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55)
卷之三 (55)
1. 乳癰乳岩
定方以八物加陳皮、黃芩、柴胡、山梔、白芷,服八劑病減六七,去白芷,加青皮、木香、桔梗,又六劑而全愈。若用攻毒之劑,病胡能瘳。
葛稚川方,治婦人乳癰。
人牙齒(燒存性)
上為極細末,以酥調塗,貼癰上。
敷乳方
天南星,生半夏,皂角針(燒帶性,各三分),白芷,草烏,直殭蠶(焙,各一分)
上細末,多用蔥白研取汁,入蜜調敷。若破瘡口,作膏藥貼。
〔乳岩〕
丹溪云,一婦人年六十,厚味鬱氣,而形實多妒,夏無汗而性急,忽左乳結一小核,大如棋子,不痛。自覺神思不佳,不知食味絕半月,以人參湯調青皮、甘草末,入生薑汁,細細呷,一日夜五六次,至五七日消矣。此乃奶岩之始,不早治,隱至五年、十年已後發,不痛不癢,必於乳下潰一竅如巖穴,出膿,又或五七年、十年,雖飲食如故,洞見五內乃死。惟不得於夫者有之,婦以夫為天,失於所天,乃能生此。
謂之岩者,以其如穴之嵌岈空洞,而外無所見,故名岩。患此者,必經久淹延,惟此婦治之早,正消患於未形,余者皆死,凡十餘人。又治一初嫁之婦,只以青皮、甘草與之安。隆慶庚午,予自秋闈歸,則亡妹已病。
蓋自七月,乳腫痛不散,八月用火針取膿,醫以十全大補湯與之,外敷鐵箍散不效,反加喘悶;九月產一女,潰勢益大而乳房爛盡,延及胸腋,膿水稠黏,出膿幾六七升,略無斂勢。十一月始歸就醫,改用解毒和平中劑,外摻生肌散,龍骨、寒水石等劑,膿出不止,流濺所及,即腫泡潰膿,兩旁紫黑,瘡口十數,胸前腋下皆腫潰,不可動側,其勢可畏。余謂:產後毒氣乘虛而熾,宜多服黃耆解毒補血、益氣生肌。
而醫不敢用。十二月中旬後益甚,瘡口二十餘,諸藥盡試不效,始改用予藥,時膿穢黏滯,煎楮葉豬蹄湯沃之頓爽。乃治一方,名黃耆托裡湯,黃耆之甘溫以排膿,益氣生肌為君;甘草補胃氣解毒,當歸身和血生血為臣;升麻、葛根、漏蘆為足陽明本經藥,及連翹、防風皆散結疏經,栝蔞仁、黍黏子,解毒去腫,皂角刺引至潰處,白芷入陽明,敗膿長肌,又用川芎三分,及肉桂、炒柏為引。用每劑入酒一盞煎,送白玉霜丸,疏膿解毒,時膿水稠黏,方盛未已,不可遂用收澀之藥。
理宜追之,以翠青錠子外摻。明日膿水頓稀,痛定穢解,始有向安之勢。至辛未新正,患處皆生新肉,有紫腫處,俱用蔥熨法,隨手消散,但近腋足少陽分,尚未斂,乃加柴胡一錢,青皮三分及倍川芎。膿水將淨者即用搜膿散摻之,元宵後遂全安。萬曆癸卯二月,時侍御趙蓋庵提學南畿,托敝懸令致意,約會於茅山,予以館誼不容辭,特往赴之,則有病欲求治也。袒其胸,左乳側瘡口大如碗,惡肉紫黯,嶙峋嵌深,宛如巖穴之狀,臭不可近。
白話文:
乳癰乳岩
某方以八味藥加陳皮、黃芩、柴胡、山梔、白芷,服用八劑後病情減輕六七成,於是去除白芷,加入青皮、木香、桔梗,再服用六劑便痊癒。如果使用攻毒的藥物,病情也很容易好轉。
葛稚川方,治療婦女乳癰:
將人牙齒燒成灰,研成極細的粉末,用酥油調和塗抹在癰腫處。
敷乳方:
天南星、生半夏、皂角刺(燒成灰,各三分)、白芷、草烏、僵蠶(焙乾,各一分),研成細末,用大量蔥白搗汁,加入蜂蜜調和敷貼。如果瘡口破了,就做成膏藥貼敷。
