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5)
卷之一 (15)
1. 敷貼溫藥
戴院使云:發散諸般毒,多碾白芙蓉葉,入草烏末少許,蜜調敷,重者加入南星未。凡諸毒用敷貼藥,欲散搓入麝香,欲潰搓入雄黃。
沖和仙膏(一名黃云膏。),冷熱不明者用之,茶、酒隨證治之。
川紫荊皮(五兩,炒。又名紅肉,又名內消),獨活(三兩,炒,不用節),赤芍藥(二兩,炒),白芷(不見火,一兩),木臘(又名望見消,又名陽春雪,即石菖蒲也,隨加減妙。)
白話文:
院長說:對於各種毒素,可以使用碾碎的白芙蓉葉,加入少量的草烏粉末,用蜂蜜調和後敷於患處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加入南星粉末。使用敷貼藥時,若要促使其散開,可以加入麝香;若要促使其潰爛,則可以加入雄黃。
沖和仙膏(一名黃雲膏),適用於冷熱不明的病情,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茶或酒來調治。
川紫荊皮(五兩,炒。又名紅肉,又名內消),獨活(三兩,炒,不需節),赤芍藥(二兩,炒),白芷(不見火,一兩),木臘(又名望見消,又名陽春雪,即石菖蒲也,可隨病情加減,效果精妙)。
上五味,併為細末,用法詳見於後。
夫癰疽流注雜病,莫非氣血凝滯所成,遇溫即生,遇涼即死,生則散,死則凝,此藥是溫平,紫荊皮木之精,能破氣、逐血、消腫。獨活土之精,能止風、動血、引氣,拔骨中毒,去痹濕氣,更能與木臘,破石腫堅硬。赤芍藥火之精,微能生血,住痛去風。木臘水之精,能生血、住痛、消腫,破風散血。
白芷金之精,能去風、生肌、止痛。蓋血生則不死,血動則流通,肌生則不爛,痛止則不焮作,風去則血自散,氣破則硬可消,毒自散,五者交攻,病安有不愈乎。一凡病有三證,治有三法,如病極熱,則此方中可倍加紫荊皮、木臘,少用三品,亦能消散之,但功少遲耳。如病極冷,則此方微加赤芍藥、獨活,亦能活血而消散之,功亦稍遲而不壞病。
白話文:
上五味,併為細末,用法詳見於後。
上述五種藥材,混合研磨成細末,使用方法詳見後文。
夫癰疽流注雜病,莫非氣血凝滯所成,遇溫即生,遇涼即死,生則散,死則凝,此藥是溫平,紫荊皮木之精,能破氣、逐血、消腫。獨活土之精,能止風、動血、引氣,拔骨中毒,去痹濕氣,更能與木臘,破石腫堅硬。赤芍藥火之精,微能生血,住痛去風。木臘水之精,能生血、住痛、消腫,破風散血。
各種癰疽、流注及其他雜病,都是因為氣血凝滯而造成的。遇到溫熱就會生長,遇到寒涼就會死亡,生長則散開,死亡則凝結。此藥性溫和,紫荊皮是樹木的精華,能破除氣滯、驅散血瘀、消腫。獨活是土之精華,能止風、活血、引導氣血運行,拔除骨中毒素,去除痺痛濕氣,更能與木臘一起,破除堅硬的腫塊。赤芍藥是火之精華,略能生血,止痛祛風。木臘是水之精華,能生血、止痛、消腫,破除風邪,散瘀血。
白芷金之精,能去風、生肌、止痛。蓋血生則不死,血動則流通,肌生則不爛,痛止則不焮作,風去則血自散,氣破則硬可消,毒自散,五者交攻,病安有不愈乎。一凡病有三證,治有三法,如病極熱,則此方中可倍加紫荊皮、木臘,少用三品,亦能消散之,但功少遲耳。如病極冷,則此方微加赤芍藥、獨活,亦能活血而消散之,功亦稍遲而不壞病。
白芷是金之精華,能祛風、生肌、止痛。因為血氣旺盛就不會死亡,血流通暢就不會凝滯,肌膚再生就不會潰爛,疼痛消除就不會發作,風邪去除血液就會自行散開,氣滯消散腫塊就會軟化,毒素自然散去。五種藥材共同作用,疾病怎麼可能不痊癒呢?一般的疾病有三個症狀,治療也有三種方法。如果病症十分熱,則可以在此方中增加紫荊皮和木臘的用量,減少其他三味藥的用量,也能消散疾病,但效果會稍弱一些。如果病症十分寒,則可以在此方中增加赤芍藥和獨活的用量,也能活血化瘀,消散疾病,效果也會稍弱一些,但不會損害病情。
一如病熱勢大盛,切不可用酒調,但可用蔥泡湯調,此藥熱敷上,蔥亦能散氣故也,血得熱則行,故熱敷也。如病稍減,又須用酒調,酒能生血,遇熱則血愈生,酒又能行血,遇溫則血愈行矣。
一瘡面有血泡成小瘡,不可用木臘,恐性黏,起藥時生受,宜用四味先敷,後用木臘,蓋在上面,復過四圍,以截助攻之血路,凡敷藥皆須熱敷,干則又以元湯濕透之,使藥性濕蒸而行,病自退矣。
