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發表
一男子潰後,發熱頭痛,脈浮緊,虛而兼表邪也,以補中益氣湯,加川芎、白芷二劑而止,更以托裡藥而愈。一男子風襲瘡口,牙關緊急,腰背反張,以玉真散一服而愈,仍以托裡藥而斂。一男子患癰將斂,遍身作癢,脈浮,以消風散二服而止,更以托裡藥而愈。
白話文:
一位男子潰瘍癒合後,發燒頭痛,脈搏浮而緊,這是虛弱又兼有外邪入侵的表現。醫師開了補中益氣湯,再加上川芎、白芷,服用兩劑後症狀就止住了,接著再用托裡藥治療,就完全康復了。
另一個男子因為風邪侵襲瘡口,牙關緊閉,腰背反弓,醫師開了玉真散一劑就治好了,之後再用托裡藥收口。
還有一位男子患了癰瘡,快要癒合了,全身卻奇癢無比,脈搏浮動,醫師開了消風散,服用兩劑後癢痛就止住了,接著再用托裡藥治療,就完全康復了。
2. 攻裡
〔薛〕,一人胸患癰,焮痛煩躁,發熱作渴,脈數而實,時季冬。予謂:此熱毒內蓄,須舍時從證,欲治以內疏黃連湯,彼以時當隆寒,乃雜用敗毒藥愈熾。仍求治,投前湯二劑,後去二次,諸證悉退,以金銀花散加連翹、山梔,四劑出水而消。羅謙甫,治賈倉使父,(見發背。)
白話文:
薛某人,有一位病人患了胸癰,疼痛腫脹,煩躁不安,發熱口渴,脈象數而有力,時值冬季。我認為,這是熱毒內積,應該捨棄時節,依據病症來治療,想用內疏黃連湯來治療。病人卻認為時當隆冬,便將敗毒藥混合使用,導致病情更加熾盛。病人仍然要求治療,我便開了兩劑內疏黃連湯,之後再用兩劑,諸症全部消退,接著又用金銀花散加連翹、山梔,四劑之後,膿水流出,腫痛消退。羅謙甫,曾治過賈倉使的父親,(患了發背。)
3. 清熱
一男子患癰,潰而飲酒,焮痛發熱,服黃連解毒湯二劑而止,更以托裡消毒散而愈。常治痛而大便秘,脈實者,用清涼飲治之。
白話文:
一位男子患了癰瘡,潰爛之後他飲酒,結果傷口紅腫疼痛發熱。他服用黃連解毒湯兩劑後,症狀便停止了,之後又用消毒散外敷,最終痊癒。
對於經常感到疼痛且伴有大便秘結、脈象實的患者,可以用清涼飲來治療。
4. 已寒
〔羅〕,至元壬午,有王伯祿者,年五十七,右臂膊腫盛,上至肩,下至手指色變,皮膚涼,六脈沉細而微,脈症俱寒,舉瘍醫彥和視之,曰:此乃附骨癰,開發已遲,以燔起之,膿清稀解,待日再開之,加吃逆不絕,彥和與丁香柿蒂湯兩服,稍緩,待日吃逆尤甚,自利臍腹冷痛,腹滿飲食減少,時發昏憒,於左乳下黑盡處,灸二七壯,又處以乾薑、附子、木香、沉香、茴香、羌活類藥,㕮咀一兩半,欲與服。或者曰:諸痛癢瘡,皆屬心火,又當盛暑之時,用乾薑,附子可乎?予應之曰:理所當然,不得不然。《內經》曰:脈細皮寒,瀉利前後,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吃逆者,胃中虛極也,諸腫瘡瘍,皆屬心火,是定理也,此症內外相反,須當舍時從症,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,則不能愈也,遂投之。諸症悉去,飲食進,瘡勢溫,膿色正,彥和又與五香湯數服,月餘平復。噫!守常者眾人之見,知變者大人之事,知常而不知變,細事因而取敗者亦多矣,況醫乎。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哉,陳錄判母治案,(見腦疽。)
白話文:
元朝壬午年,有個叫王伯祿的人,五十七歲,右臂腫脹,從肩膀到手指頭都變了顏色,皮膚冰冷,六脈沉細微弱,脈象和症狀都顯示體寒。醫生彥和看了,說這是附骨癰,已經晚了,要先用火灸的方法把膿排出來,膿液稀薄,等過幾天再繼續排膿。王伯祿吃東西後一直噁心,還腹瀉,肚子冷痛,腹脹,吃不下東西,時常昏昏沉沉,在左乳下方黑的地方灸了二十七壯。醫生又開了乾薑、附子、木香、沉香、茴香、羌活等藥,研磨成粉末,要給他服用。有人問道:各種疼痛、瘙癢和瘡瘍都屬於心火,現在又是在盛夏,用乾薑、附子合適嗎?醫生回答說:這理所當然,必須這樣做。《內經》說:脈細皮寒,腹瀉前後,飲食不入,這叫做五虛。吃東西就噁心,是胃中太虛了。各種腫瘤和瘡瘍都屬於心火,這是固定的道理。這個病症內外相反,必須要捨棄常規,根據病情用藥,如果不用辛熱的藥物急救,就治不好。於是就給王伯祿服藥了。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食慾恢復了,瘡瘍也變得溫熱,膿液也正常了。彥和又給他喝了幾服五香湯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唉!墨守成規是普通人的觀點,懂得變通才是大人物的行為。只知道常規而不懂得變通,就會因小失大,況且是醫生呢!守常和變通怎麼能相提並論呢?這是陳錄判母治病的案例。(見腦疽。)
