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3)
卷之一 (13)
1. 灸(九)
《元戎》云: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,自內而出者宜灸。外入者,托之而不內;內出者,接之而令外。故經云:陷者灸之。灸而不痛,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不痛者,先及其潰,所以不痛,而後及良肉,所以痛也。灸而痛,不痛而後止其灸,灸而痛者,先及其未潰,所以痛,而次及將潰,所以不痛也。
凡人初覺發背,欲結未結,赤熱腫痛,先以濕紙覆其上,立視候之,其紙先干處,即是結癰頭也。取大蒜切成片,如當三錢厚薄,安於頭上,用大艾炷灸之三壯,即換一蒜片,痛者灸至不痛;不痛灸至痛時方住。最要早覺早灸為上,一日二日,十灸十活,三日四日六七活,五六日三四活,過七日則不可救矣。
若有十數頭,作一處生者,即用大蒜研成膏,作薄餅鋪頭上,聚艾於蒜餅上燒之,亦能活也。若背上初發,赤腫一片,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,便用獨蒜,切去兩頭,取中間半寸厚薄,正安於瘡上,著艾灸十四壯,多至四十九壯。一法云:灸乃開結破硬之法,倘有一點白粒,如粟米起,四圍微腫如錢,便當於米粒上,著艾火十四五壯。三日內灸者,只成灸瘡而散。
三日外者,其腫漸少,宜多灸之,或灸火著處,則結熱可伸,灸處先潰,則毒勢分減,庶免展開,不致下陷及壞筋骨,傷氣血也。所謂灸至不痛者,謂著皮肉未壞處則痛,火至著毒處,則不痛,必令火氣至著毒處方止。所謂灸至痛者,謂初著毒處不痛,至好肉則痛,必令火氣至好肉方止。
畏灸者,或用獨蒜瓣,或用豆豉餅,或用椒姜鹽,爛搗捏作餅子,如當三錢厚,鋪艾灸之,熱則易新餅,亦可散也。灸乃從治之意,惟頭為諸陽所聚,艾炷宜小而少,若少陽分野,尤不可灸,灸之多至不救,亦有因灸而死者。蓋虛甚孤陽將絕,其脈必浮數而大,且鼓精神,必短而昏,無以抵擋火氣,宜其危也。
又《精要》云:腦為諸陽所會,頸項近咽喉,腎俞,皆致命之所,俱不可灼艾。
河間灸刺法謂:凡瘡瘍,須分經絡部分,血氣多少,腧穴遠近。從背出者,當從太陽五穴選用。至陰(在足小指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大。)通谷(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前陷者中。)束骨(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後陷中。)崑崙(在足外踝,後跟骨上陷中。)委中(在膕中央,約紋中動脈。
)從鬢出者,當從少陽五穴選用。竅陰(足小指、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)俠谿(在足小指、次指歧骨間,本節前陷中。)臨泣(在足小指、次指本節後間陷中。)陽輔(在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絕骨端,如前三分。)陽陵泉(在膝下一寸,外廉陷中。)後髭出者,當從陽明五穴選用。
厲兌(在足大指、次指,去爪甲如韭葉。)內庭(在足大指、次指外間陷中。)陷谷(在足大指、次指間,本節後陷中。)衝陽(在足跗上五寸,骨間動脈,去陷骨三寸。)解谷(在衝陽後一寸五分,腕上陷中。)從腦出者,則唯絕骨一穴,(在外踝上三寸,動脈中。)詳見癰疽灸經。
白話文:
《元戎》說:瘡瘍如果是從體外侵入引起的,就不適合用艾灸;如果是從體內發出來的,就適合用艾灸。從外侵入的,要讓它向外排,而不是向內;從內發出的,要引導它向外。所以醫書上說:陷下去的要用艾灸。艾灸時如果感覺不到痛,等到感覺到痛了就要停止艾灸。艾灸時不痛,是因為先燒到了潰爛的地方,所以不痛,然後燒到好的肌肉,所以才痛。艾灸時感覺到痛,等不痛了再停止艾灸,是因為先燒到還沒潰爛的地方,所以痛,接著燒到快要潰爛的地方,所以就不痛了。
