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作痛

丹溪云:膿潰之後,腫退肌寬,痛必漸減而反痛者,此為虛也,宜補之。(托裡消毒散,去後三味,加參耆、歸地。)脈數虛而痛者,屬虛火,宜滋陰。(托裡散,加生地。)脈數實而痛者,邪氣實也,宜泄之。脈實便秘而痛者,邪在內也,宜下之。(清涼飲。)脈澀而痛者,氣血虛寒也,溫補之。

(定痛托裡散。)亦有穢氣所觸者,宜和解之。(東垣黃耆人參湯。丹溪云:芍藥,乳香之類。)亦有風寒所逼者,宜溫散之。(敗毒散,丹云:防風、桂枝之類。),若有膿為脂膜問隔不出,或作脹痛者,宜用針引之。或用利刀剪之。腐肉堵塞者,去之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說:

膿瘡潰破之後,腫脹消退,肌肉鬆弛,疼痛應該逐漸減輕,但卻反而加劇,這表示身體虛弱了,需要補益。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去後三味藥,加上人參、黃耆、生地黃。

脈象虛弱而疼痛,屬於虛火,需要滋陰。可以服用托裡散,加上生地黃。

脈象實數而疼痛,是邪氣實證,需要瀉火。

脈象實數,便秘且疼痛,邪氣在內,需要下瀉。可以服用清涼飲。

脈象澀而疼痛,是氣血虛寒,需要溫補。

定痛托裡散

也有可能是穢氣觸犯,需要和解。可以服用東垣先生的黃耆人參湯。丹溪先生說:可以用芍藥、乳香之類的藥物。

也有可能是風寒侵襲,需要溫散。可以服用敗毒散,丹溪先生說:可以用防風、桂枝之類的藥物。

如果膿液被脂膜包裹,無法排出,或者出現脹痛,可以使用針刺引導膿液排出。也可以用鋒利的刀子剪開膿包。如果腐肉堵塞,需要去除。

〔丹〕,權小娘,瘧後,右腿股生癤。破後筋吊疼,脈虛而澀。詢之小便時疼處亦相應,宜與生血導熱。

川芎,當歸頭,條芩,生地黃,赤芍藥,牛膝,黃柏,甘草(炙,二分),青皮(炒),檳榔(五分),通草(三分),桂皮(一錢)

上煎,食前熱飲之。

白話文:

權小娘在瘧疾痊癒後,右腿股部出現癤子,破了之後筋骨疼痛,脈象虛弱而澀。詢問之下,她小便時疼痛的地方也與腿部相應,因此應該用生血導熱的藥物治療。

方劑為川芎、當歸頭、條芩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牛膝、黃柏、甘草(炙,二分)、青皮(炒)、檳榔(五分)、通草(三分)、桂皮(一錢)。

將這些藥材煎煮,飯前趁熱服用。

人參內托散,治瘡瘍,潰膿而作痛者。

人參,黃耆,當歸,川芎,厚朴,防風,桔梗,白芷,官桂,紫草,木香,甘草

上入糯米一撮,水煎服。

余見後兼證痛門,宜參看。

白話文:

「人參內托散」專門治療瘡瘍,潰爛流膿並伴有疼痛的症狀。方劑包含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厚朴、防風、桔梗、白芷、官桂、紫草、木香、甘草,將藥材與一撮糯米一起用水煎服。如果患者除了上述症狀外,還有其他併發症,需要進一步觀察,再根據情況調整藥方。

2. 發熱

戴院使云:未潰之際,憎寒壯熱,狂言妄語,如見鬼神,膿去已多而大熱不休者,似為難治。蓋毒之得膿,猶傷寒表證之得汗,汗已而反太熱,則為壞傷寒矣。又云:患癰毒人,膿血已潰,所去過多,津液枯渴。多病於渴,縱有發熱躁擾等證,不可以治,宜用益榮生津之劑,若大熱不止者,難療。

脈浮或弱而熱,或惡寒者,陽氣虛也,宜補氣,(補中益氣湯。)脈澀而熱者,血虛也,宜補血,(四物湯,人參養榮湯,聖愈湯。),午前熱,補氣為主,(四君子湯,黃耆六一湯。),午後熱,補血為主,(四物湯,聖愈湯。),脈浮數發熱而痛者,邪在表也,宜散之。

