二盅,薑棗煎服。

歸脾湯,治憂思傷脾,血虛發熱,食少體倦,或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吐下。或健忘怔忡,驚悸少寐。或心脾作痛,自汗盜汗。或肢體腫痛,大便不調。或婦人經候不準,晡熱內熱。或唇瘡流注等症,不能消散潰斂。

白朮,白茯苓,黃耆(炒),當歸,龍眼肉遠志肉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,木香(五分),甘草(炙,三分),人參(一錢)

上薑棗,水煎服。

黃耆人參湯,治諸瘡破後,食少無睡,及有虛熱穢氣所觸者。

黃耆(二錢),人參,白朮,麥門冬,蒼朮,陳皮,升麻,五味子,當歸身,甘草(各一錢),黃柏(炒,四分),炒曲(五分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

托裡當歸湯,治潰瘍氣血俱虛,瘡口不斂。或晡熱內熱,寒熱往來。或婦人諸瘡,經候不調,小便頻數,大便不實等症。

白話文:

補虛

一個劑量,用兩盅水,三片薑,一個紅棗。煎煮至八分滿,飯前服用。

四君子湯,治療脾胃虛弱,或因外力損傷導致腫痛不消、潰瘍難以癒合的情況,宜用此方補益脾胃,諸症自然痊癒。若誤用攻毒藥物,則容易引起其他疾病,脾胃虛弱症狀則會表現為食慾不振,或吃後難以消化,或想嘔吐,或大便秘結。若脾胃氣虛,還可能出現瘡口出血、吐血便血等症狀,更宜服用此方,因為氣能攝血。凡是氣血俱虛的症狀,宜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當歸,待脾胃功能恢復,食慾自然會增進,陰血也會自然生成。若使用四物湯等滋陰藥物,反而會損傷脾胃,導致諸症加重。若命門火衰且脾胃虛寒,則需服用八味丸,以補益脾土。
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(各二錢)、甘草(炙,一錢)

以上藥材,加薑棗,水煎服。

六君子湯,治療脾胃虛弱,或因寒涼外力損傷導致腫痛不消、或潰瘍難以癒合的情況,宜服用此湯以增強營氣,諸症自然痊癒。即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添加陳皮、半夏。

異功散,治療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。即四君子湯加陳皮。

四物湯,治療血虛發熱,或因失血、外力損傷或潰瘍後導致的午後發熱、內熱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皆宜服用。經書記載:血生於脾,若脾虛不能生血,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酒炒白朮,以補益脾胃。

熟地黃、當歸(各三錢)、芍藥(二錢)、川芎(一錢五分)

以上藥材,水煎服。

八珍湯,調和營衛,順應陰陽,滋養血氣,增進食慾,退虛熱,這是氣血虛弱的良藥。

當歸(酒拌)、川芎、芍藥(炒)、熟地黃(酒拌)、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苓(各一錢)、甘草(炒,五分)

一個劑量。用兩盅水,三片薑,兩個紅棗,煎煮至八分滿。飯前服用。

十全大補湯,治療潰瘍發熱,或惡寒、疼痛,或膿液多或少,或自汗盜汗以及淋巴結腫大、瘰癧、癰疽等症,久不化膿,或化膿不潰,或潰瘍難以癒合。若血氣不足,腫塊尚未化膿,宜加入枳殼、香附、連翹,服用後腫塊自然消散。

人參、肉桂、地黃(酒洗,蒸焙)、川芎、白芍藥(炒)、茯苓、白朮(炒)、黃耆(鹽水拌炒)、當歸(酒拌,各一錢)、甘草(炙,五分)

一個劑量。用兩盅水,薑棗煎服。

歸脾湯,治療憂思傷脾,血虛發熱,食慾不振,體倦乏力,或脾不能攝血導致吐瀉。或健忘、心悸、驚恐不安、少寐。或心脾疼痛,自汗盜汗。或肢體腫痛,大便秘結。或婦女月經不調,午後發熱、內熱。或唇瘡、淋巴結腫大等症,難以消散癒合。

白朮、白茯苓、黃耆(炒)、當歸、龍眼肉、遠志、酸棗仁(炒,各一錢)、木香(五分)、甘草(炙,三分)、人參(一錢)

以上藥材,加薑棗,水煎服。

黃耆人參湯,治療瘡瘍破潰後,食慾不振,睡眠不足,以及虛熱穢氣侵犯的情況。

黃耆(二錢)、人參、白朮、麥門冬、蒼朮、陳皮、升麻、五味子、當歸身、甘草(各一錢)、黃柏(炒,四分)、炒神曲(五分)

以上藥材作一劑,用兩盅水,煎煮至一盅,飯後服用。

托裡當歸湯,治療潰瘍氣血俱虛,瘡口難以癒合。或午後發熱、內熱,寒熱往來。或婦女各種瘡瘍,月經不調,小便頻數,大便秘結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