一如用正方,四面黑暈不退,瘡口皆無血色者,是人曾用冷藥太過,不可便用玉龍,蓋肌未死也,恐藥力緊,添痛苦,宜於此方加肉桂、當歸,以喚起死血,自然黑暈退,見功效,血回即除加藥,只以正方取效。一如用正方,痛不住,可取酒化乳香、沒藥,於火上使溶,然後將此酒調藥,熱塗痛止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發燒很嚴重,絕對不能用酒來調藥,但可以用蔥泡水來調藥,這個藥熱敷在患處,因為蔥也能散發熱氣,血液遇到熱氣就會流動,所以要熱敷。如果病人的病情稍微減輕了,就可以用酒來調藥,酒能生血,遇到熱氣就會加速血液生成,酒也能使血液流通,遇到溫熱就會加速血液流通。
如果瘡面上出現血泡,形成小瘡,不要用木蠟,因為木蠟的性質黏稠,起藥的時候會造成疼痛。應該先用四味藥敷在患處,然後再用木蠟蓋在上面,並在四周包紮,目的是為了截斷供給瘡瘍的血液,防止病情加重。所有敷藥都要熱敷,如果藥膏乾燥了,就用溫水浸濕它,讓藥性蒸發出來,促進血液循環,病自然就會好了。
如果使用正方,患處周圍出現黑色暈圈不退,而且瘡口沒有血色,說明病人之前使用冷藥過度,不能馬上使用玉龍膏,因為傷口還沒有完全壞死,擔心藥力太強,會增加痛苦。應該在這個方子裡加上肉桂和當歸,喚醒停滯的血液,黑色暈圈自然就會退去,藥效顯現出來。當血液恢復流通後,就可以停止加藥,只用正方來治療。如果使用正方後,疼痛難忍,可以取酒浸泡乳香和沒藥,在火上加熱使之溶解,然後用這種酒來調藥,熱敷塗抹,疼痛就會止住。
一流注筋不伸者,可於此方,加乳香敷之,其性能伸筋故也。一如瘡口有赤肉突出者,其證有三,一是著水,二著風,三是刀破後,刀口番突,宜以此方,加少南星以去風,用薑汁、酒調,其不消者,必是庸醫以手按出膿核太重,又以涼藥涼了皮,以致如此,若投以熱藥則愈糜爛,此又有口訣焉,(宜用白礬、枯,朴硝二味,為末敷之,次用硫黃末掞之,外服榮衛加對金飲,外貼沖和。
)一若病勢熱盛者,不可便用涼藥,熱盛,則氣血壅會必多,大涼,則血退不徹,返凝於涼,故宜溫冷相半用之,血得溫則動,挾涼則散,可用此方,加對停洪寶丹,用蔥湯調塗貼之。一此方乃發背、流注之第一藥也,學者當通變妙用,表裡相應,則病在掌握之中,但發背甚者,死生所繫,惟此藥功最穩重,終始可恃,決無變壞。
白話文:
如果筋脈受損,無法伸展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乳香,因為乳香具有伸筋的效果。如果傷口有紅色肉芽突出,原因有三種:一是水濕侵襲,二是風邪侵襲,三是刀傷癒合後,傷口仍然突出。對於這三種情況,可以加少許南星於藥方中去風,用薑汁和酒調和敷用。如果傷口仍然不癒合,可能是庸醫用手壓迫傷口擠出膿液過多,又用寒涼藥物冷卻了皮膚,導致傷口癒合不良。如果使用熱藥,則會加重糜爛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白礬、枯礬、朴硝三味藥磨成粉末敷於傷口,再用硫黃末撒在上面。內服榮衛湯,外貼沖和膏。
如果病症熱盛,不要立即使用寒涼藥物,因為熱盛時氣血壅塞,寒涼藥物會使血氣退卻不完全,反而凝結在寒涼藥物中。因此,應該使用溫熱和寒涼相結合的方法,使血液溫和流動,並散去寒氣。可以將藥方中加入對停洪寶丹,用蔥湯調和敷用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發背、流注的首選藥物,學習者應該通曉藥性變化,靈活運用,内外兼顧,就能控制病情。對於病情嚴重的發背,生死攸關,唯有這個藥物效果最穩定,可以始終依靠,絕無變化。
若發之輕者,草醫亦能取效,然有變證流弊之患,此無他,發於陰則非草醫之可治矣,豈如是劑,兼陰陽而並治,奪造化之神功哉。至如流注一疾,雖不能死人,而十有九為廢疾,廢疾流連,死亦隨之,縱有醫之能愈者,亦必半年周歲之後,方見其效,此乃百中之一,然終為殘弱之身矣。惟吾此派仙方,藥奇效速,萬不失一,端有起死回生之效,非言所能盡述。
夫流注乃傷寒餘毒,故有表未盡者,餘毒客於經絡,氣血不勻,則為熱流注。所謂醫之能愈者熱也,熱病少見,有表散太過,氣血衰者,餘毒流入腠理,腠理或疏或密,為冷流注。所謂醫之難醫者冷也,冷病常多,故傷寒表未盡者,非特為熱證而已,其餘毒亦多為冷證,皆原於腎虛,故作骨疽。
白話文:
如果病症輕微,草藥也能治癒,但可能會有變證和弊端。這是因為病症若發於陰,就不是草藥所能治癒的。怎麼能用這種藥劑,同時治陰陽,奪取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呢?