白話文:

戴院使說:癰疽未潰時,患者畏寒發熱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如同看見鬼神一般,膿液排泄很多,但高熱不退者,似乎難以治療。因為毒氣得到膿液的排泄,就像傷寒表證得到汗液一樣,汗出之後反而發高燒,這就是傷寒轉入壞症。

又說:患有癰疽的人,膿血已經潰破,排出過多,導致津液枯竭,口乾舌燥。多病於口渴,即使有發熱躁擾等症狀,也不可以治療,應該使用滋養陰血、生津止渴的藥物。若高熱不止,則難以治療。

脈象浮或弱而發熱,或怕冷者,屬於陽氣虛弱,宜補益氣血。(補中益氣湯)。脈象澀而發熱者,屬於血虛,宜補益氣血。(四物湯,人參養榮湯,聖愈湯)。午前發熱,以補益氣血為主。(四君子湯,黃耆六一湯)。午後發熱,以補益血為主。(四物湯,聖愈湯)。脈象浮而數,發熱且疼痛者,邪氣在表,宜散邪解表。

脈沉數發熱而痛者,邪在內也,宜下之。

〔薛〕,瘡瘍,發熱煩躁,或出血過多,或潰膿大泄,或汗多亡陽,或下多亡陰,以致陰血耗散,陽無所依,浮散於肌表之間而非火也。若發熱無寐,血虛也,用聖愈湯。兼汗不止氣虛也,急用獨參湯。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氣血虛也,用八珍湯。大渴面赤,脈洪大而虛,陰虛發熱也,用當歸補血湯。肢體微熱,煩躁面赤,脈沉而微,陰盛發躁也,用四君加姜附。東垣云:晝發熱而夜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晝安靜而夜發熱,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。如晝夜俱發熱者,重陽無陰也。當峻補其陰,治者詳之。

白話文:

脈搏沉而數,發燒並且疼痛,表示病邪在體內,需要用藥物瀉下。

瘡瘍發熱煩躁,或是出血過多,或是膿液大量流出,或是出汗太多導致陽氣耗損,或是腹瀉太多導致陰液耗損,導致陰血虧虛,陽氣無所依附,浮散於肌膚表面,這並不是火熱之症。如果發燒又睡不着,是血虛,可以用聖愈湯。如果伴隨汗出不止,是氣虛,要緊急服用獨參湯。如果發燒煩躁,肌肉抽搐,是氣血虛弱,可以用八珍湯。如果口渴面紅,脈搏洪大而虛弱,是陰虛發熱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肢體微熱,煩躁面紅,脈搏沉而微弱,是陰盛發熱,可以用四君湯加生薑附子。東垣說:白天發燒晚上安靜,是陽氣旺盛於陽分;白天安靜晚上發燒,是陽氣下陷於陰分。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燒,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,需要峻補陰氣,治療者要仔細觀察。

托裡消毒散加減法:頭痛發熱,邪在表也,本方加川芎、羌活。若外邪在表,而元氣實者,暫用人參敗毒散。頭痛惡寒,表虛也,去金銀花,連翹二味,倍參耆。發熱飲冷便秘,內熱也,去參耆、歸術,加大黃。發熱飲熱便秘,內虛也,去二味,加參耆、歸術。面目赤色,煩熱作渴,脈大而虛,血脫髮躁也,去連翹、金銀花、白芷三味,倍黃耆、當歸。如不應,暫用當歸補血湯。

白話文:

托裡消毒散加減法:頭痛發熱,表示病邪在體表,可以用川芎、羌活來加強治療。如果外邪在表,但元氣充沛,可以用人參敗毒散代替。頭痛惡寒,表示體表虛弱,可以去掉金銀花、連翹,加倍人參、黃耆。發熱、口渴、便秘,表示內熱,可以去掉人參、黃耆、生地黃,加入大黃。發熱、口渴、便秘,表示內虛,可以去掉金銀花、連翹,加倍人參、黃耆、生地黃。臉色紅潤、煩躁口渴、脈搏洪大而虛弱,表示血虛發熱,可以去掉連翹、金銀花、白芷,加倍黃耆、當歸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代替。

