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3)

1. 發表攻裡

五香連翹湯,治諸瘡腫,初覺一二日,便厥逆咽喉塞,發寒熱。

沉香,木香,麝香,丁香(各一兩),乳香(二兩),連翹,射干,升麻,獨活,桑寄生,甘草(炙,各一兩),,大黃(一兩半),木通(二兩)

白話文:

五香連翹湯用於治療各種瘡腫,初期發病一兩天,就出現厥逆、咽喉阻塞、發寒發熱等症狀。配方包括沉香、木香、麝香、丁香各一兩,乳香二兩,連翹、射干、升麻、獨活、桑寄生、甘草(炙)各一兩,大黃一兩半,木通二兩。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溫服取利。

按:丹溪曰,《精要》第一論云,不問癰疽瘡癤,虛實冷熱,先與內托散、五香連翹湯、沉麝湯等諸方,不冷不熱,不問老幼少壯,陰陽虛實冷熱,多服為妙。夫癰疽瘡癤,臟腑陰陽,有淺深、虛實、冷熱,用藥有補瀉、溫涼,老幼、少壯,其稟受厚薄,形志苦樂,隨年歲而增損。

奈何?欲以不冷不熱,四五方而通治之,又以多服為妙,此不能無疑也,學者當審經絡,察病機而處治,豈可仗此為通治之法乎!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五錢藥材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,煎至七分,溫熱服用,直至藥效發揮。

不過,丹溪先生認為,對於各種癰疽瘡癤,不論虛實冷熱,都先用內托散、五香連翹湯、沉麝湯等方劑,這些藥方不寒不熱,適用於老幼男女,陰陽虛實冷熱各種體質,多服用反而效果更好。

但癰疽瘡癤的病因涉及臟腑陰陽,病症有深淺、虛實、冷熱之分,用藥也需根據補瀉、溫涼之性選擇,再加上老幼、少壯體質差異,以及個人禀賦、性格和生活習慣的不同,都會影響病情發展。

因此,想要用不寒不熱的四五個方子來通治所有癰疽瘡癤,並且主張多服用,實在令人存疑。 學習者應該仔細研究經絡,分析病症機理,再進行治療,怎麼可以依靠這種通治的方法呢?

千金漏蘆湯,治癰疽、丹痃、惡肉,時行熱毒赤腫。

漏蘆,連翹,黃芩,白蘞,枳殼,升麻,粉草,麻黃,朴硝(各一兩),大黃(一兩半)

上除硝外,每服二錢。水一盞,姜三片,薄荷三葉同煎。溫服,取利為度。

防風通聖散,治時毒熱毒,便秘熱燥。若時毒饑饉之後,胃氣虧損者,須當審察,非大滿、大實,不用。

白話文:

「千金漏蘆湯」可治癰疽、丹毒、惡肉,以及時行熱毒導致的紅腫。藥方包括漏蘆、連翹、黃芩、白蘞、枳殼、升麻、粉草、麻黃、朴硝(各一兩)和大黃(一兩半)。除了朴硝以外,每次取二錢,加水一盞,薑三片,薄荷三葉一起煎煮,溫熱服用,直到通便為止。「防風通聖散」則主治時行熱毒或便秘引起的熱燥。但若因饑饉導致胃氣虛損,需謹慎使用,除非患者飽滿實證,否則不建議服用。

防風,當歸,川芎,芍藥,大黃,芒硝,連翹,薄荷,麻黃,桔梗,石膏,黃芩(各一兩),白朮,山梔,荊芥(各二錢五分),甘草(二兩),滑石(一兩)

上水煎服,或為末、白湯調下,仍量人虛實。

按:此表裡氣血之藥也,治一切風毒,積熱瘡腫,脈候弦洪,實數浮緊,氣血實盛者,不可缺此。見近有秘傳外科家方,以是藥加人參、赤茯苓、黃耆、蒼朮、金銀花,名消腫托裡散。雖以參耆為主,復云人參無亦可。蓋使人不能無疑而難用也。且臨證加減須較表裡之法,如表證多者,當從此方,以辛甘為主散之也,里證多者,方可從變,故此分辛溫、辛平、辛涼之異。

白話文:

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大黃、芒硝、連翹、薄荷、麻黃、桔梗、石膏、黃芩各一兩,白朮、山梔、荊芥各二錢五分,甘草二兩,滑石一兩。這些藥材用水煎服,或者研磨成粉末,用白湯調服,劑量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調整。

這個方子是針對表裡氣血的藥物,可以治療一切風毒、積熱瘡腫等症狀。患者脈象弦洪,脈數浮緊,氣血實盛,就必須服用這個方子。最近有秘傳的外科家方,將這個藥方加入人參、赤茯苓、黃耆、蒼朮、金銀花,命名為消腫托裡散。雖然這個方子以參耆為主,但也說人參沒有也可以,讓人難以判斷,不敢輕易使用。臨床上必須根據表裡證候加減藥物,比如表證較多,就應該從這個方子開始,以辛甘為主散之;里證較多,就可以從這個方子變通。因此,這個方子分為辛溫、辛平、辛涼三種不同的藥性。

升麻和氣飲,治瘡腫癤疥癢痛。(此與前條方,大黃有多少之異,故兩列之。)

升麻,桔梗,蒼朮,乾葛,甘草,大黃(煨,各一錢),陳皮(二錢),當歸,半夏,茯苓,白芷,乾薑,枳殼(各五分),芍藥(一錢半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[升麻和氣飲],用於治療瘡腫、癤、疥瘡、瘙癢、疼痛。(此方與前條方在使用大黃的份量上有差異,故分列兩條。)

