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瘍醫》~ 卷之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1)

1. 時毒

上水煎服。或為末,白湯調下,仍量人虛實。

通聖消毒散,治時毒腫痛,表裡俱實者。

防風,荊芥,連翹,赤芍藥,當歸鬚,黃芩,麻黃,梔子,青木香,黃連,黃柏,石膏,滑石,大黃,朴硝,牛蒡子,川芎,桔梗,玄參,藍葉,甘草

上薄荷煎服。大便利去大黃、朴硝。

〔半表半裡〕,

中和湯,治時毒脈浮,在半表半裡者。

菖蒲,牛蒡子,川芎,羌活,防風,漏蘆,荊芥,麥門冬,前胡,甘草(各等分)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水煎。

按:此出足太陽陽明例藥也。

〔內托〕,

一婦,頭面俱赤腫,焮痛甚盛,其脈浮數,此形證俱在表也,以平昔胃氣有損,不可用發表之劑。宜用潔古法托裡,以防邪毒之內侵,作內托復煎散一劑。終日飲之,兩日而平。

內托復煎散(見前通用諸方。)

〔內消〕,

泰和年,東垣監納濟源稅時,長夏多疫癘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面目腫盛,目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舌乾口燥,俗云大頭天行,親戚不相訪問,如染之,多不救。張縣丞亦得此證,至五六日,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,翌日其病如故,下之又緩,終莫能愈,漸至危篤。或曰:李明之存心於醫,可以請治,遂命診視。

具說其由。曰;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,身半以下地之氣也,此雖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而為腫盛,以承氣下之,瀉胃中之實熱,是誅伐無過,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。遂處方,用黃連、黃芩味苦寒瀉心肺間熱,以為君;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,以為臣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屁勃、白殭蠶味苦平,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;新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後急者,謂前緩劑已經高分瀉邪氣入於中,是到陰部染於有形質之所,若不速去反損陰也,此卻為客邪當急去之,是治客以急也。

且治主當緩者,謂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為本家病也,若急治之,不惟不能解其紛而反致其亂矣,此所以治主當緩也。治客當急者,謂陽分受陽邪,陰分受陰邪主也,陰分受陽邪,陽分受陰邪客也。凡所謂客者當急去之,此治急以客也。

假令少陽、陽明之為病,少陽為邪者出於耳前後也,陽明者首面大腫也,先以黃芩、黃連、甘草通炒過,銼煎,少少不住服,呷之或服畢,再用大黃或酒浸、或煨,又以鼠黏子新瓦上炒香,㕮咀、煎去渣,納芒硝各等分,亦細細呷之,當食後用,徐得微利及邪氣已,只服前藥;如不已再服後藥,依前次第用之,取大便利邪已即止。如陽明渴者加石膏,少陽渴者加栝蔞根湯,陽明行經加升麻、葛根、芍藥之類。

太陽行經加羌活、防風、荊芥之類。選而加之並與上藥均合,不可獨用散也。(東垣方名普濟消毒飲子,見雜病頭痛門。)

白話文:

時毒

上藥水煎服,或研磨成粉末,用溫開水調服,用藥劑量需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而定。

通聖消毒散,主治時疫引起的腫痛,症狀屬表裡俱實者。

組成: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赤芍藥、當歸鬚、黃芩、麻黃、梔子、青木香、黃連、黃柏、石膏、滑石、大黃、朴硝、牛蒡子、川芎、桔梗、玄參、板藍根、甘草。

用法:上藥加薄荷水煎服。若大便通暢,則去除大黃、朴硝。

半表半裡

中和湯,主治時疫引起的脈象浮,症狀屬半表半裡者。

組成:菖蒲、牛蒡子、川芎、羌活、防風、漏蘆、荊芥、麥門冬、前胡、甘草(各等分)。

用法:上藥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一兩,水煎服。

說明:此方出自足太陽陽明經的常用藥方。

內托

一位婦女,頭面皆紅腫,疼痛劇烈,脈象浮數,此症狀均在表證,但因其平時胃氣受損,不宜使用發散的藥物。宜採用內托法,以防止邪毒內侵,服用內托復煎散一劑,終日飲服,兩日後症狀痊癒。(內托復煎散,方劑見前文通用諸方)。

內消

泰和年間,東垣先生在濟源監察稅收時,長夏季節疫病流行。患者初期感覺惡寒、身體沉重,接著面目腫脹,眼睛睜不開,呼吸急促,咽喉不適,舌乾口燥,俗稱「大頭瘟」,親友互相避免接觸,染病者多難救治。張縣丞也得了此病,五六天後,醫生用承氣湯加藍根治療,病情略有好轉,但翌日病情如故,再次用藥後,仍無效,病情日益危重。有人建議請李明之診治,於是便請他前來診治。

李明之詳細詢問病情後說道:上半身屬天之氣,下半身屬地之氣。雖然此病是邪熱入侵心肺,上攻頭部導致腫脹,但用承氣湯瀉胃中實熱,是過度治療,治法失當。於是處方,以黃連、黃芩苦寒瀉心肺之熱為君藥;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為臣藥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勃、白殭蠶味苦平,散腫解毒定喘為佐藥;升麻、柴胡苦平,針對病情發展迅速者,認為前藥已瀉去邪氣入中,若不迅速去除反會損傷陰氣,因此需迅速去除客邪,此為治客之急也。

治療主證應緩慢,意指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自為本體病症,若急於治療,不僅不能緩解病情,反而會加重病情,因此治療主證應緩慢;治療客邪應迅速,意指陽分受陽邪,陰分受陰邪,陰分受陽邪,陽分受陰邪為客邪。凡是客邪都應迅速去除,此為治客之急也。

假使是少陽、陽明經的疾病,少陽經邪氣從耳前後排出,陽明經則面部腫大。先將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炒至微黃,研碎煎服,少量多次服用,或服藥後再服用大黃(可用酒浸泡或煨制),並將鼠黏子炒至香,研磨成粗末,煎煮去渣,加入芒硝,各等分,少量多次服用,飯後服用,使大便略通,邪氣排出後,只服用前藥;若不行,再服用後藥,按上述順序服用,大便通暢邪氣排出後即可停止。若陽明經有口渴症狀,加石膏;少陽經口渴,加栝蔞根湯;陽明經經絡受阻,加升麻、葛根、芍藥等;太陽經經絡受阻,加羌活、防風、荊芥等。選擇相應藥物並與上方藥物配合使用,不可單獨使用散劑。(東垣方名普濟消毒飲子,見雜病頭痛門)