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41)

1. 瘰癧馬刀

上經一章,皆從經脈取臟腑之本,以治瘰癧之本也。其末出於耳下,或耳後下頸至肩上,或入缺盆中者,當於手足少陽經取之,或針、或灸如後穴。

〔扁〕,瘰癧:天井,肩井

〔撮〕,瘰癧:天井(半寸,灸七壯瀉之)

〔東〕,腋下腫,馬刀挾癭,善自齧舌頰,天牖中腫,寒熱:臨泣,丘墟(各一分,灸五壯),太衝(一分,灸三壯),腋下頸項腫:天池(順皮三分,灸七壯),如頷腫,加後谿(二分,灸五壯),腋下腫馬刀、挾癭,喉痹:陽輔(五分,灸二七壯),申脈(一分,灸三壯,立愈)

〔甲〕,胸中滿,腋下腫馬刀、瘻,善自齧舌頰,天牖中腫,淫爍脛酸,頭眩,枕骨頷腮痛,目澀身痹,灑淅振寒,季肋肢滿寒熱,脅腰腹膝外臁痛,臨泣主之。馬刀腫瘻,淵腋、章門、支溝主之。出於頦下,或至頰車者,當於手足陽明經取之,或針、或灸如後穴。三里(足陽明),合谷(手陽明)

〔丹〕,搗生商陸根作餅子,置於瘰癧上,艾柱灸餅子上,干即易之,灸三四餅。

〔世〕,當癧上貼肉灸十四壯,神效。

〔東〕,瘰癧、馬刀,將先出一瘡,用四楞鐵環定住,不令出移,破作口子。以油紙捻紝之,勿令合了,以絕其瘡之源,其效至速。如瘡不破,或病人不肯破,更以藥塗之,三日一易之,以龍泉散主之。(方見前。)

此穴治瘰癧之秘法。蓋瘰癧屬肝膽二經,故患在耳前後、項腋之間,男子多因恚怒,虧損肝經之血,陰火內作,或不慎起居,耗損腎水不能生肝血。婦女多因恚怒,傷肝火,動血燥,或鬱結傷脾,火動血耗。或患於胸乳間,亦屬前經。此證若因恚怒傷肝,氣血壅遏而不愈者,宜灸此穴,疏通經絡。

若因久鬱怒,元氣虧損而不愈,當推其所屬而調補化源。如取其穴,當以指甲掏兩肘、兩肩四所,患處覺痠麻方是其穴。

又方,灸瘰癧未成膿者,用大蒜切片,如三錢厚安患處,用艾壯於蒜上灸之,至三五壯換蒜,每日灸十數蒜片,以拔郁毒。如破久不合,內有核,或瘀肉,此因血氣不足,不能腐爛,以銅錢挺輕輕連衣膜取去,縱取重亦不痛,不必畏懼。更用江西豆豉為末,唾津和為餅,如前灸之,以助陽氣。內服補藥,外貼琥珀膏,或太乙膏,瘡口自合。

《靈樞》黃帝曰:決其生死奈何?岐伯曰: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。見一脈一歲死,見一脈半一歲半死,見二脈二歲死,見二脈半二歲半死,見三脈三歲而死。見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肺脈微澀為鼠瘻,在頸、肢腋之間下,不勝其上,其應善酸。

白話文:

瘰癧馬刀治療方法彙編

這篇章節的所有穴位都取自經脈,以治療瘰癧的根本原因。瘰癧位於耳下、耳後、頸部至肩上,或進入鎖骨上窩的,應從手足少陽經取穴治療,可用針灸,穴位詳見後文。

某些穴位治療瘰癧:天井穴、肩井穴。

某些穴位治療瘰癧:天井穴(灸七壯,以瀉法施灸,灸刺深度為半寸)。

腋下腫痛、馬刀腫(頸部腫塊似刀)、經常不自覺咬舌咬頰、天牖穴(耳後下方)腫痛、寒熱交替,可用臨泣穴、丘墟穴(各灸五壯,灸刺深度各一分),太衝穴(灸三壯,灸刺深度一分);腋下及頸項腫痛,可用天池穴(灸七壯,灸刺深度順著皮膚方向三分);如果腫脹像頷下腫,則需加灸後谿穴(灸五壯,灸刺深度二分);腋下腫痛、馬刀腫、挾癭(甲狀腺腫大)、喉嚨阻塞,可用陽輔穴(灸二七壯,灸刺深度五分),申脈穴(灸三壯,灸刺深度一分,立竿見影)。