身熱惡衣,欲投於水,脈沉微細,氣脫髮躁也,去三味,加肉桂、附子。如不應,暫用附子理中湯。若婦人勞役恚怒,或適經行,發熱譫語,或夜間熱甚,病在血分也,去三味,加生地黃、牡丹皮、柴胡。如不應,暫用加味四物湯。

一男子,膿熟不潰,微痛少食,倦怠發熱,予為針之,膿湧出,熱益甚,乃虛故也,急以人參黃耆湯二劑,熱愈甚,此藥力尚未及也。又二劑果應,再以當歸補血湯數劑而痊。東垣云:發熱惡熱,大渴不止,煩躁肌熱,不欲近衣,脈洪大,按之無力,或目痛鼻乾者,非白虎湯證也,此血虛發躁,宜當歸補血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病人發燒怕穿衣服,想跳進水裡,脈象沉而微弱,這是氣虛髮躁的表現。要將方子中的三味藥去除,加入肉桂和附子。如果效果不好,就暫時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女性因為勞累、生氣或月經期間發燒說胡話,或者晚上特別熱,說明病在血分。要將方子中的三味藥去除,加入生地黃、牡丹皮和柴胡。如果效果不好,就暫時用加味四物湯。

有一個男子,膿包已經成熟了卻沒有破,只有輕微的疼痛,食慾不佳,疲倦發熱,我用針灸治療,膿液流出來了,發熱反而更嚴重了,說明他是虛弱造成的。我緊急用人參黃耆湯兩劑,發熱情況更嚴重了,說明藥效還沒起作用。又用了兩劑,才見效果,之後再用當歸補血湯幾劑就痊癒了。東垣說:發燒怕熱,口渴難忍,煩躁肌膚發熱,不想穿衣服,脈象洪大,按下去沒有力氣,或者眼睛痛鼻子乾燥,這不是白虎湯的症狀,這是血虛導致髮躁,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。

一儒者,患流注,發熱作渴,頭痛自汗,脈洪大,按之無力,此氣血虛寒也,用十全大補,加麥門、五味治之,其症益甚,仍用前藥加附子一錢,四劑諸證悉退,卻去附子,加肉桂二十餘劑,氣血漸復。又因勞心發熱惡寒,飲食減少,此脾胃復傷,元氣下陷,用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,二劑熱止食進,仍用大補元氣而安。

後因考試不利,懷抱不舒,更兼勞役,飲食日少,形氣日衰,吐痰作渴,頭痛惡寒,或熱來復去,或不時而動,仍用補中益氣數劑,諸症漸愈,元氣漸復,乃去附於,再加肉桂五分,百餘劑而愈。

一男子背瘡不斂,小便赤澀,臖腫發熱,口乾體倦,脈洪數而無力,用參耆、歸朮、熟地,芎藭、陳皮、麥門、五味、炙草、肉桂,以補元氣,引火歸經,脈症益甚,此藥力未能及也,再劑頓退,卻去肉桂,又數劑而愈。此症因前失補元氣故耳。操江,五都憲,背瘡愈後大熱,誤為熱火,用苦寒藥一盅,寒熱益甚,欲冷水浴身,脈浮大,按之全無。余曰:此陽氣虛浮於肌表,無根之火也,急用六君子加附子,一劑即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學者得了流注病,發燒口渴,頭痛且多汗,脈搏洪大但按之無力,這是氣血虛弱、寒邪侵入的症狀。使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、五味子進行治療,但病情反而加重。於是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加上附子,服用四劑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接著去除附子,增加肉桂,經過數十劑藥物的治療,氣血逐漸恢復。

此人因勞累心神導致發燒畏寒,食量減少,這是脾胃再次受損、元氣下陷的症狀。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附子,兩劑後熱退食量增加,繼續使用大補元氣的藥物使他安穩。