一般人剛發現背上長癰瘡,想要形成但還沒完全形成的時候,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,可以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,觀察濕紙哪個地方先乾,那個地方就是癰瘡的中心。取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,放在癰瘡中心,用大的艾炷灸三次,然後換一片蒜片,如果感覺痛,就灸到不痛為止;如果感覺不痛,就灸到感覺痛時才停止。最重要的是要早發現早點灸,最好是一兩天內就灸,這樣十個有十個都能治好;三四天再灸,大概有六七個能治好;五六天才灸,就只有三四個能治好;超過七天,就沒救了。
如果有十幾個癰瘡長在一起,可以用大蒜搗成泥,做成薄餅敷在癰瘡上,把艾炷放在蒜餅上燒,這樣也能治好。如果背上剛開始長,只是一片紅腫,中間有一個黃色像小米粒大小的膿頭,就用獨頭蒜,切去兩頭,取中間半寸厚的蒜片,放在瘡上,用艾灸十四壯,最多到四十九壯。另一種說法是:艾灸是打開結節、破除硬塊的方法,如果有一個像小米粒大小的白點,周圍稍微腫脹像銅錢大小,就應該在白點上艾灸十四五壯。在三天內灸的,只會形成灸瘡然後散開;三天以後再灸的,腫脹會慢慢消退,應該多灸幾次,或者艾灸的地方,結熱會散開,艾灸的地方先潰爛,毒氣就會分散減少,這樣就能避免擴散,不至於下陷或者傷害到筋骨、氣血。所謂灸到不痛,是指艾火燒到皮膚肌肉還沒壞的地方會痛,燒到毒氣聚集的地方就不痛了,一定要讓火氣燒到毒氣聚集的地方才停止。所謂灸到痛,是指開始燒到毒氣聚集的地方不痛,燒到好肌肉的地方才痛,一定要讓火氣燒到好肌肉的地方才停止。
怕艾灸的人,可以用獨蒜瓣、豆豉餅,或用花椒、生薑、鹽,搗爛捏成約三錢厚的餅子,鋪上艾灸,如果感覺到熱,就換新的餅子,這樣也可以散開。艾灸是治療的方法,只是頭部是諸多陽氣聚集的地方,艾炷應該要小而少,如果是在少陽經脈的範圍,更不能艾灸,灸多了會沒救,也有因為艾灸而死的。因為虛弱到了極點,孤陽將要耗盡,這時脈象一定是浮大而數,而且精神不振,呼吸短促而昏迷,沒有辦法抵抗艾火的熱氣,所以會有危險。
《精要》裡也說:腦是所有陽氣匯集的地方,頸項靠近咽喉,腎俞穴,都是致命的地方,都不可以用艾灸來燒灼。
河間學派的艾灸方法說:凡是瘡瘍,要分清經絡部位、氣血多少、穴道遠近。從背部發出的,應該從太陽經的五個穴道選用。至陰穴(在腳小趾外側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子那樣大小的地方),通谷穴(在腳小趾外側,本節前面凹陷的地方),束骨穴(在腳小趾外側,本節後面凹陷的地方),崑崙穴(在腳外踝後面,腳跟骨上凹陷的地方),委中穴(在膝蓋後面的中心,大約在紋路中的動脈處)。從鬢角發出的,應該從少陽經的五個穴道選用。竅陰穴(在腳小趾、次趾末端,距離指甲像韭菜葉子那樣大小的地方),俠谿穴(在腳小趾、次趾分叉的骨頭之間,本節前面凹陷的地方),臨泣穴(在腳小趾、次趾本節後面凹陷的地方),陽輔穴(在外踝上四寸,腓骨的前面末端,大概在前三分的地方),陽陵泉穴(在膝蓋下一寸,外側凹陷的地方)。從後髭發出的,應該從陽明經的五個穴道選用。厲兌穴(在腳大趾、次趾,距離指甲像韭菜葉子那樣大小的地方),內庭穴(在腳大趾、次趾外側間的凹陷處),陷谷穴(在腳大趾、次趾之間,本節後面凹陷的地方),衝陽穴(在腳背上五寸,骨頭之間的動脈處,距離陷骨三寸),解谷穴(在衝陽穴後面一寸五分,手腕上的凹陷處)。從頭腦發出的,就只有絕骨穴一個穴位(在外踝上三寸,動脈處),詳細可以參考《癰疽灸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