至於流注這種病症,雖然不至於致命,但十之八九會變成廢疾。廢疾纏綿不愈,死亡也隨之而來。即使有醫生能治癒,也必須在半年或一年後才能見到效果,這只是百中之一,即使痊癒也會成為虛弱的身體。只有我們這一派仙方,藥物奇效迅速,萬無一失,確實有起死回生的效果,言語無法完全描述。
流注是傷寒的餘毒,因此有表證未盡者,餘毒會停留在經絡中,氣血不均,就會變成熱流注。所謂醫之能愈者熱也,熱病很少見,有表散過度,氣血虛弱者,餘毒就會流入腠理,腠理或疏或密,就會變成冷流注。所謂醫之難醫者冷也,冷病常見,所以傷寒表證未盡者,不一定是熱證,餘毒也多為冷證,都是源於腎虛,所以會變成骨疽。
冷則氣愈滯而血愈積,故但能為腫而不能為膿,若醫者投之以涼劑,則所謂冷其所冷,而陰死於陰,惟有壞爛腐肉,毒氣著骨而為骨癰,流為廢疾。故曰骨癰者,流注之敗證也。流者動也,注者住也,氣流而滯,則血住而凝,氣為陽,血為陰,陽動則陰隨,氣運則血行,吾所以能移流注於他處而散之者,取其能動故也,動則可移,陽既移而動矣,陰豈能獨住而不隨之者乎。
是故以獨活引之者,以其性能動盪氣血也,引之一動,則陰陽調和,不能為膿,而散之於所移之處,勢必然矣。一流注在背膊、腰腿緊要處,當用此方,厚敷患處,卻單用獨活一味,末之酒調,熱塗一路,其盡處以玉龍誘之,此移法也,使血氣趨於他所,聚於無緊要處作膿,又或消之。若以成膿,則引不下,急將此藥拔之,出毒氣免作骨疽。
白話文:
寒冷會讓氣滯血積,所以腫塊難以化膿。如果醫生用涼性藥物治療,就會使原本就寒的體質更加寒冷,陰氣過盛而導致死亡。只有壞死腐爛的肉體,毒氣侵蝕骨骼才會形成骨癰,造成永久性疾病。因此骨癰是流注病的嚴重後果。流代表移動,注代表停留,氣流動而停滯,血就會凝固。氣屬陽,血屬陰,陽動則陰隨,氣運則血行,我們能將流注病轉移到其他部位並散開,正是因為氣的流動性。氣動則可移,陽氣移動了,陰氣怎麼可能獨自停留而不隨之移動呢?
所以用獨活引導流注病,是因為它能振盪氣血,引導氣血流動,陰陽就會調和,腫塊就不會化膿,而會散開到轉移的地方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如果流注病發生在背部、肩膀、腰部和腿部等重要部位,就應該使用這個方法,將藥物厚敷在患處。單獨使用獨活,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,熱敷患處,直到盡頭,再用玉龍引導,這就是轉移法。這樣就能使血氣流向其他部位,聚集在不重要的地方形成膿腫,或者消散。如果形成膿腫,就無法引導下去,必須立即拔掉藥物,排出毒氣,避免形成骨疽。
如庸醫用了涼藥,犯了針刀,使成骨癰,非藥所愈,又待其碎骨出盡方愈。若怯用針刀取之,則用玉龍,治法在後。若正骨出無治法,副骨出可安。一方用白芷、紫荊皮酒調,以內消初生癰疽,名一勝膏。又方,只用赤芍藥、木臘、紫荊皮作箍藥,名三勝膏。一方治大人、小兒,偶含刀在口,割斷舌頭,已垂落而未斷。
用雞白軟皮,袋了舌頭,用破血丹,蜜調塗舌根斷血,卻以蜜調和蠟,稀稠得所,調此正方,敷在蠟子皮上,取其軟薄,能透藥性故也。如在口溶散,勤勤添敷,三日舌接住,方可去雞子白皮,只用蜜蠟調藥,勤勤敷上,七日全安。學者觀此,則知通變,活法妙用,不在師傳之功,如無速效,以金瘡藥參錯治之,尤妙。
白話文:
如果庸醫誤用寒涼藥物,又用針刀治療,導致骨頭化膿感染,單靠藥物無法治癒,必須等到碎骨完全排出才能痊癒。若不敢用針刀取出碎骨,可以用玉龍治療,具體方法在後面說明。如果正骨沒有辦法治療,副骨可以放置不管。
其中一個方子是用白芷、紫荊皮用酒調製,內服消解新生的癰疽,稱為一勝膏。另一個方子只用赤芍藥、木臘、紫荊皮做成膏藥,稱為三勝膏。還有一個方子用來治療大人或小孩不小心將刀含在嘴裡,割斷舌頭,舌頭已經垂下但還沒完全斷掉的情況。
用雞的白皮包住舌頭,用破血丹加蜜塗在舌根止血,然後用蜜調和蠟,調到適當的稠度,將藥方塗在雞皮上,因為雞皮柔軟薄,可以透藥性。如果藥在嘴巴裡溶化,就要勤快地重新塗抹,三天後舌頭就能接上。之後就可以去掉雞皮,只用蜜蠟調藥勤快地塗抹,七天就能完全康復。學習者觀察這個案例,就會明白通變的道理,醫術妙用不在師傅的傳授,如果沒有快速效果,可以用金瘡藥搭配治療,效果更佳。
一治癰腫未成膿,不可便用洪寶丹貼頭上,恐為冷藥一冰,血凝不消,不能成膿,反能爛肉,只用此方敷貼。如不消,欲其成膿,卻以玉龍貼癰頭以燥之,次用此正方在玉龍之下,四圍用洪寶丹箍住,以截新潮之血。又若病未甚冰於涼藥者,玉龍之下,不必用此方,上以洪寶丹圍之。