托裡溫中湯,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,膿出清解,皮膚涼,心下痞滿,腸鳴切痛,大便微溏,食則嘔氣短促,吃逆不絕,不得安臥,時有昏憒。
丁香,沉香,茴香,益智仁,陳皮(各一錢),木香(各一錢半),羌活,乾薑(炮,各三錢),甘草(炙,二錢),黑附子(炮去皮臍,四錢)
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以附子、乾薑大辛熱,溫中外發,陽氣自里之表,以為君。羌活苦辛溫,透關節;炙甘草甘溫,補脾胃,行經絡,通血脈;胃寒則嘔吐吃逆,不下食,益智仁,丁香、沉香大辛熱,以散寒為佐;瘡氣內攻,氣聚而為滿,木香、茴香、陳皮苦辛溫,治痞散滿,為使也。
白話文:
「托裡溫中湯」用來治療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瘡瘍內陷的患者。這種患者通常膿液稀薄,皮膚冰冷,胸口悶脹,腸鳴腹痛,大便稀軟,進食後嘔吐氣短,吃東西就會打嗝,難以安睡,並伴隨昏沉乏力。方劑中丁香、沉香、茴香、益智仁、陳皮各一錢,木香一錢半,羌活、乾薑(炮製)各三錢,甘草(炙製)二錢,黑附子(炮製去皮臍)四錢。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寒邪侵入體內,應以辛熱之品治療,並佐以苦溫之藥。方中附子、乾薑大辛熱,溫暖中焦,使陽氣從裡向外發散,為君藥。羌活苦辛溫,能通關節;炙甘草甘溫,補益脾胃,暢通經絡,疏通血脈。胃寒導致嘔吐、打嗝、不思飲食,益智仁、丁香、沉香大辛熱,以散寒為佐。瘡瘍氣血內攻,氣機郁滯而致胸悶,木香、茴香、陳皮苦辛溫,能治療痞塊、散解胸悶,為使藥。
上㕮咀作一服。水三盞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去滓。不拘時,溫服。忌一切冷物。
白話文:
「上等的藥材切碎,做成一份藥劑。用三杯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煮到剩下一小杯,然後過濾掉渣。不分時間,熱服。避免所有冰冷的食物。」
5. 補虛
〔薛〕,一童子,腋下患癰不斂,膿清,脈大,倦怠懶食,少寐,自汗口乾,以內補黃耆湯,及豆豉餅灸之兩月而愈,凡瘡膿潰而清,或瘡口不合,或聚腫不赤,肌寒肉冷,自汗色脫者,皆氣血俱虛也,非補不可。一男子,腰患毒,膿熟不潰,針之膿大泄反加煩躁,以聖愈湯四劑而寧,更以人參養榮湯,加麥門冬、五味子,兩月而愈。此人後患濕氣遂為痼疾。凡瘡膿血去多,瘡口雖合,尤當補益。務使氣血平復,否則更患他證,必難治療,慎之。一婦人,患臂癰,瘡口紫陷,膿清不斂,彼以為毒未盡,欲服攻毒之劑,予謂:瘡瘍之證,腫起堅硬,膿稠者實也,腫下軟慢,膿稀者虛也,遂用附子餅灸之,及飲十全大補湯百劑,始愈。一婦人,患附骨癰,久而不斂,致腿細短軟,脈來遲緩,以十全大補湯加牛膝、杜仲及附子餅,灸之兩月餘而愈。凡膿潰之後,脈澀遲緩者易愈,以其有胃氣故也,脈來細而沉,時直者,裡虛而欲變證也,若煩痛尚未痊也,洪滑粗散者難療。以其正氣虛而邪氣實也。一男子,腰中患此,發而不潰;其氣血止能發起,不能培養為膿也,投大補藥數劑而潰,又數劑膿出尚清,乃服參耆歸術膏斤余,膿少稠;數斤膿漸稠,肌肉頓生。大凡癰疽藉氣血為主,若患而不起,或潰而不腐,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,皆氣血之虛也,宜大補之,最忌攻伐之劑。亦有膿反多者,乃氣血虛而不能禁止也;若潰後發熱作渴,脈大而膿愈多,屬真氣虛而邪氣實也,俱不治。常見氣血充實之人,患瘡皆腫高色赤,易腐潰而膿且稠,又易於收斂。怯弱之人,多不起發不腐潰,及難於收斂,若不審察而妄投攻劑,虛虛之禍不免矣。及患後當調養,若瘰癧、流注之證,尤當補益,否則更患他證,必難措置,慎之。一上舍,年逾四十,因怒脅內作痛不止。數日後,外結一塊,三寸許,漫腫色不赤,按之微痛,予謂:怒氣傷肝,致血傷氣鬱為患,以小柴胡湯對四物,倍用芎歸、黃耆、貝母、肉桂治之。彼謂:丹溪云,腫瘍內外皆壅,宜托裡表散為主。又云,凡瘡未破,毒攻臟腑,一毫熱藥斷不可用。況此證為氣血凝滯,乃服流氣飲愈虛,始信而復求治。視之虛證並臻,診之胃氣更虛,彼欲服予前藥。