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4)

1. 灸(九)

騎竹馬灸法:治一切瘡瘍,無有不愈。令病人以肘憑几,豎臂腕要直,用篾一條,自臂腕中曲處橫紋,男左女右,貼肉量起,直至中指尖盡處,截斷為則,不量指甲。卻用竹槓一條,令病人脫衣,正身騎定,前後用兩人扛起,令病者腳不著地,又令二人扶之勿令傴僂,卻將前所量臂篾,從竹槓坐處,尾骶骨盡處,直貼脊背,量至篾盡處為則,用墨筆點定,此只是取中,非灸穴也。

卻用薄篾作則子,量病人中指節,相去兩橫紋為則,男左女右,截為一則,就前所點記處,兩邊各量一則盡處,即是灸穴。兩穴各灸五七壯,疽發於左,則灸右,疽發於右,則灸左,甚則左右皆灸。蓋此二穴,心脈所過之處,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,灸此,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,起死回生之功,屢試屢驗。

劉宗厚曰:此謂癰疽初發,宜灸之也。然諸瘡患久成痛者,常有膿水不絕,其膿不臭,內無歹肉,尤宜用附子,浸透、切作大片,厚三二分,於瘡上著艾灸之,仍服內托之藥,隔三二日再灸之,不五七次,自然肌肉長滿矣。

至有膿水惡物,漸漬根深者,郭氏治用白麵、硫黃、大蒜三物,一處搗爛,看瘡大小,捻作餅子,厚約三分於瘡上,用艾炷灸二十一粒,一灸一易,後隔四五日,方用翠霞錠子,並信效錠子,互換用之,紝入瘡內,歹肉盡去,好肉長平,然後貼收斂之藥,內服應病之劑,調理即瘥矣。

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,大抵始發宜灸,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,至灸冷瘡,亦須內托之藥切當,設反逆,不唯不愈,恐致轉生他病之患也。

白話文:

灸(九)

騎竹馬灸法可以治療各種瘡瘍,沒有治不好的。讓病人以手肘靠在几案上,豎起手臂,手腕要伸直,用一根竹篾,從手臂手腕處的橫紋開始量起(男性量左手,女性量右手),一直量到中指尖端,截斷竹篾作為標記,不要量到指甲。然後準備一根竹竿,讓病人脫掉衣服,正身騎在竹竿上,前後各兩人抬起竹竿,讓病人雙腳不著地,再讓兩人扶著病人,不要讓他彎腰駝背。接著,把之前量好的竹篾,從病人坐在竹竿的地方,也就是尾骶骨的地方開始,沿著脊背向上量,量到竹篾盡頭的地方做記號,用墨筆點上記號。這只是取中間位置,並不是灸穴。

再用薄竹篾做尺子,量病人的中指指節,兩個指節之間的距離作為標準長度(男性量左手,女性量右手),截斷竹篾作為一個標記。然後根據之前點好的記號,在記號兩邊各量出一個標記的長度,這就是灸穴。兩個穴位各灸五到七壯。如果疽瘡長在左側,則灸右側;如果疽瘡長在右側,則灸左側;情況嚴重的話,左右兩側都要灸。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,癰疽都是心火鬱滯導致的毒素,灸這些穴位,可以讓心火通暢,毒素就能散掉,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,屢試不爽。

劉宗厚說:這是指癰疽剛開始發時,應該灸治。但是,如果瘡瘍久治不愈疼痛,經常有膿水流出,膿水不臭,裡面沒有壞肉,尤其適合用附子,將附子浸透後切成厚約三到二分的厚片,放在瘡瘍上用艾灸,同時服用內托的藥物,隔三到兩天再灸一次,灸個五到七次,肌肉就會自然長滿了。

如果膿水和壞死組織逐漸深入根部,郭氏的治療方法是用白麵、硫磺、大蒜三種藥物,一起搗爛,根據瘡瘍的大小,捏成餅狀,厚度約三分,敷在瘡瘍上,用艾炷灸二十一壯,灸一壯換一個艾炷。之後隔四到五天,再用翠霞錠和信效錠交替使用,將藥物塞入瘡瘍內,壞死組織去除乾淨,長出新的好肉,然後貼上收斂的藥物,內服針對病情的藥物,調理後就會痊癒了。

治療瘡瘍不僅僅只在初期使用灸法,總之,初期使用灸法最好,需要配合汗下補養的藥物,對症下藥。即使是灸治凍瘡,也需要配合內托的藥物,用藥一定要準確。如果用藥反了,不僅不會治好,反而可能導致其他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