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4)

1. 治法

次駐骨,為搦骨者左右共十,(同上)。次搦,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,(左助外為爪,右助外為甲)。爪甲之下,各有襯骨左右共十,(無勢,無液)。復次𩩲骭之下,左右前後至初步,以五十一字,關一百三十六骨,此下至兩乳下,分左右自兩足心,眾骨所會處也,𩩲骭之下,為心蔽骨者一,(無髓)。𩩲骭之左,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,(居小腸之分也)。

左脅之端,各有脅隱骨者,分次亦十二,(無髓)。脅骨之下,為季脅骨者共二,多液。季脅之端,為季隱骨者共二,(無髓)。𩩲骭之右,為肋骨者共十二,(處太陽之分也)。肋骨之下,為䏚肋骨者共二,(各無隱骨,唯獸有之)。右肋之端,為肋隱骨者共十二,(無髓)。

蓧骨之前,為大橫骨者一,(有勢,少髓)。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白環之前,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內輔之後,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,(同上)。骸關之下,為揵骨者左右共二,(同上)。揵骨之下,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髓)。

髀樞下端,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,(無勢,多液)。膝蓋左右,各有俠升骨者共二,(有勢,多液)。髀樞之下,為䯒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髓)。䯒骨之外,為外輔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有液)。䯒骨之下,為立骨者左右共二,(同上)。立骨左右,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,(有勢,少液)。

踝骨之前,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,(有勢,多液)。踝骨之後,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少液)。下力之前,各有釋欹骨者共十。釋欹之前,各有起僕骨者共十,(有勢)。起僕之前,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,(有勢)。平助之前,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,(無勢,少液)。

釋欹兩傍,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,多液)。起僕之下,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,(有勢無髓,有液,女人則無此骨)。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,天地相乘,惟人至靈,其女人則無頂威、左洞、右棚及初步等五骨,止有三百六十骨。又男子、女人一百九十骨,或隱、或襯、或無髓勢,餘二百五十六骨,並有髓,液以藏諸筋,以會諸脈,溪谷相需,而成身形,謂之四大,此骨度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治法:

首先是駐骨,左右各十塊;接著是搦骨,左右各十塊(左邊外側的叫爪骨,右邊外側的叫甲骨)。爪骨和甲骨下方,各有襯骨左右各十塊(無勢,無髓液)。

再者,在脛骨下方,左右前後到初步骨,共有五十一塊骨,關聯一百三十六塊骨,這些骨頭向下延伸到兩乳下方,從兩腳心分左右,是所有骨骼匯聚的地方。脛骨下方有一塊心蔽骨(無髓)。脛骨左側,有上下共十二塊脅骨(位於小腸的分支)。

左脅骨末端,各有脅隱骨十二塊(無髓)。脅骨下方,有季脅骨兩塊,富含髓液。季脅骨末端,有季隱骨兩塊(無髓)。脛骨右側,有肋骨十二塊(位於太陽經的分支)。肋骨下方,有䏚肋骨兩塊(沒有隱骨,只有獸類才有)。右肋骨末端,有肋隱骨十二塊(無髓)。

蓧骨前方,有一塊大橫骨(有勢,髓液少)。大橫骨前方,有白環骨兩塊(有勢,有髓液)。白環骨前方,有內輔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有髓液)。內輔骨後方,有骸關骨左右各一塊(同上)。骸關骨下方,有揵骨左右各一塊(同上)。揵骨下方,有髀樞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髓液多)。

髀樞骨下端,有膝蓋骨左右各一塊(無勢,髓液多)。膝蓋骨左右,各有俠升骨兩塊(有勢,髓液多)。髀樞骨下方,有䯒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髓液多)。䯒骨外側,有外輔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有髓液)。䯒骨下方,有立骨左右各一塊(同上)。立骨左右,各有內外踝骨四塊(有勢,髓液少)。

踝骨前方,各有下力骨左右各十塊(有勢,髓液多)。踝骨後方,各有京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髓液少)。下力骨前方,各有釋欹骨十塊。釋欹骨前方,各有起僕骨十塊(有勢)。起僕骨前方,各有平助骨左右各十塊(有勢)。平助骨前方,各有襯甲骨左右各十塊(無勢,髓液少)。

釋欹骨兩側,各有核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髓液多)。起僕骨下方,各有初步骨左右各一塊(有勢,無髓,有髓液,女性則無此骨)。

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骼。天地相乘,唯人至靈,女性則沒有頂威骨、左洞骨、右棚骨和初步骨等五塊骨頭,只有三百六十塊骨骼。男女各有190塊骨骼,有些是隱藏的,有些是襯托的,有些沒有髓或勢,其餘256塊骨骼都有髓液,用以藏於筋骨,匯聚於經脈,溪谷相需,形成身形,稱為四大,這是骨骼的常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