配方:

  • 升麻、桔梗、蒼朮、乾葛、甘草、大黃(煨,各一錢)
  • 陳皮(二錢)
  • 當歸、半夏、茯苓、白芷、乾薑、枳殼(各五分)
  • 芍藥(一錢半)

製作方法:

  1. 將以上藥材混合製成一劑。
  2. 用兩盅水煎煮,直至剩下約一盅。
  3. 飯後服用。

2. 半表半裡

中和湯,治瘡屬半陰半陽,似潰非潰,似腫非腫,此因元氣虛弱,失於補托所致。

人參,陳皮(各二錢),黃耆,白朮,當歸,白芷(各一錢半),茯苓,川芎,皂角刺(炒)乳香,沒藥,金銀花,甘草節(各一錢)

上水酒各半,煎服。

白話文:

中和湯

中和湯用於治療瘡瘍,屬於半陰半陽,看似要潰瘍但未潰瘍,看似腫脹但未腫脹。這種情況是因為元氣虛弱,導致氣血不足,無法有效地抵抗外邪而造成的。

藥材組成:

  • 人參:二錢
  • 陳皮:二錢
  • 黃耆:一錢半
  • 白朮:一錢半
  • 當歸:一錢半
  • 白芷:一錢半
  • 茯苓:一錢
  • 川芎:一錢
  • 皂角刺(炒):一錢
  • 乳香:一錢
  • 沒藥:一錢
  • 金銀花:一錢
  • 甘草節:一錢

使用方法:

3. 內托

內托散(一名護心散。),一日至三日內,宜連進十數服。

真綠豆粉(一兩),明乳香(半兩,慢火於銀石器中炒,手指攪使干,急傾出扇冷,研極細)

上研令勻。每服二錢至三錢,濃煎甘草湯調下,時時細呷,要藥常在胸膈間,若毒衝心有嘔逆之證,大宜服此,(如有寒而嘔逆,不宜服此,當用辛熱。)丹溪云:此散綠豆解丹毒,又治石毒,味甘入陽明胃,性寒能補為君;乳香去惡腫,入少陰,性濕善竄為佐;甘草性,緩,解五金八石,及百藥毒為使。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,若不因丹石而發疽,恐非必用之劑。

白話文:

內托散(一名護心散)

服用方法: 一日到三日內,應連續服用十多劑。

藥方:

  • 真綠豆粉(一兩)
  • 明乳香(半兩,慢火在銀石器中炒至手指可以攪拌成乾粉,立即傾出並用扇子吹涼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)

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二錢到三錢,用濃煎甘草湯調服,要慢慢細細地喝,使藥液常留在胸膈之間。若有毒氣衝心,出現嘔逆的症狀,特別適合服用此方。(但如果出現寒性嘔逆,就不適合服用此方,應該使用辛熱藥物。)

丹溪先生說:

此散中綠豆可以解丹毒,又可以治療石毒,味甘入陽明胃,性寒能補,為君藥;乳香可以去除惡腫,入少陰,性濕善於竄行,為佐藥;甘草性緩,可以解五金八石,以及百藥毒,為使藥。

此方專門為服用丹石而發疽的人設計,如果沒有因為服用丹石而發疽,可能不一定要用此藥。

又云:內托散,性涼,治嘔,有降火之理。

國老膏,治一切癰疽,能消腫逐毒,使毒不內攻,其效不可具述。

甘草(大者二斤)

上捶碎,河水浸一宿,揉令漿汁濃,去盡筋滓,再用絹濾過,銀石器內,慢火熬成膏,用器收之。每服一二匙,無灰酒或白湯亦可,曾服燥藥丹劑者,亦解之。(《本事方》每甘草一斤,分作三服,溫酒調下。今云:一二匙,恐力少也。)

牛旁粥,治瘡腫。

用牛旁根三莖,洗淨,煮令爛。於盆中研令細,去筋膜。汁中即下米煮粥,鹹淡任性,服一碗甚良,無忌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內托散,性質涼性,可以治療嘔吐,有降火的功效。

國老膏,可以治療所有癰疽,能消腫排毒,使毒素不向內侵襲,其效果無法一一列舉。

甘草(大的要兩斤)

將以上藥材搗碎,用河水浸泡一晚,揉搓使汁液濃稠,去除所有筋膜和雜質,再用絹布過濾,放到銀或石器中,用小火慢慢熬成膏狀,用容器收好。每次服用一到兩匙,可以用無灰酒或白湯送服,曾服用燥性藥物或丹藥的人,也可以用它來解毒。(《本事方》中記載每次用一斤甘草,分三次服用,用溫酒調服。現在說每次服用一到兩匙,可能藥效不足。)

牛旁粥,可以治療瘡腫。

取牛旁根三根,洗乾淨,煮爛。放到盆中研磨成細末,去除筋膜。將汁液倒入米中煮粥,鹹淡隨意,服用一碗效果很好,沒有忌諱。

解毒散,治癰瘡,始覺便宜服。

犀角屑,川升麻,川朴硝,赤芍藥,木通(各一兩,銼),石膏(二兩),玄參,麥門冬(去心),甘草(生銼,各半兩)

上每服四錢。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。溫服無時。

清心內固金粉散(又名金花散。)

白話文:

【解毒散】,用於治療癰瘡,初有症狀時即應服用。

  • 犀角屑
  • 川升麻
  • 川朴硝
  • 赤芍藥
  • 木通(各一兩,細切)
  • 石膏(二兩)
  • 玄參
  • 麥門冬(去心)
  • 甘草(生細切,各半兩)

以上每服四錢。用中杯水煎煮至六分,然後濾掉渣滓。溫熱服用,無特定時間限制。

【清心內固金粉散】(又名【金花散】。)

辰砂(另研),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去蘆),甘草(各七錢半),綠豆粉(四兩,研),白豆蔻仁,朴硝(另研,各半兩),雄黃(研),腦子,麝香(並研,各二錢半)

上以參苓、白豆蔻為末,入研藥令勻。每服一錢半,蜜湯調下,無時候。此藥專治惡瘡,熱盛焮痛,作渴煩躁,此藥解毒。

內追毒丹,清心解毒散潮。

白話文:

將辰砂、白茯苓、人參、甘草(各七錢半)、綠豆粉(四兩)、白豆蔻仁、朴硝、雄黃、腦子、麝香(各二錢半)分別研磨成粉末。取參苓、白豆蔻的粉末混合,再加入研磨好的藥粉使之均勻。每次服用一錢半,用蜜湯調服,不受時間限制。此藥專門治療惡瘡,熱盛發炎疼痛,口渴煩躁,能解毒。此藥方類似內追毒丹和清心解毒散。

大硃砂,雄黃(各五錢),生麝香(一錢),生犀角,琥珀(以上並別,研細),黑角沉香(各五錢)

上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。燈心、薄荷湯下。

《精要》云:憤郁不遂志欲之人,多犯此疾。

《三因》云:疽、瘰癧,不問虛實寒熱,皆由氣鬱而成。經云:氣宿於經絡,與血俱澀而不行,壅結為癰疽。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,此乃因喜怒憂思,有所鬱而成也。

獨勝散,治癰疽,皆緣血滯氣凝而致者。

白話文:

硃砂、雄黃各五錢,生麝香一錢,生犀角、琥珀(以上都要分開研磨成細粉),黑角沉香各五錢。

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燈芯和薄荷湯送服。

《精要》中說:那些胸中鬱悶、志向不得志的人,很容易患上這種疾病。

《三因》中說:疽、瘰癧,不論虛實寒熱,都是由於氣鬱造成的。經書上說:氣滯留在經絡中,和血液一起凝結不通,就會阻塞形成癰疽。並沒有說熱氣導致癰疽形成,這是因為喜怒憂思,有鬱結之氣而造成的。

獨勝散治療癰疽,都是針對血瘀氣凝導致的疾病。

香附子(去毛令淨,以生薑汁淹一宿,焙乾,研極細)

上無時,以白湯調二錢服之。又云:疽疾多因怒氣得之,若有此疾,必多怒。但服香附,進食寬氣,自有效。

丹溪云:獨勝散,治氣鬱血滯,而諸瘡愈後,常服半年尤妙。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。予見吳兄,厚味氣鬱,而形實性重,年近六十,患背疽,醫與他藥皆不行,惟香附末飲之甚快,始終只此一味,腫潰恃此以安。然此等體實,而又病實,乃瘥千百而一見者也。每思香附經不言有補,惟不老湯一方,乃言於老人有益,用片子薑黃、香附子、甘草三味,而以不老為名,且引鐵甕先生與劉君為證,夫豈無其故哉!蓋於行氣中有補之之理耳。天之所以為天者,健而有常也,因其不息,所以生生無窮。

白話文:

香附子去除毛髮洗淨,用生薑汁浸泡一晚,烘乾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隨時可以用白湯調和兩錢服用。另外,疽疾大多因怒氣引起,患有此病的人,往往容易發怒。只要服用香附,飲食寬心,就會有效。

丹溪先生說,獨勝散可以治療氣鬱血滯,各種瘡瘍癒合後,常服半年效果更佳。這些藥方都適用於體質強壯、氣鬱的人。我曾經遇到一位吳先生,飲食過於豐盛導致氣鬱,而且體形壯實、性格沉重,年近六十,患有背疽,醫生用其他藥物都無效,只有服用香附末效果很好,始終只用這一味藥,腫塊潰爛後靠它恢復正常。但是,像這種體質強壯、疾病嚴重的病人,是千百人中才遇到一個的。我常常想,香附在醫書中從未提及具有補益功效,只有不老湯一方中提到對老人有益,藥方中使用了片薑黃、香附子、甘草三味藥,並以「不老」為名,還引述鐵甕先生和劉君的例子,這絕非偶然。因為香附在行氣的同時,也有補益的功效。天地之所以為天地,是因為它強健而有常規,由於它生生不息,所以才能生生不窮。

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氣,有補陰之妙,故名益母。胎前產後所恃者,氣血耳。胎前無滯,產後無虛,以其行中有補也。夏枯草治瘰癧,亦然。

遠志酒,治一切癰疽發背,癤毒惡候,浸有死血,陰毒在中則不痛,敷之即痛。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,則痛不可忍,敷之即不痛。或蘊熱在內,熱逼人手不可近,敷之必清涼。或氣虛血冷,潰而不斂,若七情內郁,治之必愈。

遠志(不以多少,泔浸,捶去心,干,為末)

白話文:

正如益母草活血行氣,有補陰的功效,因此得名益母。懷孕期間和生產之後,都依靠氣血。懷孕期間沒有瘀滯,生產之後沒有虛弱,是因為它在行氣的過程中同時也補益了身體。夏枯草治療瘰癧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遠志酒,治療一切癰疽發背、癤毒惡候,浸泡有死血,陰毒在內則不痛,敷上藥物就會感到疼痛。如果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,則痛不可忍,敷上藥物就會不再疼痛。或者蘊熱在內,熱逼人手不可靠近,敷上藥物就會感到清涼。或者氣虛血冷,潰爛而不收斂,若七情內郁,治療之後必定痊癒。

遠志(不論多少,用淘米水浸泡,搗碎去除心,晒乾,研磨成粉末)

酒一盞,調末三錢,澄清飲之。以滓敷於患處。

越鞠丸,治六郁,牙齒作痛,口舌生瘡,或胸膈痞滿,嘔吐吞酸,或腹脹腿痠等症。

蒼朮(炒),神麯(炒),香附,山楂,山梔(炒),撫芎,麥芽(炒,各等分)

上為末,水調曲糵面,為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白湯下。

五香散,升降諸氣,宣利三焦,疏導壅滯,發散邪熱。治陰陽之氣,鬱結不消,諸熱蘊毒,腫痛結核,或似癰癤而非,使人頭痛,噁心、寒熱,氣急。

白話文:

將酒一杯,加入藥末三錢,用澄清飲調和。藥渣敷在患處。越鞠丸可以治療六郁症狀,如牙齒疼痛、口舌生瘡、胸膈痞滿、嘔吐吞酸、腹脹腿痠等。將蒼朮(炒)、神麴(炒)、香附、山楂、山梔(炒)、川芎、麥芽(炒)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水和麵粉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白湯送服。五香散可以升降諸氣,宣利三焦,疏導壅滯,發散邪熱,治療陰陽之氣鬱結不消、諸熱蘊毒、腫痛結核、似癰癤而非的症狀,以及頭痛、噁心、寒熱、氣急等。

木香,丁香,沉香,乳香,蕾香(各等分)
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煎,食後溫服。

《補遺》謂:婦人男子癰疽,治法無異,惟月閉、血虛、氣結三證有異耳。予謂:婦人海滿則行,月閉一證固異,然婦人情性執著,比之男子十倍,雖有虛證宜補,亦當以執著為慮。

向見樓氏婦,早寡,善飲啖,形肥偉,性沉毒,年六十,六七月間生背疽,近正脊,醫遂橫直裂開取血,雜以五香、十宣散,與酒飲之月餘,未嘗議其寡居之郁,酒肉之毒,執著之滯,時令之熱,卒至於平陷,淹延兩三月而不救。

白話文:

木香、丁香、沉香、乳香、蕾香,各取相同份量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半水煎煮,飯後溫熱服用。

《補遺》中提到:婦人和男人患癰疽的治療方法相同,只有月經閉止、血虛、氣結三種情況有所不同。我認為:女性經期不順,本來就與男性不同,但女性的情緒比男性執著十倍,即使有虛證需要補養,也應該考慮到她們執著的性格。

我曾經見過一個姓樓的婦女,早年喪夫,愛喝酒吃肉,身材肥胖,性格陰沉,年紀六十歲時,在六七月間患了背疽,長在靠近脊椎的地方。醫生就橫豎劃開,放血,並摻入五香、十宣散,用酒送服,持續一個多月。醫生沒有考慮到她寡居的鬱悶心情,酒肉的毒素,執著的性格,以及炎熱的季節,最終導致病情惡化,拖延了兩個多月才無法挽回。

忍冬酒,初發便當服此。或貧乏中,或居鄉僻,田夫、野老,百發百中。

忍冬藤(生取一把,以葉入砂盆研爛,入酒少許,調和得所,塗敷四圍,中心留一口,又取五兩,用木捶搗碎,不犯鐵器),甘草(生銼,一兩)

上二味入砂瓶內。用水二碗,文武火煎至一碗,人好酒一大碗,煎十數沸,去渣。分為三服,一日連夜進盡;病熱重一日夜;可二劑。(忍冬藤補血,如氣虛及寒多人,不宜用。是故田夫、野老,百發百中也。)

金銀花湯,治一切癰疽、發背、疔瘡,及喉閉、乳蛾等證。

白話文:

忍冬酒適合在疾病初期服用,特別是在貧窮或偏遠地區,農夫、老人使用效果都很好。製作方法是:取新鮮忍冬藤一把,將葉子研磨成泥,加入少許酒混合均勻,塗抹患處四周,中央留一個開口。再取忍冬藤五兩,用木槌搗碎,不要碰到鐵器,與生甘草一兩一起放入砂鍋中,加水兩碗,文武火煎煮至一碗,加入好酒一大碗,繼續煎煮十餘沸,去渣後分為三服,一天內連夜喝完。如果病情嚴重,一天可喝兩劑。但忍冬藤性寒,體虛或氣虛的人不宜服用。金銀花湯可以治療各種癰疽、發背、疔瘡,以及喉嚨閉塞、乳蛾等病症。

金銀花藤葉,搗爛,取汁半盅和熱酒半盅,溫服,甚者不過三五服,可保無虞。

槐花酒,治發背及一切瘡毒,不問已成未成,但焮痛者,並治之。

用槐花四五兩,微炒黃,乘熱入酒二盅,煎十餘沸,去渣,熱服。未成者,二三服;已成者,一二服。

黃耆湯,治諸瘡,退風熱。

黃耆(銼),黃芩(去黑心),麥門冬(去心,焙),芍藥,甘草(炙,銼,各一兩半),生地黃(四兩),半夏(薑製,半兩),當歸(切,焙),大黃(銼,炒),石膏(碎),芎藭,人參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金銀花的藤葉搗爛,取汁半盅,加入熱酒半盅,溫溫地喝下,病情嚴重的最多喝三到五服,就能保證平安無事。