予謂:急者先治,遂以四君子湯加酒炒芍藥、炮乾薑,四劑少得;更加當歸又四劑,胃氣漸醒,乃去乾薑,又加黃耆、肉桂、芎歸數劑,瘡色少赤,並微作痛,又二十餘劑而膿成,針之卻與十全大補湯,喜其謹疾,又兩月餘而瘳。夫氣血凝滯,多因營衛之氣弱,不能運散,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,況各經氣血多寡不同,心包絡、膀胱、小腸,肝經多血少氣,三焦、膽、腎、心、脾、肺少血多氣。然前證正屬膽經少血之臟,人年四十以上,陰血日衰,且脈證俱屬不足,腫瘍內外皆壅,宜托裡表散為主,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,非專攻之謂也。若腫焮痛甚煩躁脈大,辛熱之劑,不但腫瘍不可用,雖潰瘍亦不可用也。凡患者須分經絡氣血,地部遠近,年歲老幼,稟氣虛實,及七情所感,時令所宜而治之。常見以流氣、十宣二藥,概治結腫之證,以致取敗者多矣。
白話文:
一個小孩腋下長了癰,久久不癒合,膿液清稀,脈搏有力,身體疲倦,食慾不振,睡眠少,容易出汗口乾,用內補黃耆湯治療,並用豆豉餅灸兩月後痊癒。凡是瘡瘍膿液潰爛後清稀,或者瘡口不癒合,或者腫塊不發紅,肌肉冰冷,容易出汗面色蒼白,都是氣血不足,必須要補益。
一個男子腰部患毒瘡,膿液成熟卻不潰爛,用針刺後膿液大量流出,反而更加煩躁,用聖愈湯四劑後病情穩定,再用人參養榮湯,加入麥門冬和五味子,兩月後痊癒。這個人之後容易患濕氣,成了痼疾。凡是瘡瘍膿血流失過多,即使瘡口癒合,也應該補益,務必使氣血恢復正常,否則容易患其他疾病,難以治療,要謹慎。
一個婦人患手臂癰,瘡口發紫凹陷,膿液清稀不癒合,她以為毒氣未盡,想服用攻毒藥物,我告訴她:瘡瘍的症狀,腫起堅硬,膿液稠厚是實證,腫塊柔軟,膿液稀薄是虛證,於是用附子餅灸,並服用十全大補湯一百劑,才痊癒。
一個婦人患附骨癰,久久不癒合,導致腿細短軟,脈搏遲緩,用十全大補湯加牛膝、杜仲和附子餅灸,兩月餘後痊癒。凡是膿液潰爛後,脈搏澀而遲緩,容易痊癒,因為他們有胃氣;脈搏細弱而沉,時而有力,是裡虛將要轉變為其他症狀;如果煩痛尚未痊癒,脈搏洪大滑利粗散,難以治療,因為他們正氣虛弱,邪氣旺盛。
一個男子腰部患此病,發作卻不潰爛,他的氣血只能發起,不能化為膿液,服用大補藥數劑後才潰爛,又服數劑後膿液流出仍然清稀,於是服用參耆歸術膏一斤多,膿液變得稠厚,數斤之後膿液更加稠厚,肌肉開始生長。
凡是癰疽主要依賴氣血,如果患病卻不發作,或者潰爛卻不腐敗,或者不癒合,或者膿液稀少或清稀,都是氣血不足,應該服用大補藥物,最忌諱攻伐藥物。也有一些膿液反倒過多的,那是氣血虛弱,不能阻止膿液外流;如果潰爛後發熱口渴,脈搏有力,膿液愈加增多,屬於真氣虛弱,邪氣旺盛,都是難以治療的。
常見氣血充實的人,患瘡瘍都腫脹高起,顏色發紅,容易潰爛腐敗,膿液也稠厚,也容易癒合。體弱的人,多數不發作,不潰爛腐敗,也難以癒合,如果不明辨病情而妄用攻伐藥物,就會造成虛虛之禍。
患病後應該調養,像瘰癧、流注的症狀,更應該補益,否則容易患其他疾病,難以處理,要謹慎。
一個上舍,年過四十,因為生氣,脅肋疼痛不止,數日後,外邊結了一塊,三寸大小,腫脹散漫,顏色不紅,按壓輕微疼痛,我告訴他:怒氣傷肝,導致血傷氣鬱而患病,用小柴胡湯配四物湯,倍用川芎、當歸、黃耆、貝母、肉桂治療。
他說:丹溪云,腫瘍內外皆壅,宜托裡表散為主。又云,凡瘡未破,毒攻臟腑,一毫熱藥斷不可用。況此證為氣血凝滯,乃服流氣飲愈虛,始信而復求治。視之虛證並臻,診之胃氣更虛,彼欲服予前藥。予謂:急者先治,遂以四君子湯加酒炒芍藥、炮乾薑,四劑少得;更加當歸又四劑,胃氣漸醒,乃去乾薑,又加黃耆、肉桂、芎歸數劑,瘡色少赤,並微作痛,又二十餘劑而膿成,針之卻與十全大補湯,喜其謹疾,又兩月餘而瘳。
夫氣血凝滯,多因營衛之氣弱,不能運散,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,況各經氣血多寡不同,心包絡、膀胱、小腸、肝經多血少氣,三焦、膽、腎、心、脾、肺少血多氣。然前證正屬膽經少血之臟,人年四十以上,陰血日衰,且脈證俱屬不足,腫瘍內外皆壅,宜托裡表散為主,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,非專攻之謂也。若腫焮痛甚煩躁脈大,辛熱之劑,不但腫瘍不可用,雖潰瘍亦不可用也。凡患者須分經絡氣血,地部遠近,年歲老幼,稟氣虛實,及七情所感,時令所宜而治之。常見以流氣、十宣二藥,概治結腫之證,以致取敗者多矣。