一如救壞病,未見可用玉龍只用此方,自然穩當,免病人苦。一發背初生未成,單用紫荊皮末,酒調箍住,自然撮細,不開服藥,止用柞木飲子,乃救貧良劑也。一此方加南星、草烏二味三分之二,熱酒調敷諸癰,可以潰膿不痛,若單玉龍,要洪寶丹箍住,實此法妙。一猘犬咬人,單用紫荊皮,砂糖塗留口,金丹退腫,嚼杏仁,置口中去毒。
白話文:
治療初期未化膿的癰腫,不能直接用洪寶丹貼在患處,因為洪寶丹性寒,會讓血液凝結,無法化膿,反而可能造成肉腐爛。應該先用其他藥方敷貼,如果沒有效果,想要促進化膿,可以先用玉龍貼在癰腫部位,以利於乾燥,然後再用這個藥方敷在玉龍下方,四周用洪寶丹箍住,防止新的血液進入。如果病症不嚴重,不需要用涼性藥物,就可以直接在玉龍下方敷上這個藥方,再用洪寶丹圍住。
治療已經發病的疾病,如果沒有必要,就不要用玉龍,直接用這個藥方就很穩妥,能減輕病人的痛苦。剛開始出現的發背,還沒化膿,可以用紫荊皮粉末,用酒調和後箍住患處,自然會慢慢消退,不需要服用其他藥物,只用柞木飲子即可,這是救濟貧困百姓的良方。這個藥方可以加入南星、草烏各三分之二,用熱酒調和後敷在癰腫部位,可以使膿液排出,不感疼痛。如果單獨使用玉龍,需要用洪寶丹箍住,其實這個方法很有效。治療狂犬咬傷,可以用紫荊皮和砂糖塗抹在傷口處,金丹可以消腫,嚼杏仁置於口中可以解毒。
一法加南星、草烏二味,與此方各一半,熱酒調敷,可治久損,至妙。一小兒軟癤,用此方加軍姜,酒調敷,若初發即用此方酒調敷,成膿而止。若初發時用紫荊皮、木臘,酒調敷,可以必消,切不用洪寶丹。一熛疽,心火熱毒也,見於五心,痛不可忍,其狀如泡瘡而血赤,外形雖小,內有熱毒在心醃者難治,在手足心者可療。然治之須早,稍遲或在心醃,則腐肉粉碎,神仙莫醫。
凡有此疾在手心,則用洪寶,於手心環圍敷之,以截其血,卻用沖和於手心,留口收功;在足心則用洪寶,敷在腳脛、交骨四圍,一二寸長,以沖和收功如前。
神功散,專治發背癰疽,一切疔毒,並瘰癧等瘡,已未成患者,效驗不可備述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加上南星、草烏各一半,用熱酒調和敷在患處,能有效治療久損,效果極佳。對於小兒軟癤,可以用這個方子再加上軍姜,用酒調和敷在患處;如果剛開始發病,也可以用這個方子用酒調和敷在患處,就能使膿液排出而止住病情。如果剛開始發病,可以用紫荊皮、木臘,用酒調和敷在患處,就能一定消散,切記不要使用洪寶丹。熛疽是心火熱毒引起的,主要表現為五心煩熱、疼痛難忍,患處像泡瘡一樣,呈現血紅色,雖然外觀很小,但內有熱毒在心臟附近,很難治癒,如果在手心或足心則可以治療。但是一定要及時治療,如果延誤時間,毒素可能蔓延到心臟附近,就會導致腐肉粉碎,神仙也無法醫治。
如果患處在手心,就用洪寶丹敷在手心周圍,以阻止毒素蔓延,然後再用沖和丹敷在手心,留出一個口,收功;如果患處在足心,就用洪寶丹敷在腳脛、交骨周圍,長度一兩寸,然後用沖和丹收功,方法如前。
神功散專門用來治療發背癰疽、各種疔毒、瘰癧等瘡,對於尚未形成的患者,療效不可言喻。
川烏頭(炮,去皮尖),川黃柏(炙,去粗皮)
上二味為細末後各等分,用小兒,或大人唾津,調成膏,如唾少,嗽口水亦可。發背、癰疽等瘡才起者,敷於患處留頭,候藥干,用淘米水常潤濕,每日換藥敷一次。如瘡已成,重患將潰爛者,先將槐枝、艾葉煎湯,燉溫,將瘡洗淨,用絹帛搌去膿血,以香油潤患處,用綿紙仍照患處,剪成圓錢,留頭貼上,後用藥塗於紙,如干,依前用淘米水潤,日換一次,聽其自然,流膿不可手擠。如敷藥後,病人覺瘡住疼即熱即愈,如生肌則腐肉自落。
白話文:
將川烏頭(炮製後,去除皮尖)、川黃柏(炙製後,去除粗皮)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然後將它們均勻混合。用小孩或成人的唾液調和成膏狀,如果唾液不足,用漱口水也可以。針對剛開始發生的背瘡、癰疽等瘡瘍,將藥膏敷在患處,留下藥膏頭部,等待藥膏乾燥後,用淘米水持續保持濕潤,每天換藥敷一次。如果瘡瘍已經形成,病情嚴重,即將潰爛,首先用槐枝和艾葉煎湯,溫熱後用來清洗瘡瘍,用絹帛擦去膿血,再用香油潤滑患處,用綿紙剪成圓形,留下頭部,貼在患處上,然後將藥膏塗在紙上。如果藥膏乾燥,按照之前的方法用淘米水潤濕,每天換一次藥,讓它自然癒合,不要用手擠壓膿液。如果敷藥後,病人感到瘡瘍疼痛減輕,並且發熱消退,就代表藥效開始顯現,癒合後,腐肉會自然脫落。
