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三 (25)
卷之三 (25)
1. 瘰癧馬刀
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,果發熱,飲食愈少,復求治。投益氣養榮湯三月,喜其謹守,得以收救。齊氏曰:結核瘰癧初覺宜內消之。如經久不除,氣血漸衰,肌寒肉冷,或膿汗清稀,毒氣不出,瘡口不合,聚腫不赤,結核無膿,外證不明者,並宜托裡。膿未成者,使膿早成;膿已潰者,使新肉早生。
血氣虛者,托裡補之,陰陽不和,托裡調之。大抵托裡之法,使瘡無變壞之證,所以宜用也。
一婦患瘰癧,延至胸腋,膿水淋漓,日久五心煩熱,肢體疼痛,頭目昏重,心忪頰赤,口乾咽燥,發熱盜汗,食少嗜臥,月水不調,臍腹作痛,予謂血虛而然,非癧故也。服逍遙散月餘少可,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、香附子,又月餘而經通,再加黃耆、白蘞兩月餘而愈。一婦久患瘰癧不消,自汗惡寒,此血氣俱虛,服十全大補湯,月餘而潰。
然堅核難取,瘡口不斂,灸以豆豉餅,仍與前藥加香附、烏藥,兩月而愈。一婦癧潰後,發熱,煩躁作渴,脈大無力,此血虛也,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,又以聖愈湯數劑少健,加以八珍湯加貝母、遠志,三十餘劑而斂。一婦潰後,核不腐,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,更敷針頭散腐之,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。
一婦久潰發熱,月經過期且少,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,氣血復而瘡亦愈,但一口不收,敷針頭散,更灸前穴而痊。一婦肝經積熱,患而作痛,脈沉數,以射干連翹湯四劑少愈,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。一婦瘰癧,與養氣順血藥不應,服神效栝蔞散二劑頓退,又六劑而消。
卻與托裡藥,氣血平復而愈。一婦年逾三十,瘰癧已潰不愈,與八珍湯加柴胡、地骨皮、夏枯草、香附、貝母,五十餘劑,形氣漸轉,更與必效散二服,瘡口遂合。惟血氣未平,再用前藥三十餘劑而平。一婦瘰癧不消,膿清不斂,用八珍湯少愈,忽肩背痛不能回顧,此膀胱經氣鬱所致,當服防風通氣湯。彼云瘰癧膽經病也,是經火動而然,自服涼肝降火之藥,反致不食,痛盛。
予診其脈胃氣愈弱,先以四君子加陳皮、炒芍藥、半夏、羌活、蔓荊子,四劑食進痛止;繼以防風通氣二劑而愈。一女年十七,患瘰癧久不愈,月水尚未通,發熱咳嗽,飲食少思,老嫗欲用巴豆、肉桂之類,先通其經。予謂:此證潮熱經候不調者,不治。但喜脈不澀,且不潮熱,尚可治。
須養氣血,益津液,其經自行。彼欲效,仍用巴桂。此剽悍之劑,大助陽火,陰血得之則妄行;脾胃得之則愈虛,果通而不止,飲食愈少,更加潮熱,遂致不救。一婦人,瘰癧久不愈,或以木旺之證,用散腫潰堅湯伐之,腫硬益甚,薛以為肝經氣血虧損,當滋化源,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,至春而愈。此證若肝經風火暴病,元氣無虧,宜用前湯。
白話文:
瘰癧馬刀