〔趙〕,無錫華氏,年六十,患背瘡潰發,大如旋盤而色赤,想是平日多服金石藥毒發所致,問之果然。因令侵晨飲羊血三五升,始用退熱解毒、生氣血之劑,熁以生肌膏,半月後肌生膿少,予因歸,令服此藥百餘帖,方可安全。一月後,復來招往視,其瘡皮肉已堅厚如常,但食少無力,因問前日之藥服幾何?曰:瘡將平,遂止不服,脈之沉微甚,因知其氣血,止可供給瘡平而已,於真氣則已竭,不可治,即古人所謂死於瘡結痂之後,果不出半月而死,不獨此膿出後之虛,若因虛而發癰疽者亦然,若以常法攻之,則氣血不勝藥力之散而愈虛,邪得以乘機入內,多成不救。
白話文:
這位姓趙的病人,是無錫華氏家族的人,年紀六十歲,患了背部瘡瘍潰爛的病症,傷口大如盤子,而且顏色鮮紅。我推測可能是平時服用過多金石藥物導致毒性發作所致,詢問之後果然如此。
我便讓他在清晨空腹喝三到五升的羊血,然後開始服用退熱解毒、生氣血的藥方,並塗抹生肌膏。半個月後,傷口開始長出新肉,膿液也減少了。我便讓他回家,並囑咐他繼續服用藥方,大約一百多帖藥後,才能完全康復。
一個月後,趙先生再次前來求診。我看到他的瘡瘍皮肉已經恢復正常,堅厚如常,但他卻食慾不振,體力衰弱。我問他之前服用的藥方,服用了多少劑量?他說,瘡瘍快要好了,所以就不再服用藥方了。我診了他的脈象,發現脈象沉細微弱,由此判斷他的氣血只夠讓瘡瘍痊癒,而體內的真氣已經消耗殆盡,無力回天了。這正是古人所說的「死於瘡結痂之後」,果然不到半個月,趙先生就去世了。
不只是瘡瘍癒合後的虛弱,如果因為體虛而引發癰疽的,也是同樣道理。若以常規方法攻治,則氣血無法承受藥力的散發,反而更加虛弱,邪氣便趁機侵入體內,多半會造成無藥可救的局面。
加味十全湯,治癰疽潰後,補氣血,進飲食。
黃耆(蒸),地黃(蒸),當歸,川芎,人參,茯苓,芍藥(炒),白朮,陳皮(各一兩),粉草(炙),桂心,五味子(各半兩),烏藥(七錢)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用水一碗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,分作二服,留渣曬乾為末,服之。丹溪云:加味十全湯,須看年之老壯,資之強弱,症之緩急,時之寒熱,加減用之。
白話文:
加味十全湯用於治療癰疽潰爛後的病症,具有補氣血、促進食慾的作用。藥方包括黃耆、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茯苓、芍藥、白朮、陳皮、粉草、桂心、五味子、烏藥等藥材,按比例混合後,每次取適量煎服,並可根據患者年齡、體質、病情及季節等因素調整用藥量。
丹溪云:加味十全湯治癰疽後,補氣血,進飲食,實為切要。蓋膿血出多,陰陽兩虛,非此藥何以回生起死,惜其不分經絡,不載時令,又在識者觸類而長之。今之外科,於瘡瘍腫平痛寬,遂以為安,漫不加省,往往於結痂後,兩三月或半年,虛證乃見,醫者不察,病者不悟,無補接調養之功,因而轉成他病者,惜哉。
予治一士夫,因腳弱求診,兩手俱浮洪稍鼓,飲食如常,惟言問不答,肌上起白屑如麩片,時在冬月,予作極虛處治。詢其弟,乃知半年前,曾於臂、背、腿三處,自夏至秋冬,節次生疽,率用五香連翹湯、十宣散與之,今結痂久矣。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:
加味十全湯治療癰疽後,補氣氣血、促進食慾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為膿血流失太多,導致陰陽兩虛,除了這個藥方,還有什麼能起死回生呢?只可惜這個藥方沒有區分經絡,也沒有記載適用的時令,需要懂得人根據實際情況類推使用。
現在的外科醫生,只要瘡瘍腫塊消退、疼痛減輕,就認為已經痊癒了,沒有深入思考,往往在結痂後兩三個月甚至半年,虛證才顯露出來。醫生沒有察覺,病人也沒有意識到,沒有進行補氣調理,因此轉成其他病症,實在令人惋惜。
我曾經治療一位士大夫,他因為腿腳虛弱來就診。他的雙手都浮腫稍微鼓脹,飲食正常,但只說不答,皮膚上起白色鱗屑像麩皮一樣,時間是冬天。我認為他屬於極虛的情況,便針對虛證治療。詢問他的弟弟,才知道他半年之前,從夏天到冬天,手臂、背部、腿部三處,反覆長瘡,一直用五香連翹湯、十宣散治療,現在已經結痂很久了。
予為作參耆白朮當歸膏,以大棗化飲之,三日後盡藥一斤,白屑沒者大半,病者自喜呼吸有力,補藥應效以漸,而病家反怨藥不速應,自作風病論治,煉青礞石二錢半,以青州白丸子作料,煎飲子頓服之,予諫之不聽,因而不救書以為警云。