後因考試不如意,情緒低落,再加上勞累,食量逐漸減少,形體和精神日益衰弱,出現咳嗽口渴、頭痛畏寒的情況,病情時好時壞,仍然使用補中益氣湯數劑,症狀逐漸痊癒,元氣逐漸恢復。之後去除附子,再加入肉桂,經過一百餘劑的治療後痊癒。這個症狀是因為之前沒有補足元氣造成的。

操江,五都憲,背上的傷口好了以後,出現大熱的症狀,誤認為是熱火,使用了寒涼的藥物,反而病情加重,想要冷水洗澡。脈搏浮大,按之全無。我說這是由於陽氣虛弱,浮現於肌表,無根之火。緊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附子,一劑後就痊癒了。

外舅於見,素膏粱厚味,四十三歲,疽發於背,瘍醫投五香湯,躁熱欲狂。予固沮之,而後已潰,後平靜一日,熱復大作,五六日益甚,脈洪數無倫,醫皆以為虛,宜補。予私計,膏粱之變,重以五香之熱,當治以苦寒,且大便不行數日矣。蓋下之,以泄其毒乎!乃研石膏末兩許,知母二三錢,甘草一錢,黃栝蔞一枚和仁,搗碎,為一劑,命僮熾炭注水而自煎之。醫夏生,苦口力諫,以隆冬潰瘍,無用白虎法。

余故復加石膏兩許,而置大黃片五錢於袖中,湯既沸,則以袖籠藥銚,若為移遠火者,而潛下大黃於銚中,時妻叔二三輩,皆環爐坐,注目而視不覺也。夏生語於聲甫,飲是藥必死,別去。聲甫以告余,哂之。藥成持以飲外舅,少頃,大便下結糞及食物未化者,滿行清中,熱退身涼,乃以四君子湯調之,月餘而平。

白話文:

外舅大人平時飲食豐盛,年紀四十三歲,背部長了瘡瘍。當時的醫生給他用五香湯治療,結果他感到燥熱,快要發狂。我當時就認為這樣不妥,而後瘡瘍破潰,患者也平靜了一天,但熱度又再次加劇,五六天後更加嚴重,脈象洪數,醫生們都認為是虛症,應該補益。我暗自思忖,外舅大人平日飲食油膩,再加上五香湯的溫熱之性,應該用苦寒之藥來治療,而且他已經便秘好幾天了,應該用藥引導他排泄毒素。於是我研磨石膏兩錢左右,知母二三錢,甘草一錢,黃栝蔞一枚,連同仁一起搗碎,做成一劑藥,吩咐僕人燒炭煮水,自己煎藥。醫生夏生苦口婆心地勸阻,說隆冬時節瘡瘍潰爛,不能用白虎湯。

我仍然堅持加了兩錢左右的石膏,並將五錢大黃片藏在袖子裡。湯藥煮沸後,我用袖子遮住藥銚,假裝把藥銚移到遠處的火上,偷偷地把大黃片放進藥銚裡,當時妻子的叔伯等人都在爐旁圍坐,專心看著,並沒有察覺。夏生告訴聲甫,喝了這藥一定會死,要他快點離開。聲甫將這話告訴我,我笑了笑。藥煎好後,我讓外舅大人喝下,沒過多久,他便排出堅硬的糞便和未消化的食物,肚子裡也舒暢了許多,熱度退去,身體也涼爽起來。之後,我用四君子湯調理他的身體,一個多月後,病就好了。

先是每旦診脈,皆言不思食,食少而瘡大,去死肉多,自慮何以生肌斂口乎?予信之,初意其便溺阻隔而漫下之,亦不知為傷食發熱也,夏生愧甚,遂從去。

黃耆散,治癰潰後,補虛去客熱。

黃耆,石膏(各二兩),知母,麥門冬(去心)

白芍藥,白茯苓,桂心,熟地,人參(去蘆),川升麻(各一兩),甘草(炙,微赤,半兩)

白話文:

這位病人每天早上來診脈,都說沒胃口,食慾不振,吃得很少,但瘡口卻很大,已經排出了很多壞死的肉,他很擔心自己怎麼才能長出新肉,讓瘡口癒合呢?我當時相信他的說法,最初以為他的大小便不暢通,導致病情惡化,卻沒有想到是傷食引起的發熱。直到夏天來臨,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實在愧疚,便離開了。