槐花酒可以治療發背以及各種瘡毒,不論是已經形成的還是尚未形成的,只要是紅腫疼痛的,都可以用它來治療。

取槐花四五兩,稍微炒至微黃,趁熱加入兩盅酒,煎煮十幾沸,去掉渣滓,趁熱喝下。尚未形成瘡毒的,喝兩到三服;已經形成瘡毒的,喝一到兩服。

黃耆湯可以治療各種瘡傷,退去風熱。

取黃耆(切碎),黃芩(去掉黑心),麥門冬(去掉心,烘乾),芍藥,甘草(炙烤,切碎,各一兩半),生地黃(四兩),半夏(用薑汁製成,半兩),當歸(切片,烘乾),大黃(切碎,炒過),石膏(研碎),芎藭,人參(各一兩)。

上銼如麻豆。每服五錢匕,用水一盞半,竹葉七片,煎至一盞,去滓。空心溫服,日晚再服。

生地黃散,治發癰腫、熱毒疼痛,心神煩悶。

生地黃(二兩),川大黃(銼碎,炒),川升麻,地骨皮,當歸(銼,微炒),黃芩,木通,赤芍藥,黃耆,玄參,甘草(生,各一兩),赤茯苓(一兩半)

上為散。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入竹葉二七片,煎至六分,去滓。不拘時溫服。

阿膠飲子(《精要》)

白話文:

【生地黃散】,用於治療發癰腫、熱毒疼痛及心神煩亂。

生地黃(二兩),川大黃(磨碎後炒熟),川升麻,地骨皮,當歸(磨碎後微炒),黃芩,木通,赤芍藥,黃耆,玄參,甘草(生長狀),赤茯苓(一兩半)。

以上材料研磨成散粉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中盞(約240毫升),加入竹葉二至七片,煎煮至剩餘六分(約150毫升),然後濾掉渣滓。不拘時辰,溫服。

【阿膠飲子】(《精要》)

明阿膠(炒如珠),粉草(各一兩),橘紅(半兩)

上㕮咀,分作三服,以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,溫服。

牛膠飲,截癰疽、惡瘡、發險處,服之使毒氣不攻於內。

牛膠(通明者,四兩)

用酒一碗,入膠內,重湯煮熔透,攪勻傾出,更浸酒。隨意飲,能飲者以醉為度,此方活人甚多。

黃礬丸,服過一兩以上,無不取效。最止疼痛,不傷臟腑,活人不可勝數。

白礬(一兩),黃蠟(半兩)

白話文:

【明阿膠(炒如珠),粉草(各一兩),橘紅(半兩)】

這組藥物需要用來煎湯,分成三次服用。每次將一盞水煮至七分,然後濾掉渣,溫熱服用。

【牛膠飲】,可以針對癰疽、惡性潰瘍、發炎嚴重的地方使用,服用後可以防止毒素深入體內。

【牛膠(選透明的,四兩)】

使用一碗酒,加入牛膠,用沸騰的湯再次煮至完全融化,攪拌均勻後倒出,再浸泡在酒中。根據個人喜好,喝到醉為止,這個方法能救活很多人。

【黃礬丸】,一次服用超過一兩,幾乎都能獲得效果。它特別能緩解疼痛,不會傷害內臟,救活的人數無法計數。

【白礬(一兩),黃蠟(半兩)】

這些材料可以做成丸子形狀的藥物,對症下藥。

上和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漸加至五十丸,溫酒送下,如未破即消,已破即合,一日服百粒,則有效。能防毒氣內攻,尤能護膜,始終須服半斤。瘡愈後服之尤佳。治蛇咬,溶化白礬,乘熱滴傷處,痛即止。

一方,用明礬飛過,研細,以雞子二個取清,調礬末稀稠如糊。用無灰陳好酒,放開服之,膿未成者即消,已成膿者,從大小便出,神效,其功大勝黃礬丸。

丹溪云:阿膠飲、牛膠飲、黃礬丸,以牛皮屬金屬土,補肺氣,實大腸,壯胃止泄。黃礬丸,以蠟味甘淡,入大腸,有補難化。國老膏以甘草化毒,行經。遠志酒、忍冬酒,皆有補性,歸心歸血,用之頗切。善用者,以之配入治腫瘍之散結,潰瘡之補虛,亦奏捷功。

白話文:

上和丸,大小像桐子。每次吃十丸,逐渐增加到五十丸,温酒送服。如果伤口还没有破裂,就能消肿;如果已经破裂,就能愈合。一天吃一百粒,就能见效。它能防止毒气入侵,还能保护伤口,始终要服用半斤。伤口愈合后继续服用效果更好。治疗蛇咬伤,可以用白矾溶化后趁热滴在伤口上,疼痛就能止住。

另一种方法,将明矾研磨成细粉,用两个鸡蛋的清液调和成糊状。用无灰陈酿的酒送服,脓还没形成的就能消掉,已经形成脓的,就会从大小便排出,效果显著,比黄矾丸效果更好。

丹溪说:阿胶饮、牛胶饮、黄矾丸,因为牛皮属于金属性土,能补肺气,实大肠,壮胃止泻。黄矾丸,因为蜡的味道甘淡,能进入大肠,有补难化的功效。国老膏用甘草化解毒素,行经络。远志酒、忍冬酒,都具有补益的功效,归于心血,用它们治疗十分合适。善于使用的人,可以用它们配入治疗肿块的散结药,溃烂伤口的补虚药,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。