變證,治瘡瘍之人,元氣不足,四肢倦怠,口乾發熱,飲食無味,或飲食失節,或勞倦身熱,脈洪大而無力,或頭痛或惡寒自汗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。
黃耆(炙,一錢五分),甘草(炙),人參,當歸(酒拌),白朮(炒,各一錢),升麻,柴胡,陳皮(各三分)
白話文:
我給他開了參耆白朮當歸膏,用大棗化開服用。三天後,他服下一斤藥,白屑消失了大半,病人自己也感到呼吸有力,十分欣喜。補藥的效果應該慢慢顯現,但病人家屬反而抱怨藥效不快,自作主張認為是風病,就用煉好的青礞石二錢半,加上青州白丸子煎藥,讓病人一次喝下。我勸阻他,但他不聽,結果病況更加嚴重。我寫下這個病例,作為警示。
這個病例中,病人患有瘡瘍,元氣不足,四肢乏力,口乾發熱,飲食無味,可能是飲食不節,也可能是勞累過度導致。脈象洪大無力,還有頭痛、惡寒自汗、氣喘、發熱煩躁等症狀。
我開的方子是:黃芪(炙,一錢五分)、甘草(炙)、人參、當歸(酒拌)、白朮(炒,各一錢)、升麻、柴胡、陳皮(各三分)。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一盅,空心服。
人參養榮湯,治潰瘍發熱或惡寒,或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色痿黃,吸吸短氣,飲食無味,不能收斂,或氣血原不足,不能收斂,若大瘡愈後,多服之,不變他病。
白芍藥(一錢半),人參,陳皮,黃耆(蜜炙),桂心,當歸(酒拌),白朮,甘草(炙,各一錢),熟地(酒拌),五味子(炒,杵),茯苓(各七分半),遠志(去心,炒,五分)
作一劑,水二盅,姜三片,棗一枚。煎八分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準備一副藥,用兩碗水,三片薑,兩顆紅棗煎成一碗,空腹服用。此方名為人參養榮湯,用於治療潰瘍發熱或怕冷、四肢無力、肌肉消瘦、面色發黃、呼吸短促、食慾不振、無法癒合的傷口,或體虛氣血不足,導致傷口無法癒合等情況。大瘡癒合後,可以多服用此方,預防其他疾病。藥材包括白芍(一錢半)、人參、陳皮、黃耆(蜜炙)、桂心、當歸(酒拌)、白朮、甘草(炙,各一錢)、熟地(酒拌)、五味子(炒,搗碎)、茯苓(各七分半)、遠志(去心,炒,五分)。將所有藥材放進兩碗水中,加入三片薑,一顆紅棗,煎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
四君子湯,治脾胃虛弱,或因克伐,腫痛不散,潰斂不能,宜用此以補脾胃,諸症自愈。若誤用攻毒,七惡隨至,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,或食而難化,或欲作嘔,或大便不實,若脾胃氣虛,瘡口出血,吐血便血,尤宜用之,蓋氣能攝血故也。凡氣血俱虛之證,宜於前湯,但加當歸,脾胃既旺,飲食自進,陰血自生。若用四物沉陰之劑,脾胃復傷,諸症蜂起。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,必用八味丸,以補土母。
人參,茯苓,白朮(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
上薑棗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四君子湯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或是由於過度損傷而導致腫痛不消、潰瘍癒合不良的狀況。適合用此方來補益脾胃,各種症狀自然會痊癒。若誤用攻毒藥物,則會引發各種不良反應,例如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想吐、大便不成形等。
若脾胃氣虛,出現瘡口出血、吐血或便血,更適合使用四君子湯,因為氣能攝血,能幫助止血。對於氣血雙虛的症狀,可以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添加當歸,補益脾胃,提升食慾,滋養陰血。若使用四物湯等陰寒藥物,則會再次傷及脾胃,導致各種症狀復發。
若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,則需使用八味丸來補益脾土。
組成:
- 人參:二錢
- 茯苓:二錢
- 白朮:二錢
- 甘草(炙):一錢
用法:
將上述藥材用薑棗水煎服。