腐而不落者,剪割亦可,最不宜用針。發背不宜貼膏藥,凡醫瘡摒去別醫,止飲別藥方可治。忌氣怒、房事、勞役,並孝服、體氣、飲酒之人。飲食忌酒,並羊、雞、魚、肉、瓜茄、薑辣之物。若因氣怒,反復發腫者,依前治之。如治對口並腦疽,不必洗去舊藥,逐次添藥,恐動瘡口惹風也。
圍藥
南星,草烏頭,黃柏,白芨(各二兩),五倍子(炒,一兩)
上為細末,調如糊,隨血圍匝如牆壁,可移險處於不險處,如神。
敷藥
白蘞,白芷,天南星,白芨,貝母(各等分)
白話文:
對於那些腐爛但尚未落下的傷口,可以進行剪割治療,但最不適合使用針灸。背部的傷口不適合貼膏藥,如果由一位醫生負責治療,應停止飲用其他藥物。需要避免情緒激動、房事、過度勞累,以及在服喪期間、身體虛弱、飲酒的人。飲食上應避免酒精,以及羊肉、雞肉、魚、肉、瓜類、茄子、薑和辛辣的食物。如果傷口是因為情緒激動而反覆發炎腫脹,應按照之前的療法進行治療。對於對口或腦疽這種傷口,不必清除舊的藥物,而是逐漸添加新的藥物,以免刺激傷口引起風寒。
【包紮藥】
南星、草烏頭、黃柏、白芨(各二兩)、五倍子(炒,一兩)。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調製成糊狀,圍繞傷口如牆壁般包紮,可將危險處轉移到安全處,效果神奇。
【敷藥】
白蘞、白芷、天南星、白芨、貝母(各等份)。
上為末。水調敷,外用圍藥束定,內用敷藥提起,制之有理。
將軍鐵箍膏,治諸惡毒瘡,紅腫突起,用藥箍瘡四圍,不令滋蔓走疰毒氣。
鹽霜白梅,南星,大黃,蒼耳根(各一兩),白芨,白蘞,防風,川烏頭(各半兩),草烏頭,雄黃(各三錢)
上為細末。先以蒼耳根、霜梅搗爛,和余藥調成膏。如干入醋調得所,於瘡四圍,用藥作鐵箍塗上,止留瘡高突處,如藥干以雞羽蘸水掃之,日換二三次,大妙。
白話文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。用水調和成膏狀,外用藥布包裹固定,內用藥膏塗抹於患處,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將軍鐵箍膏可以治療各種惡毒瘡瘍,症狀為紅腫突出。使用藥膏箍住瘡瘍周圍,防止毒氣蔓延擴散。
鹽霜白梅、南星、大黃、蒼耳根(各一兩)、白芨、白蘞、防風、川烏頭(各半兩)、草烏頭、雄黃(各三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。先將蒼耳根和霜梅搗碎,再與其他藥粉混合調成膏狀。如果膏狀太干,可以加入醋調至適當的稠度。將藥膏塗抹在瘡瘍周圍,只留瘡瘍突出部分不塗抹,如同用鐵箍箍住。如果藥膏乾燥,可以用雞毛蘸水輕輕掃拭,每天換藥兩到三次,效果極佳。
又方,治一切癰疽,腫毒。
草烏,貝母,天花粉,南星,芙蓉葉(各等分,為細末)
上用醋調搽四圍,中留頭出毒,如干仍用醋潤之,
按:此方藥性溫和常用,不問陰陽腫潰,並效。
正鐵箍散
貝母(去心),白芷,蒼耳草灰(醋拌。曬乾,各二兩),或加龍骨(二錢),尤妙
上為細末,水調或香油貼瘡上。
大鐵箍散
芙蓉,豬卷皮,木鱉子(各四兩),白芷,黃柏,寒水石,赤豆,白蘞,貝母(各二兩),大黃,紫荊皮,白芨,真地青,羌活(各一兩),防風(半兩)
白話文:
另外一個方子,可以治療各種癰疽、腫毒。
草烏、貝母、天花粉、南星、芙蓉葉(各取等量,磨成細末)。
用醋調和後,塗抹在患處周圍,中間留一個開口讓毒氣排出。如果藥物乾燥,就再用醋潤濕。
這個方子藥性溫和,常用於治療各種陰陽腫潰,都有效。
正鐵箍散:
貝母(去心)、白芷、蒼耳草灰(用醋拌勻,曬乾,各取二兩),可以加龍骨(二錢),效果更佳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清水或香油調和,敷在患處。
大鐵箍散:
芙蓉、豬卷皮、木鱉子(各取四兩)、白芷、黃柏、寒水石、赤豆、白蘞、貝母(各取二兩)、大黃、紫荊皮、白芨、真地青、羌活(各取一兩)、防風(取半兩)。
上為細末。涼水調,圍癰四畔。如肉脆,去白芨、白蘞,加生地黃、地榆,用芭蕉油調敷。熱甚者,用三消散。
水黃散,圍腫毒。
犀角屑,大黃,白芨,草烏皮尖,白蘞,麝香,朴硝(各等分)
上為細末。蜜醋調,薄攤油紙上,稍干揭下,再添潤濕貼之即消。
外用漬毒藥,治諸腫毒,堅硬不消。
升麻,葛根,鼠黏子,地骨皮,金銀花,黃花地丁,甘草(生,各等分)
白話文:
上為細末。涼水調,圍癰四畔。如肉脆,去白芨、白蘞,加生地黃、地榆,用芭蕉油調敷。熱甚者,用三消散。