托裡消毒散,治胃氣虛弱,或因克伐,不能潰散,服之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,腐肉自去,新肉自生。若腐肉既潰,而新肉不能收斂屬氣虛者,四君子湯為主;屬血虛者,四物湯為主;氣血俱虛者,十全大補湯為主,並忌寒涼消毒之劑。

人參,黃耆(鹽水拌,炒),當歸(酒拌),川芎,芍藥(炒),白朮(炒),茯苓(各一錢),金銀花,白芷(各七分),甘草(炙),連翹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「托裡消毒散」主要用於治療胃氣虛弱,或因外邪入侵而導致潰瘍無法癒合的情況。服用此方後,未形成潰瘍者可預防潰瘍形成,已形成潰瘍者則可促進潰瘍癒合,腐肉自然脫落,新肉自然生長。如果潰瘍已癒合但新肉無法收斂,則需根據患者體質分別服用四君子湯(氣虛)、四物湯(血虛)或十全大補湯(氣血俱虛),並忌用寒涼的消毒藥物。此方藥材包括人參、黃耆(鹽水拌炒)、當歸(酒拌)、川芎、芍藥(炒)、白朮(炒)、茯苓(各一錢)、金銀花、白芷(各七分)、甘草(炙)、連翹(各五分)。

上水煎服。

托裡散,治瘡瘍因氣血虛,不能起發、腐潰、收斂,及惡寒發熱者,宜用此補托。其屬六淫七情,及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,當各審其因,而參以主治之劑,其屬胃氣虛弱者,當以六君子湯為主。

人參(氣虛者,多用之),黃耆(炒,各二錢),白朮(炒)陳皮,當歸,熟地黃(自制),芍藥(酒炒),茯苓(各一錢半)

上水煎服。

散毒飲子,治癰疽初覺,腫結未成可以消。

白話文:

托裡散用於治療瘡瘍因氣血虛弱,導致傷口無法癒合、腐爛、收斂,以及伴隨惡寒發熱的患者。此方主要針對由六淫七情,以及各經絡錯雜的邪氣所導致的疾病。需根據病因,參照主治的藥方。若屬胃氣虛弱者,則應以六君子湯為基礎。

托裡散的藥材包括人參(氣虛者宜多用)、黃耆(炒)、白朮(炒)、陳皮、當歸、熟地黃(自制)、芍藥(酒炒)、茯苓(各一錢半)。將所有藥材用水煎服。

散毒飲子則用於治療癰疽初起,腫塊尚未形成,可以消散的階段。

黃耆(二兩),甘草(炙),天羅(生),山藥(炒,各一兩),鬼腰帶葉(半兩,生竹籬陰濕,石岸、絡石而生者好、絡木者,無用。其藤柔細,兩葉相對,形生三角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入酒三盞,同煎一二沸,去渣,溫服。

神效托裡散(《精要》),治癰疽發背,腸癰奶癰,無名腫毒,焮赤疼痛,憎寒發熱,不問老幼、虛弱,並治之。

黃耆(去蘆),忍冬藤葉(各五兩),當歸(一兩八錢),粉草(炙,八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五錢,酒一盞半,煎至一盞,病在上食後服,在下食前服,少頃,再進。留滓,外敷。

白話文:

【黃耆散】(《精要》),用於治療癰疽、發背、腸癰、奶癰以及無名腫毒等症狀,包括紅腫、疼痛、畏寒發熱,不分年齡大小和體質強弱。

黃耆(去除根部)、忍冬藤葉(各五兩),當歸(一兩八錢),甘草(炙,八錢)
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以酒一盞半煎至一盞,若病竈位於上部,飯後服用;若病竈位於下部,則在飯前服用。稍候,再進行一次服藥。保留剩下的藥渣,可外敷於患處。

金銀花湯(前見。),回瘡金銀花散(見癰疽兼證痛條。)

本事黃耆散

綿黃耆(一兩),甘草(半兩),皂角刺(揀紅紫者,銼、炒黃,一兩)

細末。每服五錢,酒一盞,乳香一塊,煎七分,去滓服。

海藏云:黃耆湯與四物相和,亦名托裡湯,血氣齊補也。

黃耆四物湯

人參,黃耆,白朮,茯苓,芍藥,甘草生薑,當歸,地黃,川芎

上多加金銀花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金銀花湯(之前提過),回瘡金銀花散(見癰疽兼證痛條)。

黃耆散

綿黃耆一兩,甘草半兩,皂角刺(選紅紫色者,切碎、炒黃,一兩)

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酒一盞,乳香一塊,煎煮至七分,去渣服用。

海藏說:黃耆湯與四物湯合用,也叫托裡湯,能同時補血氣。

黃耆四物湯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當歸、地黃、川芎

以上藥材,多加些金銀花,用水煎服。

內固黃耆丸(《本事》)

綿黃耆,人參(各半兩)

上細末,人真生龍腦一錢,研細,生藕汁和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熟水下,加至四十丸,日三服。

丹溪治五八嬸,年六十歲。背上瘡,脈洪大數,午後惡寒發熱,食少。

連翹,黃耆(生三錢),人參(二錢),陳皮,茯苓(五分),甘草(炙),白朮(各一錢),縮砂仁(三錢)