胸部脹滿、腋下腫痛、馬刀腫、廔管、經常不自覺咬舌咬頰、天牖穴腫痛、腿部灼熱疼痛、頭暈、枕骨、頷部、腮部疼痛、眼睛乾澀、身體麻痺、惡寒發抖、脅肋部、四肢脹滿、寒熱交替、脅肋、腰部、腹部、膝關節、腿外側疼痛,可用臨泣穴治療。馬刀腫、廔管,可用淵腋穴、章門穴、支溝穴治療。如果腫塊位於頦(下巴)下或到達頰車穴(面頰部),則應從手足陽明經取穴治療,可用針灸,穴位詳見後文。足三里穴(足陽明經)、合谷穴(手陽明經)。

一種外敷療法:將新鮮商陸根搗碎做成餅狀,敷在瘰癧上,用艾柱灸餅子,餅子乾了就換新的,灸三四個餅子。

一種灸法:在瘰癧上貼皮膚灸十四壯,效果神奇。

一種外科療法:瘰癧、馬刀腫,先讓膿瘡自行破潰,用四棱鐵環固定住,防止移位,然後切開一個口子。用油紙捻子吸膿,不要讓傷口癒合,以切斷膿瘡的根源,療效迅速。如果膿瘡不自行破潰,或病人不願意切開,可以用藥物塗抹,每三天換藥一次,用龍泉散(藥方詳見前文)。

這是治療瘰癧的秘方。因為瘰癧屬於肝膽二經,所以病灶常位於耳前後、頸項腋窩等部位。男性多因憤怒,損傷肝經的血液,陰火內生,或因生活起居不慎,耗損腎水,不能滋養肝血。女性多因憤怒,傷及肝火,血燥,或鬱結傷脾,導致肝火旺盛、耗損血液。如果病灶位於胸乳之間,也屬於上述經脈。如果此病是由於憤怒傷肝,氣血瘀滯而難以痊癒的,宜灸上述穴位,疏通經絡。

如果因長期鬱怒,元氣虧損而難以痊癒,應根據其所屬經脈進行調理,補益元氣。取穴時,可用指甲輕輕刮兩肘、兩肩四個部位,患處感到酸麻才是正確的穴位。

另一種灸法:對於尚未化膿的瘰癧,可用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,貼在患處,用艾灸灸蒜片,灸三五壯後更換蒜片,每天灸十幾片蒜片,以拔除毒邪。如果膿瘡破裂後久久不癒合,裡面有核或瘀肉,這是因為氣血不足,不能使膿腫腐爛,可用銅錢輕輕挑起衣膜將其取出,即使用力也不會疼痛,不必害怕。再用江西豆豉研磨成粉末,與唾液混合成餅狀,如前述方法灸之,以助陽氣。內服補益藥物,外敷琥珀膏或太乙膏,瘡口自然癒合。

《靈樞》中記載:黃帝問道:如何判斷瘰癧的生死?岐伯答道:反觀其瞳孔,如果其中有紅色血管,上下貫穿瞳孔,一根血管表示一年內死亡,一根半血管表示一年半內死亡,兩根血管表示兩年內死亡,兩根半血管表示兩年半內死亡,三根血管表示三年內死亡。如果紅色的血管沒有貫穿瞳孔,則是可以治療的。肺經脈絡微澀則為鼠瘻,位於頸部、四肢、腋下等部位,不能承受其上的壓力,其病症常伴隨酸痛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