黃耆散,專門治療癰疽潰爛後的虛弱,既能補虛,又能去除外邪的熱氣。

藥方如下:

黃耆、石膏(各二兩),知母、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),白芍藥、白茯苓、桂心、熟地黃、人參(去蘆,各一兩),甘草(炙,微赤,半兩)

上銼碎。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煎六分,去滓。溫服,日三四服。

當歸補血湯,治瘡瘍潰後,氣血俱虛,肌熱躁熱,目赤面紅,煩渴引飲晝夜不息,脈洪大而虛,重按全無,此脈虛血虛也,若誤服白虎湯必死,宜此主之。

黃耆(炙,一兩),當歸(酒拌,三錢)

作一劑。水一盅半。煎六分服。

沉香散,治癰膿潰已絕,肌肉內虛,尚有餘熱。

沉香(銼),柴胡(去苗),黃耆,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),白朮(七錢半),熟地黃(二兩),黃芩,栝蔞根,甘草(生銼,各半兩),

白話文:

將藥材上部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半碗水煎煮至六分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三到四次。

當歸補血湯適用於瘡瘍潰爛後,氣血雙虛,肌膚燥熱,眼紅面赤,口渴引發大量飲水,晝夜不停,脈象洪大而虛弱,重按無力,這表示脈虛血虛。如果誤服白虎湯,必死無疑,應該用當歸補血湯治療。

黃芪(炙,一兩),當歸(酒拌,三錢)

煎煮一劑,用一盅半水,煎煮至六分服用。

沉香散用於治療癰疽膿瘡潰爛已盡,肌肉內虛,尚有餘熱。

沉香(切碎),柴胡(去除苗),黃芪,麥門冬(去除心,各一兩),白朮(七錢半),熟地黃(二兩),黃芩,栝蔞根,甘草(生切碎,各半兩)

上銼。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入竹葉二七片,小麥五十粒,煎至六分,去滓。不拘時溫服。

加味逍遙散,治肝脾血虛,內熱發熱,或遍身瘙癢寒熱,或肢體作痛,頭目昏重,或怔忡頰赤,口燥咽乾,或發熱盜汗,食少不寐,或口舌生瘡,耳內作痛,或胸乳腹脹,小便欠利。

甘草(炙),當歸,芍藥(酒炒),茯苓,白朮(炒),柴胡(各一錢),牡丹皮,山梔(炒,各七分),

上水煎服。

梔子黃芩湯,治發背、癰疽潰後,因飲食有傷,調攝不到,發熱不住,用以退熱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四錢藥材,加入半碗水,再放進二十七片竹葉和小麥五十粒,煎煮至剩下六分,濾掉藥渣,不分時間溫熱服用。

加味逍遙散可用於治療肝脾血虛,內熱發熱,或全身瘙癢寒熱,或肢體疼痛,頭昏眼花,或心悸面紅,口乾咽燥,或發熱盜汗,食慾不振失眠,或口舌生瘡,耳痛,或胸乳腹脹,小便不利。

配方:甘草(炙)、當歸、芍藥(酒炒)、茯苓、白朮(炒)、柴胡(各一錢)、牡丹皮、山梔(炒,各七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。

梔子黃芩湯可用於治療發背、癰疽潰爛後,因飲食失調,調理不當,持續發熱,用於退熱。

漏蘆,連翹,山梔仁,黃芩(去心),防風,石韋(如無有,以桑白皮代),生甘草,生犀角(屑),人參,苦參(各去蘆),茯苓(去皮,各二錢半),生黃耆(一兩,去叉蘆)

上為粗末。每服四大錢,水一盅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。

白話文:

配方:

  • 漏蘆
  • 連翹
  • 山梔仁
  • 黃芩(去除心)
  • 防風
  • 石韋(若無,可用桑白皮代替)
  • 生甘草
  • 生犀角(屑狀)
  • 人參
  • 苦參(各去除蘆頭)
  • 茯苓(去除皮,各二錢半)
  • 生黃耆(一兩,去除叉蘆)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。

用法:

每次服用四大錢(約1.6克),加水一盅(約200毫升),煎煮至原量的六分,去渣後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