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6)

1. 針烙(十)

蜞針法:治癰疽初作,先以筆管一個,人螞蜞一條,以管口對瘡頭,使蜞吮瘡膿血,其毒即散,如瘡大須換三四條,若吮正穴,蜞必死矣,累試累效。若血不止,以藕節上泥塗之。若瘡頭未明,以井邊泥塗上,先干處即是。按此法,可施於血實毒淺之證,若積毒在臟腑者,徒竭其血於外無益也。

一人腦後患瘡,焮發腫盛,用此而愈。一小兒赤疹,取七八大蜞吮其血,疹消三日,大熱而死。

白話文:

螞蝗針法:治療癰疽初期,先用筆管一個,放入一條螞蝗,將筆管開口對準瘡口,讓螞蝗吸食瘡膿血,毒氣就能散掉。如果瘡口很大,需要換三到四條螞蝗。如果螞蝗吸到正確的穴位,螞蝗就會死掉。多次試驗,屢試屢效。如果出血不止,就用蓮藕節上的泥塗在傷口上止血。如果瘡口位置不明顯,就用井邊的泥塗在患處,先乾的地方就是瘡口。這個方法適用於血實毒淺的病症,如果毒素已經深入臟腑,單純地從體表吸出血是不會有益處的。

曾經有人腦後長瘡,紅腫發炎很嚴重,用此法治療後痊癒了。也曾有小孩患上猩紅熱,用七、八條大螞蝗吸食血液,疹子三天內消退,但小孩卻因為高燒而死了。

2. 砭鐮(十一)

《素問》云:血實宜決之。扁鵲云:病在血脈者,治之以砭石,但見腫起,赤色遊走不定,狀如丹瘤,先以生油塗赤上,以鐮鐮之,決泄其毒,不可太深。《內經》謂,刺皮無傷肉。其法雖治瘡疽,不可輕用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血液瘀積不通,應該用方法疏通它。扁鵲說:如果疾病在血脈之中,可以用砭石治療。如果看到腫脹的地方呈現紅色,並且遊走不定,形狀像丹毒一樣,就要先塗上生油,然後用砭鐮刮除,排出毒素,但是不能刮得太深。《內經》也說,用針刺只能刺破皮膚,不能傷到肌肉。雖然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瘡疽等疾病,但是不能輕易使用。

3. 敷貼(十二)

瘡腫初生,似有頭而未起,即當貼溫熱藥,引出其熱毒,火就燥之義也。若瘡腫初生,即高起四畔焮赤,宜搗生寒藥貼熁,折伏其熱勢,驅逐其邪惡,撲火之義也。大抵敷貼之法,欲消散腫毒,疏通血脈,寒熱錯綜,皆期於不成膿也。凡腫皮厚者,以軟帛或綿紙,塗藥貼熁之,待其藥干方換。

腫皮薄者,用疏紗或薄紙,塗藥貼熁之,其藥未乾即當換之,至膿潰之後,即貼溫肌生肉膏藥,要在逐臭腐,排惡汁,取死肌,生良肉,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,切勿用寒涼藥水調貼,令血滯而難瘥,蓋血脈喜溫而惡寒故也。《集驗》云:癰疽無頭起者,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正鐵箍散貼,即令消退。

潰膿者,用靈龜膏貼之,或用追毒膏去膿,或用筒子收膿。有頭疽瘡,每於洗後,視赤暈闊狹,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,隆冬用溫水調加人肉溫貼之。腫赤盛,用生地黃自然汁調貼。圍貼之法,從四畔紅暈處圍貼,用皮紙掩上瘡。有旋生白粒,散漫如米、如豆者,用銀篦尾撥去瘡眼,用老皮散敷之,再換新藥敷上。

凡熱多,則赤焮腫散,熱甚則紫黑,外寒鬱之亦紫,血虛兼寒則青白,大鐵箍散、正鐵箍散乃常用之藥。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,四時寒熱不同,又宜從權設法,熱者宜三黃散,熱甚宜三消散,風者加羌活、防風。風氣滯者加木香,寒鬱加桂,穢氣觸者宜加香藥熏之。腫處脆嫩者,去白芨。

去貼藥時,看毛下竅中當有汗珠,此則血脈疏通,熱毒消散,赤暈漸縮,膿潰痛止,變逆為順,皮毛潤活,要作良肉,但疽頂有些少腐,開不用刀剪。如藥下不生汗珠,腐敗必闊、必多也。膿後圍貼,則收散漫遺毒,盡隨膿出,瘡口貼撥毒膏藥。如膿出不順,用追毒膏。惡肉不去,用金寶膏。