分十帖,煎服。

上方皆以黃耆為君,甘草、歸參為佐,乃實內補虛之中兼托裡也。

上丹溪實內補虛法,皆以參朮、歸耆,又甚者,獨參膏。其法並見後分經條,乃散見潰瘍門,虛實寒熱條,真轉死回生之捷法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事》記載黃耆丸的方劑,由等量的黃耆和人參製成,研磨成細末,加入龍腦,用生藕汁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30粒,溫水送服,可逐漸加至40粒,一天服用三次。

丹溪先生曾用此方治療一位60歲的婦人,她背上長瘡,脈象洪大而數,午後發冷發熱,食慾不振。丹溪先生處方用黃耆、人參、連翹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朮和縮砂仁等藥材,分十帖煎服。

黃耆丸方中以黃耆為君藥,甘草、人參為佐藥,具有補虛固本之效,同時兼顧托裡的作用。

丹溪先生的補虛法多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等藥材,遇到更虛弱的患者則會用獨參膏。這些方法在《潰瘍門》和《虛實寒熱條》中都有詳細記載,是能夠起死回生的妙方。

《元戎》:《素問》寒癰疽例,經云,腎移寒於脾,發為癰腫,少氣。脾移寒於肝,發為癰腫,拘攣。又云:諸寒癰腫,此皆安生,岐伯曰:生於八風之所變也。又云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《聖濟》云:衣服過厚,表易著寒。

所得之源,大抵如此,或發不變色,或堅硬如石,或捻之不痛,久則然後變色疼痛,漸軟而成膿,如泔而稀,久不能瘥,瘡口不合,變為疳漏,敗壞肌肉,侵損骨髓,以致痿痹,宜以骨碎補丸主之。(方見久漏瘡。)

李世英,患疽數日後,根腳開大,或腹疼泄瀉,手足常冷,脈沉微細,或自汗出。急用姜附之藥,甚者於臍下關元,著艾三五百壯,待手足溫,泄瀉止,飲食知味,方可為喜。

白話文:

根據古代醫書記載,寒邪入侵導致的癰疽,主要源於腎臟寒氣移至脾臟,引發腫痛、氣短;或是脾臟寒氣移至肝臟,導致腫痛、肢體拘攣。此外,寒邪也可能因風寒侵襲、濕氣影響或衣物過厚而引起。

這些寒邪導致的癰腫,初期可能沒有明顯變化,或摸起來堅硬如石,甚至沒有疼痛感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腫塊會變色、疼痛,逐漸軟化並形成膿液,膿液稀薄如泔水,難以癒合。久而久之,瘡口無法閉合,轉變為久漏瘡,腐蝕肌肉,侵蝕骨髓,甚至引發痿痹。針對此類情況,可用骨碎補丸治療。

李世英患疽數日後,病情加重,傷口擴大,伴隨腹痛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脈象微弱等症狀,甚至出現自汗。建議急用薑附藥物治療,情況嚴重者可在臍下關元穴施灸,灸艾三五百壯,直到手腳溫暖、腹瀉停止、飲食恢復正常,才算病情好轉。

回陽湯,治脾腎虛寒,瘡屬純陰,或藥損元氣,不腫痛,不腐潰,或腹痛泄瀉,嘔吐厥逆,或陽氣脫陷等症。

乾薑(炮),附子(炮,各二錢),人參,白朮,黃耆(各三錢),當歸,陳皮,甘草(炙,各二錢),柴胡,升麻(各五分)

上酒水煎服。不應,姜附倍之。敷藥,用回陽玉龍膏。

清熱消毒散,治一切癰疽陽症,腫痛,發熱作渴。

白話文:

回陽湯用於治療脾腎虛寒,瘡瘍屬純陰,或是藥物損傷元氣,導致不腫不痛,不腐不潰,或伴隨腹痛泄瀉、嘔吐厥逆,或陽氣脫陷等症狀。藥方包括炮製過的乾薑、附子各兩錢,人參、白朮、黃耆各三錢,當歸、陳皮、炙甘草各兩錢,柴胡、升麻各五分。以酒水煎服。若療效不佳,可將乾薑、附子加倍。外用藥物則可使用回陽玉龍膏。清熱消毒散則用於治療一切癰疽陽症,症狀包括腫痛、發熱口渴。

黃連(炒),山梔(炒),連翹,當歸(各一錢),川芎,芍藥(炒),生地黃(各一錢半),金銀花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上水煎服。

黃連消毒散,治腦疽,背疽,腫焮疼痛,或麻木。

黃連(制),羌活(各一分),黃芩,黃柏(各半錢),生地黃,知母(制),獨活,防風,當歸尾,連翹(各四分),藁本,防己,桔梗(各半錢),黃耆,蘇木,陳皮,澤瀉(各二分),人參,甘草(各三分)

白話文:

黃連(炒)、山梔(炒)、連翹、當歸(各一錢)、川芎、芍藥(炒)、生地黃(各一錢半)、金銀花(二錢)、甘草(一錢)

以上材料用水煎服。

這是黃連消毒散,治療腦部膿腫、背部膿腫、腫脹疼痛,或麻木感。

黃連(製)、羌活(各一分)、黃芩、黃柏(各半錢)、生地黃、知母(製)、獨活、防風、當歸尾、連翹(各四分)、藁本、防己、桔梗(各半錢)、黃耆、蘇木、陳皮、澤瀉(各二分)、人參、甘草(各三分)