(乳岩)
丹溪先生說,一位六十歲的婦女,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鬱結之氣滯留體內,個性強勢愛妒忌,夏天不流汗,性情急躁,突然左乳房長出一個像棋子般大小的硬塊,不痛。她自己感覺精神不佳,食慾不振,持續半個月,用人參湯調和青皮、甘草粉末,加入生薑汁,少量多次服用,一天一夜服用五六次,五七天後腫塊消退。這是乳岩的初期症狀,如果不早治療,隱藏五年、十年後發作,不痛不癢,最終會在乳房下方潰爛一個像巖穴一樣的洞口,流出膿液,即使過了五七年、十年,雖然飲食如常,但內臟空虛,最終還是會死亡。只有那些得不到丈夫疼愛的婦女才會得這種病,婦女以丈夫為天,失去丈夫的疼愛,才會產生這種疾病。
之所以稱之為「岩」,是因為它像山巖一樣,在皮膚表面看不見,裡面卻是空洞的,所以稱為「岩」。患這種病的,病情都持續很長時間,這位婦女因為治療得早,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,其餘患病的人都死了,總共有十幾個人。又治療了一位新婚婦女,只用青皮、甘草就治好了她。隆慶庚午年,我從秋闈回來,我的妹妹已經病了。
從七月開始,乳房腫痛不消,八月用火針放膿,醫生用十全大補湯治療,外敷鐵箍散,都不見效,反而加重了喘悶;九月生下一個女兒,潰爛情況更加嚴重,乳房爛掉,蔓延到胸部腋下,膿水稠黏,流出的膿水大約有六七升,病情沒有好轉的跡象。十一月她才來找我看病,我改用解毒和緩的藥物,外敷生肌散、龍骨、寒水石等藥物,但膿水仍然止不住,流到哪裡,哪裡就腫脹潰爛,兩邊皮膚紫黑,瘡口十幾個,胸前腋下都腫脹潰爛,不能翻身側臥,病情十分危急。我認為:產後毒氣乘虛而入,應該多服用黃耆解毒補血、益氣生肌。
但是醫生不敢用。十二月病情更加嚴重,瘡口二十多個,各種藥物都試過,沒有效果,才開始用我的藥方。當時膿水黏稠,我用煎煮楮葉豬蹄湯清洗,立刻感覺舒服多了。我制定了一個藥方,名為黃耆托裡湯,用黃耆的甘溫之性來排膿,益氣生肌為主藥;甘草補益胃氣解毒,當歸補血養血為輔藥;升麻、葛根、漏蘆是足陽明經的藥物,連翹、防風都能疏散經絡,栝蔞仁、黍米黏液解毒消腫,皂角刺引導膿液排出,白芷入陽明經,敗膿生肌,還加入川芎三分,肉桂、炒柏樹皮引導藥力。每劑藥加入一盞酒煎煮,服用白玉霜丸,疏通膿液解毒。當時膿水稠黏,病情正盛,不能使用收斂的藥物。
應該積極治療,用翠青錠外敷。第二天膿水變得稀薄,疼痛減輕,膿液排出順暢,病情開始好轉。到辛未年的正月,患處都長出了新肉,紫腫的地方都用蔥熨法治療,很快就消散了,但靠近腋下少陽經的部分還沒癒合,於是加了柴胡一錢,青皮三分,川芎加倍。膿水快排乾淨了就用搜膿散外敷,元宵節後就痊癒了。萬曆癸卯年二月,當時侍御趙蓋庵先生在南畿提學,托人請我過去,約好在茅山相會,我因為館誼不能推辭,特地前往,他有一個病人需要治療。他袒露胸部,左乳房側面瘡口像碗口那麼大,惡肉紫暗,坑坑窪窪,很深,像巖穴一樣,臭味難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