敗肉去後,圍貼則氣血活,新肉易長,瘡口用長肉膏。敷貼之藥,與淋洗藥,並行同功。郭氏法:如是有頭瘡疽,就便用硃砂備急膏一丸,如黃豆大,安於瘡頭上,卻用軟黏膏藥蓋護之,其瘡必破。如瘡暈紫黑色,外用宣毒散,周圍敷住毒氣。如瘡暈赤紅色,用水澄膏敷之;次日用堅峻碧雲錠子,開了瘡口;次用緊緩碧霞錠子,去其歹肉;稍淨,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,總名青金錠子。不拘日數,直待歹肉去淨,單用膏藥貼之。

候膿水盡,肌肉平,方許貼生好肌斂口之藥。若依此法,免教人受刀剪、針烙之苦。如是無頭癰腫,待膿成,用針刺破,方依法收功也。

白話文:

敷貼(十二)

初期腫瘡,看起來好像有膿頭但還沒形成,應該貼溫熱的藥物,引出裡面的熱毒,這是「以火就燥」的道理。如果腫瘡剛開始就高高隆起,周圍紅腫發熱,就要搗碎生冷的藥物貼敷,壓制它的熱勢,驅除邪惡,這是「撲火」的道理。總之,敷貼的方法,目的是消散腫毒,疏通血脈,不論寒熱交錯,都希望能避免化膿。腫脹處皮膚厚的,用柔軟的布或棉紙塗藥貼敷,等藥乾了再換。

皮膚薄的,用稀疏的紗布或薄紙塗藥貼敷,藥還沒乾就要換藥。膿液潰出後,就貼溫和的生肌藥膏,目的是清除腐敗物質,排出膿液,去除壞死的組織,長出新肉,這全靠溫熱的膏藥。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水調和敷貼,以免血液凝滯,不易痊癒,因為血脈喜歡溫暖,怕寒冷。《集驗》記載:癰疽沒有膿頭的,可以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正鐵箍散貼敷,就能使其消退。

膿液潰出後,用靈龜膏貼敷,或者用追毒膏去除膿液,或者用筒子收斂膿液。有膿頭的癰疽,每次清洗後,觀察紅腫範圍的大小,用涼水調和成大鐵箍散膏,冬天用溫水調和並加入人肉溫熱後貼敷。紅腫厲害的,用生地黃的鮮汁調和貼敷。圍貼法,就是從紅腫範圍的邊緣圍繞著貼敷,用皮紙遮蓋住瘡瘍。如果長出散佈的白色小顆粒,像米粒或豆子一樣,要用銀針的尾部挑掉瘡口上的這些東西,再敷上老皮散,然後再換新的藥膏敷上。

發熱多,則紅腫熱痛明顯;熱得很厲害,則顏色紫黑;外感寒邪鬱結,也會呈現紫色;血虛兼寒則顏色青白。大鐵箍散、正鐵箍散是常用的藥物。或者因為風寒熱邪及穢濁之氣侵犯等原因,四季寒熱不同,也應根據情況靈活處理:熱證宜用三黃散,熱重宜用三消散;風證加羌活、防風;風氣阻滯加木香;寒邪鬱結加桂枝;穢濁之氣侵犯宜加香藥熏蒸。腫脹處皮膚嬌嫩的,要去除白芨。

去掉敷貼的藥物後,觀察毛孔下是否冒汗,如果冒汗,說明血脈疏通,熱毒消散,紅腫範圍逐漸縮小,疼痛減輕,由逆轉順,皮膚潤澤,將要長出新肉;即使疽瘡頂端略有腐敗,也不需要用刀剪。如果藥物敷貼後沒有冒汗,腐敗就會擴大加重。膿液排出後圍繞著貼敷,可以收斂散漫的餘毒,讓毒素隨著膿液排出;瘡口貼拔毒膏藥。如果膿液排出不暢,用追毒膏;壞死組織不去除,用金寶膏。

壞死組織去除後,圍繞著貼敷可以使氣血暢通,新肉容易生長,瘡口用生肌藥膏。敷貼藥和清洗藥,功效相同。郭氏療法:如果有膿頭的癰疽,立即用硃砂備急膏一丸,如黃豆大小,放在膿頭上,再用柔軟的膏藥覆蓋保護,瘡瘍就會破潰。如果紅腫範圍是紫黑色,外用宣毒散,周圍敷貼,以排除毒氣。如果紅腫範圍是赤紅色,用水澄膏敷貼;第二天用堅峻碧雲錠,開啟瘡口;然後用緊緩碧霞錠,去除壞死組織;稍清潔後,再用緩慢碧玉錠生肌,總稱為青金錠。不限天數,直到壞死組織清除乾淨,單獨用膏藥貼敷。

等到膿水排盡,肌肉平復,才能貼敷生肌斂口(收口)的藥物。如果按照這個方法,就可以避免刀剪、針烙的痛苦。如果是沒有膿頭的癰腫,等到膿液形成後,用針刺破,再按照這個方法收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