六君子湯,治脾胃虛弱,或寒涼克伐,腫痛不消,或不潰斂,宜服此湯以壯營氣,諸症自愈。即前方加陳皮半夏。
異功散,治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。即四君子湯加陳皮。
四物湯,治血虛發熱,或因失血,或因克伐,或因潰後致晡熱內熱,煩躁不安,皆宜服之。經云:血生於脾,若脾虛不能生血者,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酒炒白朮,以補脾。
熟地黃,當歸(各三錢),芍藥(二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
白話文:
六君子湯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或是因為寒涼侵襲而導致腫痛不消,或是潰瘍不癒合的情況。服用此湯可以增強營氣,這些症狀自然會痊癒。如果再加上陳皮和半夏,效果更佳。
異功散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思考能力下降。用四君子湯加上陳皮即可。
四物湯,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發熱,或是因失血、過度勞累、潰瘍後引起的午後發熱、內熱、煩躁不安等症狀。古籍記載:血源於脾,如果脾虛不能生血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和酒炒白朮,以補脾益血。
熟地黃、當歸各三錢,芍藥二錢,川芎一錢五分。
上水煎服。
八珍湯,調和榮衛,順理陰陽,滋養血氣,進美飲食,退虛熱,此氣血虛之大藥也。
當歸(酒拌),川芎,芍藥(炒),熟地黃(酒拌),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炒,五分)
作一劑。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。食前服。
十全大補湯,治潰瘍發熱,或惡寒,或作痛,或膿多或清,或自汗盜汗及流注、瘰癧、便毒,久不作膿,或膿成不潰,潰而不斂。若血氣不足之人,結腫未成膿者,宜加枳殼、香附、連翹,服之自消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八珍湯能調和人體的營衛氣血,使陰陽平衡,滋補氣血,增進食慾,退去虛熱,是治療氣血虛弱的良藥。藥材包括當歸(用酒拌炒)、川芎、芍藥(炒)、熟地黃(用酒拌炒)、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苓(各一錢)、甘草(炒,五分)。每次用藥材一劑,加水兩盅,薑三片,大棗兩枚,煎煮至八分。飯前服用。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潰瘍發熱,或伴隨惡寒、疼痛、膿液多或少、自汗盜汗、流注、瘰癧、便毒等症狀,久治不愈或膿成不潰,潰而不斂。若患者氣血不足,腫塊未形成膿,可加入枳殼、香附、連翹,服用後可自行消散。
人參,肉桂,地黃(酒洗,蒸焙),川芎,白芍藥(炒),茯苓,白朮(炒),黃耆(鹽水拌炒),當歸(酒拌,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作一劑。用水二盅,薑棗煎服。
歸脾湯,治憂思傷脾,血虛發熱,食少體倦,或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吐下。或健忘怔忡,驚悸少寐。或心脾作痛,自汗盜汗。或肢體腫痛,大便不調。或婦人經候不準,晡熱內熱。或唇瘡流注等症,不能消散潰斂。
白朮,白茯苓,黃耆(炒),當歸,龍眼肉遠志肉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,木香(五分),甘草(炙,三分),人參(一錢)
白話文:
這是一道中藥方劑,名為歸脾湯,主要用於治療因思慮過度而導致脾胃虛弱,以及血虛、心脾不和等症狀。方劑中包含人參、肉桂、地黃、川芎、白芍藥、茯苓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甘草等藥材,並需經過不同的炮製方法,例如酒洗、蒸焙、炒等,才能發揮最佳藥效。服用時需用兩碗水加入薑棗一起煎煮,然後服用湯藥。此外,還有另一種歸脾湯,其中包含白朮、白茯苓、黃耆、當歸、龍眼肉、遠志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甘草、人參等藥材,同样可以治疗忧思伤脾、血虚等问题。