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方法,初期腫塊未潰瘍時,應服用能內消腫毒的藥物。如果久治不愈,患者氣血衰弱,出現肌膚寒冷、膿液稀少、瘡口難以癒合、腫塊不紅不熱、腫塊內無膿等情況,就需要使用托裡法來治療。托裡法的目的是促進膿液排出(若膿未形成則促其形成),或促進新肉生長(若膿已潰瘍則促其生長)。
血氣虛弱者,用托裡法同時需補益氣血;陰陽失調者,用托裡法同時需調和陰陽。總之,托裡法的目的是防止病情惡化,因此適當使用非常重要。
曾有一位婦女患瘰癧,蔓延到胸部和腋下,膿水不斷流出,時間久了出現五心煩熱、四肢疼痛、頭昏眼重、心悸面紅、口乾咽燥、發熱盜汗、食慾不振嗜睡、月經不調、腹部疼痛等症狀。我認為這是血虛導致的,而非單純的瘰癧。於是給她服用逍遙散一個多月,症狀有所緩解,之後又服用八珍湯加牡丹皮、香附子一個多月,月經恢復正常。接著再加黃耆、白蘞服用兩個多月,病症痊癒。
另一位婦女患瘰癧久治不愈,自汗畏寒,這是氣血雙虛,服用十全大補湯一個多月後腫塊潰瘍。但堅硬的腫塊難以清除,瘡口也不癒合,於是用豆豉餅灸患處,並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再加入香附、烏藥,兩個月後痊癒。
還有一位婦女,瘰癧潰瘍後發熱、煩躁口渴、脈象洪大無力,這是血虛。我給她服用當歸補血湯六劑,症狀有所好轉,之後又服用聖愈湯幾劑,身體稍感舒適。接著再服用八珍湯加貝母、遠志三十多劑,瘡口癒合。
還有一位婦女,瘰癧潰瘍後,腫塊未消,服用益氣養榮湯三十多劑,同時外敷針頭散以促進腐肉脫落,再服用益氣養榮湯三十多劑,瘡口癒合。
一位婦女瘰癧久潰不愈並伴有發熱,月經推遲且量少,服用逍遙散及益氣養榮湯兩個多月後,氣血恢復,瘡口也癒合,但有一個小口未癒合,外敷針頭散,再灸患處,痊癒。
一位婦女因肝經積熱導致瘰癧疼痛,脈象沉數,服用射干連翹湯四劑後症狀稍有好轉,之後服用散腫潰堅丸一個多月後腫塊消失。
一位婦女患瘰癧,服用養氣順血的藥物無效,服用神效栝蔞散二劑後腫塊消退,六劑後痊癒。
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,瘰癧潰瘍久治不愈,服用八珍湯加柴胡、地骨皮、夏枯草、香附、貝母五十多劑後,氣色轉好,再服用必效散兩劑,瘡口癒合。但氣血尚未完全恢復,又服用之前的藥物三十多劑後痊癒。
一位婦女患瘰癧不消,膿液清稀,瘡口難以癒合,服用八珍湯後症狀稍有好轉,但突然出現肩背疼痛,不能回頭,這是膀胱經氣滯所致,需服用防風通氣湯。
有人說瘰癧是膽經病,是經絡火盛所致,自行服用涼肝降火的藥物,反而導致食慾不振,疼痛加劇。我診脈發現其胃氣虛弱,先服用四君子湯加陳皮、炒芍藥、半夏、羌活、蔓荊子四劑,食慾和疼痛均有所改善;接著服用防風通氣湯兩劑而痊癒。
一位十七歲的女子,患瘰癧久治不愈,月經尚未初潮,伴有發熱咳嗽、食慾不振。一位老婦人建議使用巴豆、肉桂等藥物以促進月經來潮。我認為,此症狀為潮熱,經期不調,不適合用此法治療。但因脈象不澀,且無潮熱,尚可治療。應以養氣血、益津液為主,月經自然會來。但對方執意使用巴豆、肉桂,這些藥物辛熱,會助長陽火,導致陰血妄動;脾胃虛弱者服用此藥會更加虛弱。果然,月經來潮不止,食慾更差,潮熱更甚,最終不治身亡。
一位婦女,瘰癧久治不愈,認為是肝木過旺,服用散腫潰堅湯治療,反而腫硬加劇。薛某認為是肝經氣血虧損,應滋養肝腎,於是服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,到春天痊癒。如果此證是肝經風火引起的急性病,元氣未損,則應服用散腫潰堅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