「上為細末」指的是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「涼水調」表示用冷水調和藥粉。「圍癰四畔」是指在癰的四周塗抹藥物。「如肉脆,去白芨、白蘞,加生地黃、地榆,用芭蕉油調敷」如果癰塊的肉質變得脆弱,需要去掉白芨和白蘞,增加生地黃和地榆,然後使用芭蕉油調和後敷在患處。「熱甚者,用三消散」如果癰塊發熱嚴重,則需要用三消散來治療。
水黃散,圍腫毒。
「水黃散」是一種用於包圍並治療腫毒的藥物。「圍腫毒」是用藥物包圍並治療腫瘤或腫脹的部位。
犀角屑,大黃,白芨,草烏皮尖,白蘞,麝香,朴硝(各等分)
「犀角屑」、「大黃」、「白芨」、「草烏皮尖」、「白蘞」、「麝香」和「朴硝」分別是藥材名稱,各取等量混合研磨成粉。
上為細末。蜜醋調,薄攤油紙上,稍幹揭下,再添潤濕貼之即消。
「上為細末」再次強調研磨成粉。「蜜醋調」是用蜂蜜和醋調和藥粉。「薄攤油紙上」是在油紙上鋪開調好的藥膏。「稍幹揭下,再添潤濕貼之即消」表示待藥膏乾後撕下,再塗抹新的藥膏,這樣可以加速腫毒的消除。
外用漬毒藥,治諸腫毒,堅硬不消。
「外用漬毒藥」是用於外部治療腫毒的藥物。「治諸腫毒,堅硬不消」表示這種藥物可以治療各種腫毒,對於堅硬無法消退的腫毒也有療效。
升麻,葛根,鼠黏子,地骨皮,金銀花,黃花地丁,甘草(生,各等分)
「升麻」、「葛根」、「鼠黏子」、「地骨皮」、「金銀花」、「黃花地丁」和「甘草」(生)都是藥材名稱,各自取等量混合使用。
上為粗末。每用五七錢,水一升,煎十沸。於腫處四畔熱用,冷則再暖。
圍腫方
草烏,白芨,白蘞,黃柏,朴硝(各等分)
上為末。用蜜醋調,圍腫外,即便收起。
神白膏,貼五發未破。
南星,大黃,草烏,白蘞(各半兩),蚌粉,大柏皮(各一兩),小赤豆(一兩),加乳香、沒藥尤妙。
上為末。取芭蕉頭研取油調,角四畔。
雄黃散(郭氏),治癰疽、發背紫暈,疼痛不止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用五到七錢,用水一升煎煮十沸。熱敷於腫脹部位周圍,冷卻後再加熱。
草烏、白芨、白蘞、黃柏、朴硝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和醋調和,塗抹在腫脹部位外圍,很快就能收斂。
神白膏則適用於五個膿頭尚未破裂的狀況。
南星、大黃、草烏、白蘞各半兩,蚌粉、大柏皮各一兩,小赤豆一兩,加入乳香、沒藥效果更佳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芭蕉頭研磨出的油調和,塗抹於腫脹部位四周。
雄黃散適用於治療癰疽、發背,伴隨紫暈、疼痛不止的症状。
粟米小粉(三兩,炒),草烏頭,南星,絡石,百合(各一兩),白芨(二兩),乳香,沒藥,雄黃,黃丹(各半兩)
上為極細末,溫水調敷之。
治無名腫毒,或背疽。治法腫圍定。名,鐵井欄
芙蓉葉(重陽前收,研末),蒼耳(端午前收,燒灰存性)
上同研細,以蜜水調敷之。
烏龍膏(一名烏金散),治一切腫毒,癰疽,收赤暈。
木鱉子(去殼),半夏(各二兩),小粉(四兩),草烏頭(半兩)
白話文:
用粟米、小粉、草烏頭、南星、絡石、百合、白芨、乳香、沒藥、雄黃、黃丹研成極細末,溫水調和後敷在患處。此藥方可治無名腫毒或背疽,適用於腫脹範圍固定的情況,名為鐵井欄。另取重陽前收穫的芙蓉葉研成末,端午前收穫的蒼耳燒成灰,混合研細,用蜜水調和後敷患處。烏龍膏,又名烏金散,可治一切腫毒、癰疽,並可消退紅暈。用木鱉子去殼、半夏和小粉各二兩,草烏頭半兩,混合研磨即可。
上於鐵銚內,慢火炒令轉焦,為細末,出火毒,再研。以水調,稀稠得所。敷瘡四圍,中留頂出毒氣;或用醋調亦得。
宣毒散,初發或灸後敷貼,消腫收赤暈,圍聚。
露蜂房(三兩,炒焦),南星,赤小豆(各一兩),小米(一合),生草烏(二錢半),生白礬(半錢)
上為細末。用淡醋調塗四畔,干即再上。
拔毒散,癰疽腫結通用,能散能潰。
南星(上等大白者,一兩),草烏頭,白芷(各半兩),木鱉子仁(一個,研)
白話文:
【宣毒散】,在初期發作或灸療後使用敷貼,可以消除腫脹和紅色暈圈,並將病竈圍起來。
- 露蜂房(三兩,炒至焦黃),南星,赤小豆(各一兩),小米(一合),生草烏(二錢半),生白礬(半錢)。 以上材料磨成細末。用淡醋調和塗抹四周,乾燥後再重新塗抹。
【拔毒散】,適用於各種癰疽、腫塊,能起到散結和潰破的作用。
- 南星(選用上等的大白者,一兩),草烏頭,白芷(各半兩),木鱉子仁(一個,研磨)。