上薑棗,水煎服。
黃耆人參湯,治諸瘡破後,食少無睡,及有虛熱穢氣所觸者。
黃耆(二錢),人參,白朮,麥門冬,蒼朮,陳皮,升麻,五味子,當歸身,甘草(各一錢),黃柏(炒,四分),炒曲(五分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
托裡當歸湯,治潰瘍氣血俱虛,瘡口不斂。或晡熱內熱,寒熱往來。或婦人諸瘡,經候不調,小便頻數,大便不實等症。
當歸,黃耆,人參,熟地黃,川芎,芍藥(各一錢),柴胡,甘草(各五分)
白話文:
將生薑和紅棗加水煎煮,服用。
黃耆人參湯用於治療各種瘡傷破裂後,食慾不振,睡眠減少,以及虛熱穢氣侵襲所導致的症狀。
黃耆二錢,人參、白朮、麥門冬、蒼朮、陳皮、升麻、五味子、當歸身、甘草各一錢,黃柏(炒)四分,炒曲五分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製成一劑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飯後服用。
托裡當歸湯用於治療潰瘍傷口氣血兩虛,瘡口難以癒合。或者午后發熱,內熱,寒熱交替。或者婦女各種瘡傷,月經不調,小便頻繁,大便不成形等症狀。
當歸、黃耆、人參、熟地黃、川芎、芍藥各一錢,柴胡、甘草各五分。
上水煎服。
內補黃耆湯(見癰疽兼症,痛條。)
人參散,治癰疽,內虛不足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枸杞子(各一兩),熟地黃,黃耆(銼,各二兩),桂心,白芍藥,當歸(微炒),甘草(炙,各半兩)
上銼碎。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棗三枚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麥門冬湯,治癰疽潰後,膿水不絕。
麥門冬(去心),黃耆(銼),五味子(炒),白茯苓(去黑皮),人參(去蘆),官桂(去粗皮),當歸(切,焙),遠志(去心),芎藭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半)
白話文:
將藥材煎水服用,內補黃耆湯(適用於癰疽併發症,疼痛條紋)。人參散則用於治療內虛不足導致的癰疽。方劑包含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枸杞子(各一兩)、熟地黃、黃耆(切碎,各二兩)、桂心、白芍藥、當歸(微炒)、甘草(炙,各半兩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,用一杯水加入生薑半分、大棗三枚,煎煮至六分,去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麥門冬湯適用於治療癰疽潰瘍後膿水不斷的情況。方劑包含麥門冬(去心)、黃耆(切碎)、五味子(炒)、白茯苓(去黑皮)、人參(去蘆)、官桂(去粗皮)、當歸(切片,焙)、遠志(去心)、芎藭(各一兩)、甘草(炙,七錢半)。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入生薑半分,擘碎,大棗二枚,擘破,同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溫服。
護壁都尉,治諸發已潰,去舊生新,老人氣血虛弱,宜補之。此潰後服至愈而止。
防風(去蘆)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炒),苦梗,白芷,黃耆(炙,各半兩),川芎,甘草,柳桂,當歸(各三錢),人參(二錢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,溫鹽、酒調服。至瘡口合後更服為佳。不飲酒,木香湯、兼服降氣湯,尤妙。
白話文:
上方咀:
每服五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生薑半分,拍碎,大棗兩枚,掰開,一同煎煮至一盞,去渣,空腹溫服。