上水煎服。

黃連解毒湯,治瘡瘍焮痛,煩躁飲冷,脈洪數,或發狂言。

黃芩,黃柏(炒),黃連(炒),山梔(各一錢五分)

上水煎熱服

清心湯,治瘡瘍腫痛,發熱飲冷。脈沉實,睡語不寧。

即防風通聖散,每料加黃連(五錢)。每劑一兩,水煎服。

濟陰湯,治瘡屬純陽,腫痛發熱。

連翹,山梔(炒),黃芩(炒,各一錢),黃連(炒),芍藥(一錢五分),金銀花(三錢),牡丹皮(一錢二分),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黃連解毒湯用來治療瘡瘍發炎疼痛、煩躁、愛喝冷飲、脈搏洪數、甚至胡言亂語。藥方包括:黃芩、黃柏(炒)、黃連(炒)、山梔(各一錢五分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清心湯用來治療瘡瘍腫痛、發燒、愛喝冷飲、脈搏沉實、睡夢中說夢話。藥方就是防風通聖散,每劑加黃連(五錢),每劑一兩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濟陰湯用來治療屬於純陽的瘡瘍,症狀為腫痛發熱。藥方包括:連翹、山梔(炒)、黃芩(炒,各一錢)、黃連(炒)、芍藥(一錢五分)、金銀花(三錢)、牡丹皮(一錢二分)、甘草(一錢)。

上水煎服,大便秘,量加大黃。敷藥,用洪寶丹。

玄參散,治癰腫始發,熱毒氣盛,寒熱心煩,四肢疼痛。

玄參,甘草(生銼,各半兩),石膏(二兩),麥門冬(去心,七錢半),前胡(去蘆),枳實(麩炒),人參(去蘆),赤芍藥,黃耆,赤茯苓,川芎,生乾地黃,黃芩(各一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入竹葉二七片,小麥一百粒,煎六分,去滓。不拘時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玄參散用於治療剛開始出現的癰腫,症狀是熱毒盛、寒熱交替、心煩意亂、四肢疼痛。配方包括玄參、甘草(生、切片,各半兩)、石膏(二兩)、麥門冬(去心,七錢半)、前胡(去蘆)、枳實(麩炒)、人參(去蘆)、赤芍藥、黃耆、赤茯苓、川芎、生乾地黃、黃芩(各一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半水,加入二十七片竹葉和小麥一百粒,煎煮至剩下六分,去渣,溫服,不拘時間服用。如果服用後大便秘結,可以加大黃的用量。敷藥可以使用洪寶丹。

仲景排膿湯

甘草(二兩),桔梗(三兩),生薑(一兩),大棗(十枚)

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。溫服五合,日再服。

排膿散

枳實(十六枚),芍藥(一兩半),桔梗(五錢)

上三味杵為散。取雞子黃一枚,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,揉和,煎如薄粥。溫服一升,即瘥。

本事托裡排膿生犀散

皂角刺(粗大黑紫者,不拘多少)

上置瓶中,鹽泥固濟,炭火燒過,存性放冷出,研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薄酒微溫調下;暑月陳米飲調下。

白話文:

仲景排膿湯使用甘草二兩、桔梗三兩、生薑一兩、大棗十枚,以三升水煮成一升,溫服五合,一天喝兩次。

排膿散則將枳實十六枚、芍藥一兩半、桔梗五錢研成粉末,與一個雞蛋黃混合揉勻,煎成稀粥,溫服一升,就能痊癒。

本事托裡排膿生犀散只用粗大黑紫的皂角刺,不限數量,放入瓶中,用鹽泥封好,用炭火燒至存性,放涼後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薄酒微溫調服;夏天則用陳米水調服。

連翹飲,治癰腫瘡癤,排膿。

連翹,防風(去杈,各三兩),薺苨,白芍藥,黃芩(去黑心),玄參(各二兩),人參,白茯苓(去黑皮),桔梗(銼碎,炒),前胡(去蘆),甘草(炙,各一兩),黃耆(生四兩),桑根白皮(銼、炒,一兩半)

搗篩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滓,溫服,日二。

或問:腫瘍何膿可排?曰:家嫂嘗苦癰疽,連患不已,烏程,凌藻湖謂:針血海,可以除根,以長針刺之,半日出針,膿血相雜,臭不可聞,後果不復發。當是時,身無瘡也,膿從何來哉。

白話文:

連翹飲

功效: 治療癰腫瘡癤,促進排膿。

藥材:

  • 連翹:三兩
  • 防風(去杈):三兩
  • 薺苨:適量
  • 白芍:適量
  • 黃芩(去黑心):二兩
  • 玄參:二兩
  • 人參:一兩
  • 白茯苓(去黑皮):一兩
  • 桔梗(銼碎,炒):一兩
  • 前胡(去蘆):一兩
  • 甘草(炙):一兩
  • 黃耆(生):四兩
  • 桑根白皮(銼、炒):一兩半

製法: 將所有藥材搗碎過篩。

用法: 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,煎至八分,去渣,溫服,每日兩次。

疑問解答:

有人問:腫瘍裡的膿是如何排出的?

回答:我的家嫂曾經飽受癰疽困擾,反覆發作。烏程凌藻湖的醫生說:針刺血海穴可以根治。他用長針刺入血海穴,半日後拔針,膿血混合在一起,臭氣熏天。後來家嫂的癰疽就再也沒有發作。當時她身上沒有瘡癤,膿血從何而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