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3)

1. 腫瘍(十六)

)用此三法之後,雖未瘥必無變證,亦可使邪氣峻減,而易痊也。東垣云:瘡疽之發,其受之有內外之別,治之有寒溫之異。受之外者,法當托裡以溫劑,反用寒藥,則是皮毛始受之邪,引入骨髓;受之內者,法當疏利以寒劑,反用溫劑托裹,則是骨髓之病,上徹皮毛,表裡通潰,共為一瘡,助邪為毒,苦楚百倍,輕則危殆,重則死矣。

予聞潔古云,瘡瘍之生也,表裡不同,或攻或發,少有差舛、變證,隨能殺人,甚於傷寒也。針灸施治,各隨其宜。所用之藥,又當明人五臟君臣,是其法也。

內疏黃連湯,治嘔噦心逆,發熱而煩,脈沉而實,腫硬木悶,而皮色不變色,根系深大,病遠在內,臟腑秘澀,當急疏利之。

黃連,芍藥,當歸,檳榔,木香,黃芩,梔子,薄荷,桔梗,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

上除檳榔、木香為末外,並銼。每服一兩,水一盞半,煎一盞。先吃一二服,次每服加大黃一錢,再加二錢,以利為度。如有熱證,止服黃連湯,大便秘澀加大黃。如無熱證,止用復煎散,時時呷之,如此內外皆通,榮衛和調,則經絡自不遏絕矣。

內托復煎散,治腫焮於外,根盤不深,形證在表,其脈浮,痛在皮內,恐邪氣盛則必侵於內,急須內托以救其里。

地骨皮,黃耆,防風(各二兩),芍藥,黃芩,白朮,茯苓,人參,甘草,當歸,防己(各一兩),桂(五錢)

上㕮咀。先將蒼朮一斤,用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蒼朮滓。入前藥十二味,再煎至三四盞,絞取清汁,作三四服,終日服之。又煎蒼朮滓為湯,去滓,再依前煎十二味藥滓,服之。此除濕散鬱熱,使胃氣和平,如或未已,再作半料服之。若大便秘及煩熱,少服黃連湯。如微利,煩熱已退,卻服復煎散半料,如此使榮衛俱行,邪氣不能內侵也。

當歸黃耆湯,治瘡瘍臟腑已行,而痛不可忍者。

當歸,黃耆,地黃,川芎,地骨皮,芍藥(各半錢)

上㕮咀,水煎服。如發熱,加黃芩。如煩躁不能睡臥者,加梔子。如嘔,則是濕氣侵胃,倍加白朮。上三方,乃易水師弟治瘡之三法,今特列於篇首,而以古今諸方臚列於後,臨病之工詳審脈證而施用之,庶乎可以無失矣。

白話文:

腫瘍(十六)

使用這三種方法後,即使沒有痊癒,也不會出現其他併發症,也能夠使邪氣大大減輕,更容易痊癒。東垣先生說:瘡疽的發生,其致病原因有內外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寒溫之異。外感者,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托裡固表,如果反用寒涼藥物,就會把皮毛受的邪氣引入骨髓;內感者,應當使用寒涼的藥物疏利,如果反用溫熱藥物托裹,就會使骨髓的病邪上徹皮毛,表裡相通而潰爛,形成一個瘡瘍,助長邪氣化為毒素,痛苦百倍,輕則危殆,重則死亡。

我聽說潔古先生說,瘡瘍的發生,表裡不同,有的攻邪有的發熱,稍有差錯或併發症,就可能致死,比傷寒更嚴重。針灸治療,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。所用的藥物,也要明白人體五臟的君臣關係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

內疏黃連湯,用於治療嘔吐呃逆、心煩意亂、發熱、脈象沉實、腫塊堅硬、脹悶,但皮膚顏色無變化,病根深在臟腑,臟腑氣機閉塞,應當迅速疏通。

藥方:黃連、芍藥、當歸、檳榔、木香、黃芩、梔子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

除了檳榔、木香研成細末外,其餘藥物都切碎。每次服用一兩,用煎藥一盞半的水,煎至一盞。先服用一到兩次,然後每次加加大黃一錢,再加二錢,以通便為度。如果有發熱症狀,只服用黃連湯,如果大便秘結就加大黃的用量。如果沒有發熱症狀,只服用復煎散,隨時少量服用,這樣內外都能通暢,榮衛調和,經絡自然就不會阻塞了。

內托復煎散,用於治療腫脹在外,病根不深,症狀表淺,脈象浮,疼痛在皮內,擔心邪氣盛則必侵於內,急需內托以救治裡證。

藥方:地骨皮、黃耆、防風(各二兩),芍藥、黃芩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防己(各一兩),桂枝(五錢)

將藥物切碎。先將蒼朮一斤,用五升水煎至三升,去掉蒼朮藥渣。再加入前面十二味藥,繼續煎至三四盞,濾取藥汁,分作三四次服用,終日服用。再用蒼朮藥渣煎湯,去掉藥渣,再按照前面方法煎煮十二味藥渣,服用。此方能除濕散鬱熱,使胃氣平和,如果病情未癒,再煎服半劑量。如果大便秘結或煩熱,少服黃連湯;如果略有腹瀉,煩熱已退,再服用復煎散半劑量,這樣使榮衛都通暢,邪氣就不能內侵了。

當歸黃耆湯,用於治療瘡瘍臟腑氣機已通暢,但疼痛難忍者。

藥方:當歸、黃耆、生地黃、川芎、地骨皮、芍藥(各半錢)

將藥物切碎,水煎服。如果發熱,加黃芩;如果煩躁難眠,加梔子;如果嘔吐,說明濕邪侵犯胃部,加倍白朮的用量。

以上三方,是易水師弟治療瘡瘍的三種方法,現在特列於篇首,而將古今其他藥方列於其後,行醫者要仔細審察脈證再使用藥方,這樣才能做到不失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