此方名為「護壁都尉」,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瘡瘍已潰破的情況,能去除舊肉促進新肉生長。對於氣血虛弱的老人,更適合用此方補益。瘡瘍癒合後即可停止服用。
防風方:
將防風(去蘆)、厚朴(去粗皮,用薑汁炒)、苦梗、白芷、黃耆(炙,各半兩)、川芎、甘草、柳桂、當歸(各三錢)、人參(二錢)研磨成粉末。
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溫水、鹽、酒調服。瘡口癒合後繼續服用效果更佳。若不飲酒,可搭配木香湯、降氣湯服用,效果更佳。
六味丸(一名六味地黃丸),此壯水之劑。夫人之生,以腎為主,凡病皆由腎虛而致,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,無有不可用者,世所罕知。若腎虛發熱作渴,小便淋秘,痰氣壅盛,咳嗽吐血,頭目眩暈,小便短少,眼花耳聾,咽喉燥痛,口舌瘡裂,齒不堅固,腰腿痿軟,五臟齊損,肝經不足之症,尤當用之,水能生木故也。若腎虛發熱,自汗盜汗,諸血失血,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,血虛發熱之神劑也。
熟地黃(生者,自制,八兩),山茱萸肉,山藥(各四兩),白茯苓,牡丹皮,澤瀉(各三兩)
白話文:
六味丸(一名六味地黃丸)
這是一種滋補腎陰的藥方。人體的生長發育,以腎臟為根本,各種疾病都源自腎虛。六味丸是遵循「天一生水」的原理,補益腎陰,幾乎任何人都可以用。世人對此藥的功效卻鮮為人知。
六味丸適用於以下症狀:
- 腎虛導致發熱口渴、小便不暢、痰多咳嗽、咯血、頭昏眼花、小便減少、視力下降、耳鳴、咽喉乾燥疼痛、口腔潰瘍、牙齒鬆動、腰膝酸軟、五臟功能衰竭、肝臟虛弱等症狀,尤其適合肝腎不足者,因為水能生木。
- 腎虛導致發熱、自汗盜汗、各種出血、失聲、痰多、血虛發熱等症狀,是治療這些疾病的良藥。
組成:
- 熟地黃(生地黃自行製作,八兩)
- 山茱萸肉(四兩)
- 山藥(四兩)
- 白茯苓(三兩)
- 牡丹皮(三兩)
- 澤瀉(三兩)
上地黃杵膏,余為末,蜜和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滾湯下。
八味丸,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、鶴膝等症,不能消潰收斂,或飲食少思,或食而不化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,即前方加肉桂、附子各一兩。經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即此方也。
加減八味丸,治症同前。即六味丸加肉桂、五味子各一兩。
東垣癰疽用藥加減法,:如發背疔腫,膿潰前後,虛而頭痛者,托裡藥內加五味子。恍惚不寧,加人參、茯神。虛而發熱者,加地黃,栝蔞根。潮熱者,加柴胡、地骨皮。渴不止者,加知母、赤小豆。虛煩者,加枸杞、天門冬。自利者,加厚朴。膿多者,加當歸、川芎。痛甚者,加芍藥、乳香。肌肉遲生者,加白蘞、官桂。有風邪者,加獨活、防風。心驚悸者,加丹砂。口目瞤動者,加羌活、細辛。嘔逆者,加丁香。藿葉。痰多者,加半夏、陳皮。
白話文:
將生地黃搗碎成膏狀,再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混合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滾水送服。八味丸用於治療命門火衰導致脾土虛寒,出現流注、鶴膝等症,難以消潰收斂,或飲食少思、食而不化、臍腹疼痛、夜間頻繁小便等症狀。方中加肉桂、附子各一兩,遵循“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”的原理。加減八味丸是在六味丸的基础上,加肉桂、五味子各一兩,治疗的症状同前。東垣医家治疗癰疽的用藥加減法如下:如发背疔腫,膿潰前後,虚而頭痛者,托裡藥內加五味子。恍惚不寧,加人參、茯神。虚而发热者,加地黃,栝蔞根。潮熱者,加柴胡、地骨皮。渴不止者,加知母、赤小豆。虛煩者,加枸杞、天門冬。自利者,加厚朴。膿多者,加當歸、川芎。痛甚者,加芍藥、乳香。肌肉遲生者,加白蘞、官桂。有風邪者,加獨活、防風。心驚悸者,加丹砂。口目瞤動者,加羌活、細辛。嘔逆者,加丁香、藿葉。痰多者,加半夏、陳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