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補虛

〔趙〕,無錫華氏,年六十,患背瘡潰發,大如旋盤而色赤,想是平日多服金石藥毒發所致,問之果然。因令侵晨飲羊血三五升,始用退熱解毒、生氣血之劑,熁以生肌膏,半月後肌生膿少,予因歸,令服此藥百餘帖,方可安全。一月後,復來招往視,其瘡皮肉已堅厚如常,但食少無力,因問前日之藥服幾何?曰:瘡將平,遂止不服,脈之沉微甚,因知其氣血,止可供給瘡平而已,於真氣則已竭,不可治,即古人所謂死於瘡結痂之後,果不出半月而死,不獨此膿出後之虛,若因虛而發癰疽者亦然,若以常法攻之,則氣血不勝藥力之散而愈虛,邪得以乘機入內,多成不救。

加味十全湯,治癰疽潰後,補氣血,進飲食。

黃耆(蒸),地黃(蒸),當歸,川芎,人參,茯苓,芍藥(炒),白朮,陳皮(各一兩),粉草(炙),桂心,五味子(各半兩),烏藥(七錢)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用水一碗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,分作二服,留渣曬乾為末,服之。丹溪云:加味十全湯,須看年之老壯,資之強弱,症之緩急,時之寒熱,加減用之。

丹溪云:加味十全湯治癰疽後,補氣血,進飲食,實為切要。蓋膿血出多,陰陽兩虛,非此藥何以回生起死,惜其不分經絡,不載時令,又在識者觸類而長之。今之外科,於瘡瘍腫平痛寬,遂以為安,漫不加省,往往於結痂後,兩三月或半年,虛證乃見,醫者不察,病者不悟,無補接調養之功,因而轉成他病者,惜哉。

予治一士夫,因腳弱求診,兩手俱浮洪稍鼓,飲食如常,惟言問不答,肌上起白屑如麩片,時在冬月,予作極虛處治。詢其弟,乃知半年前,曾於臂、背、腿三處,自夏至秋冬,節次生疽,率用五香連翹湯、十宣散與之,今結痂久矣。

予為作參耆白朮當歸膏,以二陳湯化飲之,三日後盡藥一斤,白屑沒者大半,病者自喜呼吸有力,補藥應效以漸,而病家反怨藥不速應,自作風病論治,煉青礞石二錢半,以青州白丸子作料,煎飲子頓服之,予諫之不聽,因而不救書以為警云。

補中益氣湯,治瘡瘍之人,元氣不足,四肢倦怠,口乾發熱,飲食無味,或飲食失節,或勞倦身熱,脈洪大而無力,或頭痛或惡寒自汗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。

黃耆(炙,一錢五分),甘草(炙),人參,當歸(酒拌),白朮(炒,各一錢),升麻,柴胡,陳皮(各三分)
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一盅,空心服。

人參養榮湯,治潰瘍發熱或惡寒,或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色痿黃,吸吸短氣,飲食無味,不能收斂,或氣血原不足,不能收斂,若大瘡愈後,多服之,不變他病。

白芍藥(一錢半),人參,陳皮,黃耆(蜜炙),桂心,當歸(酒拌),白朮,甘草(炙,各一錢),熟地黃(酒拌),五味子(炒,杵),茯苓(各七分半),遠志(去心,炒,五分)

白話文:

[補虛]

一位六十歲的無錫華姓男子,患有像盤子一樣大的紅色背瘡潰爛,看起來像是長期服用金石藥物中毒引起的,詢問後也得到證實。醫生讓他清晨喝三五升羊血,然後使用具有退熱解毒、生血功效的藥物,並塗抹生肌膏。半個月後,傷口長出肉芽,膿液減少,患者便回家了。醫生囑咐他繼續服用藥物一百多劑才能痊癒。一個月後,患者回來複診,瘡瘍已經癒合,皮膚如同正常人一樣厚實,但卻食慾不振,體力虛弱。詢問他之前服用的藥物情況,他說傷口將癒合就停藥了。醫生診其脈象沉弱,知道他的氣血只能供給傷口癒合,而元氣已經耗盡,無法治療。這正如古人所說的「死於瘡結痂之後」,果然不到半個月就去世了。不僅是膿瘡癒合後的虛弱,即使是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癰疽的,如果用一般的治療方法攻邪,氣血就會不敵藥力的耗散而更加虛弱,邪氣就能乘虛而入,往往難以挽回。

加味十全湯是用於治療癰疽潰爛後,補益氣血,增進食慾的藥方。

藥材包括:黃耆(蒸)、地黃(蒸)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茯苓、芍藥(炒)、白朮、陳皮(各一兩),粉草(炙)、桂心、五味子(各半兩),烏藥(七錢)。

使用方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一碗,生薑五片,大棗兩枚,一起煎煮,分兩次服用,藥渣曬乾研成粉末服用。丹溪翁說:使用加味十全湯,需要根據患者年齡、體質、病情輕重緩急以及季節寒熱等因素調整藥量。丹溪翁也說:癰疽癒合後,用加味十全湯補益氣血,增進食慾,非常重要。因為膿血流失太多,導致陰陽兩虛,沒有這個藥方,怎麼能起死回生呢?可惜的是,這個藥方沒有明確指出適用於哪些經絡,也沒有說明季節的選擇,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應用。現在的外科醫生,往往只注重傷口腫痛消退,就認為痊癒了,沒有繼續調養,常常在結痂後兩三個月甚至半年,虛證才出現,醫生沒有察覺,病人也不明白,沒有進行補益調理,結果導致其他疾病,實在可惜。

我曾經治療一位士紳,他因為腳弱求診,兩手脈象浮洪稍鼓,飲食正常,只是不說話,皮膚上長出像麩皮一樣的白屑,那時是冬天。我用治療極度虛弱的方法治療他。詢問他的弟弟才知道,他半年前手臂、背部、腿部三個地方,從夏天到秋天,陸續長出癰疽,都用五香連翹湯、十宣散治療,現在已經結痂很久了。

我給他開了參耆白朮當歸膏,用二陳湯送服。三天後服用一斤藥物,白屑脫落大半,病人自己也感覺呼吸有力,補藥的效果逐漸顯現,但是家屬反而抱怨藥效不快,自行用治療風寒的藥物治療,服用煉製的青礞石二錢半,用青州白丸子作為輔料煎服,我勸阻他,但他不聽,所以未能治愈,寫下此案例以為警惕。

補中益氣湯是用於治療瘡瘍患者元氣不足,四肢倦怠,口乾發熱,飲食無味等症狀的藥方。也適用於飲食不節、勞倦身熱,脈象洪大無力,頭痛、惡寒自汗、氣喘、身熱煩躁等情況。

藥材包括:黃耆(炙,一錢五分)、甘草(炙)、人參、當歸(酒拌)、白朮(炒,各一錢)、升麻、柴胡、陳皮(各三分)。

使用方法:一劑藥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煎成一盅,空腹服用。

人參養榮湯是用於治療潰瘍發熱或惡寒,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色萎黃,呼吸短促,飲食無味,傷口難以癒合,或者原本氣血不足,傷口難以癒合的藥方。大瘡癒合後,多服用此藥,可以預防其他疾病。

藥材包括:白芍藥(一錢半)、人參、陳皮、黃耆(蜜炙)、桂心、當歸(酒拌)、白朮、甘草(炙,各一錢)、熟地黃(酒拌)、五味子(炒,杵)、茯苓(各七分半)、遠志(去心,炒,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