請注意,這些傳統藥方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進行辨證施治,且在使用過程中應嚴格遵循醫囑,不可自行調配和服用。
上為細末。分兩次,法醋入蜜調敷紗貼之。
蠲毒散,治癰疽腫毒,未結則散,已結則潰,去風排膿。
大南星(一兩),貝母(七錢半),白芷,赤小豆,直殭蠶(炒,各半兩),雄黃(二錢)
上為細末。初用醋調敷,後用蜜水調敷。
退毒散,癰腫通用。
木鱉子(去油),大南星,半夏(生),赤小豆,白芷,草烏(連皮尖,各等分)
上為細末,硬則法醋調敷,熱焮則蜜水調敷。
神功妙貼散,塗敷癰疽暈內,使膿血化為水出,收暈斂毒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分成兩份,第一次用醋和蜂蜜調成膏狀,敷在紗布上貼在患處;第二次用蜂蜜水調成膏狀敷用。這個方子叫蠲毒散,可以治療癰疽腫毒,還沒化膿的就消散,已經化膿的就潰爛,具有祛風排膿的功效。
另一個方子叫退毒散,可以用於治療各種癰腫。將木鱉子去掉油,和大南星、半夏、赤小豆、白芷、草烏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細粉。如果腫塊硬,就用醋調成膏狀敷用;如果腫塊熱痛,就用蜂蜜水調成膏狀敷用。
最後一個方子叫神功妙貼散,可以塗抹在癰疽的周圍,使膿血化為水排出,收斂毒氣。
大南星(圓白者),蓖麻子仁(各四錢),五倍子(淡紅者),半夏(生),白芷(稍片),薑黃,貝母白芨(各三錢),沒藥,乳香(各二錢),花蕊石散(二帖)
上為細末。夾和井水,入蜜調敷。瘡色黯晦,薑汁調敷,從暈邊抹收入里,留中間如錢大,貼膏藥。若瘡開大,全用紗攤藥,以舊茶籠內白三品尾,剪兩片如瘡勢,先貼藥上,然後貼瘡,久年蓬仰上竹葉,亦得。竹葉出水,藉藥以行之。凡敷藥須是細末,則不痛。
白話文:
取圓白的大南星、蓖麻子仁、淡紅的五倍子、生半夏、白芷片、薑黃、貝母、白芨各三錢,沒藥、乳香各二錢,花蕊石散兩帖,研磨成細末。加入井水和蜂蜜調成膏狀敷於患處。如果瘡色黯晦,可以用薑汁調敷,從瘡周邊抹向中心,留中間如錢幣大小,然後貼膏藥。如果瘡口很大,可以用紗布包裹藥末,再用舊茶籠中白三品尾剪成兩片,大小與瘡口相符,先貼在藥布上,然後再貼於瘡口。對於久年蓬起的瘡,可以用竹葉敷於患處,竹葉能引出水液,促進藥物滲透。所有敷藥都要研磨成細末,這樣就不會疼痛。
特異萬靈散,治癰疽、發背、腫毒等患,神妙。
軟石膏(燒通紅,碗覆在泥地上一宿),大白南星,赤小豆,草烏(連皮尖,各半兩),乳香(二錢,別研)
上為細末,蜜水調成膏,從外抹收入,留最高處如錢勿敷。如瘡已破,切忌藥入瘡口恐痛。斂毒排膿,不致潰爛屢效。
治冷癰青硬無頭,陰毒並瘡疥毒瘡,皆效。
生鐵鏽,輕粉(各二錢),白松香(一兩半),麝香(少許)
先將鐵鏽、松香為細末。入銚內,加麻油一兩,慢火煎數沸,離火待熱少退,入輕粉、麝香末,攪勻,即為膏矣,收貯。量瘡大小,攤貼患處。
白話文:
【特異萬靈散】,治療癰疽、發背、腫毒等病,神妙。
軟石膏(燒至通紅,用碗覆蓋在泥地上過夜),大白南星,赤小豆,草烏(連皮尖,各半兩),乳香(二錢,分別研磨)
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和水調成膏狀,從外部塗抹到傷口,留下最高的地方像錢幣一樣不要敷藥。如果傷口已經破裂,切記不要讓藥物進入傷口,以免疼痛。它能收斂毒素排出膿液,避免傷口潰爛,效果穩定。
對於冷癰青硬無頭,陰毒以及瘡疥類的毒瘡,都能有效治療。
使用生鐵鏽,輕粉(各二錢),白松香(一兩半),麝香(少量)
首先將鐵鏽和松香研磨成細末。放入鍋中,加入麻油一兩,用慢火煎煮幾次沸騰,離火待溫度稍微下降,加入輕粉和麝香末,攪拌均勻,即成為膏狀,存放起來。根據傷口的大小,將膏狀物敷貼在患病部位。
斂瘡內消方,黃明膠一兩,水半升,溶消了,入黃丹一兩,再煮三五沸,又放溫冷。
以雞毛掃在瘡口上,如未成,即塗腫處自消。
凡癰不問已潰未潰者,以膠一片,水浸令軟,隨腫大小,貼當頭上開一孔,若已潰合膿者,當被膠急發之,膿皆出盡,未有膿者,腫當自消矣。
治發背秘法,李北海云,此方神受,極奇秘。以甘草三大兩,生搗別篩末,大麥面九兩,於一盤中相和,攪令勻,取上好酥少許,別捻入藥令勻,百沸水搜和如餅劑。方圓大於瘡一分,熱敷腫上,以油紙隔令通風,冷則換之。已成者,膿水自出,未成者,腫便內消。
白話文:
將一兩黃明膠溶於半升水中,加入一兩黃丹,煮沸三到五次,再放涼。用雞毛輕輕掃拭瘡口,如果尚未癒合,就將藥膏塗抹在腫脹的地方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
無論癰是否已經潰爛,都可用一片浸軟的膠,依照腫脹的大小,貼在腫脹的頭部,開一個小孔。如果已經潰爛並有膿,則膠會迅速將膿引出;如果尚未有膿,則腫脹會自行消退。
治療發背的秘方,李北海說這個方法非常靈驗,非常神奇。將三兩甘草搗碎過篩,和大麥面九兩混合,攪拌均勻,加入少許上好的酥油,繼續攪拌均勻。用滾水將藥物揉成餅狀,餅的直徑比瘡口大一寸,熱敷在腫脹的地方,用油紙隔開保持通風,冷了就換新的。已經形成的瘡,膿水會自行流出,尚未形成的瘡,腫脹會自行消退。
隔皮取膿法,治諸般腫毒。
驢蹄(細切,一兩,炒),喬麥面(一兩),白鹽(半兩),草烏(四錢,去皮)
上為末。水調作餅子,慢火炙黃,出火毒研,米醋調成膏。用白紙攤貼患處,毒自毛竅而出,其腫自退。
雄黃散,治癰疽,赤腫疼痛,未得膿潰,貼成膿。
雄黃(細研),黃柏,檳榔,川大黃,騏驎竭(各七錢半),麝香(研,一錢),黃連(一兩),白芷,木香,芎藭,桂心(各半兩),當歸(炒,三錢)
白話文:
【隔皮取膿法】,治療各種腫毒。
- 驢蹄(細切,一兩,炒),喬麥麵(一兩),白鹽(半兩),草烏(四錢,去皮)
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。用清水調和成餅狀,以慢火煎烤至金黃色,去除熱氣後研磨,再與米醋調和成膏狀。使用白色紙張敷貼在患處,毒素會從毛竅排出,腫脹自然消退。
【雄黃散】,治療癰疽,紅腫疼痛,尚未形成膿包,貼敷能促進膿液生成。
- 雄黃(細研),黃柏,檳榔,川大黃,騏驎竭(各七錢半),麝香(研,一錢),黃連(一兩),白芷,木香,芎藭,桂心(各半兩),當歸(炒,三錢)
上為細末。用臘豬脂調,令勻,塗於絹上,貼腫處,候膿潰後,即用膏藥搜膿生肌。
萬應針頭丸(《劑生》),治一切腦背疽,惡毒,大瘡欲死者。一粒即愈。
麝香(二錢),血竭(如蠟者用,散者不用,非真也),輕粉,蟾酥(舌試辣者),硇砂(各三錢),片腦(一錢),蜈蚣(一對,全用)
上為極細末,煉蜜和丸為劑。如瘡有頭者,用針頭挑破,微有血出,將藥一黍米大,放挑開瘡內,上用紙花,周圍唾津溫貼瘡上,不過時刻即愈。如兩腋見無頭瘡,即是暗疔。即將兩手虎口內白土紋,用針挑破,如前法用藥封蓋,忌雞、鵝、酒、濕面,一切發熱之物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豬油調勻,塗在絹布上,貼在腫脹處,待膿腫潰爛後,再用膏藥引流膿液,促進傷口癒合。這個方子叫做萬應針頭丸,可以治療各種腦背部的毒瘡,即使病情嚴重,危及生命,只要服用一粒藥丸就能痊癒。
針頭散(《保命》),治瘡瘍焮腫木硬。
上以乳香,蟾酥各一錢,同研勻細,以兒乳汁和如泥,入瓷石盒收之,幹不妨。每用以唾調,撥少許點於腫處上,以膏藥貼之,毒氣自消,縱然有瘡亦輕。
萬槌青雲膏,治諸般癰腫,未成膿者,貼散;已成膿拔毒追膿,腹中痞塊貼塊上;瘧疾,貼大椎及身柱,其效如神。
白松香(一斤,去木屑),蓖麻子(三百粒,去殼),杏仁(三百枚,去皮),銅青(三兩),乳香,沒藥(各一兩五錢),輕粉(二錢)
上共作一處,用鐵槌木砧,於日中搗成膏,如燥少加香油杵之,或用石臼木杵搗亦可,用瓷器盛,緋帛攤貼。(湯中做,不見火。)
白話文:
【針頭散】(出自《保命》),用於治療腫瘤紅腫堅硬。
配方:乳香、蟾酥各一錢,混合後研磨至細,再加入嬰兒乳汁調和成泥狀,放入瓷盒保存,乾燥時亦無妨。每次使用時,以唾液調和,取少量塗抹於腫脹部位,然後貼上膏藥,毒素會自行消除,即使有腫瘤,也比較輕微。
【萬槌青雲膏】,適用於各種膿腫,尚未形成膿液時貼敷此膏;若已形成膿液,則用於拔除毒素和引出膿液;對於膽囊結石,則貼在膽囊上;對於瘧疾,則貼在大椎穴和脊柱上,效果神妙。
材料:白松香(一斤,去除木屑)、蓖麻子(三百粒,去除外殼)、杏仁(三百枚,去除皮)、銅青(三兩)、乳香、沒藥(各一兩五錢)、輕粉(二錢)
以上所有材料一起混合,使用鐵錘和木砧,在陽光下打成膏狀,若稍乾則添加香油再打勻,或者使用石臼和木棒也能達成同樣效果。最後,將膏狀物盛裝於瓷器中,用紅色布料鋪平後貼上。(可以放入熱水裡製作,但不需接觸火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